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诊外科颅脑损伤患者实施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选择本科住院颅脑损伤患者78例,随机分成肠内营养支持组27例、肠外营养支持组28例及空白对照组23例,观察营养监测指标在肠内外营养组和对照组的变化。结果肠内营养支持组在改善颅脑损伤患者血清总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方面,优于肠外营养组(P<0.05,0.01);在血糖改变上,肠内和肠外营养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肠内营养组疗效在改善患者体内蛋白恢复方面优于肠外营养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提高营养物质的生物利用度,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早期不同营养支持的合理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将重度颅脑损伤术后的患者(GCS〈8分)随机分为A组(早期肠外营养组PN)、B组(早期肠内营养组EN)、C组(肠外肠内序贯营养支持),每组34例。术后36~72h给予相同营养支持,观察各组营养状态的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预后死亡率。结果①营养评价A、C组比B组好,C组、B组差异显著(P〈0.05)。C组并发症少于B组(P〈0.05)。②C组的预后优于其它两组,C组的病死率最低(P〈0.05)。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术后患者早期全肠道外营养1周后过渡到肠内营养是比较合理的,这对预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后早期给予肠内匀浆膳营养支持的作用及护理。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78例重型颅脑损伤临床资料,其中42例在伤后早期(<72 h)给予肠内匀浆膳营养支持,36例采用肠外营养。比较两组在营养状态、血清蛋白水平、相关并发症及临床预后的差异。结果:结果显示早期肠内匀浆膳营养组,在改善患者营养状态、血清生化指标及临床预后方面优于肠外营养组(P<0.05),两组在相关并发症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采用匀浆膳肠内营养支持是一种既经济又有效的治疗措施,通过加强消化道护理有助于降低并发症、提高患者抗病能力并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在脑血管意外患者营养支持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48例脑血管意外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24例采用肠内营养支持(实验组),24例采用肠外营养支持(对照组),比较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脑血管患者的营养指标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在营养支持治疗l0d后血红蛋白、转铁蛋白、淋巴细胞计数、血浆总蛋白等指标无显著性差异,但实验组腹胀、腹泻、消化道出血、高血糖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O.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更好地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并发症较肠外营养少,在脑血管意外患者的支持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联合益生菌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开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研究组患者行早期肠内营养联合益生菌治疗,对照组患者行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14 d时,两组患者血红蛋白(Hb)、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水平均明显升高,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4.787、3.964、3.589,P均<0.001);治疗14 d时,两组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均明显升高,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2.784、3.325、2.676,P=0.007、0.002、0.009);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06%,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28.13%(χ2=5.626,P=0.018)。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联合益生菌能够显著增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营养和免疫功能,同时可有效降低腹泻、腹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外混合营养和单纯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0月收治的144例老年胃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肠内外混合营养组(82例)和肠外营养组(62例)。比较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及血清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F)和前白蛋白(PA)、淋巴细胞总数(TLC)等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混合营养组肺部感染和咽部不适发生率低于肠外营养组(P〈0.05);而在切口感染、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的比较上,两组数据没有显著性差别(P〉0.05)。混合营养组的TLC、TF、PA等临床指标改善明显,与肠外营养组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术后应用肠内外混合营养支持具有改善营养状态提高机体免疫水平,有利于减少术后肺部感染及咽部不适等并发症,对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恢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联合营养支持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肠外营养(EN+PN)支持对维持和改善手术创伤术后患者营养状态的效果。方法:选择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需行营养支持的16例患者,随机分PN组及EN+PN组。两组营养支持均等热量、等氮量。营养支持前、手术后12d测血清白蛋白、胆固醇和胆红素含量。结果:①EN+PN组白蛋白、血清胆固醇含量高于PN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EN+PN组血胆红素、胆汁酸比PN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与PN支持相比,EN+PN可较早期有效地改善术后患者的营养状态。应根据术后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早期应用EN。  相似文献   

8.
徐降兴 《临床军医杂志》2013,(2):151-152,159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应用于胃癌手术患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将96例胃癌手术患者分为肠内营养(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EN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PN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恢复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EN组患者术后体质量、血清白蛋白(ALB)及前白蛋白(PAB)水平明显高于PN组(P<0.05);EN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肛门排便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PN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给予胃癌手术患者早期的EN能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对促进肠胃蠕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积极意义,是胃癌术后可行的、安全的、理想的一种营养供给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 将肠内营养早期实施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通过相关急性时相反应蛋白CRP在体液中的微观改变,探讨肠内营养保护肠道黏膜、减轻全身炎症反应的作用.方法 神经外科3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早期肠内营养(EEN)组和早期胃肠外营养(PN)组,入院48 h内给予不同方法的营养支持,测定伤后当天、第1天、第4天、第7天、第14天血浆中CRP的含量.结果 不同时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CRP水平发生变化.随时间变化两组CRP浓度均呈下降趋势,但EEN组下降幅度明显.伤后第4天EEN组血浆CRP含量低于PN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伤后第7天、第14天EEN组同时相段血浆CRP含量明显低于PN组(P<0.01).EEN组伤后第14天GCS评分高于PN组(P<0.0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行肠内营养治疗,可起到保护胃肠道黏膜、降低全身炎症反应的作用.如果胃肠道功能允许,首先应考虑早期采用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10.
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比较肠内及肠外营养支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效果,了解肠内营养(EN)的可行性及其优势。方法将65例SAP病人随机分为肠外营养(PN)组和EN组,分别观察营养支持后第1、7、14天的营养状况、免疫学指标,同时比较并发症、感染率、死亡率、住院天数及费用。结果给予营养支持后,两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显著升高,血糖、血淀粉酶明显降低(P<0·05)。PN组病程后期的IgA较早期明显降低(P<0·05),EN组无明显变化。并发症、感染率、死亡率、住院天数和治疗费用EN组均低于PN组(P<0·05)。结论在无绝对禁忌证的情况下,对SAP患者尽早给予EN是安全和有效的,较PN能够获得更好的营养状态、更少的并发症、更高的生存率、更短的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分析了重庆医科大学近年来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774例,其中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EN+PN组)256例,肠内营养支持(EN组)287例,肠外营养支持(PN组)231例。比较三组患者的营养状况、肝功能、免疫状况、并发症、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对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 第21天时,EN+PN组各项营养指标,IgA、IgG含量,CD4细胞和CD4/CD8比值,感染并发症发生率,NIHSS评分,总有效率等指标明显优于EN组和PN组,且EN组明显优于PN组。结论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价值高于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且肠内营养的临床价值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择入院需要胃癌根治术的患者80例,随机编为肠内营养组40例和肠外营养组40例,术后分别给予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连续7天,观察营养、免疫和术后恢复情况差异。结果术后第8天时,肠内营养组的前白蛋白和白蛋白水平等营养指标显著高于肠外营养组,同时CD3(%)、CD4(%)和CD4/CD8水平显著高于肠外营养组;肠内营养组患者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早于肠外营养组,肠内营养组的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病率也显著少于肠外营养组。结论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应用自制非要素膳进行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99例行食管、贲门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自制非要素膳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组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组,两组均于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营养支持或静脉营养,分别于术后第1天、第8天测定营养相关指标并进行比较,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营养支持费用、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以及平均住院天数等临床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第8天两组患者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和淋巴细胞计数在营养支持后均升高,EN组升高较PN组更为显著 (P〈0.05);肠外营养组并发症发生率也高于肠内营养组(P〈0.05).营养支持费用、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以及平均住院天数等比较,肠内营养组均优于静脉营养组(P〈0.05).结论 食管、贲门癌术后自制非要素膳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安全可行、有效、经济的,较PN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于改善急性脑卒中预后、营养状况,降低高代谢反应和维护胃肠道功能等方面的作用;为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启动肠内营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我院急性脑卒中病例(含出血性脑卒中及缺血性脑卒中)66例。病人均于入院后48h内给予营养支持,EEN组经营养管胃肠要素膳食;TPN组经深静脉置管滴注全胃肠外营养。并分别于入院后第1、7、14d,第28d监测患者体重、血清白蛋白和血糖、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皮质醇、24h尿总氮和尿肌酐等指标。结果: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可降低TPN高血糖等代谢并发症,降低高分解代谢与应激反应的发生,更可以保护胃肠道结构和功能,防止茵群移位、二重感染的发生。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对早期肠内营养有良好的耐受性,且可以显著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老年直肠癌手术患者围术期营养状况及营养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择就诊的70例老年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主观全面营养评价法( SGA)分析患者在围术期内的营养状况,并研究个体化肠内营养护理干预方法对改善围术期老年直肠癌营养状况的效果。结果直肠癌切除术前后营养不良率分别为51.42%和68.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个体化肠内营养护理干预后营养不良率为34.29%,显著低于常规营养支持的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营养护理干预后BMI、TP、TF及上臂肌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老年直肠癌切除术对患者营养状况具有一定影响,个体化肠内营养支持对改善围术期营养状况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疗法的特点。方法 对40例经临床或CT证实为重型颅脑损伤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早期给予肠内营养(early enteral feeding,EEF)与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untrition,TPN),在摄入同等热量、同等氮量的条件下,对两组有关临床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EEF组24小时排氮量明显少于TPN组,氮平衡,肌酐身高指数(ICr)等营养指标优于TPN组。伤后28天,EEF组体重丢失显著少于TPN组,GCS评分较TPN组显著改善。结论 EEF可维持胃肠道粘膜结构的完整性,促进消化吸收功能的恢复,减轻伤后分解代谢,促进营养和意识状态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结构脂肪乳和物理混合的中/长链脂肪乳剂在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治疗中的疗效。方法61例短期内不能耐受肠内营养和存在肠内营养禁忌的危重症患者分为结构脂肪乳(STG)组和中/长链脂肪乳(MCT/LCT)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观察血浆蛋白、脂质代谢、血糖变化等。结果①胃肠外营养(PN)支持治疗5d后,STG组获得正氮平衡,其结果与MCT/LCT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STG组前白蛋白的增高可更好地促进蛋白合成。②sTG组患者予肠外营养支持5d后与输注前比较其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MCT/LCT组血脂水平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对血糖影响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不耐受肠内营养和存在肠内营养禁忌的危重症患者应用结构脂肪乳进行肠外营养是安全和有效的,在改善氮平衡,促进蛋白质合成方面优于物理混合的中,长链脂肪乳剂,且对血脂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7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采用鼻饲管置管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支持作为治疗组。另7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采用传统的延迟性胃肠内营养的同类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有关的营养指标、并发症、预后的临床观察及统计学处理,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营养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中晚期并发症均少于对照组,预后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鼻饲管置管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研究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序贯肠内营养支持和术后全肠外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食管贲门癌术后43例,随机分为序贯肠内营养支持(SEN)组22例及全肠外营养(TPN)组21例。比较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肠内营养耐受情况及肛门排气时间。术前、术后第1天及第8天分别测定血清清蛋白(ALB)、血清前清蛋白(PA);术前及术后第8天测量体重。结果:SEN组肛门排气时间(50±5)h,显著短于TPN组的(70±6)h(P〈0.05);两组术后第8天体重均较术前下降,但TPN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两组术后第1天ALB及PA均降低,第8天SEN组已接近术前水平,而TPN组仍然较低(P〈0.01);两组患者均无吻合口瘘、肺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术后早期采用SEN较TPN更有利于营养状况改善和体重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比较早期肠内营养和静脉营养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早期的康复情况,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的合理营养支持方式。方法: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40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和肠外营养组(PN),每组各20例,EN组于术后24h予以肠内营养支持;PN组于术后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1d和术后1、7d测量患者体重,检测外周血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转铁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尿素氮、肌酐、血糖、谷丙转氨酶、电解质等,记录肛门排气时间,观察术后有无吻合口漏、肺部及术野感染、腹胀、腹痛等并发症。结果:EN组肛门排气时间为(51.2±4.6)h,PN组肛门排气时间为(84.3±5.6)h,差异显著(P〈0.05);首次排便时间EN组为(60.5±8.9)h,PN组为(97.1±10.6)h,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EN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体重、前白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血红蛋白等营养指标水平明显优于PN组,而肝、肾功能情况和电解质水平在两组之间没有差异。结论: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在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治疗有利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有利于体重的维持及各项营养情况理化指标的稳定,而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