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矫治前中后的咬合功能变化,分析评价固定矫治技术对牙颌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6名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运用T-scan Ⅱ型咬合测量分析系统,记录其在矫治前、中、后牙尖交错位的(牙合)力(TOF)、(牙合)力不对称指数(AOF)、(牙合)接触点数(NOC)、(牙合)接触面积不对称指数(AOA)、(牙合)力中心点位置(COF)、(牙合)力中心点最大位移(MMCOF)及(牙合)干扰指数(OII)七项指标.结果 与矫治前相比,矫治中TOF及NOC下降,而矫治后升高(P<0.05),矫治后AOF、AOA、COF、MMCOF及OII均明显下降(P<0.01).结论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正畸治疗后,咬合功能增强,明显消除了(牙合)不对称等不利因素,咬合功能更加平衡协调.  相似文献   

2.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咬合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的咬合功能状况。方法:用T—scanⅡ系统4.02版记录26名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在牙尖交错位(ICP)的[牙合]力总值(TOF)、[牙合]力不对称指数(AOF)、[牙合]接触点数(NOC)、[牙合]接触面积不对称指数(AOA)、[牙合]力中心点的位置(COF)、[牙合]力中心点的最大位移(MMCOF)及黯干扰指数(OII),并与26名正常黯者的同一指数对照分析。结果:错黯组TOF低于正常黯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错骀组NOC与正常胎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错[牙合]组AOF,AOA,COF,MMCOF,OII均高于正常[牙合]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两侧咬合不平衡,可能存在[牙合]干扰等相关病症,应及时进行矫正,以消除明显的咬合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3.
正常(牙合)者咬合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正常[牙合]者的咬合功能状况。方法用T-scan Ⅱ型系统4.02版记录26名正常[牙合]青少年在牙尖交错位(ICP)的[牙合]力总值(TOF)、[牙合]力不对称指数(AOF)、[牙合]力中心点位置(COF)、[牙合]力中心点最大位移(MMCOF)、[牙合]干扰指数(0II)、[牙合]接触点数(NOC)、[牙合]接触面积不对称指数(AOA)。分析[牙合]力及咬合接触点的分布规律。结果①正常[牙合]者三次咬合记录的左右侧[牙合]力百分比及COF无显著性差异。②正常[牙合]者AOF、MMCOF、OⅡ均较小,男性[牙合]力总值大于女性(P〈0.05)。③正常[牙合]者NOC主要分布在磨牙区,前牙几乎无接触,咬合接触点与[牙合]力成正相关。结论①T-scan Ⅱ系统传感器薄膜具有良好的重复性。②正常[牙合]者具有平衡稳定的咬合。  相似文献   

4.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 of occlusal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Class Ⅱ division 1 malocclusion after orthodontic therapy. Methods T-scan Ⅱ was used in 26 orthodontic patients with class Ⅱ division 1 malocclusion. Bite force, occlusal contacts were measured before,during and after orthodontic therapy. The data of total occlusal force (TOF), asyrmmetry index of occlusal force (AOF), number of occlusal contacts (NOC), asymmetry index of occlusal area (AOA),center of force (COF), maximal movement of COF(MMCOF) and occlusal interference index (OII)were record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pre-orthodontics, the TOF and NOC during treatment were smaller, while the TOF and NOC were higher after treatment(P<0. 05). AOF, AOA, COF,MMCOF and OII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P<0. 01 )after orthodontic treatment. Conclusions Total occlusal force and occlusal contacts were improved in Class Ⅱ patients after orthodontic treatment.  相似文献   

5.
YUN  PARK  钱玉芬 《口腔医学研究》2015,31(12):1240
目的:了解不同人群ICP咬合接触特征的差异以及正畸治疗对咬合的影响。方法:选取20名个别正常牙合者(A组)、20名错牙合畸形者(B组)、30名正畸治疗结束者(C组),通过Tee-test咬合分析系统对全牙列总接触面积(Total contact area,TCA)、全牙列咬合总力值(Total occlusion Force, TOF)、单位面积力值、咬合力中心点位置(Centre of Force, COF)、牙合不对称指数(Asymmetry index of occlusal force, AOF)、全牙列牙合力分布等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A组TCA、TOF显著大于B、C组(P<0.05);C组的单位面积力值略小于A组,COF、AOF略大于A组,其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与A、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的最大咬合力分布在第二磨牙区,C组的最大咬合力分布在第一磨牙区(P<0.05);不同性别间3组咬合测量项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正畸治疗,咬合接触明显改善,咬合均衡性好,但未达到个别正常牙合的理想状态,提示正畸治疗后期的精细调整很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2分类错患者下切牙的特点,为矫治安氏Ⅱ类2分类错提供参考。方法对126例年龄11~18岁正畸治疗前的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模型进行测量,分析安氏Ⅱ类2分类错患者下切牙牙量和缺失情况。结果安氏Ⅱ类2分类错患者10.32%下切牙缺失,下颌中切牙牙冠近远中宽度平均为5.21mm,下颌侧切牙牙冠近远中宽度平均为5.76mm,与文献正常值比较显示下切牙偏小,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安氏Ⅱ类2分类错患者下切牙牙冠的近远中径较正常人小,且多发下切牙缺失。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计算机咬合分析系统,评价正颌手术前后骨性III类错牙合患者牙合力的变化。方法:收集15例骨性III类错牙合需正颌手术病例,利用T-ScanII牙合诊断分析系统在术前1周内、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时对患者的牙合力进行测定,分析患者的总牙合力(TOF)、MIP/MAX指数、牙合力不对称指数(AOF)、牙合力中心点位置(COF)及咀嚼时最大位移距离(MCOF),应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术后3个月时TOF有所上升,6个月时与术前水平相比已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患者牙合力水平已有提高。MIP/MAX指数略有下降,但6个月时增大并超过术前水平。AOF术后呈下降趋势,在3个月和6个月时均比术前显著减小(P<0.01,P<0.001)。术后COF逐渐接近正常,MCOF减小,术后6个月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说明患者牙合力水平已有提高。结论:正颌正畸联合治疗能够改善骨性III类错牙合患者的牙合力水平及力平衡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第二磨牙是否粘接托槽纳入矫治,对治疗结束后咬合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15例未将第二磨牙纳入矫治的患者与16例将第二磨牙纳入矫治的青少年患者,均为单纯拥挤的安氏I类错患者,常规直丝弓固定矫治结束时,运用T-ScanⅢ咬合分析仪记录两组患者的咬合接触时间、前伸、左侧、右侧分离时间、咬合力不对称指数、COF近中距离、前牙力百分比等七项指标。结果第二磨牙未纳入矫治组的前伸分离时间、左侧分离时间、右侧分离时间均明显大于纳入组(P<0.05),前牙力百分比较大(P<0.05),咬合接触时间与力中心点( COF)近中位置、咬合力不对称指数无统计学意义。第二磨牙未纳入组的干扰发生率为86.7%,纳入组的干扰发生率为25%。前牙力百分比与咬合接触时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结论第二磨牙未纳入矫治,在治疗结束时,更易出现不良咬合、力分布不均匀等不利的因素,存在造成口颌系统功能紊乱的隐患。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计算机咬合分析系统,评价正颌手术前后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牙合)力的变化.方法:收集15例骨性Ⅲ类错(牙合)需正颌手术病例,利用T-Scan Ⅱ(牙合)诊断分析系统在术前1周内、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时对患者的(牙合)力进行测定,分析患者的总(牙合)力(TOF)、MIP/MAX指数、(牙合)力不对称指数(AOF)、(牙合)力中心点位置(COF)及咀嚼时最大位移距离(MCOF),应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术后3个月时TOF有所上升,6个月时与术前水平相比已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患者(牙合)力水平已有提高.MIP/MAX指数略有下降,但6个月时增大并超过术前水平.AOF术后呈下降趋势,在3个月和6个月时均比术前显著减小(P<0.01,P<0.001).术后COF逐渐接近正常,MCOF减小,术后6个月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说明患者(牙合)力水平已有提高.结论:正颌正畸联合治疗能够改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牙合)力水平及(牙合)力平衡性.  相似文献   

10.
Yi S  Lin XP  Hu RD  Ni ZY 《上海口腔医学》2012,21(1):88-93
目的:通过研究安氏Ⅱ1类错畸形患者治疗前、后面部彩色照片的视觉模拟评分变化,探讨正畸治疗对安氏Ⅱ1类错畸形患者面部容貌的影响。方法:从本院就诊正畸患者中随机挑选男女各40例,由评分小组对每例患者的一组照片给出视觉模拟评分,选择视觉模拟评分均数与中位数最接近且标准差较小的男女各1例的照片作为参照照片。然后对安氏Ⅱ1类错畸形患者治疗前、后2组照片进行视觉模拟评分。随机挑选40例治疗结束的安氏Ⅱ1类错畸形患者,将每位患者矫治前或治疗后的相片及同性别的参照照片作为一个单位同时显示,按顺序随机排列,由评分小组进行视觉模拟评分。对治疗前、后的评分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单样本t检验及配对t检验。结果:选出了男女各1例患者的照片作为参照照片;安氏Ⅱ1类错畸形患者治疗前总体均数为43.839,治疗后总体均数为48.328。假设人群中评分值总体均数为50,将所有患者治疗前评分做单样本t检验,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评分值做单样本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治疗前和治疗后评分的总体均数进行配对t检验,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高于治疗前。结论:安氏Ⅱ1类错畸形明显影响患者的面部容貌,正畸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安氏Ⅱ1类错畸形患者的面部容貌,使之达到普通人群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拔牙和非拔牙矫治对安氏Ⅱ1错患者下颌第三磨牙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口腔正畸门诊收治的安氏Ⅱ1错患者27例,分为拔牙组15例(矫治拔除4个双尖牙)和非拔牙组12例(保存全牙列矫治),均采用Edgwise矫治技术治疗。对患者治疗完成时的全颌曲面断层片进行各指标测量及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结束后,拔牙组和非拔牙组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BX)均较治疗前分别平均增加2.6mm和0.71m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牙组下颌第三磨牙近中倾斜角(θ)平均减小4.36°,而非拔牙组则平均增大0.4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拔牙组BX与下颌第三磨牙牙冠宽度之比(BX/MD)虽有明显变化,但与非拔牙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生长期安氏Ⅱ1错患者,拔牙矫治更有利于下颌第三磨牙的正常萌出。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研究恒牙列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矫治前口周肌(上口轮匝肌、下口轮匝肌、颏肌)在不同功能状态下的肌电活动变化。方法选择20例恒牙列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采用表面肌电仪对矫治前口周肌在下颌息止位、唇闭合、咬合、吞咽等不同功能状态下的肌电活动变化进行检测。通过计算机辅助软件与个别正常对照组进行肌电幅值的定量分析比较,并与相关颅面、牙头影测量参数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下颌息止位与咬合时,安氏Ⅱ类1分类错与个别正常对照组相比,口周肌肌电活动在统计学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唇闭合时,安氏Ⅱ类1分类错组上口轮匝肌和颏肌的肌电活动幅值明显高于个别正常对照组;吞咽时,安氏Ⅱ类1分类错组口周肌肌电活动幅值均高于个别正常对照组,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安氏Ⅱ类1分类错上下颌骨矢状关系的不调以及上下切牙的唇向倾斜和前突,与功能活动中口周肌肌电活动的异常增高密切相关,是影响唇功能异常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横向调查安氏Ⅱ类错畸形正畸人群中正中关系(CR)位与最大牙尖交错(MI)位不一致的比例及严重程度,为制定临床治疗计划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安氏Ⅱ类错患者80例,以及个别正常人50例。使用双手法配合负荷试验取得所有受检者CR位的咬合记录,使用Panadent架将所有受检者的牙科模型在CR位上架并进行分析。采用髁突位置测量仪(CPI)测量并记录每个受检者CR位与MI位的髁突位置在三维方向上的差异。结果 1)安氏Ⅱ类错组有74例患者存在CR-MI不调,阳性率为92.50%;个别正常组仅有5例,阳性率为10.0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安氏Ⅱ类错组中,55例的CR-MI不调类型为一致性不调,占74例CR-MI不调患者的74.32%。3)安氏Ⅱ类错组与个别正常组的干扰大多数位于后牙区,分别占91.25%和66.00%。结论进行正畸治疗前有必要分析安氏Ⅱ类错畸形患者CR-MI的一致性,以制定出正确的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正畸治疗获得正常牙列形态的青少年错患者主动矫治结束后12个月内牙尖交错位接触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20例正畸主动矫治结束后戴用标准霍利保持器的青少年错患者,使用T-ScanⅡ咬合分析系统分别于矫治结束即刻(T1)和矫治结束12个月时(T2)记录其牙尖交错位接触并进行比较。结果 20例患者T1至T2前牙接触面积及前牙力占总力的百分比有所减小,后牙接触面积及后牙力占总力百分比有所增加,但所有测量项目两时间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戴用标准霍利保持器12个月后,患者牙尖交错位接触状况仅有轻微改善,主动矫治结束前的咬合检查及精细调整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期矫正在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5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进行双期矫正(Twin-block功能性矫治器+固定矫正),应用SPSS11.0软件包对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双期治疗结束后,患者后牙咬合,前牙覆、覆盖及侧貌均有明显改善,下颌生长朝着有利的方向发生改变。∠ANB、U1/SN、OB、OJ、UL-E、ULP在治疗后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NB、Co-Go、Go-Gn、Co-Gn在治疗后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L1-MP、FH-MP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Twin-block矫治器对于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具有矫治作用,通过诱导下颌功能性前移,抑制上颌骨生长,促进下颌骨生长,协调上、下颌骨关系,改善面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分析影响安氏Ⅱ类错畸形患者矫治时间的因素。方法随机选择2006—2012年在我科进行全程双颌固定正畸治疗结束的安氏Ⅱ类错畸形患者70例,记录患者拔牙与否、矫治时间、就诊次数、矫治过程中矫治器损坏次数、失诊及弹性牵引,比较患者矫治时间和就诊次数之间的差异,分析其与相关因素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安氏Ⅱ类错畸形患者的平均矫治时间为26.3个月(14~40个月);拔牙、矫治器损坏、失诊及弹性牵引延长了患者的矫治时间。结论拔牙、矫治器损坏、失诊及弹性牵引延长了安氏Ⅱ类错畸形患者的矫治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FRⅢ型矫治器矫治儿童安氏Ⅲ类错畸形前后舌骨位置的变化。方法:选取儿童安氏Ⅲ类错患者20例及正常儿童20例,对患者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片上的舌骨位置进行对比,并与正常者X线头影测量片上的舌骨位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组矫治前舌骨位置较正常组在舌骨垂直向测量项目中H-FH、H-S、H-Mp距明显减小(P<0.01);在水平向H-Ptm距减小(P<0.05),H-RGn距无显著性改变(P>0.05);Ar-H-Me角度明显增大(P<0.01)。矫治后舌骨位置较正常组H-Mp距明显减小(P<0.01)、Ar-H-Me角度增大(P<0.05),H-FH、H-S、H-Ptm、H-RGn距无显著性改变(P>0.05)。矫治前、后舌骨位置的对比:H-FH、H-S距明显增大(P<0.01),H-Ptm距有增大(P<0.05),Ar-H-Me角度减小(P<0.05),H-Mp、H-RGn距无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经FRⅢ型矫治器矫治后的儿童安氏Ⅲ类错患者的舌骨位置与治疗前相比,位置更靠后、靠下,下颌骨与舌骨位置发生了顺时针旋转。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功能矫治器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儿的护理体会。方法对52例使用功能矫治器患儿进行矫治前心理护理、矫治中护理及使用功能矫治器后的指导。结果52例戴功能矫治器患儿平均疗程8.2个月,全部患儿均获得满意的矫治效果。结论在功能矫治器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中,良好的正畸护理可以提高患儿的配合意识,缩短疗程,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研究正畸非拔牙治疗对安氏Ⅱ类2分类错畸形颏部形态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例恒牙期安氏Ⅱ类2分类错畸形的患者,利用MBT直丝弓矫治器进行矫治。经X线头影测量,对头颅侧位片进行定点、描记后,测量矫治前、后颏部形态、上下颌骨位置、下颌平面角等形态结构,采用PASW statistics18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随着上颌切牙舌向倾斜的矫正,下颌骨向前下位移,下面高增加。上、下唇与E线的距离趋于正常。颏点位置前移,颏凹陷度以及颏唇沟的深度变浅,颏曲度增加,与矫治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安氏Ⅱ类2分类错畸形经正畸治疗后能够改变颏部的位置和形态,使面形更接近理想面形。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J钩配合直丝弓技术治疗安氏Ⅱ1错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8例安氏Ⅱ1错患者,用直丝弓技术配合J钩口外牵引,关闭拔牙间隙,调整咬合关系,并对患者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采用SPSS软件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8例患者均取得满意疗效,后牙建立中性关系,前牙覆,覆盖正常,面型明显改善。结论 J钩配合直丝弓技术矫治安氏Ⅱ1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