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相关因素、新生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及胎盘HBV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151例血清HBsAg阳性孕妇HBV标志物及其新生儿血清HBsAg;PCR检测孕妇及其新生儿血清和PBMC中的HBV DNA;免疫组化ABC法检测孕妇胎盘组织中HBsAg。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孕妇血清HBV DNA阳性、孕妇PBMC HBV DNA阳性、胎盘HBV感染等73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151例血清HBsAg阳性孕妇分娩的151例新生儿中,血清HBsAg阳性5例,血清HBV DNA阳性29例,PBMC HBV DNA阳性36例,HBV标志物任一项阳性57例,宫内感染率为37.8%(57/151)。(2)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孕妇血清HBV DNA阳性、孕妇PBMC HBV DNA阳性、胎盘HBV感染比值比(OR)分别为2.25(1.08~4.72)、2.69(1.26~5.73)、4.63(1.70~12.62)。(3)胎盘HBV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孕妇血清HBV DNA阳性,OR为4.24(1.22—14.69)。(4)新生儿PBMC HBV DNA阳性的危险因素为孕妇PBMC HBV DNA阳性,OR为24.53(7.92~76.01)。结论孕妇PBMC和血清HBV DNA阳性及胎盘HBV感染为HBV官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孕妇PBMC HBV DNA阳性可能是形成新生儿宫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孕产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及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阻断的效果。方法 2008-2012年,通过多中心队列研究,对湖北省、山西省、广东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的孕产妇进行HBsAg筛查;对上述地区部分医院入院分娩的HBsAg阳性母亲及8~12个月龄婴儿进行随访观察,所有标本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部分标本检测HBV DNA。结果 筛查孕妇82214例,HBsAg阳性4924例,阳性率6.0%。随访HBsAg阳性母亲及8~12个月龄婴儿1371对,婴儿免疫阻断失败率3.1%(42/1371),HBsAg及HBeAg双阳性母亲婴儿的免疫阻断失败率为8.2%。免疫阻断失败的婴儿其母亲均为HBeAg阳性且HBV DNA≥6 log10 copies/mL。HBeAg阳性母亲孕期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e globulin, HBIG)及未注射HBIG组,其婴儿免疫阻断失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 vs. 8.1%, P=0.807)。结论 多中心调查显示目前孕产妇HBsAg阳性率6.0%,HBV母婴阻断失败率3.1%。HBsAg及HBeAg双阳性且HBV DNA≥6 log10 copies/mL 的孕妇应为母婴阻断的重点人群。孕妇孕期注射HBIG不能提高HBV母婴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3.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中的作用及在早期诊断宫内感染的价值。方法 120例经ELISA法确定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孕妇为研究组,其中60例为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双阳性,定为双阳组;60例仅为HBsAg阳性,定为单阳组。30例非HBV携带的孕妇为对照组。应用PCR法检测母婴血清及PBMC中HBV-DNA。结果 双阳组中,血清HBV-DNA检出率为25.0%(15/60),脐血PBMC中HBV-DNA检出率为50.0%(30/60)。母婴PBMC的HBV-DNA阳性显著相关(P<0.05);脐血血清HBV-DNA检出率与脐血PBMC中HBV-DNA检出率两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母婴血清HBV-DNA阳性无相关性(P>0.05)。结论 被HBV感染的PBMC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可能是HBV宫内传播的一种机制,脐血PBMC HBV-DNA阳性率明显高于脐血清,对早期诊断HBV宫内感染有一定价值;母亲传染性强是宫内感染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液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早期流产的绒毛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标记物检测及高危因素与载脂蛋白H(apolipoprotein H, Apoh)表达的关系。 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行早期流产的41例血液HBsAg阳性孕妇的绒毛组织和血液样本,应用荧光定量qRT-PCR方法测定绒毛组织中HBV DNA含量,并检测孕妇入院时血液HBV DNA及乙型肝炎标志物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绒毛组织中神经胶质细胞缺失蛋白1、HBsAg和Apoh的表达情况。 结果41例血液HBsAg阳性孕妇的绒毛组织HBV DNA的阳性率为29.27%(12/41),显著低于孕妇血液中HBV DNA的阳性率(53.66%, 22/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025, P=0.043);绒毛组织中,HBsAg和Apoh阳性率分别为17.07%(7/41)和19.51%(8/41);Apoh在绒毛组织HBsAg阳性组表达率71.4%(5/7),高于HBsAg阴性组(8.8%,3/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4.487,P=0.000),Apoh在绒毛组织HBsAg阳性组表达率71.4%(5/7),高于HBV DNA阳性组25%(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909,P=0.048)。 结论血液HBsAg阳性孕妇早期流产绒毛组织可检测出HBV DNA和出现HBsAg表达;绒毛组织中Apoh表达在绒毛HBsAg阳性者高于绒毛HBV DNA阳性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产妇乙型肝炎病毒(HBV)病毒载量及母乳喂养后婴儿乙肝五项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住院分娩的CHB产妇80例及其出生婴儿的临床资料,分析产妇分娩前血清HBV DNA载量与婴儿满6个月时乙肝五项情况。结果 80例产妇中,有41例(51.25%)HBV DNA阴性,39例(48.75%)HBV DNA阳性,其中HBV DNA低载量产妇有30例(37.50%),HBV DNA高载量产妇有9例(11.25%);80例出生婴儿中,有75例(93.75%)HBsAb阳性,1例(1.25%)HBsAg阳性,2例(2.50%)HBsAg+HBeAg+HBcAb阳性,2例(2.50%)五项全阴性。产妇HBVDNA阴性时,其出生婴儿的HBVM表现模式均为五项全阴性;产妇HBVDNA低载量与HBsAb阳性、HBsAg阳性、HBsAg+HBeAg+HBcAb阳性等模式有关;产妇HBVDNA高载量与HBsAb阳性和HBsAg+HBeAg+HBcAb阳性模式有关。在低载量HBV DNA阳性产妇中,有93.33%(28/30)出生婴儿呈HBsAb阳性;高载量HBV DNA阳性...  相似文献   

6.
孕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态与胎儿宫内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孕妇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状态与胎儿宫内感染发生率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筛选出 79例HBV感染孕妇 ,并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FQ PCR)技术检测孕妇血清及脐血中HBV DNA。结果 :4 7例大三阳孕妇血清HBV DNA检出率为 97 9% ,32例小三阳孕妇血清HBV DNA检出率为 9 4 % ,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大三阳孕妇脐血中HBV DNA检出率为 31 9% ,小三阳孕妇脐血中HBV DNA检出率为 0 % ,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结论 :胎儿宫内感染与孕妇HBV感染状态和HBV DNA检出率有关。  相似文献   

7.
孕妇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状态与母婴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孕妇乙型肝炎 (乙肝 )病毒 (HBV)携带状态与母婴传播的关系。方法 :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表面抗原 (HBsAg)阳性孕妇血清中HBV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及脐血HBVDNA ,婴儿出生后 1 2h内及第 1 4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并按0、1、6的程序全程接种乙肝疫苗 ,进行前瞻性随访研究 ,分别于婴儿 7月及 1 2月时随访 ,检测HBVDNA及乙肝血清标志物 ,婴儿 7月时未感染乙肝但抗 HBs阴性者加强注射乙肝疫苗 5μg。 结果 :HBsAg、HBeAg及抗 HBc阳性孕妇的新生儿脐血HBVDNA阳性率为1 8.37% (9/ 4 9) ;HBsAg及HBeAg双阳性者为 1 2 .50 % (2 / 1 6) ;HBsAg及抗 HBc阳性者为1 2 .50 % (3/ 2 4 ) ;HBsAg,抗 HBe和抗 HBc阳性者为 1 .37% (1 / 73) ;脐血HBVDNA阳性的新生儿均生于HBVDNA阳性的母亲 ,阳性率为 1 8.52 % (1 5/ 81 ) ,不同HBV携带状态的脐血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总母婴传播率为 9.78%。结论 :孕妇HBV携带状态与母婴传播有关 ,孕妇血清HBeAg阳性或HBVDNA含量高是母婴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 ,孕妇血清HBVDNA阴性者母婴垂直传播的风险极小。在新生儿、婴儿接受被动及主动全程联合免疫的条件下 ,产时、产后HBV的母婴传播可以预防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体外实验研究HBV在胎盘滋养细胞的感染和复制,初步探讨HBV经胎盘传播的机制。方法:收集HBV携带孕妇足月胎盘12例,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联合反复贴壁法分离、纯化滋养细胞,提取滋养细胞进行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滋养细胞中CK-7表达,进行细胞纯度鉴定;免疫双标法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检测滋养细胞CK-7及间质Vimentin的表达,进行细胞形态学鉴定。PCR-荧光探针法检测体外培养24、48、72h滋养细胞上清HBV DNA的表达;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技术检测体外培养24、48、72h滋养细胞上清HBs Ag和HBeAg的表达。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分选出纯度98%以上的滋养细胞,荧光定量PCR检测滋养细胞中HBV ccc DNA的表达。结果:12例HBV携带孕妇胎盘滋养细胞体外培养24、48、72h,上清均可检测到HBV DNA和HBsAg、HBeAg的阳性表达。HBV-M滴度在24h表达量最高,随着时间的推移,HBV DNA滴度逐渐下降,而HBs Ag和HBe Ag滴度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但3个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个时间点上清HBs Ag和HBe Ag的表达量有良好的相关性(P0.05)。12例HBV胎盘滋养细胞标本中,4例检测出HBV cccDNA阳性,阳性率为33.3%,表达量(copies/ml)分别为5.67×103、2.12×104、1.72×104、4.90×104。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母血HBV DNA滴度和滋养细胞HBV cccDNA滴度呈良好的正相关(r=0.977,P=0.023)。结论:HBV可感染胎盘滋养细胞并在滋养细胞内繁殖复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孕妇的抗病毒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在我院产检并分娩的慢性乙型肝炎孕妇(HBsAg/HBeAg双阳性,HBV DNA>5 log10copies/ml)及其新生儿的资料,分为治疗组(替比夫定组)和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前,分娩前检测患者乙肝标志物、血清HBV DNA水平、肝功能,分析比较分娩前血清HBV DNA下降值、HBV DNA低于检测值比例,观察治疗过程中药物使用的安全性。结果:替比夫定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基础HBV DNA水平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替比夫定组母体HBV DNA水平较服药前明显下降(P<0.05),且替比夫定组分娩前HBV D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替比夫定组有36.2%(17/47)的孕妇在分娩前血清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两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HBsAg/HBeAg双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孕妇孕期进行替比夫定治疗能降低分娩前的HBV DNA水平。  相似文献   

10.
孕妇血清及乳汁中输血传播病毒DNA及其基因型检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阐明孕妇输血传播病毒(TTV)感染状况、母婴传播方式和相关因素,并确定其基因型。方法 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分别检测160例孕妇血清和乳汁中的TIV DNA及其基因型。同时对其中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抗原/抗体标志物阳性与阴性者,进行血清和乳汁中的TTV DNA检测。结果 (1)160例孕妇的血清和乳汁中TTV DNA阳性率,分别为40.0%(64/160)和37.5%(60/160)。(2)其中HBV血清抗原/抗体标志物阳性116份,血清和乳汁中的TTV DNA阳性率分别为50.0%(58/116)和43.1%(50/116);HBV血清抗原/抗体标志物阴性44份,血清和乳汁中TTV DNA的阳性率分别为13.6%(6/44)和22.7%(10/44)。HBV血清抗原/抗体标志物阳性者与阴性者TTV感染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3)检测124例TTV DNA阳性孕妇血清或乳汁标本TTV DNA基因型均为Ⅰ型。结论 (1)孕妇中存在TTV感染,而HBV感染孕妇是TTV感染的高危人群,TTV感染途径与HBV传播具有相关性;(2)TTV可能通过母乳喂养传播;(3)孕妇中TTV DNA基因型以Ⅰ型为主。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病毒父婴垂直传播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父婴垂直传播的危险因素及HBV DNA载量对HBV父婴垂直传播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7年9月-2008年12月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行产前初诊检查的161例HBsAg阴性而丈夫HBsAg阳性的孕妇,以HBsAg阳性丈夫及其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指标包括一般情况、HBV携带时间、父亲乙型肝炎一级家族史、HBV标志物、HBV DNA载量、孕妇HBsAb状态、新生儿临床结局.分娩时收集新生儿脐带血进行HBV DNA定量检测,以脐带血HBVDNA载量≥1.0×103 copy/ml为病例组,脐带血HBV DNA<1.0×103 copy/ml为对照组.结果 (1)HBV父婴垂直传播率:161例父亲HBsAg阳性的新生儿中,有36例脐带血HBV DNA检测呈阳性,即HBV父婴垂直传播率为22.4%(36/161),其中父亲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的传播率为32.0%(23/72),父亲HBeAg阴性的传播率为14.6%(13/89).(2)单因素分析结果:父亲HBeAg阳性、父亲HBV DNA阳性、父亲有乙型肝炎一级家族史及父亲HBV携带时间为父婴垂直传播的危险因素,X2值及OR值分别为6.892及2.7、29.916及5.2、29.499及8.3、23.821及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多因素分析结果:父亲血清HBV DNA阳性及父亲有乙型肝炎一级家族史是HBV父婴垂直传播的危险因素,OR值及95%Cl值分别为11.1及4.6~27.1、17.1及3.5~82.6.(4)父亲血清HBV DNA载量与HBV父婴垂直传播的关系:随着父亲血清HBV DNA载量的升高,新生儿脐带血HBV DNA阳性率也逐渐升高,父亲血清HBV DNA载量<1.0×104 copy/ml时,新生儿脐带血HBVDNA阳性率为0;载量≥1.0×108 copy/ml时,新生儿阳性率为100%.两者呈剂量反应关系.(5)新生儿临床结局:两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均为(3.3±0.4)kg.两组新生儿分娩方式、分娩孕周、身长、1分钟Apgar评分、新生儿病理性黄疽及合并其他内外科疾病情况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父婴垂直传播与新生儿临床结局无相关性(P>0.05).结论 父亲血清HBV DNA载量及乙型肝炎一级家族史是HBV父婴垂直传播的危险因素;当父亲HBV DNA载量≥1.0×107 copy/ml时,HBV父婴垂直传播率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孕妇血中乙肝病毒 (HBV)DNA数量与胎儿乙肝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 :对 71例孕妇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HBsAg)阳性者 ,用荧光探针定量PCR(FQ -PCR)方法 ,检测血清、宫颈分泌物及乳汁中HBVDNA数量 ,HBVDNA阳性者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 ,分娩后新生儿取末梢静脉血进行HBVDNA定量测定。结果 :孕妇血中HBVDNA阳性者其宫内感染率为 32 .6 % ,宫内感染与孕妇血中HBVDNA数量有关 ,HBVDNA数量高易导致胎儿宫内感染 ,乙肝免疫球蛋白可阻断HBV宫内传播。结论 :FQ -PCR方法能快速、准确检测孕妇血中HBVDNA数量 ,孕妇血中HBVDNA数量高易导致胎儿宫内感染 ,孕期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可减少胎儿乙肝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应用套式PCR方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性孕妇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状况。方法 选择HBsAg与HBeAg阴性,其他HBV血清标志物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24例作为病例组,同期HBV血清标志物全部阴性孕妇及其新生儿1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套式PCR方法检测两组孕妇及其新生儿的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BV-DNA。结果(1)病例组24例孕妇中,血清HBV-DNA阳性8例,阳性率为33%;PBMC中HBV-DNA阳性10例,阳性率为42%r。其中血清与PBMC均阳性3例,总阳性率为63%r(15/24)。(2)病例组24个新生儿中,血清HBV-DNA阳性3例,阳性率为13%,PBMC中HBV-DNA阳性6例,阳性率为25%。其中血清与PBMC均阳性1例,宫内感染率为33%(8/24)。(3)病例组24例孕妇中,血清阴性而PBMC阳性共7例,其新生儿4例发生宫内感染,感染率为4/7。(4)对照组16例孕妇及其新生儿血清及PBMC中HBV-DNA全部阴性。结论 HBsAg及HBeAg阴性孕妇也可发生HBV宫内感染,采用灵敏度高的套式PCR方法检测孕妇及其新生儿血清及PBMC中HBV-DNA,对诊断HBV宫内感染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实际应用中免疫预防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观察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能否减少HBV母婴感染。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镇江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224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以及250例儿童,结合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记录母亲孕期HBIG使用情况、子女出生后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资料,并采血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及谷丙转氨酶(ALT)。其中69例儿童出生后免疫预防前采外周血检测HBV血清标志物。结果:250例HBsAg阳性孕妇的子女随访时年龄(3.3±1.6)岁,出生时检测HBV标志物的69例中,4例HB-sAg阳性,其中2例随访时HBsAg仍阳性,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也阳性,说明慢性感染,另外2例HBsAg转阴;1例出生时HBsAg阴性,但随访时转为阳性。另1例出生时未检测,随访时HBsAg阳性。因此共4例(1.6%)慢性感染HBV,其母亲均为HBeAg阳性。4例感染儿童中,2例出生时未注射HBIG,且未正规接种疫苗。随访的224例母亲中,215例明确孕期使用HBIG的情况;76例子女的母亲孕期注射了HBIG,1例(1.3%)HBsAg阳性,142例子女的139例母亲孕期未使用HBIG,3例(2.1%)HBsAg阳性(P>0.05)。结论:HBsAg阳性孕妇的子女经正规免疫预防后,HBV母婴阻断效果良好,部分预防失败是由于未实施正规预防。新生儿出生时HBV血清标志物不能作为诊断是否感染HBV的指标。孕晚期使用HBIG对阻断母婴感染无效。  相似文献   

15.
拉米夫定对乙型肝炎病毒阳性孕妇母婴垂直传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干预孕期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变化对HBV母婴垂直传播的影响.方法 40例HBV DNA阳性孕妇采用双盲对照法分为观察组(20例)及对照组(20例),孕28周起至产后1周,观察组每日1次口服拉米夫定(片剂)100 mg,对照组则口服与拉米夫定相同形状的食物片剂(安慰剂)1粒.分别于孕28周和40周时检测两组孕妇血清HBV DNA定量.新生儿出生后按乙型肝炎免疫程序接种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追踪随访婴儿12个月并检测其血清HBV DNA和HBsAg、HBeAg、抗-HBs定量.结果 (1)孕28周时血清HBV DNA载量:观察组为(3.6±2.5)copy/ml,对照组为(2.9±2.0)copy/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孕40周时血清HBV DNA载量:观察组为(1.8±1.1)copy/ml,对照组为(3.6±1.8)copy/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孕28周与40周(即用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孕28周与40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孕妇共分娩41例新生儿,其中观察组20例,对照组21例.随访婴儿12个月结束时,有2例失访(5%,2/41).39例婴儿中感染HBV 4例(10%,4/39),其中观察组2例(10%,2/20),对照组2例(11%,2/19)(P>0.05).(4)4例感染HBV婴儿的母亲在孕28、40周时,血清HBV DNA定量分别为(3.1±3.4)、(3.1±3.2)copy/ml,未感染HBV婴儿的母亲在孕28、40周时分别为(3.4±2.2)、(2.6±1.5)copy/ml.(5)观察组抗-HBs平均为(594±416)U/L,对照组平均为(458±398)U/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孕期给予拉米夫定进行干预,孕妇血清HBV DNA载量可明显下降,但拉米夫定并没有降低乙型肝炎感染例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母亲对胎儿行被动免疫在预防乙型肝炎病毒(HBV) 宫内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对自孕20 周起多次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 的HBsAg( ) 孕妇34 例(A 组) 及未注射的14 例HBsAg( ) 孕妇(B 组) ,用固相放免法和套式PCR 检测母血HBsAg 、HBV DNA 及其新生儿血HBsAg 、抗HBS、HBV DNA。结果 A 组35例新生儿中32 例血清抗HBS( ) ,与B 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 P < 0-05) 。A 组新生儿血HBsAg 、HBV DNA 检出率均明显低于B 组。A 组孕妇用药后血HBsAg 滴度及HBVDNA 水平较用药前明显下降。结论 经母亲对胎儿行被动免疫可有效预防HBV 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孕妇孕期TT病毒感染的状况和基因型分布特征;研究HBV和TT病毒感染传播的相关性;探讨TT病毒经母乳传播的可能性.方法采用巢式PCR技术检测孕妇血清和乳汁中的TT病毒DNA及基因型.结果160例孕妇血清和乳汁标本各160份,TT病毒DNA阳性率分别为40.0%和37.5%.其中HBV标志物阳性组和阴性组血清和乳汁中TT病毒DNA的阳性率分别为50.0%、43.0%和13.6%、22.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值分剐为16.09和4.38,P值均<0.05).124份TT病毒DNA阳性血清或乳汁标本,其病毒核酸基因型均为Ⅰ型.结论孕妇中存在TT病毒感染,HBV感染孕妇是TT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提示TT病毒感染途径与HBV传播具有相关性;母乳喂养是传播TT病毒的重要途径;孕妇中TT病毒感染的基因以Ⅰ型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计乙型肝炎病毒(HBV)阳性孕妇孕期足三里穴位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HBV宫内感染的效果。方法2001年11月至2003年10月烟台毓璜顶医院将190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随机分为两组:足三里穴位注射组92例,于孕20、24、28、32、36周足三里穴位注射HBIG共5次,每次200IU。肌肉注射组98例,同剂量、同时间应用HBIG。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用药前后孕妇血清及新生儿脐血清HBsAg、HBeAg及HBsAb,采用核酸扩增(PCR)荧光定量检测HBV-DNA含量。结果92例足三里穴位注射者,新生儿HBV官内感染8倒,宫内感染率为8.7%,低于肌肉注射组(P〈0.01)。穴位注射组新生儿脐血清HBsAb检出率显著高于肌肉注射组(P〈0.05)。穴位注射组临产前血清中HBV—DNA显著低于肌肉注射组(P〈0.05).结论通过孕妇足三里穴位注射HBIG,可更有效地减少HBV的宫内感染,未发现任何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输血传播病毒(transfusion transmitted virus,TTV)母婴垂直传播的途径和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地高辛标记探针,对36例产妇胎盘组织TTV DNA进行原位杂交定位检测。根据孕妇静脉血和胎儿脐血TTV DNA检测结果,将其胎盘组织标本分为以下三组:A组为两者均阳性12例;B组为孕妇阳性、胎儿阴性12例;C组为两者均阴性12例。结果TTV DNA阳性杂交信号呈蓝紫色团块状或颗粒状,位于感染细胞的细胞核内,偶见于细胞浆内。在36份胎盘组织标本中共有13份TTV DNA呈阳性,阳性率为36.1%。其中A组TTV DNA阳性8例(8/12),B组TTV DNA阳性5例(5/12),C组未检出TTV DNA。结论TTV可通过胎盘组织垂直传播进入胎儿血液,其传播机制属细胞源性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早期妊娠(孕40~90d)HBsAg阳性孕妇绒毛细胞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复查血清HBsAg阳性的25例早期妊娠妇女血清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对其绒毛细胞用免疫组化链霉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SABC)法和原位杂交法检测HBsAg、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和:HBVDNA,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绒毛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25例HBsAg阳性孕妇中,HBV感染率为32%(8/25);蜕膜细胞、滋养细胞和绒毛间质细胞均出现HBsAg或HBcAg的阳性染色,出现HBsAg或HBcAg阳性蜕膜细胞、滋养细胞和绒毛问质细胞的标本百分率分别为28%(7/25)、32%(8/25)和16%(4/25);滋养细胞间桥粒连接完整,并在滋养细胞的粗面内质网内可见HBsAg蛋白丝样结构和HBV样结构。结论HBV可感染早期妊娠绒毛细胞;HBV直接穿透滋养细胞问桥粒连接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