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羟基脲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反式维甲酸 (简称维甲酸 )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 ,已取得良好效果 ,但部分患者在维甲酸治疗期间外周血白细胞迅速增高 ,影响了维甲酸的使用 ,严重时可导致患者死亡 ,我科从 1 997年 6月~2 0 0 1年 1 2月对 2 6例白细胞增多的APL加用羟基脲治疗 ,取得较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我院 1 997年 6月至 2 0 0 1年 1 2月收治APL 6 5例 ,均符合 1 986年天津白血病治疗研讨会标准[1] 。 6 5例患者均为初治APL。采用维甲酸治疗。治疗前外周血白细胞 >5 0× 1 0 9/L 9例 ,治疗过程中外周血白细胞升高 >2 …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T)8例,均获得一定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8例,男5例,女3例,年龄15岁~50 岁。全部病例均符合1986年天津会议确定的 APL 诊断标准。1.2 治疗方法 8例病人均使用上海产的全反式维甲酸,45mg/m~2·d,分2次~3次口服。病程30天~80天。其中2例加用 DA(D:40mg×3天,A:150mg×7天)。  相似文献   

3.
男患 ,48岁 ,因乏力2年于2003年8月2日入院。患者于2001年7月出现乏力 ,血常规 :白细胞1 5×109/L,血红蛋白120g/L ,血小板82×109/L,在我院诊为急性髓性细胞白血病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ML M3) ,染色体t(15,17)易位 ,经口服维甲酸24天 ,60mg/d ,并HA(H三尖杉酯碱、A阿糖胞苷)化疗1个疗程达完全缓解(CR) ,此后给DA(D柔红霉素、A阿糖胞苷) ,MDAra C(中剂量阿糖胞苷) ,HA ,MAC(M鬼臼毒素、A阿糖胞苷、C环磷酰胺)各1个疗程巩固 ,同时间断口服维甲酸。2003年11月骨髓示原幼粒占8 5% ,给三氧化二砷(Sn2O3)10mL静脉滴注一个月达C…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的类型、分布及发病时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方法:采用统计学X~2检验的方法,对初诊急性白血病129例的资料进行摘录、分析。结果:129例急性白血病中,男75例,女54例,男女之比为1.39∶1。其中ALL30例,AML92例,其它少见类型7例,总的AML/ALL为3.06∶1。发病对肝、脾、淋巴结肿大者;骨髓原始+早幼细胞超过0.90者,ALL显著高于AML(P<0.01)。出血者、白细胞减少及血小板<50×10~9/L者,AML与ALL比较,两者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感染者、发病时中度及以上贫血、白细胞计数在(10—50)×10~9/L及>100×10~9/L者,两者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不同年龄组AML和ALL构成比不同,且随着年龄增加比值逐渐增加。ALL各亚型的排列为L_2、L_1、L_3,儿童以L_1为多,青壮年及老年以L_2为多。AML各亚型构成比以大小排列为M_2、M_5、M_3、M_4、M_6、M_1。青壮年以M_2、M_3多,老年以M_5多。高白细胞性白血病和重度贫血的发生率分别为16.3%(ALL)、19.4%(AML),比大城市和国外报道的高,可能与临床医师对急性白血病早期症状和体征的认识不足及部分病例居住农村,来诊时已近晚期有关。  相似文献   

5.
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7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原因和易感因素。方法 对我院 1994年 2月~ 2 0 0 0年 7月 7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医院感染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率 >5 0岁组显著高于 <5 0岁组(P<0 .0 5 ) ,白细胞数 <1.0× 10 9/ L组感染率显著高于白细胞数 >1.0× 10 9/ L的各组 (P<0 .0 5 )。结论 白血病医院感染主要与年龄和周围血白细胞计数有关 ,与性别和白血病类型无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131Ⅰ治疗Graves病伴白细胞减少患者的临床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131I治疗Graves病伴白细胞减少患者25例,其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3.0~4.0)×109/L者16例,(2.0~2.9)×109/L者8例,<2.0×109/L者1例。服131Ⅰ前根据白细胞下降程度,给予利可君(利血生)、维生素B4、氨肽素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惠尔血),150~300μg/d注射。根据甲状腺质量、24h甲状腺最高摄131Ⅰ率、患者病程及年龄等确定131Ⅰ治疗剂量。25例患者服131Ⅰ平均剂量为2.35×108Bq(1.41×108~2.96×108Bq)。131Ⅰ治疗后3、6及12个月门诊随访,复查甲状腺激素水平及外周血象。结果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14例,甲状腺功能减退6例,未缓解5例。25例患者131Ⅰ治疗后外周血白细胞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所回升,白细胞计数>4.0×109/L者13例,(3.0~4.0)×109/L者9例,(2.0~2.9)×109/L者3例;131Ⅰ治疗前白细胞计数平均为(2.99±0.51)×109/L,131Ⅰ治疗后为(4.36±0.76)×109/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31Ⅰ可作为Graves病伴白细胞减少患者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范华  张影 《中国保健》2007,15(17):51-51
目的应用小剂量三氧化二砷治疗复发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观察其疗效.方法选取12例第1次复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应用三氧化二砷注射液5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每日1次持续静点2h,28d为一疗程.治疗前及治疗中如出现高白细胞血症(白细胞≥20×109/L),则给予小剂量MA方案化疗,化疗药物的剂量和应用天数根据外周血象的变化而定.1个疗程化疗结束后复查骨髓象,观察其完全缓解率及不良反应,判定疗效.结果10例患者经过1个疗程获得完全缓解,完全缓解率为83.33%,其中2例患者获得部分缓解.结论小剂量三氧化二砷对复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具有较高的缓解率和较低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久治无效的18例不明原因白细胞减少症和9例苯中毒患者进行了紫芝多糖的治疗观察。方法:对27名观察对象进行治疗前体检,并连续三天常规计数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苯中毒者计数血小板,其白细胞值均低于4×10~9/L,血小板均低于100×10~9/L。用药量为0.9~1.8g/d,口服,五周为一疗程,每周计数白细胞及其分类和血小板。疗  相似文献   

9.
高白细胞性急性白血病(HLAL)是指外周血白细胞数>100×10~9/L的急性白血病(AL)。临床上常可出现高粘滞血症,易发生颅内出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等严重合并症,属高危白血病。我们自1997年4月以来采用白细胞去除术加联合化疗治疗HLAL,并与单纯联合化疗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例1女,14岁,因头晕、乏力20d,发热1周于2002年1月4日入院。患者于2001年12月15日出现头晕、乏力、活动后气促,伴有心悸、寒战、腰痛及月经量明显增多。于外院诊断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予激素治疗。2001年12月28日出现发热,体温38~39℃,咳嗽、咯少量白痰,收入我院血液科。入院体检:贫血貌,心率108次/min,律齐,心尖部可闻及2/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7.2×109/L,红细胞1.59×1012/L,血红蛋白55g/L,血小板83×109/L,网织红细胞0.104。血沉136mm/h,Coom实验阳性,Ham实验阴性。血D-二聚体0.5mg/L。骨髓象:增生性贫血…  相似文献   

11.
1990年我们在应用阿克拉霉素治疗急性白血病23例中,2例发生严重血尿3次,报告如下: 例1,男,20岁。1年前,因发热,皮肤出血点,确诊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化疗完全缓解,因未坚持巩固治疗,近7天出现胸骨疼痛,间断鼻衄,于1990年11月9日入院。查体:有胸骨压痛,其他未见异常。血:Hb 115g/L;WBC6.9×10~9/L,其中原始粒细胞0.82;血小板82×10~9/L。骨髓象:增生极度活跃,原始粒0.541,早幼粒0.263,且有形态异常。11日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自体骨髓移植(ABMT)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疗效。方法自1999-10~2004-10,用ABMT治疗急性白血病(CR1期)35例,中位年龄32.5(9~55)岁。其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2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9例。预处理方案为马法兰(Mel)140~180mg/m2+环磷酰胺(CTX)120mg/kg+阿糖胞苷(Ara-C)3g/m2。结果所有患者移植后均重建造血,中位随诊时间756(186~1905)d,ANLL、ALL移植者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5.4±8.9)%和(33.3±13.6)%,复发率(30.6±9.2)%和(60.7±25.5)%。结论为降低急性白血病复发率和提高无病生存率,无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条件的患者适合接受ABMT。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45岁,因发热15d,伴全身皮疹5d于2005年12月6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5d出现高热,体温一般在38.5-39.0℃,有时体温可降为38.0℃以下。5d前出现全身皮疹,以玫瑰疹、斑丘疹为主,间有少量正常皮肤,有时体温可达40.0℃。实验室检查:尿蛋白阳性;血常规:白细胞6.90×109/L,红细胞3.17×1012/L,血红蛋白107g/L,血小板79×109/L,嗜酸细胞比率0.291、计数1.35×109/L;粪常规正  相似文献   

14.
1临床资料例1,女,11岁。2003-02于上海某医院经骨穿等检查诊断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3型。予维甲酸治疗1个月后,3月25日复查骨髓示:原粒+早幼粒占15·5%,病情好转出院。患者于03-03为求进一步治疗入本院。入院后查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肝肋下1cM,脾肋下3cM,质中,无压痛。血象正常。骨髓象示:原始+早幼粒细胞占23%,形态正常。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予复方黄黛片治疗37d,复查骨髓象示:原始+早幼粒细胞占4·5%,PML/RARα融合基因转阴,次后患者定期于我院巩固治疗。03-09复查时血象:WBC19·9×109/L,可见大量中晚幼粒细胞。骨髓检…  相似文献   

15.
时永红  赵晓慧 《工企医刊》2002,15(6):104-105
1 病历摘要患者:于宗选,男,71岁,因患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于2001年3月8日收入院,当时查血常规示:WBC3.31×10~9/L,RBC2.11×10~12/L,HGB67G/L,PLT70×10~9/L,幼稚细胞占93%,血型B型,伴全身骨、关节疼痛,头晕,极度乏力,口唇及皮肤粘膜苍白,胸骨下段压痛,肝肋下7.5cm,剑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维甲酸、化疗、小剂量肝素合用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并预防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方法15例APL患者,采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适量化疗诱导分化至完全缓解(CR),同时予以小剂量肝素。结果APL的完全缓解率达86.7%,平均缓解时间达37.4d,无一例DIC发生。结论维甲酸、化疗、小剂量肝素合用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预防DIC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髓象检验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情况。方法收集2013年—2016年治疗的12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资料为观察组,均行骨髓象检验;另取12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资料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检验结果和不同分型血象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结果观察组白血病患者LIM抗癌结构蛋白1指标明显较对照组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抗凋亡基因水平则较对照组高(χ~2=70.584、85.129、71.698、38.457,均P0.05);M_1型血红蛋白水平较M_2、M_3型高(t=3.693、9.442,均P0.05),且M_2型又较M_3型高(t=4.385,P0.05);M_1、M_2型白细胞、血小板水平较M_3型高(t=3.251、2.830,均P0.05),且M_1型血小板水平较M_2型低(t=6.301,P0.05)。急性淋巴系白血病(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ALL)血象分型中,L1型血红蛋白、白细胞水平较L2型高,血小板指标则较L2型低(χ~2=2.103、3.714、2.293,均P0.05)。结论骨髓象检验能够明确诊断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及分型血象具体情况,为患者治疗提供有效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梗阻性胆管炎并血小板减少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6年急性梗阻性胆管炎合并血小板减少(80×109/L以下)的10例患者的治疗情况。10例均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5例急诊手术,5例延期手术。结果急诊手术患者中,1例在ICU治疗10d,血小板上升为130×109/L,1例术中出血、十二指肠损伤,经输血、止血、行空肠营养造瘘术治疗,血小板上升为126×109/L,其余3例手术顺利,血小板上升为(120~140)×109/L。延期手术患者术后血小板除2例年龄较大者上升为96×109/L,余均上升至正常范围,全部患者均成功取石。结论急性梗阻性胆管炎合并血小板减少时,患者的胆管炎分级、手术史、CT诊断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对决定手术时间和方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对2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应用As2O3联合ATRA双诱导治疗,对高白细胞患者加用单一化疗药物高三尖衫酯碱(H)或柔红霉素(DNR)。结果:21例患者中19例完全缓解,完全缓解(CR)率90.47%;1例死于颅内出血。结论:三氧化二砷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疗效确切,患者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20.
登革热医院内传播以前未见报道。本文报道1名医院护士为1例已感染登革热的旅游患者采血时,被采血针头刺伤而感染发病。 旅游患者,女性26岁,于1996年9月9日因头痛,发热及右臀部剧痛而住院治疗。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5mg/L,血沉2mm/小时;WBC 0.5×10~9/L,呈现中性白细胞减少,出现强嗜碱性白细胞;肌酸磷酸激酶3000IU/ml。磁共振影象示右侧臀中肌肌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