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胸腔肿瘤患者焦虑、抑郁情绪障碍调查与心理干预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调查分析择期手术的胸部肿瘤患者焦虑、抑郁情绪障碍以及心理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对198例择期手术的胸部肿瘤患者入院后3天内进行心理状态调查,并针对有情绪障碍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至手术前1天,比较心理干预前后患者心理状态变化。结果:入院后45.84%患者有焦虑症状,27.87%患者有抑郁症状,12.17%患者同时伴有焦虑和抑郁症状。实施心理干预措施后,患者的焦虑(11.12%)、抑郁(15.93%)症状以及两者均有者(4.35%)明显降低(P〈0.01)。结论: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将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障碍。  相似文献   

2.
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生存严重的疾病之一,普遍存在的"谈癌色变”的恐惧心理使肿瘤患者产生许多痛苦而难以解脱的心理问题.如不能及时疏导,会导致各种躯体症状,对病情产生不良影响,降低疗效.我们调查血液肿瘤患者心理状况,在此基础上对一般患者采用心理疏导的方法,对有明显焦虑、抑郁倾向的患者同时给予百忧解、氯硝安定治疗,观察这些治疗措施对患者不良心理状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手术后肿瘤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4年10月间收治的168例肿瘤手术后焦虑、抑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分别对两组患者入院和出院当天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以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并在患者出院当天对其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出院时,两组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均较入院时评分结果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院时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后在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总体生活质量等方面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手术后肿瘤患者焦虑、抑郁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与目的作为一种不可治愈的恶性肿瘤,无法手术切除的肺癌常常给患者带来心理上的巨大摧残,由此将产生包括抑郁在内的一系列负性情绪,是否告知或者以何种方式告知患者病情一直是医疗界关注的话题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早期知情干预对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以43例Ⅲ期非小细胞肺癌为观察对象;在明确诊断后的早期阶段,根据患者家属的要求并结合患者本人的具体情况分别给予完全隐瞒、部分知情和完全知情干预;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为抑郁症状的评估工具,调查干预前后患者抑郁状况的变化。结果完全隐瞒组干预后疑病评分增加,完全知情组自杀、绝望等项目评分增加;部分知情组干预后在迟缓、认知障碍、绝望及总分方面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完全知情组在知情干预后睡眠方面的评分较干预前明显变差。结论初诊的Ⅲ期非小细胞肺癌中抑郁情绪比较普遍;短期的完全隐瞒或完全知情干预无助于抑郁的缓解,适度知情干预有利于抑郁状态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肿瘤与抑郁性和焦虑性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慧  丁宝坤 《中国肿瘤》2002,11(6):352-354
全文综述了对肿瘤患者的抑郁性和焦虑性疾病的识别问题,及其发病原因中的生物学基础和心理社会因素以及治疗手段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雷良蓉 《癌症进展》2011,9(4):424-427
目的 探讨关于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焦虑抑郁及相关因素,用来指导心理干预,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 选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病人的情绪障碍和HAMD抑郁症专业量表(24项版).对52例乳腺癌病人进行评定.结果 乳腺癌病人SAS、SDS、HAMD评分明显高于常模.结论 乳腺癌患者存在明显的心...  相似文献   

7.
8.
肿瘤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其干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肿瘤患者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其心理状态各不相同,患者的心理变化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这一点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对肿瘤领域中的社会心理问题和心理生物学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到1980年代,提出了心理肿瘤学(psycho-oncology)的概念,主张从心理学、社会学和肿瘤学相结合的多学科角度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的内容既包括肿  相似文献   

9.
恶性肿瘤患者继发性抑郁障碍可呈少见的抑郁性木僵状态,由于精神和行动严重阻滞,不能正常交流和配合检查,不能接受规范的抗肿瘤治疗和临床试验,导致肿瘤进展,抑郁障碍加重,并诱发其免疫功能下降,肿瘤加快进展,患者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10.
氟碳代血液是60年代以来研制的一种载氧血液代用品,它能向组织提供充足的氧以维持细胞的有氧代谢,有扩容、抗休克等作用。国外有学者将其用于肿瘤的放疗和化疗,取得了初步成效。本文从氧与肿瘤的治疗,氟碳代血液在肿瘤化疗和放疗中的作用等方面,综述了最近的有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透明质酸(HA)是一种在体内广泛存在的非硫酸化糖胺聚糖。HA的异常表达与恶性血液病的进展密切相关,HA与其受体CD44、RHAMM等的相互作用参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增殖、运动、迁移、侵袭以及多药耐药等过程。根据近年来有关的最新文献报道,对HA在肿瘤中的研究以及在恶性血液病进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Purpose Gemcitabine and cladribine (2CdA) are nucleoside analogues that decrease DNA synthesis via inhibition of ribonucleotide reductase; the combination could be additive or synergistic. We conducted a dose escalation study to establish the maximum tolerable doses (MTD) of gemcitabine and 2CdA when given in combination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hematologic malignancies and to describe the toxicity profile of this combination.Patients and methods A total of 45 patients with advanced hematologic diseases were enrolled into two groups. Group A had adequate baseline hematopoiesis, defined as 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 (ANC) >1×109/l and platelet count >50×109/l. Group B did not meet these criteria. Hematologic dose-limiting toxicity (DLT) for group A was defined as grade 4 neutropenia or thrombocytopenia lasting >28 days; group B was not evaluated for hematologic toxicity. Nonhematologic DLT was defined similarly for both groups. Death occurring during the first cycle of treatment was considered a DLT event only if it was related to drug toxicity. Gemcitabine was administered as a 4-h intravenous infusion once every 28 days. 2CdA was administered over 1 h daily for the first 3 days of each 28-day cycle.Results The MTD was not reached in either group. Myelosuppression was common, but not dose-limiting. Febrile neutropenia and infections were also common, particularly in group B, and judged in most cases to be due to bone marrow failure at baseline. Nonhematologic toxicities were generally mild, and skin rash, the most frequently observed, was dose-limiting in one patient enrolled in each group. Four deaths (three during the first cycle of treatment) occurred at the highest dose level tested in group B (gemcitabine 5000 mg/m2 and 2CdA 16 mg/m2). Although only one of these deaths was dose-limiting by stated criteria, this dose level did not appear to be safely tolerated in this patient population. Several responses were observed in patients with Hodgkins disease.Conclusions The combination of gemcitabine and 2CdA is feasible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 malignancies. Phase II studies of this combina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particularly in patients with Hodgkins disease.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恶性血液肿瘤并发真菌血症的临床及微生物学特征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对23例恶性血液肿瘤并发真菌血症的临床资料、危险因素、真菌菌群分类以及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真菌血症患者病情危重,大多有2种或2种以上的危险因素;菌种分布显示白假丝酵母菌占47 %;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占17 %;光滑假丝酵母菌占12 %。23例患者中,13例治愈(56.5%)、8例死亡(34.7 %);2例放弃(8.6 %)。结论 对有高危因素的恶性血液肿瘤患者应重视真菌血症的发生,积极治疗原发病,加强病原学检测和药敏试验,及时早期诊断并合理选用抗真菌药物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53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Xie XS  Wan DM  Sun H  Sun L  Liu LX  Jiang ZX 《癌症》2007,26(4):403-406
背景与目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使恶性血液病的预后得到很大的改观,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transplantation of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s,PBSCT)逐渐取代了骨髓移植(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BMT)而成为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主要方式.本研究观察了自体或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对53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53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于2003年7月~2006年5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接受PBSCT治疗,中位年龄37岁.采用G-CSF或化疗联合G-CSF动员外周血干细胞.自体移植患者接受CD34 细胞的中位数为3.0×106/kg,异基因移植患者接受CD34 细胞的中位数为6.2×106/kg;自体移植采用MAC预处理方案,异基因移植采用改良的Bu/Cy预处理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的预防采用MTX、环孢菌素A联合骁悉,1例1个点不合患者加用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结果:移植后中性粒细胞≥0.5×109/L、血小板≥20×109/L的天数在自体移植中分别为13天和19天,在异基因移植中分别为12天和15天;异基因移植中Ⅰ~Ⅲ度急性GVHD(aGVHD)的发生率为31.4%,慢性GVHD(cGVHD)的发生率为71.4%,复发率在自体移植和异基因移植患者中分别为38.9%和5.7%,700天无病生存率在自体移植和异基因移植患者中分别为57.9%和69.5%.结论:自体和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均能很快地重建造血,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5.
 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是一种抑癌基因,其编码产物在细胞周期调控、DNA 损伤修复、损伤细胞的凋亡以及维持基因组稳定性中起重要的作用。BRCA1基因在初治白血病表达下降,这可能有助于临床上对白血病的治疗和预后监测。文章就BRCA1基因结构特点、生物学特性及在白血病和淋巴瘤中的表达情况及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恶性血液病继发骨髓纤维化6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艳  杨波  孙嘉峰  杨佳 《白血病.淋巴瘤》2012,21(7):416-418,422
目的探讨继发性骨髓纤维化(SMF)患者的临床及骨髓病理学特征。方法对69例SMF患者的临床表现、外周血涂片、骨髓涂片及骨髓活检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不同疾病骨髓纤维化程度与巨核细胞数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69例SMF患者原发病分别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20例(29.0%),淋巴瘤14例(203%),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各10例(14.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6例(8.7%),多发性骨髓瘤(MM)4例(5.8%),骨髓增殖性肿瘤(MPN)3例(4.3%),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2例(2.9%)。病理骨髓纤维化程度与巨核细胞数之间无相关性(r=0.024,P=0.848)。结论临床上多种血液系统疾病可以引起SMF。初诊的造血系统恶性疾病患者应同时行骨髓活检,特别是脾大、骨髓“干抽”的患者要考虑SMF的可能,骨髓病理学检查对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19.
 【摘要】 目的 分析1号染色体克隆性异常在恶性血液病中的发生频率、类型,并了解其临床和生物学意义。方法 对25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细胞遗传学R显带核型分析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将累及1号染色体的异常核型及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256例中涉及1号染色体异常的恶性血液病25例(9.8 %),分别见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L2、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M2、骨髓增生异常综全征(MDS)、多发性骨髓瘤(MM)、淋巴瘤骨髓浸润、慢性粒细胞加速急变期、浆细胞白血病、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1号染色体与其他染色体之间易位11例,其中t(1;19)3例,t(1;14) 2例,1号染色体部分增加或缺失7例,增加1条完整或部分缺失的1号染色体7例,1q等臂染色体3例。t(1;19)见于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t(1;14)见于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随访涉及1号染色体异常的20例患者,临床疗效差,生存期短。结论 发生1号染色体克隆性异常的恶性血液病主要见于急性白血病、MDS、MM,非特异性的异常多见,特异性的异常主要是与其他染色体之间的易位和1q三体。具有重现性的异常有t(1;19)、t(1;14),均与白血病免疫表型相关;而1q三体和1q21扩增分别对MDS和MM的治疗、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