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评价应用国产后稳定型TC-Dynamic假体行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的临床近期疗效。方法应用国产TCDynamic假体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28例(31膝)。结果患者均获5~17个月随访,按1989年美国膝关节外科学会评分系统评分,膝关节评分平均为83分(术前平均为39分);功能评分平均为85分(术前平均为36分)。结论国产TCDynamic假体设计合理、操作便利、患者功能康复可靠,适宜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外翻畸形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3月至2011年12月,对18 例(25膝)严重膝外翻患者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前X线测量股胫角(femorotibial angle,FTA),检查膝关节活动度,进行HSS评分.手术采用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选择性的外侧软组织松解、安装后稳定型假体或半限制型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测量FTA角,术后定期随访检查膝关节活动度并行HSS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FTA角由术前的25.5°(18°~39°)降低至4.7°(1°~8°);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72.1°(67°~95°)提高到107.3°(100°~120°);HSS评分由术前的24.5分(16~38分)提高到89.3分(84~9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于严重膝外翻畸形的患者,采用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选择性的外侧软组织松解、安装后稳定型的假体或半限制型假体实施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膝关节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失稳膝关节初次行人工关节置换的手术技术、假体选择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使用特殊膝关节假体进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失稳膝关节共24例(37膝)。结果术后平均随访30.8个月。HSS评分从术前平均43.8分增加到术后平均90分。膝关节活动范围从术前平均85.0°增加到术后平均114.2°。术后X线复查测量股胫角为5.4°(5~7°),无假体松动。结论对于失稳的膝关节初次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注意适应证的选择,掌握良好的软组织平衡技术,选择髁限制假体、加长柄假体、旋转铰链式假体等特殊假体,可以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治疗严重膝关节畸形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严重膝关节畸形36例(48膝)。使用HSS评分标准评估分析术前、术后膝关节功能及术后疼痛、膝关节活动度的改善情况。43膝采用后稳定型人工全膝关节假体,5膝采用CCK型人工全膝关节假体。结果术后早期均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X线片示假体位置良好,下肢力线良好。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HSS评分术前为(41±5.3)分,术后6个月为(87.7±6.5)分。手术优良率为83.3%。患者疼痛、功能方面及活动度均有明显改善。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对严重膝关节畸形的治疗效果满意。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医源性内侧副韧带损伤原位修复的方法及康复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6-01行TKA治疗的12例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术中出现医源性内侧副韧带损伤,原位缝合修复后采用非限制性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置换。结果 12例均获得平均12.5(11~24)个月随访。术前KSS评分为(52.3±4.5)分,末次随访时提高至(89.3±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膝关节活动度为(92.0±5.2)°,末次随访时提高至(106.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获得良好下肢力线的前提下,原位缝合修复TKA术中医源性内侧副韧带损伤后可使用非限制性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术后规范康复训练后可获得良好的膝关节稳定性及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已报道的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文献进行总结分析,讨探膝关节置换翻修术前后的膝关节功能、翻修的主要原因、主要并发症及不同假体的术后疗效.方法 按照以下标准收集和分析有关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的文献:①1990年至2002年间发表,②报告患者数大于10例,③采用通用的膝关节评分标准.一名骨科专科医生独立收集数据,一名医学统计学专家独立采用Meta统计方法分析数据.结果 共有33 篇符合条件的文献被收集.患者共1356 例,其中男429例,女611例(部分文献性别分类数据缺失),平均年龄67岁(45~49岁),加权平均随访时间57个月( 6~108 个月),加权平均术前膝关节功能总评分为49 分(15~94分),术后为84分( 58~109分),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前后的总评分、功能评分、活动范围等有显著性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评分t=12.507,P<0.01, 功能评分t=4.704,P<0.01,活动范围:t=5.346,P< 0.01).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的原因主要是假体松动(55%),其它包括聚乙烯磨损(11%)、假体不稳(10%)、感染(7%).翻修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仍然为假体松动(18%),其它包括假体不稳(16% )、感染(16% )、髌骨问题( 15% )及不明原因的膝关节疼痛(13%).髌骨问题包括髌骨脱位、半脱位、髌韧带撕裂、髌股关节疼痛等.结论 可以认为膝关节置换后翻修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假体松动是膝关节置换翻新的主要原因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后稳定型全膝关节置换治疗成人膝大骨节病混合内翻畸形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后稳定型全膝关节置换治疗晚期成人膝大骨节病混合内翻畸形29例(31膝),男16例(17膝),女13例(14膝)。年龄56~79岁,平均65.2岁。病程3.9~29年。术前屈曲挛缩畸形5°~40°,平均12.4°,膝内翻畸形5°~20°,平均11.5°,术前内旋转度7°~14°。用膝关节HSS评分标准及畸形矫正角度进行效果评价,术前平均40.98分。结果本组有1例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经保守治疗痊愈,1例术后心肌梗死经抢救治愈,对全部病例进行了平均28个月(2个月~6年)的随访,术后6个月髌前痛1例,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疼痛消失,随访期间无假体周围透明带出现,无假体下沉或松动,无植骨块移位、骨折、骨吸收、不愈合及胫骨平台塌陷。终末随访HSS评分为86.34分。优21膝(67.7%),良9(29%),尚可1膝(3.23%)。结论应用后稳定型全膝关节置换治疗成人膝大骨节病,可有效矫正内翻、屈曲、内旋混合畸形,缓解疼痛,重建膝关节功能,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人工全膝表面关节置换治疗骨性膝关节炎4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总结人工全膝表面关节置换治疗骨性膝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及经验。方法 对 4 7例 5 3膝的骨性膝关节炎病例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 ,单膝关节置换 4 1例 ,双膝关节置换 6例 1 2膝。应用后方稳定型假体 2 1例 2 5个膝关节 ,保留后交叉韧带型假体 2 6例 2 8个膝关节。结果  39例 4 5个膝关节获 1年以上随访 ,采用HSS评分标准 ,膝关节评分从术前 35分提高到术后 89分 ,术后 4 0个膝关节活动度≥ 90°,4 2 / 4 5膝关节术后膝关节力线正常 ,3例残留 5°~ 7°内翻。结论 人工全膝表面关节置换治疗骨性膝关节炎可取得良好效果。术中精确的截骨操作与正确的软组织松解获得的软组织平衡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高屈曲度全膝关节假体置换治疗膝骨关节病的疗效.方法 42例(52膝)采用高屈曲度假体进行膝关节置换,术后4、12周进行膝关节评分,测量活动度.结果 术前平均膝关节屈曲度(92.6±11.3)°,KSS评分(41.6±4.9)分,功能评分(47.2±6.9)分.术后4周平均KSS评分(86.0±6.8)分,功能评分(83.6±7.8)分,膝关节活动度平均为(115.2±15.7)°;术后12周平均KSS评分(92.7±8.1)分,功能评分(91.5±10.4)分,膝关节活动度(132.0±11.4)°.结论 高屈曲度全膝关节假体置换治疗膝骨性关节病近期疗效明显、确切,能够明显改善膝关节功能,减轻症状,获得比常规膝关节假体更大的活动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在外翻膝中的手术技术和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3月~2008年9月,对14例16个外翻膝行膝前正中、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外侧软组织松解,后方稳定型假体或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进行回顾性研究.患者男3例,女11例,平均年龄60.5岁(45~77岁).经过随访比较手术前后膝关节屈伸活动度、KSS评分、膝关节X线情况来评估手术临床效果.[结果]术后平均随访42个月(24~54个月),膝关节屈伸活动度由术前平均82°(伸直0°~屈曲120°)提高到术后120°(伸直0°~屈曲150°);KSS评分:临床评分由术前平均43分(10~65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3.9分(70~100分),功能评分由术前平均52.9分(30~70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9.3分(75~100分);胫股角由术前平均16.5°(8°~30°)改善纠术后平均7°(5°~10°),膝外翻畸形得到良好的矫正.随访中无深静脉血栓、膝关节感染、髌骨半脱位或脱位并发症发生.[结论]膝前正中、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外侧软组织松解,后方稳定型假体或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的TKA治疗外翻膝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全膝关节置换治疗严重膝外翻畸形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和手术方法.[方法]2008年6月~2010年3月,15例(18膝)严重膝外翻患者,术前X线测量FTA角,检查膝关节活动度,并且使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价标准KSS评分及功能评分.手术方法采用髌旁外侧入路、针对性截骨、选择性的外侧软组织松解、安装限制性小的假体或非限制型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测量FTA角,术后定期随访检查膝关节活动度并行KSS评分及功能评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8个月.FTA角由术前的27.0°(20°~35°)降低至4.5°(0°~9°);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79.4°(70°~90°)提高到109.7°(100°~120°);KSS评分由术前的28.9分(15~40分)提高到88.7分(85~95分),功能评分由术前的23.0分(0~40分)提高到89.1分(85~95分);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所有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外翻畸形基本得到纠正,所有病例术后无明显疼痛,行走及上下楼梯等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说明对于严重膝外翻畸形的患者,采用髌旁外侧入路、针对性截骨、选择性的外侧软组织松解、安装限制性小的假体或非限制型假体实施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从而明显改善患者膝关节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采用旋转铰链式人工膝关节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早期及中期临床疗效、并发症、假体选择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7月~2008年7月10年间使用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28例患者(30例膝) 临床效果.其中男7例,女21例;平均年龄62岁(42~75岁);左膝10例,右膝20例.病因: 膝内翻合并重度骨关节炎8膝, 类风湿关节炎2膝,创伤性关节炎3膝,畸形性骨炎1膝,严重膝外翻畸形6膝,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翻修10膝(6例感染后松动,4例无菌性松动).术前术后使用KSS评分进行评价.[结果]本组病例平均手术时间为3 h10 min(1 h 30 min~6 h30 min),术中平均失血量为990 ml(150~3 000 ml),术中及术后平均输异体血1 300 ml.28例病例平均随访51个月(12~120个月).膝关节评分从术前的19.5分增加到术后的平均77.9分(28~93 分),功能评分从术前的22.5(0~50分)增加到术后的50.5分(0~90分).膝关节平均活动范围从术前58.4°( 0°~90°)提高到术后的72.8°(10°~100°).1例发生髌腱断裂,1例发生假体断裂,5例发生>10°的伸膝迟滞,8例出现明显的膝前痛.[结论]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作为治疗严重膝关节疾病的方法,可以一定程度恢复膝关节功能,中期随访结果满意,但因其手术损伤大,要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半径后稳定型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中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研究上海市东方医院骨科自2012年6月至2015年1月,应用单半径后稳定型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20例(20膝)为观察组,纳入标准:初次单侧TKA,符合膝关节骨关节炎诊断标准;排除标准为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或合并其他手术、药物成瘾、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其它炎症疾病、膝关节感染或可疑感染。其中女15例,男5例;平均年龄(68.3±0.5)岁。对照组20例为采用多半径后稳定型假体全膝置换。采用记录术前、末次随访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手术时间、KSS评分、功能评分比较采用t检验;观察组的术前与术后KSS评分、KSS功能评分及对照组的术前与术后KSS评分、KSS功能评分比较采用t检验,性别比例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所有病例均无感染,松动及静脉血栓症,平均随访(4.1±0. 6)年。术后随访X线片观察膝关节假体位置、力线等均显示良好。两组术后膝关节KSS评分(t=1.428,P <0.05)、膝功能评分比较(t =2.75,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单半径后稳定型假体中期有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应用国产膝关节假体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效果。方法自2003年5月至2011年5月,使用国产CL~高屈曲后稳定型假体治疗64膝,对照组12膝使用进口膝关节假体进行置换,对比组问及组中术前、术后12W、26W的HSS评分,并比较术后假体力线、髌骨轨迹不良的发生率。结果国产及进口假体组术前、术后12W、26W的HSS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术后HSS评分均优于术前。两组间HSS评分、术后假体力线、髌骨轨迹不良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国产膝关节假体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适合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5.
后稳定型全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后稳定型全膝关节假体置换术的处理方式、手术经验及疗效。方法 对 14例15膝行关节置换 ,使用Apollo后稳定型假体 ,单膝关节置换 13例 ,双膝同期置换 1例。原发疾病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3例 4膝 ,骨关节炎 11例 11膝。术后随访时间平均 11个月。结果  15个膝关节术前伸曲活动度平均 75°,全膝关节置换术后 2个月关节活动度恢复至平均 10 0°。 14例患者均可自如行走、上下楼梯 ,膝关节稳定性好。 1膝术后脂肪液化致表层伤口裂开 ,清创后愈合 ,余膝术后伤口均愈合良好。结论 后稳定型假体植入的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方式简单、疗效肯定、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应用Gemini PS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早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进行膝关节置换早期疗效.方法 应用Gemini PS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对2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初次关节置换.记录术前及随访时膝关节评分、膝前疼痛评分、功能评分、髌骨评分和膝关节最大屈曲度.结果 20例均获完整随访.术后在疼痛、功能方面均有明显改善,尤其在缓解疼痛及膝关节活动范围方面效果明显,随访12个月时HSS评分、髌骨评分、膝前痛评分、髌骨功能评分、最大屈膝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1).结论 Gemini PS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能够有效缓解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疼痛和改善膝关节功能,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固定平台全膝关节置换术后10年以上临床随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总结固定平台全膝关节置换的长期临床疗效,分析随访10年以上患者的假体生存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1993年6月至2002年5月期间施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285例,其中226例患者(246例膝)纳入研究,男47例,女179例;年龄(62.2±9.4)岁(32~78岁)。其中类风湿关节炎36例43膝,骨关节炎188例201膝。统计假体生存时间10年以上者的膝关节HSS评分、活动度及术后影像学改变,分析假体生存情况及影响假体生存的因素。结果 160例(177膝)随访10年以上,术后平均随访11.9年(10~18年),总的10年假体生存率为93.6%,15年假体生存率为92.8%。后十字韧带保留假体与后稳定型假体长期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髌骨置换与不置换、类风湿关节炎与骨关节炎患者假体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膝关节HSS评分平均为(56.58±11.05)分,末次随访为(92.29±10.95)分;术前膝关节活动度平均为84.8°±24.0°,末次随访为99.7°±17.6°,膝关节伸直迟滞由术前平均8.4°±9.1°改善为0.5°±2°。翻修手术15例,原因为感染10例、无菌松动3例、关节僵硬1例、髌骨原因1例。结论 固定平台全膝关节置换可获得满意的长期临床疗效,10年假体生存率可达90%以上。是否保留后十字韧带、是否行髌骨置换、类风湿关节炎与骨关节炎患者长期假体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锆铌合金膝关节假体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锆铌合金膝关节假体应用于26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对患者进行影像学和临床评估。结果术后未出现假体金属过敏、深静脉血栓、深部感染病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5~58(34. 2±6. 3)个月。随访期间影像学评估:X线片提示下肢力线正常,均未出现吸收性骨反应征及假体松动。临床评估:最大伸膝角度术前为1°~18°(5. 73°±3. 96°),末次随访为-2°~5°(0. 56°±2. 08°);最大屈膝角度术前为61°~106°(83. 23°±19. 71°),末次随访为93°~151°(118. 33°±12. 26°);HSS评分术前为32~45(39. 82±3. 75)分,末次随访为85~99(90. 36±4. 37)分;末次随访膝关节伸屈角度及HS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 001)。结论锆铌合金膝关节假体是全膝关节置换的理想假体,能够有效缓解疼痛和改善膝关节功能,减少假体松动及周围骨吸收,临床和影像学评估证实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9.
人工单髁置换治疗膝单间室严重骨关节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人工单髁置换(UKA)治疗膝关节单间室严重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对52例(60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行UKA.术前关节镜检查,采用微创小切口技术和Sled、M-G假体.结果 8例(8膝)因关节镜下髌骨关节面软骨损伤严重,改行关节镜清理或全膝置换术.44例(52膝)获随访1~6年.Bristol评分较术前均有升高,术前为21.93分,术后1个月达36.98分,6个月达48.12分.40例(46膝)患者术后1年胫骨假体周围出现约2 mm透光带,此后未再进一步发展,患膝无症状.结论 人工单髁置换治疗膝单间室严重骨关节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较全膝置换费用降低,创伤小,恢复快,功能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采用Gemini MKⅡ旋转平台假体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2例患者(106膝)行TKA,均采用Gemini MKⅡ旋转平台假体进行置换,使用骨水泥固定,不置换髌骨。记录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的膝关节HS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末次随访时,HSS评分由术前的22~54(36.42±5.64)分提高至81~93(83.60±7.34)分,P0.05;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54°~85°(64.2°±5.1°)提高至102°~120°(106.9°±5.1°),P0.05。X线检查未发现骨溶解及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结论 Gemini MKⅡ旋转平台假体用于TKA近期临床效果满意,但长期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