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冰舒  李树人 《河北医药》2000,22(10):766-767
硬膜外阻滞复合浅全麻是近几年来得到进一步研究发展的麻醉方法。我们采用此方法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病人施行麻醉 ,并通过与异氟醚吸入全麻的对比观察 ,为临床嗜铬细胞瘤切除术选择安全、合理的麻醉方法提供依据。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 择期嗜铬思胞瘤手术 2 3例 ,男 9例 ,女 14例 ;年龄 16~ 6 3岁 ,体重 4 5~ 6 7kg。其中伴心脏病 (心肌缺血、心律紊乱等 ) 12例 ,高血糖 5例 ,脑出血4例 ,眼底出血 2例。随机分为 2组 :复合组 12例 ,硬膜外复合异氟醚全麻 ;对照组 11例全凭异氟醚全麻。1.2 麻醉方法 术前 0 .5h肌肉注射哌替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一种新的并发症少、苏醒快、效果佳的支撑喉镜手术麻醉方法.方法 支撑喉镜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组Ⅰ采用3%异氟醚、芬太尼3μg/kg、司可林2mg/kg诱导,1%异氟醚持续吸入维持麻醉.组Ⅱ采用3%异氟醚、瑞芬太尼1μg/kg、司可林2mg/kg诱导,1%异氟醚吸入、瑞芬太尼0.05μg·kg-1·min-1、持续泵注维持麻醉.两组均采用1%司可林静脉注射维持肌松.各组均于术毕即刻停药.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诱导前后、支撑喉镜置入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呼吸频率及脉搏、血氧饱和度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苏醒期躁动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组Ⅱ患者苏醒时间明显短于组Ⅰ患者;停药后5min、7min、9min OAA/S评分组Ⅱ明显高于组Ⅰ(P<0.05);组Ⅱ患者支撑喉镜置入前后血压变化明显小于组Ⅰ(P<0.05).结论 异氟醚复合瑞芬太尼在支撑喉镜手术中应用,具有苏醒快、心血管反应轻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患者 :女 ,12岁 ,体重 39kg,上颌窦癌局部切除术后 10个月复发 ,欲行上颌骨部分切除术。术前患者一般情况尚可 ,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 ,ASA分级 级。入手术室后接 DA-TEX监测仪持续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心电图及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术前 15 m in肌肉注射哌替啶 2 5 mg、氟哌啶1.2 5 mg、阿托品 0 .3m g,以芬太尼 0 .0 5 mg、异丙酚 70 m g、司可林 5 0 mg静脉注射快诱导 ,1%普鲁卡因加 0 .1%司可林及安氟醚静吸复合全麻维持麻醉 ,OHMEDA麻醉机控制呼吸。麻醉平稳、血压 12 0 / 80 mm Hg、心率 84次 / min、血氧饱和度 99%、…  相似文献   

4.
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在小儿口腔手术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理锋  唐猛  叶佩仪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7):2545-2546
目的:探讨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在小儿口腔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方法:选择行口腔手术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七氟醚吸入组与异氟醚吸入组,每组各30例.分别使用七氟醚或异氟醚吸入诱导复合瑞芬太尼麻醉行唇裂、聘裂手术.记录诱导时问、拔管时间,观察有无恶心、呕吐,躁动,喉痉挛,支气管痉挛等并发症的发生.结果:七氟醚组诱导时间略长于异氟醚组静脉诱导时间;拔管时间均显著短于异氟醚组(P<0.05).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醚吸入麻醉平稳迅速,缩短苏醒拔管时间,适用于小儿口腔手术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普鲁卡因、司可林混合液用于重症肌无力胸腺切除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所有病例均行气管内插管行机械呼吸 ,麻醉诱导用硫贲妥钠、安定、司可林 ,麻醉维持为 1%普鲁卡因、0 0 6 %司可林混合液 ,辅以芬氟合剂镇痛。结果  2 1例病人 ,2 2次手术全部顺利完成 ,术毕 2 1例次在 1h左右拔除气管导管 ,1例带管回病房 ,1例术后 2h出现呼吸困难 ,重新气管插管 ,1例术后 3天因分泌物清除不及时而窒息死亡。结论 普鲁卡因司可林混合液是胸腺切除术的一种较好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6.
王凤芝 《江西医药》1998,33(1):16-17
应用芬太尼复合麻醉于45例心内直视手术,分成两组。芬太尼用量诱导时分别为2 ̄4μg/kg、20μg/kg;维持时分别为20μg/kg、30 ̄35μg/kg。两组均间断吸入安氟醚或异氟醚。I组还辅以安定、司可林和普鲁卡因静脉滴入,Ⅱ组辅以潘侃罗宁及安定分次静注。两组均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尤以Ⅱ组为佳。说明加大芬太尼用量可更好地阻滞术中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7.
小儿全麻诱导吸入七氟醚和异氟醚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立群  张炜  徐向杨 《安徽医药》2009,13(7):810-811
目的比较七氟醚和异氟醚用于儿童患者全麻时的诱导,评估其安全性和麻醉效果。方法选择50例需全麻插管麻醉下行择期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七氟醚组和异氟醚组。所有患儿均不给术前药,人手术室后面罩分别直接吸人七氟醚或异氟醚复合纯氧(1-2L·min^-1),直至患儿睫毛反射消失,所有患儿均行气管插管,可合用阿曲库铵0.6mg·kg^-1保证肌松。结果诱导成功率均为100%,七氟醚组患儿睫毛反射和疼痛反应消失的时间明显短于异氟醚组(P〈0.01)。且不良反应较轻。结论小儿使用高浓度七氟醚的吸入诱导平稳而快速,与用异氟醚相比,睫毛反射消失时间和疼痛反应消失时间均明显缩短,麻醉满意,安全可控。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应用低流量高浓度吸入麻醉方法在麻醉初始期达到预期吸入浓度的可行性。方法  10 0例病人随机分为五组 ,每组 2 0例 ,采用静脉诱导、气管插管后间隙正压呼吸 ,用低流量 1.0 L· min- 1 (30 0 ml氧 +70 0 ml氧化亚氮 )吸入 3%、 3.5 %、 4 %、 4 .5 %、 5 %异氟醚 ,以 Detex As/ 3监测仪持续监测氧、N2 O和异氟醚吸入(F1 ) ,呼末 (ET)浓度 ,麻醉气体 MAC,以及 PETCO2 、Sp O2 、ECG和血压 ,记录五组病人吸入异氟醚和 N2 O后达到 1.3MAC的时间及血压变化。结果 五组病人吸入异氟醚和 N2 O后达到 1.3MAC的时间分别为 :组 (3% ) 14 .2± 0 .3分 ,组 (3.5 % ) 12 .4± 0 .2分 ,组 (4 % ) 10 .1± 0 .5分 ,组 (4 .5 % ) 8.2± 0 .2分 ,组 (5 % ) 6 .30.3分。五组病人随着麻醉加深血压均有下降 ,以吸入浓度高者为明显 (P<0 .0 1) ,组 出现血压下降的时间明显早于组 、组 ,有显著差异 (P<0 .0 1) ,全部病人在麻醉初始期没有缺氧和 CO2 蓄积。结论 在麻醉初始期应用低流量高浓度吸入方法 ,可在短时间内达到预期的吸入浓度 ,低流量吸入 3%~ 3.5 %异氟醚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最轻 ,为最佳吸入浓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异氟醚吸入或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长时间麻醉(≥6h)对血糖和血脂的影响。方法 30例口腔-颌面肿瘤外科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异氟醚组和异丙酚组,每组15例。异氟醚组以咪唑安定诱导,异氟醚吸入维持;异丙酚组以异丙酚靶控输注复合芬太尼连续输注。于麻醉诱导前、手术开始后第3、6h测定血糖、血脂以及术后2h测定血糖,术后24h测定血脂。结果异氟醚吸入或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长时间麻醉,术中第3h和6h的血糖水平较术前均有明显升高(P<0.05),但相同时间点的血糖水平,吸入组较静脉组有显著升高(P<0.05)。异氟醚吸入6h后,术中血脂水平较诱导前无明显改变,均在正常值范围之内。异丙酚连续靶控输注3、6h,其血脂水平达到临界高值,与同时间点的异氟醚组比较,均有显著升高,其血脂水平在术后24h恢复至诱导前水平。结论对于长时间麻醉,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麻醉对术中高血糖反应的抑制作用较异氟醚吸入麻醉强。两种麻醉方法,手术6h后所有病例均未见低血糖。异氟醚吸入麻醉,手术应激对血脂代谢无明显影响。异丙酚连续靶控输注6h后,可增加病人血中甘油三脂水平,并引起脂类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10.
乔瑞冬  王昊  季中华 《河北医药》2004,26(12):936-937
目的 比较瑞芬太尼及芬太尼对异氟醚麻醉诱导和气管插管最低肺泡浓度 (MAC)的影响。方法  60例ASAⅠ~Ⅱ级、年龄 16~ 70岁、择期在全麻下行下腹部手术的患者 ,按麻醉诱导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 3组 (各 2 0例 ) ,I组 :采用异氟醚诱导 ;R组 :采用瑞芬太尼 异氟醚 ;F组 :采用芬太尼 异氟醚。记录 3组麻醉诱导时意识消失时间 ,诱导前MAP、HR ,诱导过程MAP、HR峰值以及咳嗽、喉痉挛、过度分泌及体动情况。测定三组异氟醚的半数气管插管最低肺泡浓度 (MACEI50 )。结果 R组意识消失时间为 (2 .3± 0 .3 )min ,明显短于I组 (5 .2± 0 .8)min及F组 (4 .6± 0 .7)min(P <0 .0 1) ,而I组与F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异氟醚浓度迅速增加后 ,I组咳嗽的发生率为 60 %、喉痉挛的发生率为 5 2 % ,且MAP、HR显著升高。相反 ,R组与F组很少发生咳嗽和喉痉挛 ,MAP和HR升高不显著。I组的MACEI50 值为 (1.9± 0 .3 )MAC ,静脉注射瑞芬太尼及芬太尼后异氟醚的MACEI50 值分别降至 (0 .8±0 .2 )MAC及 (1.2± 0 .2 )MAC。结论 异氟醚复合瑞芬太尼能使麻醉诱导迅速 ,但单用异氟醚气道刺激和心血管反应发生率高 ;瑞芬太尼及芬太尼可显著减轻患者的气道刺激和心血管反应 ,并能同时降低异氟醚的MACEI50 。  相似文献   

11.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麻醉方法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患者的麻醉方法及麻醉管理。方法45例患者分为3组,A组采用静脉滴注异丙酚+芬太尼,B组在A组基础上吸入异氟醚,C组在B组基础上提前予以连续硬膜外麻醉,比较其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C组平均动脉压波动明显小于B组和A组(P〈0.05)。结论静脉滴注与吸入复合全身麻醉配合硬膜外麻醉的方法,便于术中管理,血流动力学波动范围较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普鲁卡因、司可林混合液用于重症肌无力胸腺切除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所有病例均行气管内插管行机械呼吸,麻醉诱导用硫贲妥纳、安定、司可林,麻醉维持为1%普鲁卡因,0.06%司可林混合液,辅以芬氟合剂镇痛。结果 21例病人,22次手术全部顺利完成,术毕21 例次在1h左右拔除气和导管,1例带管回病房,1例术后2h出现呼吸困难,重新气管插管,1例术后3天因分泌物清除不及时而窒息死亡。结论 普鲁卡因司可林混合液是胸腺切除术的一种较好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3.
陈卫飞 《江西医药》2012,47(7):619-621
目的 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LC)手术患者吸入七氟醚与异氟醚麻醉恢复的情况.方法 2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LC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七氟醚组(A组)和异氟醚组(B组),各10例.麻醉诱导后行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诱导后吸入纯氧,氧流量2 L/min.吸入七氟醚或异氟醚维持麻醉.维持血压和心率波动幅度不超过基础值30%,术中以盐酸瑞芬太尼微量泵静脉泵入.胆囊取出后停止吸入七氟醚或异氧醚,纯氧流量调整为6L/min.记录睁眼时间(停止吸入麻醉药到睁眼的时间)、记录拨除气管导管时间(停止吸入麻醉药到拔除气管导管时间)、记录麻醉后恢复期评分达到9分时间(从停止吸入麻醉药即刻计时).结果 与B组比较,A组睁眼时间、拨除气管导管时间、麻醉后恢复期评分达9分时间都较B组短.结论 在LC手术中,与异氟醚比较,吸入七氟醚患者麻醉恢复较快,且麻醉恢复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七氟醚、丙泊酚静吸复合麻醉联合骶管阻滞用于小儿疝气手术的效果。方法:用七氟醚8%吸入浓度快速诱导,待患儿睫毛反射消失,降低吸入浓度至4%~6%,开放患儿静脉通道,行骶管阻滞后停止吸入七氟醚,静脉给予丙泊酚1~1.5mg/kg,即以丙泊酚2~4mg/kg.h静脉泵注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前逐渐减少丙泊酚麻醉维持用量。结果:8%七氟醚吸入浓度快速诱导使患儿意识消失时间快,实施静脉穿刺、骶管阻滞,手术开始以丙泊酚静脉维持,术中有3例患儿有肢体扭动,出现呼吸、心率加快等麻醉转浅现象,启用七氟醚吸入麻醉后恢复平稳。结论:七氟醚、丙泊酚静吸复合麻醉联合骶管阻滞用于小儿疝气手术的麻醉效果确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异氟醚复合诱导时,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对减轻插管的心血管反应的指导意义及复合诱导的理想吸入浓度.方法:45例全麻患者,随机分为0.5%,1.0%,1.5% 3组,诱导时给予咪达唑仑(咪唑安定)0.2mg*kg-1,芬氟合剂1 u,维库溴铵0.1 mg*kg-1,然后,给予异氟醚吸入,达预定浓度时气管插管.观察BIS、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等.结果:诱导后BIS均下降.0.5%吸入浓度组插管前后MAP变化明显,1.5%吸入浓度组插管前的MAP与静息时比较明显下降.结论:BIS在复合诱导中对减轻插管的心血管反应无指导意义;1.0%异氟醚为较理想的复合诱导吸入浓度.  相似文献   

16.
罗玉琳 《现代医药卫生》2002,18(12):1063-1064
目的:评价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时,机体对伤害性应激反应。方法:40例颌面部肿瘤病人,随机分为异丙酚静脉麻醉组20例(微泵持续输入异丙酚加芬太尼)和异氟醚吸入麻醉组(吸入异氟醚1.5%-2%)。在麻醉诱导前,插管后1分钟,切皮后1分钟,手术探查时和病变器官切除时测定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Ⅱ)、醛固酮(ALD)和血液动力学变化。结果:异丙酚静脉麻醉组与异氟醚麻醉组在各测定时点所测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水平、血流动力学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O.05)。结论:异丙酚加芬太尼静脉麻醉对机体的应激反应与异氟醚吸入麻醉的结果相似,均能较好地抑制机体对创伤性刺激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地氟醚与异氟醚在循环紧闭麻醉的临床效果及效能价格比。方法  30例择期手术病人 ,分为地氟醚组 (D组 )、异氟醚组 (I组 ) ;麻醉诱导用咪唑安定、芬太尼和琥珀胆碱。气管插管后最初氧流量为 4L/ min,挥发罐浓度 D组、 I组设于 8%和 2 % ,在呼气末浓度分别达 6 %、 1.1%后关闭回路 (氧流量为 0 .2 0~ 0 .35 L / min)行循环紧闭麻醉。D组和 I组 FD调整至 12 %和 4% ,术中维持地氟醚 FA 于 6 %± 0 .1% ,异氟醚 FA 于 1.1%± 0 .1% ;手术结束前 10分钟关闭发挥罐 ,手术后开放回路 ,氧流量 4L/ min,术中予维库溴胺维持肌松。结果 在循环紧闭麻醉中地氟醚的费用比异氟醚便宜约 2 0 %。高流量诱导期 D组和 I组的时间分别为 4.9± 0 .8分和 7.5± 0 .4分 ,微流量后 30分FA/ FI 分别为 90 %和 73%。麻醉结束后地氟醚、异氟醚的 FA 下降至高流量洗出初始时肺泡浓度 FAO的 5 0 %时间分别为1.2± 0 .1分和 1.8± 0 .3分 ,拔管时间、拔管后整体恢复时间 D组明显短于 1组。结论 地氟醚在循环紧闭麻醉中的药代动力学、临床效果及效能价格比明显优于异氟醚  相似文献   

18.
两种不同的麻醉方法在单肺通气时对肺内分流影响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比较异丙酚、芬太尼静脉麻醉和异氟醚氧化亚氮吸入麻醉在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单肺通气(OLV)时对肺内分流(Qs/Ot)的影响。方法 60例行VATS,随机分为异丙酚静脉麻醉组(Ⅰ组,n=30)和异氟醚吸入麻醉组(Ⅱ组,n=30)。全部病例以静注芬太尼2μg/kg、异丙酚2~3 mg/kg、阿曲库铵0.25~0.5 mg/kg诱导插双腔气管导管,然后Ⅰ组用微泵持续注射异丙酚8~10 mg·kg-1·h-1,30~45 min间断静注阿曲库铵0 25~0 5 mg/kg维持,根据患者的麻醉深度作调整。Ⅱ组吸入0 8%~2 0%异氟醚和50%氧化亚氮氧气维持麻醉。OLV 30 min、OLV 60 min 测定血气。结果 OLV期间PaO2Ⅰ组高于Ⅱ组,PaCO2Ⅱ组高于Ⅰ组(P<0.05)。结论 在OLV期间异丙酚静脉麻醉比异氟醚吸入麻醉对肺内分流的影响较小,异氟醚吸入麻醉对机体HPV明显抑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异氟醚吸入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对腹部手术病人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行腹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异氟醚组(I组)和异氟醚吸入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组(Ⅱ组),评估麻醉前、麻醉后和切皮后的心率变异性。结果麻醉后两组患者的LF、LF/HF、TP显著降低,切皮后I组患者的LF、LF/HF、TP显著增加,而Ⅱ组变化不明显,两组间差异显著。结论异氟醚吸入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能降低交感神经的活性、交感/迷走均衡性和自主神经的张力,亦能减少手术刺激对自主神经和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郑东青 《海峡药学》2009,21(10):110-111
目的观察七氟醚联合小剂量咪唑安定用于高龄肿瘤患者手术的麻醉诱导。方法选择90例高龄肿瘤患者手术的麻醉诱导,随机分为3组(n=30)。丙泊酚组:静脉注射丙泊组1.5mg.kg^-1(A组);七氟醚组:吸入6%七氟醚+6L.min^-1氧(B组);七氟醚联合小剂量咪唑安定组: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3mg.kg^-1两分钟后吸入6%七氟醚+6L.min^-1氧(C组)。所有病例均以3μg.kg^-1太尼加0.3mg.kg^-1顺阿曲库胺进行气管内插管,插管后吸入1%-2.5%七氟醚、60%氧化亚氮,间断追加适量顺阿曲库胺维持。分别在诱导前、诱导后2min、插管后2 min测定血流动力学变化(挠动脉有创动脉测压),记录诱导期是否静脉注射痛、躁动、麻醉起效时间及苏醒时间。结果诱导后2 min三组的SBP、DBP、MAP、HR均下降:A组最明显(P〈0.05),B、C组轻微下降,但不明显(P〉0.05);插管后2min测SBP、DBP、MAP、HR的变化较麻醉前:B组轻微上升,A组下降,C组无明显变化(P〉0.05);诱导期出现躁动:A组6.67%,B组36.67%,C组16.67%;诱导期静脉注射痛:A组23.33%,C组0.00%;苏醒时间:(停药至呼唤睁眼)3组无明显差别(P〉0.05);麻醉起效时间:B组与A组相似,七氟醚麻醉诱导能在90内使病人睫毛反射消失。结论七氟醚联合小剂量咪唑安定用于高龄肿瘤患者麻醉诱导插管,血流动力学稳定,诱导快速平稳,苏醒顺利,是高龄肿瘤患者麻醉较理想的诱导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