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液及超声指标联合诊断早期肝硬化(S4)的价值。方法选择2002年4月至2011年3月入住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并进行肝活组织检查(肝活检)的CHB患者631例。收集患者的血液和超声检查结果,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筛选出与早期肝硬化独立相关的指标并建立诊断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评价本模型与FIB4指数、天冬氨酸转氨酶与血小板比值(APRI)指数和s指数诊断早期肝硬化的价值。结果回归分析提示,年龄、血小板(PLT)、白蛋白/球蛋白(A/G)以及脾脏面积(SPS)是与早期肝硬化相关的独立因素(Wald=10056,46.236,3.75l和10.669,P〈0.01)。由这四项指标构成的模型预测早期肝硬化的AUROC达0.908,诊断价值优于FIB-4指数、APRI指数和s指数(Z=8.322,4.334和4.087,P〈0.05)。取0.063为诊断的临界值,本模型预测s4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1%,77.8%,50.0%和97.1%。以〈0.060和≥0.110作为除外和诊断的界值,可使69.7%(440/631)的患者免于肝活检。结论由年龄、PLT、A/G、SPS四项指标建立的模型可有效预测早期肝硬化,并可使部分患者免于肝活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脂联素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中的表达,并对部分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的脂联素水平进行对比,探讨脂联素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方法ELISA法定量检测血清脂联素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以及RT-PCR法检测肝活检组织脂联素的表达,同时检测患者肝功能以及HBVDNA变化,并对患者肝脏穿刺前后的纤维化程度进行比较。结果血清脂联素水平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的表达[(20.65±1.29)mg/L]高于肝纤维化0~1级、2级以及3级的患者[分别为(8.57±0.28)、(12.22±0.64)、(15.22±0.77)mg/L],P〈0.01。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肝纤维化分级呈正相关(r=0.976,P〈0.01),与血清转氨酶水平及血清HBVDNA滴度无关(P〉0.05);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肝硬化呈独立相关(相对危险度为1.07,95%可信区间为1.00~1.14。P=0.02)。在抗病毒治疗后,患者肝纤维化程度改善以及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的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结论血清脂联素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进展过程中发挥了作用,血清脂联素水平在抗病毒治疗后显著下降,并与肝纤维化改善有关。 相似文献
3.
腺苷脱氨酶(ADA)是嘌呤核苷循环中的一种重要的酶,在核酸代谢中有重要的意义。血清中90%以上的ADA来源于肝脏,属于肝细胞的胞浆酶。当肝细胞受损、坏死或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时,血清ADA活性增高。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清ADA与肝脏病理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恩替卡韦是新一代抗HBV药物,为鸟嘌呤核苷类似物,能有效抑制HBV的复制,且耐药率较低,长期治疗可以逆转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已有大量报道,但对CHB患者细胞因子及肝纤维化影响的报道国内较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细胞HBV ccc DNA含量与血清HBV DNA、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及在抗病毒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8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CHB患者(A组)和6例经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规律抗病毒治疗48周CHB患者(B组)进行肝组织活检以检测肝纤维化分期,并应用real time-PCR检测肝细胞HBV ccc DNA含量。分析A组患者肝细胞HBV ccc DNA与肝纤维化程度以及两组患者肝细胞HBV ccc DNA与血清HBV DNA相关性,分析B组患者HBV ccc DNA变化。结果肝细胞cccDNA及血清DNA水平均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但HBV ccc DNA相关性更强(r=-0.465,P=0.008)。肝细胞HBV ccc DNA与血清HBV DNA不存在相关性(r =0.057, P =0.418)。B组患者肝细胞HBV ccc DNA较对照组(自A组中选取性别、年龄及HBV DNA无差异患者共12例)显著下降,其中3例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低于检测下限,但肝细胞仍可检出HBV ccc DNA。结论肝细胞HBV ccc DNA与肝纤维程度呈负相关,而血清HBV DNA水平不能反映肝内病毒复制的程度。CHB患者抗病毒治疗需要长期进行才可能完全清除肝细胞内HBV ccc DNA。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 DNA ( HBV cccDNA)是嗜肝病毒持续感染和HBV复制的突出标志,也是评价HBV感染状态及治疗效果最客观、敏感的指标。监测肝脏内 HBV cccDNA的含量对于病情判断、疗效和预后评估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检测拉米夫定初治后患者肝组织内HBV cccDNA 的含量及血清 HBsAg、HBeAg、HBV DNA等水平,探讨肝组织内HBV cccDNA的含量与HBV血清学标志物和病毒载量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S指数和FIB-4两种新型非创伤性评分系统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预测价值,并比较其与传统评分系统APRI和Forns之间的差异。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11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361例CHB确诊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及病理资料等。根据公式分别计算APRI、Forns、S指数和FIB4,以肝组织病理学检查作对照,根据受试者T作特征曲线(AUROCs)分别评价四种评分系统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采用曲线下面积Z检验评价四种评分系统的效率。结果APRI、Forns、S指数以及FIB-4诊断显著肝纤维化(≥S2)的AU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7±0.027)、(0.716±0.028)、(0.745±0.026)和(0.781±0.025),其中FIB4指数以1.62为界值,诊断显著纤维化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59.3%、85.8%、89.4%和51.2%,优于Forns指数(Z=3.28,P=0.001);而对S4(肝硬化)的AU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7±0.035)、(0.792±0.028)、(0.863±0.024)和(0.832±0.025),其中S指数以1.06为界值,诊断肝硬化的灵敏度、特异性、PPV和NPV分别为77.9%、85.5%、59.4%和93.5%,诊断效率优于APRI和Forns(Z=6.74和3.21,P〈0.01)。结论四种评分系统在临床应用中均简单易行,预测结果相对可靠,其中nB4和s指数对显著纤维化及肝硬化的预测效果优于APRI和Forns评分,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肝组织活检。 相似文献
8.
丙氨酸转氨酶(ALT)正常、实时PCR检测HBVDNA载量低于1000拷贝/mL的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上相对少见。对于这些患者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目前存在很多争议。本研究通过对这些患者进行肝脏病理组织学、Cobas HBV DNA定量基线检查,了解其肝脏炎症、纤维化和病毒载量分布情况,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内HBcAg分布规律与血清病毒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对95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学、病毒学、免疫组织化学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肝细胞内HBcAg不同分布类型之间,血清HBeAg阳性率及HBV DNA载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χ2值分别为364.01和417.41,P〈0.001)。其中,此两项指标以HBcAg核型和混合型分布组最高,HBcAg阴性组最低,而HBcAg浆型分布组的HBeAg阳性率及HBV DNA载量则介于上述两组之间。结论 HBcAg在受染肝细胞内的分布与血清病毒学指标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随着HBcAg分布态势由受染肝细胞核向细胞浆漂移到最终不能检测到,HBeAg阳性率及HBV DNA载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Th1/Th2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在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患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1年3—10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感染科接受肝组织病理活检的CHB肝纤维化患者46例,根据纤维化分期分为S0~1期15例,S2~3期20例,S4期11例三组,另取同期健康志愿者1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用流式细胞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Th1、Th2细胞频率和单个核细胞(PBMCs)中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基因表达;用ELISA法检测血清IFN-γ和IL-4水平;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肝组织IFN-γ和IL4表达。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Kruskal—WallisH检验、Logistic逐步回归方法分析Th1/Th2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在CHB肝纤维化患者外周血和肝组织中的变化。结果不同肝纤维化分期的CHB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频率的比值、PBMCs中IFN-γ/IL-4mRNA、血清中IFN-γ/IL-4及肝内IFN-γ/IL-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并随肝纤维化程度加重逐渐下降(χ2=36.259、40.822、26.321和31.852,P〈0.05)。血清及肝组织中IFN-γ,/IL-4比值与肝纤维分期均呈负相关(r=-0.616和-0.531,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ST、凝血酶原时间(PT)和血清IFN-γ/IL4比值是发生显著肝纤维化(S2-4)的三个独立危险因素(OR=5.933,95%CI:1.324~26.586,P=0.02;OR=12.866,95%CI:1.746~94.788,P=0.01;OR=4.755,95%CI:1.034~21.862,P:0.04)。结论CHB患者体内存在Th1/Th2失衡,随着肝纤维化进展,外周血及肝脏内均呈现Th2应答的极化现象,这可能是CHB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一种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肝纤维化指标与T1WI同/反相位测定肝内脂肪含量的关系。
方法选取2017年6~8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者120例,根据肝纤维化评分(NFS)将患者分为NFS<-1.455亚组(n=35, A组),-1.455≤NFS≤0.676亚组(n=41, B组)及NFS>0.676亚组(n=44, C组)。选择同期体检的年龄、性别、地域相匹配的健康人群50例为对照组,使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肝纤维化指标和肝脏脂肪相对含量用(
±s)表示,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及Spearman相关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C组随着血清肝纤维化指标CK18、YKL40、APRI、GPRI的升高,肝内脂肪含量减低,呈负相关关系(r=-0.850、-0.584、-0.784、-0.684, P< 0.05),A组及B组未发现相关关系(P>0.05)。
结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有肝纤维化趋势,肝内脂肪含量与肝纤维化的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相关的肝硬化和肝细胞肝癌是引起肝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能够延缓患者肝纤维化的进展,肝纤维化分期对治疗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肝组织活检仍是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但其为有创性操作,应用受限。用可靠的无创性血清标志物来评估肝纤维化程度能降低肝组织活检的需求,本文就无创性血清标志物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肝硬化活动期患者HBVDNA水平与HBeAg状态的分布和临床特点及意义。方法调查337例乙肝肝硬化住院患者,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VDNA载量,MEIA法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常规方法检测肝功能,同时行超声检查。比较不同HBVDNA水平患者中HBeAg阳性和阴性、不同Child—Push分级和肝癌患者的比例,以及不同年龄患者中不同HBVDNA水平和HBeAg状态患者的比例。结果80.4%(271/337)患者HBVDNA阳性,31.5%(106/337)患者HBeAg阳性,68.5%(231/337)患者HBeAg阴性。HBVDNA水平越高者中HBeAg阳性者比例越高,HBeAg阴性者比例越低;不同HBVDNA水平患者中不同Child-Pugh分级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HBVDNA3~41g拷贝/ml患者中肝癌的比例高于HBVDNA〈31g拷贝/ml患者(P=0.014)和≥71g拷贝/ml患者(P=0.009);HBeAg阴性患者比例随年龄增大而增加,但HBeAg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绝大多数乙肝肝硬化患者HBVDNA阳性,且2/3患者HBeAg阴性。长期抗病毒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直肠10针前列腺穿刺活检术诊断前列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4例经直肠10针穿刺活检的可疑前列腺癌患者。在标准6针系统穿刺法基础上改进确定A组穿刺点后,依据前列腺解剖分区,在经直肠B超显示的前列腺冠状切面的两侧外侧区域(B组)及中央区域(C组)增加4针穿刺点,施行前列腺活检,病例标本分别标注送病理学检查。结果 104例患者中42例确诊为前列腺癌,总阳性率为40.4%。其中所设置的A组穿刺位点阳性25例(占总检出阳性的59.5%),B组位点阳性9例(21.4%),C组位点阳性8例(19.0%)。假阴性率为4.7%,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5.4%,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直肠10针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安全、可靠,可以作为临床理想的初次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15.
超声造影检查在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检查在经直肠超声引导下(CE-TRUS)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病例选择标准:①直肠指检异常;②PSA>10 ng/ml;③PSA 4~10 ng/ml,f/t PSA异常或PSAD值异常,符合以上之一者即入围此研究.共116例入选者,年龄50~84岁,既往均无前列腺手术病史.行6点系统加异常回声处活检,其中PSA<10ng/ml者25例,10 ng/ml~者25例,20 ng/ml~者11例,>30 ng/ml者55例.行CF-TRUS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记录前列腺局灶性病变部位、回声特征及彩色多普勒血流等情况,其中43例行前列腺超声造影,了解并记录异常血流部位.结果 116例患者穿刺活检证实前列腺癌64例,BPH 52例.43例行超声造影检查后活检者,前列腺癌和BPH分别为25及18例,造影组和非造影组前列腺癌穿刺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2).PSA≤30ng/ml组共61例,其中行超声造影23例,发现前列腺癌8例,未造影组38例中发现前列腺癌5例,造影组穿刺阳性率高于非造影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PSA>30 ng/ml患者造影和非造影穿刺阳性率(97.1%与8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5). 结论与B超引导下经直肠前列腺活检相比,CE-TRUS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并发症少而轻.PSA≤30ng/ml患者结合超声造影检查能提高前列腺癌穿刺阳性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超声造影技术鉴别诊断患者肝移植术前肝硬化并发局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对104例患者肝移植术前的158个病灶进行超声造影检查。结果33个硬化结节以门脉期整体等增强为主要特点;2个不典型增生结节表现为门脉期中央低增强、周围等增强;106个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病灶表现为动脉期高增强、门脉期及延迟期低或等增强,HCC低分化组较高分化组病灶内造影剂到达时间及达峰时间比自身肝实质明显提前(P〈0.05);6个卫星病灶表现为三期低增强;3个肝脓肿病灶表现为动脉期及门脉期周边厚环状高增强;8个血管瘤病灶表现为三期整体或结节状向心性高增强。结论超声造影技术有助于肝移植术前肝硬化并发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为肝移植术前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慢性排斥反应的病理组织学特点、临床表现以及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516例原位肝移植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肝移植术后发生慢性排斥反应患者的病理组织学改变、临床表现、诊治方案加以分析.结果 516例肝移植患者中,发生慢性排斥反应12例(2.3%,12/516),其中早期慢性排斥反应7例,晚期慢性排斥反应5例.其主要组织学特征是移植肝组织内的胆管严重减少或缺失和累及中等动脉的闭塞性动脉炎;其中早期慢性排斥反应可表现为小叶间胆管的细胞变性和其数量进行性减少以及形成小叶中央坏死性炎症.12例慢性排斥反应患者中,7例早期慢性排斥反应患者经激素冲击治疗和调整免疫抑制药物后病情得到控制(包括2例接受抗CD3抗体治疗,2例接受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且近期疗效满意;5例晚期慢性排斥反应患者肝功能迁延不愈最终至肝功能衰竭而行再次肝移植,其中2例伴术后严重腹腔内感染而死亡,1例死于术后多脏器功能衰竭,另外2例再移植病例获临床治愈.本组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为术后4~26个月;与慢性排斥相关的病死率为25.0%(3/12).结论 肝移植术后发生慢性排斥反应的患者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其病理改变可以有重叠和复合存在;移植肝连续穿刺活检和再次移植术后病理仍是目前诊断慢性排斥反应的"金标准".如能及时发现早期慢性排斥反应并积极进行合理的治疗,病情则具有潜在的可逆性;晚期阶段慢性排斥反应所致的移植肝功能衰竭需要再次肝移植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