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成招  王春  刘清平 《中国骨伤》2003,16(8):457-458
目的 总结改良楔形截骨交叉克氏针加“8”字钢丝内固定治疗青少年肘内翻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8例青少年肘内翻者行改良肱骨髁上楔形截骨、交叉克氏针固定加“8”字钢丝固定术治疗。结果随访6个月~3年,肘关节活动均恢复正常,术后提携角均在0°~10°,无肘内翻复发。结论 对青少年肘内翻采用改良楔形截骨交叉克氏针加“8”字钢丝固定术有利于截骨角度的控制、增加截骨面的接触面积、提高截骨端固定的稳定性,有利于骨愈合及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2.
外侧闭合楔形截骨术矫正儿童创伤性肘内翻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外侧闭合楔形截骨术矫正儿童创伤性肘内翻畸形的疗效。方法 1996年7月-2010年6月,收治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畸形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7~14岁,平均10.6岁。左侧12例,右侧8例。13例曾于外院行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石膏外固定,7例误诊为关节脱位和软组织损伤行石膏外固定。伤后2~12年出现肘关节外观异常和活动受限。术前肘关节活动范围为屈100~150°,平均133.0°;伸0~24°,平均11.7°。肘内翻角度为20~50°,平均32.1°。均采用外侧闭合楔形截骨术治疗。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相关并发症发生。17例患儿获随访,随访时间1~14年,平均5年。X线片示截骨区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5~8周,平均6周。肘关节内翻畸形均获矫正,末次随访时肘关节活动范围为屈110~150°,平均135.9°;伸0~27°,平均12.9°。根据Jupiter等肘关节评分系统评价肘关节功能,优14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4.1%。1例术后1个月拔除克氏针后畸形复发,1年后再次行外侧闭合楔形截骨术矫正。结论外侧闭合楔形截骨术具有操作简便、手术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儿童创伤性肘内翻畸形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肱骨髁上楔形截骨矫正外伤性肘内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寻找简易手术及内固定方法矫正外伤性肘内翻。方法 采用外侧直切口 ,截骨之前将 2根克氏针经外侧髁插入至远侧截骨线 ;采用楔形不完全截骨 ,保留内侧骨皮质 ,沿截骨线钻数个小孔 ,然后去除三角形骨块 ,用手法折断内侧骨皮质 ;在外翻位加压 ,同时前臂旋后和肘关节屈曲位直到角度满意后将远端克氏针送入近侧截骨线至内侧骨皮质。术后用石膏托外固定患肢于屈肘 90°位l~l 5个月。结果  6 4例患者畸形均矫正并有平均 4 2°提携角。无神经损伤或感染等并发症。随访 1~ 5年 (平均 3 6年 ) ,无一例再次复发。结论 该技术操作简单 ,损伤小 ,手术并发症少 ,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关节造影在儿童肘内翻畸形截骨矫正术中应用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7-02—2019-02长沙市中心医院骨科诊治的28例单侧儿童肘内翻畸形,其中14例采用关节造影联合肱骨远端闭合楔形截骨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观察组),14例采用单纯肱骨远端闭合楔形截骨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提携角改变度数、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功能。结果 2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8~69个月,平均39个月。所有患儿术后3个月获得骨性愈合,无骨骺早闭、骨不愈合、肘内翻畸形复发等并发症发生。观察组术中未出现造影剂导致的不良反应,术后未出现钉道感染。对照组术后出现1例钉道感染,用抗生素对症治疗后痊愈。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末次随访时提携角改变角度大于对照组,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功能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肘内翻畸形截骨矫正术中进行关节造影可以清晰显示肘关节远端关节线并指导确定截骨角度和克氏针的位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手术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单纯闭合楔形截骨术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儿童肘内翻畸形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30例采用无内固定的肱骨髁上闭合楔形截骨术治疗的肘内翻畸形,其中男27例、女3例,平均随访5年,最长达8年.结果术前患侧提携角平均-25°,术后提携角平均6.83°,术后较术前平均改变31°,无复发及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的出现.结论无内固定的单纯闭合楔形截骨术手术时间短、患者创伤小、避免二次手术,是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儿童肘内翻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1994年2月~1995年5月采用“U”形截骨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畸形9例,获得了良好的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7例、女2例,年龄4~22岁,致伤原因;全部跌伤,伤后均经手法整复、小夹板或石膏外固定,伤后至手术时间,最短3个月,最长15年,平均63.7月。肘内翻角度:最大40°,最小20°,平均28.2°,本组病例全部行“U”形肱骨髁上截骨术。 1.2 手术方法 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或静脉麻醉,从肱骨外上髁起向上延长6~8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肱骨后缘进入,显露肱骨下段,以鹰嘴窝上2cm水平为“U”形顶点,肱骨前侧用窄骨刀刻出“U”形划线,用骨钻沿“U”形线,由前往后钻若干孔后,用骨形刀连成线,矫正肘内翻后,交叉克氏针固定,分层缝合切口。用长臂石膏托固定肘关节于功能位,4~5周拆除外固定,拔除克氏针,开始行肘关节功能锻炼。本组有2例肘内翻角度达40°,予行尺神经前移,预防术后发生迟发性神经炎。  相似文献   

7.
背景:肘关节内外翻畸形是肱骨髁上骨折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为10%~50%。肘关节畸形可导致肘关节不稳定、尺神经麻痹可能,需要手术矫正。目的:探讨倒“V”复合截骨术治疗成人肘关节内翻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肘关节内翻畸形患者27例。肱骨髁上骨折不愈合4例,无法追溯骨折类型23例。利用倒“V”复合截骨术矫正肘关节畸形。分析矫正前后肘关节畸形角度、活动度改变情况,以改良Mayo评分评估患者术后肘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6.9±7.2)个月,平均愈合时间(4.1±0.6)个月。术前肱-肘-腕角为(-19.8±4.3)°,术后为(5.9±3.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正角度15°~35°,平均(25.7±5.2)°。所有患者无切口愈合不良、骨不连、内固定松动断裂,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未出现矫正丢失情况,4例患者矫正术后存在直肘情况;所有患者在术后康复锻炼过程中可达到术前的肘关节活动度,术后3个月肘关节活动度与术前无明显差异。术后3个月改良Mayo肘关节评分为(91.7±4.9)分,其中优20例,良5例,可2例,总优良率92.6%(25/27)。结论:倒“V”复合截骨术治疗肘关节内翻畸形切实可靠,矫正效果良好,有利于患者肘关节活动度及功能恢复,在治疗肘关节内翻畸形上有一定疗效,但存在截骨术前设计方案与实际操作不安全匹配的缺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比较儿童肘内翻矫形手术不同内固定的优缺点.[方法]临床25例肘内翻儿童,肘内翻截骨后应用"L"形解剖钢板固定,观察术后骨愈合、肘部提携角改善、肘关节功能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组术后随诊1~2年,术后骨折线消失、骨愈合的时间为5~8周,平均6.4周.未发生骨不连,肘部提携角未发生丢失,肘关节伸屈功能良好,无神经损伤并发症.[结论]肘内翻肱骨髁上截骨后"L"形钢板内固定稳定,肘关节可早期活动、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比常规克氏针、普通钢板或钢丝固定更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ACS系统在肘内翻肱骨髁上楔形截骨矫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外侧肱骨髁上楔形截骨内固定治疗58例肘内翻畸形患者,肘内翻角度15°~29°。术前患者均在PACS图像工作站上进行截骨设计,测量出截骨角度及截骨长度。截骨后39例采用钢板内固定,19例采用交叉克氏针内固定。结果患者术后畸形矫正均良好,获得5°~16°提携角。58例均获随访,时间12~29个月。截骨处骨愈合时间为6~12周。1例术后出现尺神经麻痹,经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1例出现克氏针部分退出。无血管损伤、感染、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发生,按Aitken和Rorabeek标准进行肘关节功能评定:优49例,良8例,可1例,优良率为98.3%。结论在PACS图像工作站上进行肱骨髁上楔形截骨设计,可以精确地测量出截骨角度及截骨长度,指导术中正确操作。  相似文献   

10.
我院 1993年 10月~ 2 0 0 2年 8月采用截骨矫正 ,可吸收线内固定治疗肘内翻畸形 19例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中男 19例 ,女 16例 ;最大年龄为 12岁 ,最小年龄为 5岁 ,平均 8岁。手术时间 :1年以内 4例 ,2年以内 12例 ,2~ 4年 3例。肘内翻最小角度 15°,最大 35°,平均角度 2 5 .8°。1.2 治疗方法1.2 .1 术前双侧肘关节完全伸直 ,前臂旋后包括腕关节正位X线片。分别测量健侧提携角和患侧肘内翻角度 ,患侧肘内翻角度 +健侧提携角即为截骨矫正角度 ,在X线片上标出截骨线位置 ,截骨角为顶角 ,顶角在内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