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胸腰椎骨折复位术后椎体“空壳现象”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胸腰椎骨折复位术后椎体"空壳现象"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科行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116例胸腰椎单节段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术前椎体压缩程度、术前矢状面Cobb角、骨折类型、骨密度、伤椎置钉、骨折撑开复位情况、椎体复位程度、螺钉位置等相关因素,观察患者术后椎体"空壳现象"的发生情况,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各因素与椎体"空壳现象"发生的相互关系。结果:116例患者中有72例患者术后发生椎体"空壳现象",发生率为62.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骨折撑开复位情况、椎体复位程度、术前椎体压缩程度及骨密度与术后椎体"空壳现象"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而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骨折类型、术前矢状面Cobb角、伤椎置钉情况、螺钉位置与术后椎体"空壳现象"的发生无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前椎体压缩程度及骨密度是影响术后椎体"空壳现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胸腰椎骨折复位术后出现椎体"空壳现象"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椎体压缩程度和骨密度可能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Dick固定器治疗胸腰椎骨折影响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81例X线片进行Cobb角,钉杆角,螺钉角及CT片椎管矢径的测量。结果显示:钉杆角是复位的“关键角”,a校+β校≤174°对后凸Cobb角的矫正明显差。对椎体前柱的复位单靠器械杠杆的力量不足的,且易引起弯钉,主要应依靠俯卧胸腰段过度背伸的力量,Dick固定可使椎管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3.
背景:目前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较多,如后路、前路及前后路联合手术等。但对手术时机的选择仍存在较多的争议。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的手术时机与术后改善率及手术并发症等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3月至2012年1月手术治疗的84例胸腰椎骨折并脊髓神经损伤患者,其中男60例,女24例。年龄20~60岁,平均40.8岁。压缩骨折58例,爆裂骨折26例。对术后改善率、优良率、VAS评分、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9.4个月(11.5~36个月)。损伤后72h内手术32例(38.1%)分入A组;72h后手术52例(61.9%)分入B组。两组比较术后改善率、VAS评分无明显差异(Jp〉0.05)。与72h后手术组比较,72h内手术组的优良率显著增高(P〈0.05),但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多(P=0.01)。手术时机与并发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对于脊髓神经损伤较重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早期手术治疗可取得较理想的效果,但应充分考虑出血多、手术时间长及其他危险因素,权衡利弊个体化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81例X线片进行Cobb角,钉杆角,螺钉角及CT片椎管矢径的测量。结果显示:钉杆角是复位的“关键角”.α校+β校≤174°对后凸Cobb角的矫正明显差(P〈0.01)。对椎体前柱的复位单靠器械杠杆的力量是不足的,且易引起弯钉,主要应依靠俯卧胸腰段过度背伸的力量,Dick固定可使椎管显著增大(P〈0.01)。但对有明显骨块突入椎管者行椎管前壁成形加Dick固定器固定有较好的效果。受伤10天后手术的患者,椎体的复位明显差(P〈0.01)。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腰段骨折手术患者术后肺部感染情况,并进行相关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纳入2011年12月~2017年12月于本院治疗的58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均采用后路手术治疗,记录术后发生肺部感染人数,设为感染组,其余设为非感染组。调查两组性别、年龄、骨折情况等病历资料,经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584例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40例,感染率6.85%。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住院时间、吸烟史、合并慢性肺部疾病、卧床时间、麻醉方式、出血量、合并糖尿病、手术节段、手术时间、手术路径、合并脊髓神经损伤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院时间14 d(OR=3.133)、卧床时间7 d(OR=2.856)、合并慢性肺部疾病(OR=2.456)、吸烟史(OR=2.012)、全身麻醉(OR=2.656)是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胸腰椎骨折手术患者术后肺部感染与住院时间14 d、卧床时间7 d、合并慢性肺部疾病、吸烟史、全身麻醉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应制定相应措施以降低肺部感染率。  相似文献   

6.
胸腰椎骨折术后内固定物失效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爱民  郭爱君 《中国骨伤》2004,17(2):120-121
胸腰椎骨折经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已成为一项十分成熟的骨科技术,在我国已广泛开展,并为诸多患者所接受,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主要是因为它创伤小、复位满意、固定可靠、手术安全等优点,但也出现了一些由于技术和设计问题的并发症,使手术内固定失效,手术效果差,现就近年来临床出现的一些情况进行分析,纠其原因,探讨其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7.
中老年胸腰椎骨折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宗蓉 《中国骨伤》2000,13(5):292-292
笔者就我院骨折室1986年11月~1996年11月期间治疗的113例胸腰椎骨折,对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113例中女89例,男24例;年龄45岁~75岁95例,75岁以上18例。弯腰扭伤29例,跌挫伤25例,活动不慎38例,乘车颠簸8例,久坐牌桌4例,原因不明9例。单椎体骨折71例(T8,116例,T1220例,L134例,L28例,L3,53例);两个以上椎体骨折42例(相邻型29例,跳跃型13例);受伤节段以L1最多,T12次之;同时合并其它部位骨折的5例。X线摄片明确诊断,其中大部分照片显示合并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及骨质增生,部分合并有脊柱侧弯,…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总结分析胸腰椎骨折短节段内固定术后继发后凸畸形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4年至2018年胸腰椎骨折行短节段内固定治疗术后继发后凸畸形39例。结果 胸腰椎骨折术后脊柱后凸原因较多,早期主要在于手术操作有欠缺;1年内发生后凸畸形,多为固定节段短或螺钉短,不能有效支撑固定;未佩戴外固定支具或支具不牢靠且活动量大;患者骨质疏松;取出内固定后发生脊柱后凸主要在于稳定性差的骨折减压固定未给予充分植骨融合;椎间盘严重损伤,取出后再次塌陷。结论 从当前病例总结,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在于胸腰椎骨折的正确诊断、合适手术方式和有效的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9.
66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分析661例胸腰椎骨折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我院1994年1月~2003年12月骨科收治的66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男457例,女204例,年龄6~83岁,平均33.5岁,其中手术治疗共523例)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骨折发生的年龄主要在20~49岁;除50~59岁年龄段无性别差异外,其他年龄组性别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60岁以上组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其他组均以男性较多(P<0.05).高处坠落伤及交通伤是主要致伤原因(P<0.05).骨折多发部位依次为11、T12、L2(P<0.05).除轻微外伤外,其他致伤原因在致多发脊柱骨折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按ASIA分级,523例手术治疗患者术前和术后,E级的患者人数均超过50%,A级占总患者人数的20%以上,二者明显多于其它级别(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有其自身的流行病学特点,应根据其特点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0.
劳文斌 《中国骨伤》1996,9(5):53-53
胸腰椎骨折误诊4例浙江省兰溪市第二医院(321100)劳文斌例1,男,54岁。1985年8月15日,乘车冲击,致腰部受伤。当即被送去就近医院求诊。未经x线摄片检查,诊断为腰肌劳损,收容住院治疗三天无效。8月22日来我院诊治。体检:患者体壮,能自己行走...  相似文献   

1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4):2295-2297
[目的]研究胸腰椎骨折术后护理干预对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57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与干预组,常规组28例,干预组29例。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采取护理干预措施,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周期结束后,各项凝血指标改善情况,具体包括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及护理工作满意度情况。[结果]干预组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发生率(3.45%)显著低于常规组(21.43%)(P0.05)。护理干预后,干预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常规组更高(P0.05),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比常规组低(P0.05)。干预组患者护理工作满意度(96.55%)显著高于常规组(75.00%)(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术后予以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经后路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畸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经后路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畸形的原因。[方法]收集总结了2000年10月~2005年11月住院治疗的胸腰椎单节段骨折患者32例,其中压缩型骨折5例,爆裂型骨折27例;骨折节段为T11者2例,T12者11例,L1者15例,L2者3例,L3者1例。根据X线片及CT矢状位判定伤椎有无上、下终板骨折;根据公式计算伤椎损伤平均高度、伤椎后凸Cobb′s角。术前有15例患者存在伤椎上位终板骨折塌陷,6例存在上下终板均骨折塌陷,11例上下终板均无骨折塌陷。分别测量并记录其手术前、手术后及随访时伤椎的平均高度、后凸Cobb′s角。[结果]所有患者获10~56个月(平均23个月)随访。将术前病情按终板无骨折、上终板骨折、上下终板均骨折分为三级,评价术前病情与随访时伤椎平均高度和随访时伤椎Cobb′s角的相关性。得到术前病情与随访时伤椎高度的Spearm an相关系数为r=-0.562(P=0.001),术前病情与随访时伤椎Cobb′s角的Spearm an相关系数为r=0.641(P=0.000)。结果表明,术前病情和随访时伤椎平均高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病情越重,术后伤椎高度丢失越多;术前病情与随访时伤椎Cobb′s角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病情越重,术后畸形角度越大。[结论]后路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出现再次畸形的程度与伤椎术前上下终板损伤程度有关。对于上下终板损伤的患者,后路复位经椎弓根固定的同时,需要联合前方植骨支撑、伤椎内部撑开复位加植骨以及加强固定。  相似文献   

13.
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矫正角度丢失随访分析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目的:回顾性分析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脊柱矫正角度丢失的有关原因。方法:以影像学结果作为观察指标,统计本院1990年1月~2004年5月因创伤造成的胸腰椎骨折病例早期行后路内固定术治疗情况,并分析随访的59例患者术中不同的植骨方法,对内固定拆除后脊柱生理曲度丢失的影响: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5年:6例出现内固定器物断裂,其他病例中有16例于内固定物取出后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矫正角度丢失:结论:脊柱矫正角度的丢失,是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较为常见的并发症。术中行正确的经椎弓根植骨,并适当使用椎体间融合器(TFC),可较好地避免其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后入路胸腰椎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后发生骨缺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3月我院行后入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胸腰椎单节段骨折的患者74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33例,年龄43.3±1.3(19~66)岁,术后平均随访15.6±0.2个月,术后1年完善CT检查。根据术后1年时伤椎水平位或矢状位CT图像是否出现骨缺损将患者分为骨缺损组(40例)和骨折愈合组(34例),分别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骨折AO分型、伤椎有无置钉,并通过术前腰椎MRI评估术前椎间盘是否完整,通过CT测量术前伤椎压缩程度、术前矢状面Cobb角、伤椎撑开复位情况等相关因素,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各因素与骨缺损发生的相互关系,最后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验证各因素与骨缺损相关性的预测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骨缺损组伤椎无置钉比例(27.50%)高于骨折愈合组(8.82%),术前椎间盘受损比例(35.00%)高于骨折愈合组(5.88%),伤椎过度撑开比例(52.50%)高于骨折愈合组(20.59%),术前椎体压缩程...  相似文献   

15.
AF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并发症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自1999年12月~2004年1月应用AF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128例,经临床观察,其中与AF有关联的并发症8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PVP术后残余腰背痛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经皮椎体成形术(PVP)逐渐成为迅速缓解骨质疏松引起的腰背疼痛的新技术,有效地稳定了脊柱、预防椎体塌陷和再骨折的发生。笔者自2005年8月~2009年3月,利用PVP治疗204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  相似文献   

17.
韦礼贵 《中国骨伤》1992,5(6):30-31
1988年12月~1991年6月,笔者采用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胸腰椎骨折畸形愈合13例,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翻修原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分析胸腰椎骨折术后翻修手术的原因,寻找对策。方法本组病人21例,男17例,女4例。年龄18~56岁。仍有神经压迫者9例,椎弓根钉位置不佳9例,椎弓根钉松动、脱出3例,包括椎弓根钉断裂1例。行彻底减压、调整椎弓根钉位置或重新行椎弓根钉固定。自体髂骨重新植骨。结果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9个月。腰背部或下肢疼痛消失者3例,明显改善者8例,好转者5例,无疼痛加重者。神经损害有轻度改善。所有病人均显示植骨部位融合。结论椎弓根钉内固定器械是目前比较理想的脊柱内固定系统,但需彻底减压、保证椎弓根钉的正确位置及确实的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Dick钉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及脊髓损伤效果。方法:单元复位加Dick固定65例,Dick固定后植骨19例,相邻两个椎体骨折采用长跨度Dick钉固定。术后卧床休息4-8周。结果:经9-40个月随访,疗效满意,各种并发症16.7%。结论:Dick钉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仍为目前较为理想之后路器械,只要适应证适当,操作熟练,并发症可进一步减少。  相似文献   

20.
SF内固定器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断钉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7~2003年应用SF内固定器治疗胸腰椎骨折68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但出现12例术后断钉现象,断钉率为17.7%。本文就其临床资料进行总结,探讨断钉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