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玫瑰糠疹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中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表达水平。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结果玫瑰糠疹患者恢复期血清中IL-4水平较急性期升高(P0.05),恢复期与正常对照组IL-4表达水平接近(P0.05);玫瑰糠疹患者恢复期血清中IL-12、IFN-r水平较急性期降低(P0.05),而IL-12、IFN-r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接近(P0.05)。结论玫瑰糠疹患者在急性期体内存在免疫失衡。 相似文献
2.
白介素-4、12和干扰素-γ在早期显性梅毒转归中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早期显性梅毒患者外周血中白介素(IL)-4、IL-12和干扰素(IFN)-γ/的动态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3、6、9、12个月分别取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与梅毒螺旋体(TP)共同培养,分别用ELISA及逆转录(RT)-PCR方法检测培养细胞上清和PBMC中的IL-4、12、IFN-γ及其mRNA的表达,同时观察快速血浆反应素(RPR)试验转阴情况。结果:IL-12和IFN-γ表达水平与血清RPR试验转阴无明显相关性,IL-4表达水平与血清RPR试验转阴率呈负相关。结论:早期梅毒患者外周血IL-4的表达水平可能可以作为判断梅毒预后的一个较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玫瑰糠疹和慢性荨麻疹患者体内Th1/Th2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方法:采取酶联免疫(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玫瑰糠疹患者、慢性荨麻疹患者和健康人血清中IL-4和IL- 12的水平.结果:玫瑰糠疹患者血清中IL-4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IL-4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均P<0.001).玫瑰糠疹患者血清中IL- 12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IL-12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均P< 0.001).结论:玫瑰糠疹和慢性荨麻疹患者均存在IL-4和IL- 12的表达异常,这两种疾病可能存在不同的Th1/Th2细胞亚群失衡状态. 相似文献
4.
不同病程尖锐湿疣患者血清γ干扰素、白介素-2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不同病程尖锐湿疣 (CA)患者血清γ干扰素 (IFN -γ)、白介素 - 2 (IL - 2 )水平的变化在CA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 ,检测了 6 0例不同病程CA患者血清IFN -γ、IL - 2水平。结果 :CA患者组血清IFN -γ、IL - 2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1) ,而CA长病程组血清IFN -γ、IL- 2水平明显低于CA短病程组 (P <0 0 1)。结论 :CA患者有TH1型细胞因子 (如 :IFN -γ、IL - 2 )表达低下 ,长病程患者更明显 ,患者TH1型细胞因子表达低下在CA的免疫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白介素-4、白介素-6、白介素-8、白介素-10及IFN-γ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慢性荨麻疹患者32例,健康检查的正常人32名,分为两组,分别测定其血清中白介素(IL)-4、IL-6、IL-8、IL-10及干扰素(IFN)-γ的含量。结果慢性荨麻疹患者组血清中IL-4、IL-8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IL-6、IL-10水平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IFN-γ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IL-4、IL-6、IL-8、IL-10及IFN-γ水平异常,提示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与免疫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6.
李春霞李永喜尉莉毕健平张建明 《中华皮肤科杂志》2011,(8):589-590
目的研究尖锐湿疣患者治疗后血清白介素24(IL-24)、干扰素-γ(IFN-1)和白介素4(IL-4)水平变化。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了42例尖锐湿疣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痊愈3个月后血清IL-24、IFN-γ和IL-4的水平,35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尖锐湿疣患者治疗前血清IFN-γ明显低于正常人对照组,IL-4、IL-24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治疗痊愈3个月后三者同正常人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尖锐湿疣患者体内细胞免疫功能受损,可能在尖锐湿疣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玉屏风散加味方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及其对血清白介素(IL)-4、干扰素(IFN)-γ与IgE的影响。方法97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玉屏风散治疗组和咪唑斯汀对照组,观察疗效与复发率。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玉屏风散治疗前后IL-4、IFN-γ和IgE水平。结果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O.01)。玉屏风散治疗组治疗后血清IgE、IL-4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O.01),而IFN-γ明显升高(P〈O.01)。结论玉屏风散加味方治疗慢性荨麻疹有效,可能与血清IgE、IL-4下降,IFN-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玫瑰糠疹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某些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 60例玫瑰糠疹患者给予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并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12(IL-12)水平。结果治疗总有效率为76.7%。治疗前TNF-α及IL-12水平均较正常人对照者增高,治疗后下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玫瑰糠疹有较好疗效,不良反应少。TNF-α及IL-12增高可能为玫瑰糠疹致病因素之一。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可降低血清TNF-α及IL-12水平。 相似文献
9.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早期梅毒患者血清中IL-2、IL-4、IL-10和IL-12的水平,并与健康组对照.结果显示,IL-2和IL-12的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IL-4和IL-10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梅毒血清固定组患者血清中IL-2和IL-12的水平明显低于梅毒血清转阴组,IL-4和IL-10的水平明显高于梅毒血清转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存在Th1/Th2比例失衡,细胞免疫功能下降,这可能在梅毒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斑秃患者血清γ干扰素和白介素10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斑秃患者血清γ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 1 0检测 ,了解斑秃患者的Th1和Th2免疫功能状况 ,探讨其在斑秃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根据病情将 61例患者分为限局性斑秃 (AA ,n=5 1 )、全秃 /普秃 (AT/AU ,n =1 0 )患者两组 ,健康对照组 (control,n =1 8)年龄、性别与两患者组相匹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 (ELISA)检测 3组血清的IFN -γ和IL -1 0水平。结果 :( 1 )IFN -γ水平 :AT/AU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AT/AU组与AA组以及AA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2 )IL -1 0水平 :AT/AU组、AA组和对照组三组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 >0 7)。结论 :IFN -γ可能与病情严重的全秃 /普秃有关 ,IL -1 0可能与斑秃的发病无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咪唑斯汀对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干扰素(IFN)-γ 和白介素( IL)-4 的影响.方法:观察咪唑斯汀的临床治疗效果;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 法测定咪唑斯汀治疗前后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IFN-γ 和IL-4 的含量,并与正常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IL-4 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5),IFN-γ 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 ≤0.05),经治疗后,患者血清IL-4 已经显著低于治疗前(P ≤ 0.05),但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05),治疗后血清IFN-γ 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与正常对照组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并且IL-4 与IFN-γ 的浓度呈负相关(R = -0.825,P ≤ 0.05),随着外周血IL-4 浓度的降低,外周血中IFN-γ 的浓度逐渐升高.结论:咪唑斯汀能调控慢性荨麻疹患者体内细胞因子IL-4 与IFN-γ 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 探讨白介素 - 4 (IL - 4 )和白介素 - 13(IL- 13)在寻常型天疱疮 (PV)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33例PV患者血清中IL - 4和IL - 13水平。结果 : 寻常型天疱疮患者血清中IL - 4和IL- 1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结论 : IL - 4和IL - 13可能在寻常型天疱疮的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银屑病与白介素-23和白介素-1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介素-23是一种新发现的细胞因子,与白介素-12在结构上有高度相关性,白介素-23由活化的抗原递呈细胞,主要是树突状细胞分泌,通过IL-23、IL-17途径介导免疫炎症反应.现认为IL-23参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银屑病的发生和发展,IL-12p40抗体可能是治疗银屑病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尖锐湿疣患者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后复发与血清白介素-23(IL-23)、干扰素-γ(IFN-γ)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12月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56例尖锐湿疣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ALA-PDT治疗,并在治疗前检测血清IL-23、IFN-γ水平,治疗后随访3个月,根据患者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血清IL-23和IFN-γ水平,分析血清IL-23、IFN-γ水平与尖锐湿疣患者ALA-PDT治疗后复发的关系。结果 ALA-PDT治疗后3个月,156例尖锐湿疣患者中复发16例,复发率为10.26%;复发组高危或混合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状态高于未复发组,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及血清IL-23、IFN-γ水平均低于复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i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尖锐湿疣患者ALA-PDT治疗前HPV感染状态及血清IgA、IgG、IL-23、IFN-γ水平与患者治疗后复发具有相关性,其中高危及混合型HPV感染为危险因子(O...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干扰素-γ(interferon,IFN-γ)在中重度寻常性银屑病患者骨髓造血干细胞中的表达情况,评价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免疫磁珠分选纯化20例中重度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及10例健康对照者骨髓造血干细胞,以β-actin基因为内参采用Taqman探针实时定量PCR技术分析患者及健康对照者IFN-γ的mRNA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IFN-γ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的骨髓造血干细胞中均有表达,且在前者明显高表达,为后者的20.53倍(P<0.001);而IFN-γ的mRNA水平与银屑病的严重程度无相关性(r=0.014,P=0.631)。结论造血干细胞中IFN-γ的异常表达可能影响造血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进而参与银屑病的发病。 相似文献
17.
18.
银屑病患者血清中NO、IL-8、IL-4和IFN-γ水平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银屑病患者血清中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8(IL-8)、IL-4和γ-干扰素(IFN-γ)水平,探讨其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用NO试剂盒(酶法)测定银屑病患者和正常人血清中NO值;用人IL-8、IL-4和IFN-γELISA试剂盒分别测定银屑病患者和正常人血清中的IL-8、IL-4和IFN-γ值。结果银屑病患者与正常人对照血清中NO和IL-8值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银屑病的不同病期(进行期、静止期和退行期)患者血清中NO值有显著差异,IL-8值无显著差异;银屑病患者血清中IL-8与NO之间无明显的线性关系;银屑病患者与正常人对照血清中IFN-γ值无差异(P>0.05)。提示NO和IL-8在银屑病的形成中均起一定的作用,IFN-γ可能主要在皮损的局部起作用。 相似文献
19.
银屑病患者细胞因子γ-干扰素、白介素4水平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研究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4(IL-4)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与(PASI银屑病皮损严重指数)和病程的关系,分离银屑病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T细胞,经伊屋诺霉素(ionomycin)和佛波酯(phorbolester)刺激后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其培养上清中IFN-γ、IL-4水平;用PASI评价银屑病患者病情活动程度。结果:银屑病组IFN-γ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IL-4水平组间无差异(P>0.05);IFN-γ含量与PASI成正相关,而与病程无明显关系;IL-4与PASI和病程均无明显关系。表明IFN-γ与银屑病免疫病理变化有密切关系,可作为评价银屑病患者病情活动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