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初始联合治疗与恩替卡韦单药治疗高病毒载量(HBVDNA≥10^7拷贝/mL)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耐药率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5月-2009年1月江苏省江阴市人民医院70例高病毒载量CHB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单药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服用拉米夫定(100mg/d)和阿德福韦酯(10mg/d),疗程为96周:对照组服用恩替卡韦(0.5mg/d),疗程为96周。采用爿。检验对两组的ALT复常率、病毒学应答情况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96周后,联合治疗组的ALT复常率、HBVDNA转阴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97.1%(34/35)、94.3%(33/35)和48.6%(17/35),单药治疗组分别为77.1%(27/35)、77.1%(27/35)和17.1%(6/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48、4.200和7.835,P〈0.05或P〈0.01)。治疗96周,联合组没有出现病毒学突破,而单药组累计有2例患者出现病毒学突破,且这2例患者都检测到恩替卡韦相关耐药基因位点。两组均未发现与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对于高病毒载量的CHB患者,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初始联合治疗的疗效优于恩替卡韦单药治疗,能够强效抑制病毒复制,降低耐药发生率,提高HBeAg血清学转换率。  相似文献   

2.
阿德福韦酯是抑制HBV的核苷(酸)类似物,目前已证明能有效降低HBV DNA载量,促进ALT复常和HBeAg血清学转换,改善肝脏组织学,且与其他核苷(酸)类似物无明显交叉耐药,因此广泛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线血清TNFα、ALT、HBVDNA载量及24周HBV血清学标志物等因素对阿德福韦酯(ADV)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48周时患者血清学应答的预测价值。方法203例HBeAg阳性CHB患者口服ADV治疗48周,10mg/d。采用ELISA测定HBV血清学标志物和基线血清TNFα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BeAg阳性患者血清学应答的因素。结果203例患者治疗24周时HBV DNA转阴率为31.5%(64/203),ALT复常率为59.1%(120/203),HBeAg转阴率为15.8%(32/203),HBeAg转换率为8.9%(18/203),应答率为13.3%(27/203);治疗48周时HBV DNA转阴率为58.6%(119/203),ALT复常率为78.3%(159/203),HBeAg转阴率29.6%为(60/203),HBeAg转换率为16.7%(34/203),应答率为25.6%(52/203)。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48周HBeAg转阴的患者较未转阴者的24周HBV 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及转换率、基线TNFα水平高(P值分别为0.017、0.001、0.029和0.040);48周HBeAg转换的患者较未转换者的24周HBeAg转换率高,而基线HBVDNA低(P值分别为0.000和0.004)。结论24周HBV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和转换率,及基线TNFα水平可以预测48周HBeAg转阴率,而24周HBeAg转换率和基线HBV DNA载量可以预测48周HBeAg转换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进一步探讨阿德福韦酯(ADV)所致低磷性骨软化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至2012年共收治的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ADV治疗所致低磷性骨软化症的临床表现、治疗和转归。结果8例患者均在服用ADV后出现低磷血症及骨质疏松,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乏力、多发骨痛,进行加重至行走障碍;低血磷、低尿酸和高碱性磷酸酶血症、骨密度检查提示骨质疏松。经停用ADV、对症补钙、补磷治疗后患者的血磷恢复正常,疼痛缓解,骨质疏松改善。结论 ADV可引起低磷性骨软化症;补充磷、维生素D3及钙剂治疗可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耐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相关S抗原变异、疫苗逃逸相关变异以及部分已知特异性T细胞表位变异情况。 方法收集2007年12月至2011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阿德福韦酯治疗失败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0例,并随机选择ADV治疗非耐药患者70例作为对照。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获得患者HBV反转录酶区与S抗原序列。应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与焦磷酸测序法明确阿德福韦酯耐药情况。比较阿德福韦酯耐药患者与无阿德福韦酯耐药患者耐药相关S抗原变异、疫苗逃逸相关变异以及HBV特异性T细胞表位变异情况。 结果ADV耐药组与对照组患者人口学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组患者中42例rtA181T耐药变异关联的HBsAg变异均为sW172*。在rtA181T/ sW172*变异患者体内,该变异株在病毒准种中所占平均比率为(42.6 ± 22.1)%(12.2%~100%)。与非ADV耐药组患者相比,ADV耐药组患者发生HBsAg疫苗逃逸变异(χ2 = 12.8736、P = 0.0003)以及T细胞抗原表位变异(χ2 = 4.8344、P = 0.0279)几率显著升高。 结论我国ADV耐药患者rtA181T变异关联的HBsAg变异主要为sW172*变异,HBsAg抗原疫苗逃逸变异以及T细胞抗原表位变异与ADV耐药相互影响,相关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阿德福韦酯(ADV)是抑制HBV的有效药物,现已广泛应用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抗病毒治疗,因与其他核苷(酸)类似物无明显交叉耐药,且安全性良好,也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较理想的抗病毒药物,现就ADV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方法58例核苷(酸)类似物初治的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阿德福韦酯组(10mg/d)36例和安慰剂组22例,分别接受12周治疗后,所有患者均进入为期36周的开放用药(阿德福韦酯10ms/d)阶段。观察患者血清HBVDNA水平、HBeAg和肝脏生物化学功能的变化。结果经过12周的治疗,阿德福韦酯组患者的血清HBVDNA平均下降3.17 log10拷贝/ml,降幅显著高于服用安慰剂组的0.79 log10拷贝/ml(P〈0.05)。第12周和48周时,两组患者的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和HBeAb血清转换率均无明显差异。在治疗结束时,有5例患者出现了HBVDNA反弹,其中1例患者发生了与阿德福韦酯耐药相关的变异。结论(1)阿德福韦酯(10mg/d)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具有良好的抗病毒和临床疗效;(2)在48周疗程中,5例(8.8%)患者出现HBVDNA反弹,其中1例为耐药突变,其余4例未检测到相关耐药突变;(3)阿德福韦酯治疗48周,相关耐药突变的发生率为1.7%。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阿德福韦酯联合苦参素胶囊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以及对患者HBV DNA载量的影响.方法 26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40例给予阿德福韦酯10 mg/次,1次/d,苦参素胶囊每次0.3 g,3次/d口服;对照组120例给予苦参素胶囊每次0.3 g,3次/d 口服.两组疗程均为48周.每12周检测1次患者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及HBV DNA载量.结果 治疗组用药48周后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及ALT复常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阿德福韦酯联合苦参素胶囊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较好,建议长期服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干扰素α (IFNα)联合阿德福韦酯(ADV)对IFNα单药治疗24周无应答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9至2012年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及住院接受IFNα抗病毒治疗24周无应答的CHB患者60例.采用数字表法将病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实验组采用IFNα联合ADV治疗,对照组1继续使用IFNα治疗,对照组2停用IFNα改用ADV序贯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病毒学、血清学和生化学应答情况,并观察不良反应.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治疗24周时,分别比较各组病例的HBV DNA载量、ALT水平、HBeAg滴度和HBsAg滴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985,0.717,1.850和0.233,P>0.05),且无病例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治疗48周时,实验组比对照组1有更高的HBV DNA转阴率、ALT复常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x2=10.00,3.956和4.800,P<0.05),但HBeAg转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93,P>0.05);实验组在HBV DNA转阴率、ALT复常率和HBeAg转阴率方面与对照组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26,1.905和0.156,P>0.05),但HBeAg血清学转换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 (x2=4.800,P<0.05);所有病例均未发生HBsAg血清学转阴或转换,三组间HBsAg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35,P>0.05).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IFNα单药治疗24周无应答者联合ADV可获得较高的ALT复常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和HBV DNA阴转率,从总体上提高了CHB抗病毒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阿德福韦酯(ADV)联合拉米夫定(LAM)治疗对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结果,对照组均为ADV单药治疗。由两名评价员独立筛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使用Cochranc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Meta分析结果显示,经过48周或48个月治疗,治疗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均优于对照组,其OR(95%CI,P)分别为1.84(1.12~3.00,0.02)和80.29(4.18~1541.64,0.004);治疗组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优于对照组,RR(95%CI,P)分别为1.22(1.06~1.39,0.004)或1.90(1.10~3.30,0.02);两组HBeAg转阴率无显著性差异,OR(95%CI,P)为1.02(0.40~2.58,0.97);HBeAg血清学转换率无统计学差异,RR(95%CI,P)为1.30(0.63~2.68,0.47)。ADV相关耐药发生率,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OR(95%CI,P)分别为0.13(0.03~0.58,0.008)和0.07(0.01~0.40,0.003)。结论与ADV单用治疗方案相比,ADV联合LAM治疗LAM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能显著提高ALT复常率、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降低ADV相关耐药发生率;HBeAg阴转率或HBeAg血清学转换率相似。ADV10mg/d长期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相对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造成肝功能损害、肝脏炎症反复发作、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的主要因素,也是导致肝脏纤维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故慢性乙型肝炎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1-3].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LAM)与阿德福韦酯(ADV)初始联合与单药优化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6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7-2009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15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所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LAM治疗组(53例)、ADV治疗组(50例)和LAM+ADV联合治疗组(52例),每24周检测患者肝肾功能、HBV血清学标志物和血清HBVDNA载量。单用LAM或ADV组中应答不佳或病毒学突破患者分别在24、48和72周加用ADV或LAM进行优化治疗。多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产生早期病毒学应答的因素。结果治疗24周时,LAM组、ADV组以及LAM+ADV组的完全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66.0%(35/53)、34.0%(17/50)和90.4%(47/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282,P〈0.01);治疗96周时,三组患者的完全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96.2%(51/53)、86.0%(43/50)和100.0%(52/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115,P〉0.05)。治疗96周时,LAM组、ADV组以及LAM+ADV组的ALT累计复常率分别为86.8%(46/53)、82.0%(41/50)和94.2%(49/5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613,P〉0.05),但ALT水平在三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195,P〈0.01)。治疗96周时,LAM组、ADV组以及联合治疗组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达到31.3%(10/32)、20.7%(6/29)和38.7%(12/3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13,P〉0.05)。LAM组无早期应答1例,发生病毒学突破11例;ADV组无早期应答19例,发生病毒学突破1例;联合组无1例发生早期无应答和病毒学突破。Logistic回归显示,24周完全病毒学应答与基线HBeAg、初始治疗方案和基线HBVDNA载量相关。分层评价发现,对于HBeAg阳性、HBVDNA〉6.28×10^6拷贝/mL和AⅡ≤5x正常值上限(ULN)的患者,LAM、ADV单药治疗和初始联合治疗24周时的完全病毒学应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726、10.921和6.100,P〈0.05或〈0.01);对于基线HBVDNA〉6.28×10^6拷贝/mL的患者,ADV单药治疗24周,无1例产生完全病毒学应答。结论LAM+ADV联合治疗具有更强的抗病毒活性和改善肝功能的能力,可提高病毒学应答率和降低耐药变异率,尤其对HBeAg阳性、HBV高载量和ALT≤5×ULN的患者更值得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替诺福韦酯(TDF)在四川地区感染高载量不同基因型乙型肝炎病毒(HBV)妊娠中期孕妇中阻断HBV母婴传播的疗效。 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收治的高HBV载量乙型肝炎孕妇共258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观察组(156例)和对照组(102例),观察组孕妇于妊娠第24周开始口服TDF至分娩当日停药,对照组孕妇不予抗病毒治疗。两组孕妇所生婴儿均接受规范的乙型肝炎免疫接种,对抗病毒治疗后孕妇及婴儿的安全性及母婴阻断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258例孕妇中HBV基因B型213例(82.5%),C型45例(17.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 = 14.616、P < 0.001)。无B/C混合基因型和其他基因型检出。基因B型与基因C型HBV DNA基线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752、P = 0.458)。两组患者的新生儿早产发生率(χ2 = 0.018、P = 0.904)、剖宫产率(χ2 = 0.038、P = 0.813)和产后24 h出血量(t = 0.153、P = 0.70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分娩时HBV DNA水平较抗病毒治疗前显著降低(t = 19.67、P = 0.032),随访至产后7个月,观察组婴儿HBsAg阳性者2例(阳性率为1.28%),HBeAg、HBV DNA均为阴性;对照组婴儿HBsAg阳性者9例(阳性率为8.82%),其中HBeAg阳性者6例(阳性率为5.88%),HBV DNA阳性者6例(阳性率为5.88%)。两组婴儿HBs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956、P = 0.038)。观察组HBV基因B型及C型在抗病毒治疗后HBV DNA载量均显著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043、P = 0.491)。发生母婴传播的11例患者中,8例为基因B型,3例为基因C型,两种基因型母婴传播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527、P = 0.045)。观察组中3例孕妇出现轻微头晕、乏力,1例孕妇出现轻微恶心、食欲下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4/156)。治疗期间无血磷和血肌酐异常。两组患者新生儿头围、身长、体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 结论四川地区乙型肝炎孕妇HBV基因型以B型为主,TDF用于高HBV载量的妊娠中期乙型肝炎孕妇安全性好,能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阿德福韦酯对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拉米夫定对照的临床实验,选择拉米夫定耐药的CHB患者247例,按1:1比例随机分为实验组(123例)和对照组(124例)。所有患者完成12周治疗后均进入阿德福韦酯开放治疗期。完成12周和48周治疗时,检测血清HBVDNA及A坍水平并进行安全性评估。结果治疗12周时实验组ALT均值下降35.9U/L,血清HBVDNA平均下降3.01log10拷贝/mL,其中61.8%(76/123)的受试者血清HBVDNA下降≥2log10拷贝/mL;对照组A坍均值增加2.8U/L,血清HBVDNA平均下降0.78log10拷贝/mL,其中血清HBVDNA下降〉/2log10拷贝/mL的受试者比率仅为17.7%(22/124)。治疗48周时,实验组ALT均值下降59.7U/L,血清HBVDNA平均下降4.70log10拷贝/mL,87.0%(107/123)的受试者血清HBVDNA下降≥2log10拷贝/mL;对照组ALT均值下降56.6U/L,血清HBVDNA平均下降4.43log10拷贝/mL,85.5%(106/124)的受试者血清HBVDNA下降≥2log10拷贝/mL。2组均未发生与研究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CHB患者可在病毒学及生化学方面取得较好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AD)单独或联合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对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根据纳入标准,摘录7篇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研究结果,用RevMan4.2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与单用AD(10mg/d)相比,AD(10mg/d)+LAM(100mg/d)能更显著地提高HBV—DNA、HBeAg转阴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和ALT复常率:RR(95%CI,P)分别为1.39(1.26~1.54,〈0.00001),2.28(1.58~3.30,〈0.0001),2.58(1.61~4.14,〈0.0001),1.29(1.17~1.42,〈0.00001);显著降低病毒学突破发生率和耐AD基因突变发生率:RR(95%CI,P)分别为0.10(0.03~0.34,0.0002)和0.12(0.02~0.95,0.04);而两组药物副作用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4,95%C10.75~1.17,P=0.57)。结论采用AD+LAM联合治疗LAM耐药的慢性乙肝患者,较之单用AD,能更显著地提高HBV-DNA、HBeAg转阴率、血清学转换率和ALT复常率,降低病毒学突破发生率和耐AD基因突变发生率,且不增加药物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高丹 《中国科学美容》2011,(15):110-110,126
目的比较干扰素与阿德福韦酯分别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0例,随机分为干扰素组及阿德福韦酯组各25例,分别采用干扰素及阿德福韦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12个月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第6、12个月时,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HBeAb阳转率、HBV-DNA阴转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及阿德福韦酯作为作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常用药物疗效均比较明显,但阿德福韦酯的不良反应少,安全性更高,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慢性传染病,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公共健康.目前公认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关键[1].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阿德福韦酯(ADV)疗效欠佳的影响因素,并初步探讨对具有ADV疗效欠佳高危因素的患者进行优化治疗的疗效。方法 ADV治疗48周时HBVDNA≥103拷贝/ml定义为ADV疗效欠佳。对147例门诊服用ADV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随访统计。对可能影响ADV疗效的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模型分析,对具有ADV疗效欠佳高危因素的患者根据是否进行优化治疗进行分层分析,以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为观测指标,使用乘积限法(Kaplan-Meier)进行分析,然后采用时序检验Log-rank法进行比较。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YMDD变异与否(OR:7.888,95%CI:2.302~27.031,P=0.001)、基线HBeAg状态(OR:6.001,95%CI:2.080~17.306,P=0.001)、基线HBVDNA水平(OR:1.635,95%CI:1.007~2.655,P=0.047)、对ADV是否发生原发无应答(OR:15.214,95%CI:1.800~128.609,P=0.012)、初始病毒学应答(OR:0.172,95%CI:0.057~0.517,P=0.002)为ADV疗效欠佳的5个独立影响因素,且YMDD变异阳性、基线HBeAg阳性、基线HBVDNA水平越高、对ADV发生原发无应答及未发生初始病毒学应答的患者越易发生ADV疗效欠佳。本研究中优化治疗组的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显著高于未优化治疗组。结论 YMDD变异阳性、基线HBeAg阳性、基线HBVDNA水平高、对ADV发生原发无应答及未发生初始病毒学应答是发生ADV疗效欠佳的高危因素,具有上述5个发生ADV疗效欠佳高危因素的患者可能从优化治疗中获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SLC34A1(rs6420094)和RGS14(rs4074995)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长期服用阿德福韦酯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血磷浓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8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连续服用阿德福韦酯(10 mg/d)单药或联合治疗至少2年的慢性HBV感染者91例,其中低磷血症患者31例,血磷正常患者60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测定两位点的基因型,应用χ^2检验分析两位点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血磷浓度的关系。结果低磷血症组中,rs6420094基因A/A、A/G和G/G型的例数分别为13,13和5例,而血磷正常组上述基因型的例数分别为35,24和1例。此位点的等位基因A在血磷正常组出现的频率高于低磷血症组(78.3%∶6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47,P<0.05)。低磷血症组中,rs4074995基因A/A、A/G和G/G型的例数分别为2,11和18例,而血磷正常组上述基因型的例数分别为1,21和38例,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25,P>0.05)。结论 rs6420094多态性可能会影响长期服用阿德福韦酯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的血磷浓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干扰素α(IFNα)联合阿德福韦酯(ADV)和替比夫定(LdT)序贯治疗对IFNα治疗应答不佳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0年2月至2013年4月浙江省绍兴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接受IFNα治疗24周后应答不佳的HBeAg阳性CHB患者86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继续单用IFNα治疗组21例,IFNα联合ADV治疗组30例,改用LdT序贯治疗组35例.采用x2检验比较三组患者治疗48周时的ALT复常率、HBV DNA低于检测值下限(500拷贝/mL)的比例、HBeAg及HBsAg血清学转换率.结果 治疗48周时,继续单用IFNα治疗组的ALT复常率为52.6% (10/19),低于IFNα联合ADV治疗组(86.7%,26/30)和LdT序贯治疗组(84.8%,2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13和6.361,P<0.05);继续单用IFNα治疗组的HBV DNA低于检测值下限(500拷贝/mL)的比例为26.3%(5/19),低于IFNα联合ADV治疗组(60.0%,18/30)和LdT序贯治疗组(54.5%,1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33和3.895,P<0.05);继续单用IFNα治疗组没有HBeAg转阴或血清学转换,而IFNα联合ADV组和LdT序贯治疗组分别有6例(20.0%,6/30)和7例(21.2%,7/33)发生HBeAg转阴或血清学转换(x2=4.330和4.657,P <0.05).三组患者均未发生HBsAg转阴或血清学转换.IFNα联合ADV治疗组与LdT序贯治疗组之间的ALT复常率、HBV DNA低于检测值下限率和HBeAg转阴或血清学转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42,0.019和0.064,P >0.05).结论 对于IFNα治疗应答不佳的HBeAg阳性CHB患者,IFNα联合ADV治疗或LdT序贯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和病毒学应答,两种治疗方案疗效相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