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失血性休克和复苏再灌注过程中心肌损伤和一氧化氮 (NO)浓度的变化及灵芝多糖的干预作用。方法 :复制家兔失血性休克再灌注模型 ,随机分成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再灌注组和质量分数为 1%的灵芝多糖再灌注组 ;观察 3组动物平均动脉血压 (MAP)、心功能、血浆 NO浓度及心肌 NO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变化。结果 :两个再灌注组动物在失血性休克 4 0 m in时左心室舒张末压 (L VEDP)比休克前及假手术组略有升高 ,但差异不显著 (P均 >0 .0 5 ) ,左心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 (± dp/dt max)则明显降低 (P均 <0 .0 5 ) ,血浆 NO浓度则显著升高 (P均 <0 .0 5 )。生理盐水再灌注组动物再灌注 4 0 min时 ,心功能较休克 4 0 m in时进一步降低 (P<0 .0 5 ) ,血浆 NO浓度进一步升高 ,心肌 NOS活性和 NO含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 (P均 <0 .0 5 )。灵芝多糖组再灌注 4 0 min时较生理盐水再灌注组、心功能明显改善 ,血浆 NO浓度、心肌 NO含量和心肌 NOS活性均明显降低 (P均 <0 .0 5 )。结论 :失血性休克再灌注过程中心肌 NOS活性、血浆 NO浓度、心肌NO含量均升高 ,而心功能降低 ,提示 NO在失血性休克再灌注心肌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而灵芝多糖可通过抑制 NOS活性、降低 NO浓度对失血性休克再灌注心肌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牛磺酸防治重度失血休克后再灌注损伤的效应。方法:按改良Wigger's法建立重度失血性休克模型,2h后回输全血及平衡盐溶液。在5个不同时点采集血浆,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Ca^2 ,Mg^2 及平均动脉压(MAP)。结果:再灌注后,治疗组的血浆SOD活性、Ca^2 含量吸平均动脉压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血浆MDA、Mg^2 含量则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牛磺酸对于失血性休克后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异丙酚对失血性休克再灌注兔胃黏膜损伤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异丙酚对失血性休克再灌注后胃黏膜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成年新西兰雄性大白兔7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缺血前(P1)、再灌注前(P2)和再灌注后(P3)应用异丙酚组,每组15只.建立失血性休克再灌注胃黏膜损伤(HR-GMI)模型.P1、P2及P3组分别于缺血前、再灌注前10 min及再灌注后20 min静脉注射异丙酚5 mg/kg后,以20 mg·kg-1·h-1持续泵入,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观察胃黏膜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并检测胃黏膜和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 ①模型组胃黏膜主细胞线粒体大部分嵴和膜融合或消失,呈空泡化或空泡样变,粗面内质网有脱颗粒现象,而各异丙酚组线粒体及粗面内质网变化减轻,尤以P1组变化最小.②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胃黏膜和血清中SOD活性明显降低,而MDA含量显著升高(P均<0.01);与模型组比较,各异丙酚组胃黏膜和血清中SOD活性升高,而MDA含量降低(P<0.05或P<0.01);与P3组比较,P1组SOD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P均<0.05).结论 异丙酚可减轻失血性休克再灌注兔胃黏膜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清除氧自由基及抑制氧自由基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4.
旋磁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应用旋磁场后,观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前列环素(PGI2)、血栓素(TXA2)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方法 实验运行分3组,每组12只,对照组做假手术,再灌组,旋磁组双侧颈总动脉夹闭30min,再灌注30min(旋磁组大鼠夹闭颈总动脉后置于旋磁场内,鼠体中心部分距磁极为6cm,磁感应强度为30mT),腹主动脉取血进行观察。结果 旋磁组SOD海拔 力  相似文献   

5.
过氧化脂质在大鼠失血性休克致肠源性感染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失血性休克致肠源性感染的发生机理。方法 采用甲基-^3H胸腺嘧啶核苷([^3H]-TdR)标记的大肠杆菌,在失血性休克前注入大鼠的胃肠道,然后于休克的不同阶段,检测血浆和肠组织的过氧化脂质(LPO)、^3H的放射活性和放射自显影,同时进行肠组织的形态学观察。结果 失血性休克发展到一定严重程度时,血浆和肠组织的LPO增高与休克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血浆^3H放射活性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LPO越高,肠黏膜的损害程度越重。结论 失血性休克时肠黏膜的损害与氧自由基有密切关系,氧自由基对肠黏膜损害的主要病理表现为通透性改变。  相似文献   

6.
7.
地塞米松对家兔失血性休克-再灌注损伤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对失血性休克-再灌注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制备家兔失血性休克模型,随机分为地塞米松保护组(Ⅱ组)和未用地塞米松对照组(Ⅰ组),检测血浆和组织一氧化氮代谢产物(NOP)、丙二醛(MDA)含量及平均动脉压(MAP)。结果:休克前2组动物NOP、MDA及MAP间均无统计学差异。休克90分钟时2组动物NOP、MDA均明显升高,MAP均显著下降,再灌注后,Ⅱ组NOP及MDA均逐渐下降,再灌注3小时后接近休克前水平,但明显低于休克90分钟和Ⅰ组同时间点水平;Ⅱ组MAP逐渐上升,再灌注3小时后接近休克前水平,但明显高于休克90分钟和Ⅰ组同时间点水平。此外,Ⅱ组心、肺、肝、肾、肠道组织NOP及MDA含量均明显低于Ⅰ组。结论:地塞米松可降低一氧化氮及氧自由基水平,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对休克-再灌注损伤起良好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灵芝多糖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灵芝是我国医学宝库珍品,具有滋补强壮、扶止固本的作用.灵芝多糖(CLP)是灵芝的有效成分之一,具有多种药理学活性.最近研究[1-3]发现,其具有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等作用.  相似文献   

9.
失血性休克再灌注大鼠血液NO、NOS的改变和丹参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失血性休克再灌注大鼠血液中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含量的变化及丹参对其的影响。方法健康SD大鼠30只,随机平分成正常对照组(NC组)、失血性休克再灌注组(HS-R组)和丹参治疗组(SM组)。分别测定三组血清NO、NOS含量。结果与NC组相比较,HS-R组血清NO、NOS含量明显增高(P<0.01)。SM组的血清NO、NOS含量明显低于HS-R组(P<0.01)。结论失血性休克再灌注时NOS大量激活,使NO产生增多,NO介导了失血性休克再灌注损伤,大量释放的NO参与休克再灌注损伤的脂质过氧化反应;丹参通过减少NO的生成,抗脂质过氧化反应而发挥其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难逆性失血性休克早期血液流变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难逆性失血性休克大鼠早期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特点.方法 建立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后,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4组:第1组动物观察模型制备结束后180 min内的存活情况,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和存活时间(S组).第2~4组动物均在模型制备前取血,为基础值;第2组动物在休克后0 min活杀(SO组);第3组动物在休克后60 min活杀(S1组);第4组动物在休克后120 min活杀(S2组).检测指标包括血乳酸值、全血和血浆黏度、红细胞的变形性和聚集特性.结果 S组的平均放血量为(22.9±3.8)ml/kg,约占总血量的(38.1±6.3)%.在失血性休克后60、120和180 min存活率分别为100%、72%和64%.与基础值比较,失血性休克后0、60和120 min血乳酸值明显升高(P均<0.01),120 min较0 min降低明显(P<0.05);休克后0 min和60 min,在剪切速率为10 s-1、60 s-1和150 s-1时全血黏度均明显降低(P均<0.01),120 min时在剪切速率为10 s-1和60 s-1时,全血黏度明显降低(P均<0.01);失血性休克后0、60和120 min血浆黏度及剪切速率为600 s-1、800 s-1和1 000 s-1时的红细胞变形性、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降低(P均<0.01).结论 在难逆性失血性休克早期,血乳酸值明显升高,其后有所下降,提示机体对代谢紊乱有一定的代偿和修复功能.在难逆性失血性休克后早期的不同时间点,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变形性和聚集指数均持续降低,并且在观察期内没有明显的改善.其中黏度和红细胞聚集性的变化与休克末微循环淤滞期有所不同,提示失血性休克早期救治应该纠正当时的血液流变学异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在家兔失血性休克模型上 ,探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 ,比较 1,6二磷酸果糖(FDP)和地塞米松 (DXM)对心肌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方法 按照 Wiggers改良法制作兔失血性休克模型。4 8只家兔随机分成 3组 : 组为对照组 ; 组为休克前给药组 (又分为 FDP 、DXM 及 FDP DXM 3组 ) ; 组为再灌注时给药组 (又分为 FDP 和 DXM 2组 )。观察血浆肌酸激酶 (CK)、心肌肌钙蛋白 I(c Tn I)含量及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各组 CK、c Tn I基础值均无统计学差异 ;与对照组相比 , 组 CK、c Tn I及心肌细胞凋亡指数下降或明显下降 (P<0 .0 5或 P<0 .0 1) ; 组在休克时间点均无统计学意义 ,而再灌注时间点有下降或下降趋势 ,有统计学差异 (P<0 .0 5或 P<0 .0 1) ;与 FDP 和 DXM 组相比 ,FDP 和DXM 组的 CK和 c Tn I上升幅度均有减慢趋势 ,以 FDP组减慢趋势更加明显 ;休克给药组间比较 ,FDP DXM 组的 CK和 c Tn I上升幅度均减慢。结论  FDP和 DXM对失血性休克引起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均有保护作用 ,但 FDP仅在缺血开绐给药才能充分发挥其效应 ,二者联合用药对心肌保护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乌司他丁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兔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10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新西兰白兔30只,随 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创伤失血性休克组和乌司他丁治疗组。动物模型用经股动脉放血使平均动脉压降至 (40±5)mm Hg(1 mm Hg=0.133 kPa).维持90 min后回输全部失血及等量乳酸林格液进行复苏。复苏后4 h 测定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肺泡灌洗液中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BALF-NE)活性、肺叶湿/干重比 及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休克组和乌司他丁治疗组MPO含量、BALF-NE活性以及湿/干重比均较假手 术对照组显著增高(P均<0.05),乌司他丁治疗组各指标均明显低于休克组(P均<0.05)。结论 蛋白酶抑 制剂乌司他丁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时能够抑制肺MPO和NE活性,降低肺组织湿/干重比,减轻缺血-再灌注 后的肺损伤。  相似文献   

13.
别嘌呤醇对家兔低血容量性休克-再灌注损伤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别嘌呤醇对家兔血容量性休克—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制备家兔低血容量性休克模型,随机分为非保护组(n=10)和别嘌呤醇保护组(n=10),并检测血浆和心、肺等组织黄嘌呤氧化酶(XO)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平均动脉压(MAP)值。结果休克前两组动物XO、MDA及AIAP均无统计学差异。休克90分钟时两组动物MAP均显著下降,XO及MDA均明显升高。休克—再灌注后,保护组XO及MDA均逐渐下降,休克—再灌注3小时后接近休克前水平,明显低于休克90分钟时和非保护组同时相水平;保护组MAf,逐渐上升,休克—再灌注3小时后接近休克前水平,明显高于休克90分钟时及非保护组同时相水平。此外,别瞟吟醇保护组心、肺、肝、肾、肠道组织XO及MDA均明显低于非保护组XO及MDA值。结论别嘌呤醇通过抑制黄瞟吟氧化酶活性、减少氧自由基生成可减轻组织休克—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4.
15.
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早期肠黏膜损伤与修复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10,他引:3  
目的观察失血性休克复苏后早期,大鼠肠黏膜损伤修复的形态学特征。方法建立失血性休克致肠缺血-再灌注模型,通过光镜和电镜观察不同阶段肠黏膜的改变及肠上皮损伤指数。结果从复苏0h起回肠和空肠肠道上皮就发生明显的损伤改变,至3h损伤改变仍然存在,以1h最为明显;3h起部分肠黏膜即出现修复现象,6h大部分黏膜已修复,24h肠黏膜结构恢复正常;大肠与小肠在损伤和修复的变化过程方面基本相同,但其程度明显低于小肠;小肠黏膜厚度和绒毛高度1h后逐渐减少,大肠各组间则无明显变化。结论失血性休克致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肠黏膜屏障受累,同时损伤的肠黏膜能够得到快速修复重建,大肠比小肠具有更强的抗损伤能力。  相似文献   

16.
失血性休克再灌注复苏后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探讨失血性休克再灌注复苏后血浆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改变的意义,早期使用磷脂酶A2(PLA2)阻断剂、抗氧化剂对CGRP的影响及其与PLA2激活、氧自由基产生的关系。家兔失血性休克维持60分钟后回输自体血液及平衡盐液,血浆中CGRP逐渐升高,复苏后6小时达顶点,同出血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LA2阻断剂氯喹及ME8101、抗氧化剂黄芪酮于失血后复苏前使用可明显抑制复苏后血浆中CGRP的增高;同时,复苏后家兔平均动脉压(MAP)和血pH值逐渐下降,与CGRP变化没有明显相关(r=0.0040和r=0.0435);假手术造成血浆CGRP水平复苏后逐渐上升,同术前比较差异同样显著(P<0.05),但并不伴随MAP和pH值的下降,氯喹、ME8101及黄芪酮纠正酸中毒、维持血压稳定的作用与抑制CGRP并无明显相关。结果提示:家兔失血性休克后再灌注复苏过程中血浆CGRP水平的上升可能不是pH值和MAP下降的重要因素;PLA2阻断剂和抗氧化剂并非通过抑制CGRP上升而产生抗酸中毒及稳定循环血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蝙蝠葛酚性碱 (PAMd)抗心、脑同时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方法 采用结扎家兔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及双侧颈总动脉 30 m in后再灌注造成心、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观察 PAMd对缺血前后及再灌注后不同时间血清、左心室、海马、皮质及小脑中丙二醛 (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的影响。结果 家兔心、脑缺血再灌注 10 min后血清 MDA含量显著升高 ,SOD活性显著降低 (P均 <0 .0 5 )。PAMd3.5 mg/ kg显著降低心、脑缺血再灌注后血清及组织 MDA含量 ,升高 SOD活性 (P均 <0 .0 5 )。结论PAMd通过减轻脂质过氧化所造成的损伤 ,提高 SOD活性 ,对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低血容量性休克及再灌注进肠粘膜pH(pHi)及肠粘膜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2)差(Pi-aCO2)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兔低血容量性休克及主模型,通过Tonometry张力计测定半计算休克前(S0),休克1小时(S1)及再灌注1小时(REP1)2小时(REP2)乙状结肠pHi及Pi-aCO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