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几个影响助听器效果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聋儿的助听器验配,是听觉言语康复的关键所在,验配越早越好。但是,为聋儿尤其是婴幼儿进行正确的助听器验配并非易事,需要认真仔细地反复多次进行测试。评估;不同的聋所需测试的次数可能不尽相同,这是因为有多种因素如聋儿初诊时测测听和验配的情况、余听力水平、验配后的助听器能否按要求配戴,以及耳模是否以及时更换,助听器平时的保养产可影响助听的效果,为说明上述诸多因素与助听效果的关系,特将1999年6-12月之间来我听力门诊复诊聋儿的助听情况就上述因素进行分析,以对比它们对助听效果的实际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现有的医疗条件下,儿童听力障碍可以通过配戴助听器得到补偿,助听器的配戴对聋儿的生活、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但由于聋儿的心理及生理特点而无法及时告知家长或老师,在配戴助听器后因各种原因造成的不同程度、不同表现的听力下降,造成病情的延误和加重,使得助听器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同时也影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本文就近1年间在我科验配助听器的1 2例儿童中出现的3例4耳配戴助听器后出现听力下降的病例作一分析并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经纯音测听、听觉脑干诱发电位及声导抗检查而验配助听器的儿童共1 2例,其中男8例,女4例;平均年龄6( 2~…  相似文献   

3.
助听器几乎可使所有的聋人受益 ,尤其是处在听觉、语言、智能等诸方面发育阶段的聋儿 ,如果能尽早配戴合适的助听器、并进行听觉语言训练 ,就能尽最大可能地恢复听觉言语功能 ,回归主流社会。然而 ,无语言、不能合作是聋儿的共性 ,他们对助听效果不能作出主观评定。因此 ,聋儿助听器验配较之成年耳聋患者的难度大、周期长 ,需要耳科医生、听力学家、聋儿家长或教师通力合作 ,遵循验配助听器的程序 ,使聋儿获得最佳助听效果。1 听力资料准备选择助听器最首要的是掌握准确的听力资料。1 1 了解聋儿耳聋的病因、病程、发病情况及伴随症状 ,对…  相似文献   

4.
聋儿戴助听器导致的听力下降(附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湖北省聋儿康复中心戴助听器半年以上的在训聋儿30名(58耳)的听力情况进行复查,发现这些聋儿中有2例(2耳)出现戴助听器后单耳听力下降情况.为了探讨聋儿听力下降的原因,对聋儿所配戴助听器的频响范围、增益、声输出情况、音量大小及聋儿家长或语训老师对聋儿进行语训的习惯进行了分析.比较戴助听器前后听力情况,提出可能导致聋儿听力下降的几个常见原因.对聋儿验配助听器过程中需注意的方面进行归纳.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听障儿童的助听器效果评估方法进行一致性分析。方法为北京及广西400名听障儿童验配助听器,在验配后(初期)、助听器配戴1个月(中期)、助听器配戴3个月(末期)分3次进行多项助听器效果评估,分析各项评估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各种评估方法随着助听器配戴的时段变化呈现出逐步增长的一致性趋势,各时段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末期的各项测试结果两两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初期助听昕阈和Ling’s六音测试结果与末期家长、教师助听器问卷结果之间也相互呈正相关性,相关系数都处在低至中相关性之间。结论各项评估方法在助听器效果评价上是一致的,通过初期验配时的满意度可以预测将来实际应用的满意度,但各种评估方法之间存在差异,无法相互替代。  相似文献   

6.
13例聋儿助听器评估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聋儿配戴助听器不能达到理想效果的原因.方法:对13例配戴助听器的聋儿进行了全面的听力学及助听器评估.常规声导抗测试采用GSI-Tympstar中耳分析仪测试,行为测听采用国际听力AC40纯音测听仪,用条件游戏测听法(CPA)测试双耳250~8000Hz听阈.结果:13例聋儿中,2例分别有中耳、外耳疾病.13例的24个助听器的配戴、使用和调试情况均不令人满意.结论:聋儿配戴助听器后仍应进行听力学随访以监测其听力状况和助听器使用情况,并应定期调试助听器,聋儿康复的相关人员也应该参与到这一工作中,以帮助聋儿正确使用助听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短声听觉脑干反应(ABR)和行为测听2种测试组合在聋儿早期验配助听器中的作用。方法:对52例1~9岁聋儿进行行为测听或ABR测试,找到较准确的听阈值。采用理想感觉级配方法选配助听器,以真耳测试及声场测试判断助听效果,进行随访并定期调试助听器。结果:单纯ABR测试有反应耳与组合听力测试有反应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助听效果明显改善41例,无效4例,失访7例。结论:聋儿听力评估应主、客观测听联合使用,助听器验配应遵循“三早”原则,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进行听力康复。  相似文献   

8.
听障老年人的助听器验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听障老年人助听器验配的方法和技巧。方法对112名受试者进行跟踪随访,客观记录他们使用助听器的感受,分析助听器验配方法和技巧对助听器效果的影响。结果老年人的行为认知和听觉反应能力极大地左右着助听器的配戴效果;气骨导听阈,舒适阈,不适阈、言语识别阈的检查和使用对于老年人助听器验配十分重要;低频部分的听力补偿要低于目标值,高频部分要略高于目标增益值;老年人助听器配戴的适应期平均为3个月;双耳配戴的效果明显优于单耳。结论完全按照助听器验配软件设计的程序给老年人验配助听器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而验配经验、技巧和验配后的适应性训练在其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具备助听器适应证的患者未成功验配助听器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0年2 635例患者验配助听器的资料,对其中助听器验配未验成功者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 635例患者中,1 700例成功验配了助听器,验配总成功率为64.52%,验配成功率总体变化趋势为逐年上升。对935例助听器验配失败患者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影响助听器成功验配的众多因素中,经济因素所占比例最大(23.64%),其次是患者不接受助听器(18.61%),对专业机构的认可度及满意度(10.27%),此外患者对助听器效果不满意占8.13%。听力专科门诊的验配成功率要高于普通耳鼻咽喉科门诊(P<0.05)。935例助听器验配失败的患者中年龄≥50岁者有568例;<50岁者助听器验配成功率(61.29%)低于≥50岁者(6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经济因素、患者对助听器的接受程度、验配机构专业性等诸多影响助听器成功验配的重要因素,在日常工作中,助听器验配人员需要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包括加大听力康复知识的宣传力度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增进患者对助听器验配人员和助听器本身的信任,有效提高助听器验配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分析宁夏地区136例听障患者发放助听器后的配戴效果,了解使用助听器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听障患者助听器验配及项目执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询问病史,进行耳内镜检查、纯音听力测试,了解患者听力损失程度及听阈曲线类型,为患者进行助听器验配,采用助听器效果国际性调查问卷(the international outcome inwentory for hearing aids,IOI-HA)通过面对面问答或电话随访的方式进行助听器效果评价,比较不同配戴时间、听力损失程度、听阈曲线类型助听器IOI-HA的得分。结果118例(86.76%)助听器使用者认为配戴助听器后对生活有中等程度以上的帮助;130例(95.6%)助听器使用者认为使用助听器后生活满意度有中等及以上提高;每天使用时间及参与社会活动时仍存在的困难不同年龄段之间的平均得分不同,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以上两个项目的平均得分逐渐减少;不同文化程度、听力损失程度、听阈曲线图类型的听力障碍患者配戴助听器使用效果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助听器使用者对配发的助听器总体较为满意,使用情况良好;助听器使用时,还要大力提倡坚持配戴、及早干预;加强对助听器配戴者回访的管理,对于助听器使用中的不足与问题应及时调试。  相似文献   

11.
108例重及极重度聋幼儿助听效果观察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为双耳重、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儿选配助听器 ,并进行定期调试 ,观察助听效果。方法 用功能增益法评估助听器效果。结果 佩戴助听器 1~ 3年后的助听器效果较初戴时好 ,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高频差异更大。结论 聋儿佩戴经验配后的助听器 ,听敏度特别是高频部分的听敏度有提高  相似文献   

12.
13.
聋儿配戴助听器后使用无线调频语训系统的效果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和比较全数字助听器与无线调频语训(FM)系统不同结合方式对重度听力损失儿童的助听效果,方法:聋儿双耳分别配戴全数字助听器,双耳全数字助听器结合单耳FM系统,双耳全数字助听器结合双耳FM系统,在安静和噪声环境中,以不同强度的言语声测试言语可懂度,比较在安静环境和噪声环境中使用与不同使用FM系统及单耳使用与双耳同时使用的助听效果。结果:在安静和噪声环境下,使用FM系统的言语可懂度优于不使用该系统(P<0.05),单耳使用该系统和双耳使用该系统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聋儿配戴助听器使用无线调频语训系统在安静和噪声环境下言语可懂度高于不使用该系统者。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reports on the use of individual hearing aids by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 over a period of 10 years, from 1977 to 1987. During this period the hearing aids of 1853 children attending schools for the deaf, units for the partially hearing (PHUs) and ordinary schools were examined. The examination covered those parts of a hearing aid which a teacher of the deaf, without the use of sophisticated equipment, could reasonably be expected to check to ensure that they were functioning properly. Thirty-nine per cent (39%) of these children were using bodyworn aids, and the rest (61%) were using ear-level aids. There was a marked degradation of both bodyworn and ear-level hearing aid use with increasing age of the children and this was true for both boys and girls in schools for the deaf, PHUs and ordinary schools. The girls were making better use of their aids than the boys. Only very little difference in good hearing aid use was found between the children in schools for the deaf and those in PHUs. (Good use--bodyworn aids: schools for the deaf 43%, PHUs 44%; ear-level aids; schools for the deaf 56%, PHUs 58%). The poorest use of aids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 attending ordinary schools (Good use--bodyworn aids 36%, ear-level aids 49%). Overall, only 43% of the children wearing bodyworn aids were making good use of them. The corresponding figure for ear-level aids was 54%. Thes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and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s put forward.  相似文献   

15.
A short-term longitudinal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possible benefits of cochlear implant (CI) use on the development of phonological awareness in deaf children. Nineteen CI users were tested on 2 occasions. Two groups of deaf children using hearing aids were tested once: 11 profoundly deaf and 10 severely deaf children. A battery of tests wa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syllable, rhyme, and phoneme awareness. Syllable awareness in the CI users was equivalent to that of the severely deaf group, and rhyme and phoneme awareness wa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profoundly deaf children using hearing aids. CI use affords some benefit to the development of phonological awareness. The results from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this enhancement is first observable at the syllable level.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工耳蜗与助听器对聋儿嗓音音质的影响机制。方法:随机选择昕障儿童组成健听组、助听器组、人工耳蜗组以及裸耳听障组,其中健听组与裸耳听障组作为对照控制组。采用“嗓音疾病评估仪”(TigerDRS)进行嗓音音质评估,要求儿童发/越/音,持续3s。测试的声学参数为:F0、SDF0、Jitter、Shimmer、NNE、HNR、SNR。结果:人工耳蜗组的嗓音F0显著小于其他各组(均P〈0.05),助听器组、健听组、裸耳听障组之间的嗓音F0无显著性差异(P〉0.05);人工耳蜗组与助听器组的SDF0显著大于健听组和裸耳听障组(P〈0.05),助听器及人工耳蜗对听障女性患儿嗓音SDFo的影响大于昕障男性患儿,其交互作用达显著临界水平(P〉0.05);各组之间的嗓音音质参数(Jitter、Shimmer、NNE、HNR、S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耳蜗与助听器主要影响的是嗓音F0及SDF0,而对其他音质参数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人工耳蜗植入对侧耳不同听力损失的患儿联合使用助听器与人工耳蜗语前聋患儿的听觉、语言及学习能力进行评估和比较,探索对患儿更为有效的助听方法,帮助患儿获得最大限度的言语交流。方法:将30例3~6岁语前聋患儿按照植入人工耳蜗对侧耳听力损失程度及是否佩戴助听器,分为一侧人工耳蜗+对侧重度听力损失助听器组(CI+SHA组)、一侧人工耳蜗+对侧极重度听力损失助听器组(CI+PHA组)、单耳人工耳蜗组(CI组)。评估各组在康复3、6、9、12、15、18个月时听觉、语言及学习能力,并记录结果。结果:随着术后康复时间的延长,聋儿听觉、语言及学习能力逐渐提高(P<0.05),CI+SHA组听觉能力优于CI+PHA组及CI组(均P<0.05),语言能力及学习能力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语前聋患儿单耳人工耳蜗植入后,若对侧耳尚有残余听力,佩戴助听器后听觉能力效果显著,长期佩戴有助于患儿的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