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作者通过总结22例中线非何杰金氏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病理学特点,阐明其病变的本质是淋巴系统的一类恶性肿瘤。该病以上呼吸道鼻面等中线部位为其独特的发病部位,症状表现复杂,病理组织学表现为单一淋巴瘤样细胞的单形性和广泛坏死炎性肉芽组织中夹杂有数量不等的异形淋巴细胞的多形性两大类。22例中20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T细胞性16例,B细胞性4例,据此可鉴别于具有类似临床表现,而无此病理与免疫病理学改变的疾病。  相似文献   

2.
3.
218例结外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1963年到1986年,我室收集到乳腺原发恶性淋巴瘤12例,其发病率占同期乳腺恶性肿瘤的0.42%(12/2813)。发病年龄为22~73岁,全为女性。入院时除一人外,当时均诊断为乳腺癌。这12例乳腺原发恶性淋巴瘤,全部为弥漫型。其中6例作了超微结构观察,2例作了免疫组化检测。作者对乳腺原发恶性淋巴瘤的病理、临床及超微结构特点作一分析研究,认为乳腺淋巴瘤确易与乳腺癌混淆,但也有其生物学特点,有助于病理诊断时的鉴别。  相似文献   

5.
6.
作者通过总结22例中线非何杰金氏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病理学特点,阐明其病变的本质是淋巴系统的一类恶性肿瘤。该病以上呼吸道息面等中线部位为其独特的发病部位症状表现复杂,病理组织学表现为单一淋巴瘤样细胞的单形性和广泛坏死炎性肉芽组织中夹杂有数量不等的异形淋巴细胞的多形性两大类。22例中20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T细胞性16例,B细胞性4例,据此可鉴别于具有类似临床表现,而无此病理与免疫病理学改  相似文献   

7.
8.
9.
总结分析了14例腭部中线恶性网织细胞增生症(中线恶网)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14例(男10例,女4例)患者发病高峰年龄在21~30岁年龄段,临床表现为腰部肿胀、渍疡或穿孔,可合并鼻腔、上颌窦及皮肤损害。光镜下以凝固性坏死、非特异性炎症背景上散布异型淋巴样细胞为特征,其中2例标本在部分高倍视野中出现异型淋巴样细胞似恶性淋巴瘤的增生改变。免疫组化结果显示:14例中10例之异型淋巴样细胞来源于T淋巴细胞,另4例可能由于抗体丢失等原因无法确立来源。作者认为中线恶网本质为恶性淋巴瘤,且大部分为T细胞源性。但其在临床及组织学上与恶性淋巴瘤有一定差别,应作为一个独立概念存在。此外,中线恶网在形态学上可以向恶性淋巴瘤转化。  相似文献   

10.
报道5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并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在组织学类型上5例均为弥漫型,其中1例低度恶性小淋巴细胞型,2例低度恶性大,小细胞混合型,1例中度恶性小裂细胞型,1例高度恶性裂,无裂细胞型。免疫组化染色表现为LCA全部阳性,4例CD20阳性,1例CD45RO阳性。证实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多为B细胞型,其临床表现病程短,死亡率高,术前明确诊断较为困难。  相似文献   

11.
E(M)COP化疗方案治疗非何杰金淋巴瘤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足叶乙甙或米托蒽醌联合化疗方案治疗非何杰金淋巴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ECOP方案(足叶乙甙,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强的松)或MCOP方案(米托蒽醌,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强的松)治疗23例非何杰金淋巴瘤,其中ⅡA2例,ⅢA3例,ⅢB3例,ⅣA4例,ⅣB11例,18例为初治病人,5例为复发病例。结果:全组完全缓解率(CR)13例占56.5%;部分缓解(PR)4例占17.4%,冲刷 有效率73.9%,其中初治18例,总有效率77.8%,复发5例,总有效率60%,ECOP方案治疗16例,CR率为56.5%(9/16),PR为18.8%(3/16),总有效率73.3%,MCOP方案治疗7例,CR率为57.1%(4/7),部分缓解率14.3%(1/17),总有效率71.4%,上述方案毒副作用有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所有病例血象经间歇期应用或无G-CSF治疗均能恢复。结论:ECOP或MCOP方案是治疗非何杰金淋巴瘤有效而较安全的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对14例大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按1985年我国成都NHL分类和WHO新分类进行组织学分类。结果:14例均经手术治疗无并发症。随访5年生存率为42.8%,其中低度恶性淋巴瘤B细胞性3例(21.4%),中度恶性淋巴瘤B细胞性、高度恶性淋巴瘤T细胞性及分类不明的淋巴瘤各l例。结论:低度恶性淋巴瘤B细胞性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恶性淋巴瘤的超声诊断进展。方法:阅读国内外有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超声新技术提高了恶性淋巴瘤的诊断率。结论:超声检查对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中ALK蛋白及EB病毒基因产物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AL CL)中 AL K蛋白的表达特点及与 EBV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P法检测 AL K蛋白表达 ,EBV基因转录产物 EBER1 / 2以 DNA- RNA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结果 AL K蛋白在 2例皮肤原发 AL CL 均为阴性 ,2 0例系统性 AL CL 中有 1 2例 (6 0 % )阳性 ,其中普通型 8例 ,淋巴组织细胞型 3例、小细胞型 1例 ,AL K蛋白的表达在各组织学亚型中无显著性差异。表达模式主要为细胞浆与细胞核均为棕黄色 ,但其中有 2例仅为细胞浆着色 ;AL K蛋白阳性组和阴性组年龄差异具有显著性 (P<0 .0 5 ) ,AL K蛋白阳性组年龄显著低于阴性组。所有 2 2例 AL CL 病例 EBER原位杂交均为阴性。结论  AL K蛋白的表达在AL CL 中有很高的发生率 ,尤其是低年龄的患者。本研究未发现 AL CL 与 EBV相关  相似文献   

15.
惠锦林 《安徽医学》2005,26(1):53-55
目的 观察阿霉素持续输注加时辰化疗为主的CHOP方案治疗恶性淋巴瘤疗效及毒副反应 ,探讨治疗方式的改变在化疗中的价值。方法  3 8例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 ,用CHOP方案 ,其中主药阿霉素 (ADM ) 5 0~ 60mg/m2 96h持续静滴 ,每日量按时间段分配比例 :ADM :6AM~ 2PM 5 0 % ,2PM~ 10PM 2 5 % ,10PM~ 6AM 2 5 %。 2 8天一周期 ,至少两周期评价疗效。观察临床疗效和患者的耐受性。结果 初治者 18例有效率 90 .44 % ,复治组有效率80 % ,毒副作用可耐受 ,心脏毒性少而轻 ,未见不可治疗的严重毒性。结论 CHOP方案中阿霉素持续输注加时辰化疗方式可达到高效低毒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S-100蛋白为免疫学标记,对34例恶性肿瘤局部淋巴结内树突状细胞进行免疫组化定量研究。结果按S-100蛋白阳性细胞数目多少分为增多(7例)、减少(20例)及正常(7例)3组,统计学分析增多组均值(164.4个/mm^2)明显高于对照组(58.3个/mm^2);减少组均值(16.5个/mm^2)组显低于对照组;而正常组均值(69.8个/mm^2)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乳腺原发恶性淋巴瘤临床分析(附14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乳腺是粘膜相关淋巴瘤的发生部位,其原发淋巴瘤罕见。本文报导和分析了14例乳腺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形态特征和免疫表型。患者年龄范围为26岁 ̄67岁,中位年龄47岁。临床症状和体征除有乳腺肿块外,无其它特异性的阳性发现。病变部位包括左侧乳腺8例,右侧6例。组织学上均为弥漫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10个病例的免疫组化结果表明9例(90.0%)为B细胞来源:1例(10.0%)为T细胞来源。9个病例在组织学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CVTP方案治疗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38例恶性淋巴瘤患者,男30例,女8例,年龄29—75岁,其中小于60岁组27例,大于60岁组11例.根据治疗经过分为初治组18例,复发和难治组2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32例,霍奇金淋巴瘤6例.治疗采用环磷酰胺(CTX)0.6—0.8g/次,第1天用,西艾克(VDS)3—4mg/次,第1天用,吡喃阿霉素(吡柔吡星,THP)20mg/次,第1—3天用,强的松(Pred)1m异/kg,第1—7天用.根据血象,肝功情况,每14—21d重复治疗.结果总有效率84%,小于60岁组有效率88%,大于60岁组为89%,两组间疗效无显著性差异.初治组有效率100%,复治和难治组为50%.结论CVTP方联合化疗初治组疗效优于复治和难治组.毒副作用为轻度骨髓抑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征以及免疫组化特异性抗体及IgH基因重排检测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3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及其临床资料,用免疫组化孓P法标记LCA,CD20,CD79a,CD30及bcl-2抗体和用PCR方法检测15例IgH基因重排。结果 70%(21/30)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发病年龄在40~70岁,淋巴结内外都可累及。组织病理学:中心母细胞淋巴瘤占83.3%(25/30),免疫母细胞淋巴瘤占3.3%(1/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占6.7%(2/30),及富于T细胞B细胞淋巴瘤占6.7%(2/30)。免疫标记LCA均表现阳性,CD20、CD79a、CD30、bcl-2表达率分别为86.7%(26/30),93.3%(28/30),6.7%(2/30),20%(6/30)。15例DLBCL中IgH基因重排阳性为66.7%(10/15)。结论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组异质性肿瘤,必须结合其组织病理学形态和特异抗体的免疫组化检测,对一些疑难病例需做IgH基因重排检测以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