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分泌性中耳炎鼓膜切开置管术的并发症(附115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分泌性中耳炎鼓膜切开置管术后的并发症.方法:应用鼓膜切开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115耳,术后随访其并发症.结果: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依次为耳漏(10.1%),鼓室硬化症(8%),鼓膜穿孔(3.4%)、耳鸣(1.7%),感音神经性聋(0.8%).结论:应用小型鼓膜通气管可显著减少置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斜口型鼓膜通气管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OME)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选取2007年8月--2008年9月间因分泌性中耳炎于我科使用斜口型鼓膜通气管行鼓膜置管术患儿156人(男72人,女84人,共299耳),术后于门诊随访6月-5年,观察鼓膜通气管留置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耳漏发生率5.7%,肉芽形成发生率1.0%。通气管排出后的并发症包括鼓膜硬化(35.1%)、鼓膜穿孔(4.6%)、鼓膜萎缩(22.1%)、鼓膜内陷(19.1%)、通气管异位(0.7%)。鼓膜通气管平均留置时间为11.5月。结论鼓膜置管术术后并发症比较常见,其中鼓室硬化、鼓膜萎缩和耳溢液最常见,但总的来说它们大多数是不需要处理的。  相似文献   

3.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外科手术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手术干预方式,为儿童听力筛查中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干预措施选择提供临床资料。方法总结2004-2008年我院90例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接受手术治疗且资料完整者45例(82耳)的年龄特点、听力下降时间、手术方式、手术前后听力状况比较。结果术前平均纯音听阈FrrA(pure-tone threshold average,500Hz,1000Hz,2000Hz,4000Hz听阈均值)从8dBHL-61dBHL,平均(34.8±12.09)dBHL。术后PTA从0dB HL-38dB HL,平均(15.9±7.88)dB HL,3耳术后听闯提高,4耳无改善,75耳听阈降低,占91.5%,平均听阈降低18.9dBHL。手术方式:鼓膜置管术9例,腺样体切除+鼓膜置管术29例,腺样体切除+扁桃体切除+鼓膜置管术7例。结论腺样体切除+鼓膜置管术是我们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基本术式;扁桃体切除术不作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常规选择;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术式选择应该个体化。  相似文献   

4.
分泌性中耳炎可引起鼓膜内陷,那些变菲薄萎缩的部分与纤维层的破坏和中耳负压导致内陷囊袋的形成有关。鼓膜放置通气管现已成为分泌性中耳炎的规范性手术治疗。对83例儿童的115耳分泌性中耳炎进行了前瞻性研究。患)L均为1988年10月至1990年10月收集的病例,年龄1~11岁,患儿初诊时即开始收集数据,然后进行临床随访,所有资料均输入计算机的数据库。诊断为双耳分泌性中耳炎3个月的患儿即考虑鼓膜放量通气管,双耳均行鼓膜切开,但通气管仅放置于有积液耳。每3~6个月复查一次直至消除胶耳。按Sade分级标准对鼓膜内陷程度进行分级;根据…  相似文献   

5.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方法很多,目前,以鼓膜切开置管术为主,尽管鼓膜通气管不断改进,但也可引起严重并发症.2002年6月~2005年1月我科行电视监视鼻内镜下咽鼓管吹张、插管注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100例(135耳),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同期耳内镜下鼓膜置管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听力变化、复发率及并发症等.方法 对80例(132耳)病史超过3个月,保守治疗无效的4~12岁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分为两组,A组42例(72耳)采用在耳内镜下同期行鼓膜置管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治疗,B组38例(60耳)则仅在耳内镜下行鼓膜置管而不行腺样体切除术.结果 A、B组术后纯音听力均提高.A组术后中耳积液平均时间为(8.5±1.2)天,通气管脱落或取出后3个月分泌性中耳炎复发率为8.3%,并发中耳感染率为2.7%;B组积液时间为(10.3±1.4)天,分泌性中耳炎复发率为21.7%,中耳感染率为11,7%.结论 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联合腺样体切除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可改善听力,能缩短中耳积液时间,减少复发率及继发中耳感染的发生率.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伴有腺样体肥大的患者施行鼓膜置管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是最合理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采用乳突轮廓化并行鼓膜置管和单纯鼓膜置管术后,患者听力的改变及其有无差异,并对影响术后听力改变的可能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2011年6月收治的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52例(86耳),其中20例(33耳)行乳突轮廓化联合鼓膜置管治疗,32例(53耳)仅行鼓膜置管治疗,所有患者均在鼓膜置管术后3~6个月拔管。分析影响术后听力改变的可能因素,涵盖性别、年龄、鼓室黏膜、乳突轮廓化、中耳积液性质、脱管史、耳溢液史、留管时间等。结果乳突轮廓化联合鼓膜置管组术后听力提高30耳(90.9%);单纯鼓膜置管组术后听力提高38耳(71.7%)。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χ2=4.535,P=0.033)。对影响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术后听力的可能因素行多因素统计学分析,提示患耳脱管史(OR=13.425,P<0.05)、中耳CT结果(OR=0.057, P<0.05)是影响术后听力的主要因素。结论患耳脱管史和中耳CT结果是影响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术后听力的重要因素,尤其对于中耳CT提示病变范围较广时,应在鼓膜置管基础上清除中耳鼓室、鼓窦和乳突病变,扩大中耳鼓室、乳突气房容积,改善中耳腔持续负压状态,并建立乳突、鼓室至鼓膜置管通畅引流,对提高听力防止并发症有积极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鼓膜置管联合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在我院行鼓膜置管联合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手术的50例分泌性中耳炎儿童为研究组,将这期间在我院单纯行鼓膜置管术的35例分泌性中耳炎儿童做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在术后6月和1年时的相关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观察其转归。结果研究组中,87患耳在术后6月的检查发现85耳治愈,治愈率97.7%;术后1年检查未发现患耳,治愈率100%。对照组中,49患耳在术后6月检查发现3患耳未愈,治愈率为93.9%;术后1年的检查发现5患耳,其中4患耳为曾患病耳,1患耳为初次发病。两组在术后6月复查比较中,P>0.05,在术后1年的复查比较中,P值<0.05。结论鼓膜置管联合鼻内窥镜下腺样体切除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效果明显,并发症少,不易复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手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鼓膜置管术和腺样体切除同时鼓膜骨管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将83例(142耳)经保守治疗无效的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鼓膜置管组和腺样体切除同时鼓膜置管组,评价术后疗效。结果腺样体切除同时鼓膜置管术组有效率为96.43%,鼓膜置管术组有效率为84.48%,二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4.88,P〈0.05).结论经保守治疗无效的儿童分泌性中耳炎,腺样体切除同时鼓膜置管术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耳内窥镜下鼓室置管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手术效果。方法对慢性分泌性中耳炎84例(98耳)在耳内窥镜下行鼓膜置管术,手术前后进行听力检查评估。结果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0个月。治愈57耳(58.2%),好转38耳(38.8%),无效3耳(3.1%),总有效率97.0%。结论耳内窥镜下鼓膜置管术视野清楚,创伤小,疗效好,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复发性鼻息肉内窥镜再手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56例复发性鼻息肉再次鼻内窥镜手术进行了临床观察和总结。其中男33例,女23例,年龄24~65岁。手术使用直径4mm、视角0°、30°、70°硬管内窥镜。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9例(16侧),全筛窦开放术33例(60侧),全蝶筛窦开放术12例(21侧),蝶窦开放术2例(2侧),术中使纸样板与筛顶骨骼化。随访好转率为928%。CT筛窦分型示空泡型者临床治愈率最高。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再次鼻内窥镜手术和局部应用类固醇药物的综合疗法对复发性鼻息肉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本文对鼻息肉的临床分期、筛窦分型与术后疗效的关系以及对再次鼻内窥镜手术注意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突发性聋患者体内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30例突发性聋患者和20例正常健康人血浆NO,SOD,GSH-Px,MDA的浓度。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突发性聋患者血浆NO,SODH,GSH-Px浓度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而MD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不同程度耳聋组之间NO,GHS-Px无显著性差异,而在SOD,MDA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后血浆NO,SOD,GSH-Px的活性明显升高。MDA水平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突发性聋患者体内NO,SOD,GSH-Px含量下降,而MDA水平增高,建议治疗该病可应用NO合成诱导剂和外源性SOD或其他抗氧化剂,以提高突发性聋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镇静及麻醉剂对耳蜗传出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镇静、麻醉状态下维持体温时对侧噪声对圆窗记录的耳蜗神经电生理活动(electrophysiological cochleoneural activity)的 抑制效应,探讨镇静及麻醉剂对耳蜗传出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圆窗慢性电极记录耳蜗神经电生理活动并获得其平均功率谱(average spectrum of electrophysiological cochleoneural activity,ASECA);分别肌注2%xylazine(10mg/kg)用于镇静及2%xylazine(10mg/kg)和ketamine(50mg/kg)的混合剂用于麻醉。通过对侧噪声的抑制试验评价耳蜗传出神经系统功能。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镇静状态下无论体温维持与否,对侧噪声抑制效应减弱,而麻醉状态下,对侧抑制效应几乎消失。说明耳蜗传出神经功能分别受到部分和完全抑制。结论 镇静剂,尤其是麻醉剂对听觉系统的传出神经功能均产生影响,建议在进行耳蜗传出神经功能的研究中应使动物或实验对象处于清醒状态下进行,如确实需要干预,则只能选择镇静方式并注意采用小剂量,对结果的解释应慎重。  相似文献   

14.
电离辐射对内耳形态与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单一剂量为20、40、60Gy60Coγ射线照射豚鼠耳颞部,观察放射前、放射后24小时及2周内耳的功能与形态变化。结果发现:1)20Gy及40Gy组照射后24h复合动作电位(CAP)反应阈无明显变化,40Gy组2周及60Gy组各期CAP反应阈明显上升。照射后24h各组眼震持续时间与照射前无差别,60Gy组照射后2周眼震时间明显缩短。2)辐射耳的病理学变化特点:耳蜗血管纹、血管内皮细胞及外毛细胞明显受损,底转损伤重于第二、三转。前庭终器损伤较轻。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在颅顶电极引导瘘管刺激前庭诱发电位基础上,进行面神经管电极引导方法的实验观察。方法取6只健康纯白豚鼠,同时安放颅顶电极和右面神经管电极,进行瘘管刺激前庭诱发电位测试记录。前庭刺激方法为上半规管开窗,藉特殊设计的瘘管刺激探针机械刺激壶腹嵴,诱发前庭电位。结果发现面神经管电极前庭诱发电位主要由一个振幅很大的P波构成,该波与颅顶电极法的P1波潜伏期相同。结论二者潜伏期及波宽呈正相关,提示二波源于同一神经结构,考虑到面神经管电极ECochG以显示听神经动作电位为主,推测P波和P1波很可能代表了前庭神经的动作电位。  相似文献   

16.
不同元音嗓音分析敏感性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寻找国人较易准确发出,噪音分析敏感性较高的元音音素。方法 比较国际音标/ /、/a:/、/i:/在噪音分析主要参数指标上的差异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不同的国际音标在噪音分析主要参数指标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显著性差异。结论 选择国际音标/i:/作为噪音分析测试音更利于国人准确发音,其敏感性也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一种可用于研究先天性耳聋的动物模型。方法 将出生后第一天和第五天的金仓鼠处死后,制作其耳蜗组织切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金仓鼠出生后第一天,其耳蜗顶周所处的发育阶段可以和人耳在第2月初始龄时发育阶段相比,其底周则可和人第2月末胎龄时相比,生后第五天的蜗管发育则相当于人耳蜗在整个第3月胎龄的发育。结论 对出生后第一天的金仓鼠施加有害因素的影响,可能有助于对整个2月胎龄的人耳蜗管发育阶段损害的病理和电生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为达到清除病灶和提高听力的双重目的,作者对189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行改良根治伴鼓室成形术。随访1~7年,鼓膜愈合率为9418%,术后听力提高≥10dB为7249%,言语频率气、骨导差≤20dB为6138%。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SP(substanceP)调节耳蜗血流的作用机理。方法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技术结合葡萄糖氧化酶-DAB-镍染色法,观察豚鼠耳蜗微血管SP受体的分布状态。结果豚鼠耳蜗基底膜各圈均可见SP受体阳性的微血管,阳性结构主要位于血管内膜,呈密度增高的线状分布。结论作用于耳蜗微血管内膜SP受体的SP,主要来源于血液及内皮细胞自身。  相似文献   

20.
岩斜坡区及其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岩斜坡区的位置深在,结构复杂,功能重要,手术中常因暴露欠佳或由于对其实体解剖不够熟悉而误伤重要的组织结构。鉴于此,作者模拟手术入路对20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进行详细的观测,分析讨论了各种入路的适应症,提出术前应根据CT、MR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等影像学表现,仔细制订手术方案,分别选用不同的入路,或是在一次手术中把单一入路向某一方向扩大,目的在于力求全切除肿瘤,提高疗效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