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济宁地区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方法 180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利用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感染情况。结果 180例受检患者中,Hp感染139例,感染率为77.22%。浅表性胃炎组、癌前病变组和胃癌组Hp感染率分别为66.67%(10/15)、76.19%(16/21)和82.64%(119/144)。Hp感染率浅表性胃炎组与胃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5,P<0.01);Hp感染率20~29岁人群为66.67%,≥60岁年龄人群为82.25%,不同年龄人群Hp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6,P<0.05)。结论济宁地区上消化道疾病患者Hp感染率较高,且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滨州市体检居民胃部病变与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滨州市体检高危人群2 929例,进行胃镜检查、C14尿素呼气试验及胃组织病理检查,筛查Hp感染情况。结果 在体检人群中,男性1 604人,Hp感染728人;女性1 325人,Hp感染469人,感染率分别为45.39%和3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胃部疾病患者中Hp感染人数由高到低依次是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胃部息肉、非萎缩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女性胃部疾病患者中Hp感染人数由高到低依次是萎缩性胃炎、胃部息肉、萎缩性胃炎伴糜烂、非萎缩性胃炎。男、女性萎缩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者HP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Hp感染高发年龄段45~60岁,感染率40.92%~45.81%,不同年龄组间Hp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滨州市体检人群Hp感染率男性高于女性,45~60岁为高感染人群,且多种胃部疾病与Hp感染有关联。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胃癌及癌前病变与Hp感染的关系 ,以探讨Hp可能的致癌机制。 方法 经内镜和病理明确诊断的胃癌及癌前病变者共 5 48例 ,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 (CSG) 16 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 2 0 7例、肠上皮化生 (IM) 71例 ,异型增生(DYS) 4 5例及胃癌 (GC) 6 2例。每例均活检胃窦大小弯、胃角及胃体大小弯共 5块 ,以WS法检测Hp。结果 癌前病变及胃癌Hp感染均较高 ,CAG(4 2 .5 % ) ,IM(76 .1% ) ,DYS(88.9% )和GC(72 .5 % ) ,与CSG(2 3.9%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或P <0 .0 1)。随着年龄增大 ,CAG、IM、DYS和GC逐步增多 ,而且≥ 5 6岁年龄组IM、DYS和GC显著多于≤ 40岁组 (P <0 .0 5 ) ,但CSG则相反。肠型胃癌和Hp感染密切相关 (P <0 .0 5 ) ,从胃窦小弯和大弯、胃角及胃体小弯和大弯顺序 ,Hp感染随着CSG、CAG、IM、DYS和GC病变而增高 ,Hp感染部位也在上移 ,尤其在胃体小弯及大弯 ,IM、DYS和GC的Hp感染显著高于CSC部位 (P <0 0 5 )。结论 Hp感染是导致从胃炎→胃萎缩→肠化→异型增生→癌变序列发展的危险因子 ,肠型胃癌和Hp感染密切相关 ,胃镜检查应该多部位取活检作病理及Hp检测 ,尤其是高位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病的相关性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了解幽门螺杆菌(Hp)在慢性胃炎(CG)和消化性溃疡(PU)患者中的感染情况及其相关性.方法对1245例胃病患者的Hp感染情况及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其中男887例,女358例;年龄12岁~84岁,平均36.4岁;慢性浅表性胃炎(CSG)58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420例,胃溃疡(GU)152例,十二指肠溃疡(DU)43例,复合性溃疡(CPU)45例.结果 Hp阳性检出率为34.1%.CSG,CAG,GU,DU和CPU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0.8%,36%,34.9%,32.6%和55.6%.其中伴胆汁反流者Hp阳性检出率为25.7%,伴肠化者Hp阳性检出率为31.4%.结论 Hp的存在与否与CG和PU无明显相关性,其相关性还需要临床进一步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与胃癌的关系,对我院 1997~ 1998年期间胃镜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 80例胃癌 (胃癌组 ),以及根据性别、年龄、职业配对的 8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 (胃炎组 )、 80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溃疡组 )患者的 Hp感染情况作对照研究,并对不同部位胃癌的 Hp感染情况作一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胃癌组 80例中男 61例,女 19例。年龄 26~ 83岁,平均 60.4岁;农民 65例,其它职业 15例。胃炎组 80例和溃疡组 80例均经胃镜检查及活检病理确定,其性别、年龄、职业等均与胃癌配对,有可比性。  2.活检方法:…  相似文献   

6.
根除幽门螺杆菌对胃黏膜肠化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幽门螺杆菌 (Hp)感染可导致慢性活动性胃炎进一步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肠化、最终发展成肠型胃癌。通过 5年随访 ,探讨根除Hp是否对胃黏膜肠化逆转、发生及发展有影响。方法 将 1996年快速尿素酶试验及组织学方法检测Hp均为阳性的 398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2 0 1例 ,进行根除Hp治疗 ;对照组 197例 ,给予安慰剂 ;服药前及 5年后分别从胃窦部及胃体部取材检测胃炎、胃炎活动性及肠化。结果  5年后治疗组中 15 1/2 0 1例Hp为阴性 ,对照组中 16 1/197例Hp为阳性 ;治疗组中Hp被根除的病人胃炎活动性的检出率明显减少 ,与对照组持续Hp感染者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0 1) ;对照组中持续Hp感染者 5年后肠化检出率与自身 5年前、治疗组成功根除Hp者 5年前和 5年后比较均增高 ,差异有显著性 (P均 <0 .0 0 1) ,治疗组根除Hp的病人 5年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对照组中持续Hp感染者胃窦部 5年后肠化检出率与自身 5年前、治疗组根除Hp者 5年前和 5年后比较均增高 ,差异有显著性 (分别为P <0 .0 0 1,P <0 .0 0 1和P<0 .0 1) ,治疗组根除Hp感染的病人 5年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对照组持续Hp感染的病人与治疗组根除Hp感染的病人胃窦部肠化新增及新减情况比较无差异。 结论  5年  相似文献   

7.
王宏  李岩 《山东医药》2003,43(7):68-68
为探讨 1 4 C-尿素酶呼气试验 ( 1 4 C- UBT)方法定量检测幽门螺杆菌 ( Hp)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 ,我们回顾性分析了 62例 Hp感染的患者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胃镜及病理组织学确诊为 Hp感染的 62例患者 ,男性 3 3例 ,女性 2 9例 ;年龄 18~ 79岁。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 ( CSG组 ) 16例 ,慢性萎缩性胃炎 ( CAG组 ) 14例 ,胃溃疡 ( GU组 ) 17例 ,十二指肠溃疡 ( DU组 ) 15例。方法 :对所有研究对象用 1 4 C- UBT方法进行 Hp感染的定量检测。清晨空腹以约 2 0 m l凉开水送服 0 .75微居里 (μci) 1 4 C-尿素胶…  相似文献   

8.
长期Hp感染可致慢性萎缩性胃炎已形成共识。此研究目的为:确定作内镜检查的门诊病人中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研究各种血清学方法发现萎缩性胃炎的准确性,确定哪一类萎缩性胃炎与Hp感染有关。 病人和方法:①相继共有207例需行胃镜检查的成年门诊病人(19~83岁,平均55岁),均未经Hp根治治疗。②从胃窦和胃体部(均包括前、后壁)分别取2份标本用于组织学检查,依据悉尼标准进行评分。分别对胃窦及胃体的  相似文献   

9.
疣状胃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检测疣状胃炎患者(n=35)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_3+、CD_4+、CD_8+,并与107例慢性浅表性胃炎中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患者(n=16)比较。方法:所有患者均通过胃粘膜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和~(14)C-尿素呼气试验以确定是否有Hp感染,用流式细胞术方法检测疣状胃炎和Hp感染的浅表性胃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_3+、CD_4+、CD_8+。结果:疣状胃炎Hp感染率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者(P<0.01);与Hp感染的浅表性胃炎比较,疣状胃炎CD_3+、CD_8+降低以及CD_4+/CD_8+比值增加(P<0.01,P<0.05)。疣状胃炎中Hp阳性组与Hp阴性组比较CD_8也明显降低(P<0.05)。结论:疣状胃炎发病可能有免疫因素参与。  相似文献   

10.
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炎的关系。方法对204例慢性胃炎患者胃粘膜进行观察分析,并测定其中137例Hp阳性患者血清CagA-Hp抗体IgG水平,与组织学对照。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患者血清CagA抗体IgG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他类型胃炎患者血清CagA抗体IgG水平无明显增高(P>0.05)。结论CagA-Hp可能是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因素之一,对这类患者应密切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Hp感染导致的胃肠激素分泌紊乱在Hp相关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中的致病作用。方法:患者与分组:①对照组3O例,为Hp阴性的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患者;②Hp阳性组62例,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CSG)30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32例。所有患者均经胃镜和病理检查确诊。胃粘膜内  相似文献   

12.
背景:慢性萎缩性胃炎为胃癌的癌前病变。幽门螺杆菌(Hp)能引起胃黏膜细胞的慢性炎症,促使血液中胃蛋白酶原(PG)含量发生变化,从而反映胃黏膜萎缩状态,为诊断萎缩性胃炎提供依据。~(13)C-尿素呼气试验是一种应用广泛的Hp感染检测方法。目的:探讨~(13)C-尿素呼气试验、血清PG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上海电力医院行胃镜病理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的164例患者,分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以病理学结果评估Hp感染情况。比较慢性胃炎Hp阳性和阴性亚组中血清PGⅠ、PGⅡ和PGⅠ/PGⅡ比值(PGR)以及肠化生情况,并评估~(13)C-尿素呼气试验判断Hp感染的准确性。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Hp阳性和阴性亚组血清PGⅠ水平和PGR均显著低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Hp阳性和Hp阴性亚组(P0.05);而PGⅡ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慢性萎缩性胃炎Hp阳性亚组血清PGⅠ、PGⅡ显著高于Hp阴性亚组(P0.05),PGR显著降低(P0.05),肠化生率显著升高(P0.05)。~(13)C-尿素呼气试验诊断Hp阳性的总体准确率为96.3%,敏感性为96.6%,特异性为96.1%。结论:Hp感染与血清PG含量变化有一定相关性,Hp感染可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肠化生率。~(13)C-尿素呼气试验是一种无创、有效的Hp感染检测方法。~(13)C-尿素呼气试验、血清PG检测可为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后胃粘膜癌前病变中 Fas 抗原表达的情况,了解 Hp 在胃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检测83例经病理证实为慢性胃炎病人胃粘膜上皮细胞中 Fas 抗原的表达情况。结果在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及异型增生中,Fas 抗原表达率分别为20.00%、36.36%、73.33%、43.75%,Fas 抗原在肠化生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及异型增生(P<0.01及P<0.05)。Hp 感染者 Fas 抗原表达率为60.71%,显著高于 Hp 阴性者的22.22%(P<0.01)。在萎缩、肠化生及异型增生等癌前病变中,Hp 感染者与未感染者表达率分别为65.96%及28.57%(P<0.01)。结论 Hp 感染对 Fas 抗原表达有一定的影响,Hp 感染可促进 Fas 抗原表达增加,这可能是 Hp 感染诱导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河西走廊中段地区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状况,分析Hp感染与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方法收集上消化道疾病患者胃粘膜石蜡标本及病理资料,采用W-S银染和革兰染色检查患者组织中Hp感染状况,分析Hp感染与性别、年龄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受检标本Hp阳性率为81.3%(178/219)。浅表性胃炎组、癌前病变组和胃癌组Hp阳性率依次为60.7%、77.4%和85.6%。浅表性胃炎组Hp感染率与胃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1岁以上组Hp感染率与60岁以下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胃癌组Hp感染率与无转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感染率在不同性别、不同胃癌组织病理类型、癌组织大小及浸润深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河西走廊中段地区胃癌的发生及其淋巴结转移与Hp感染有关。Hp感染率随年龄增大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及血清降钙素原(PCT)、胃泌素(G)-17在参与介导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老年CAG患者96例为观察组,同期选取诊断为老年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患者92例为对照组,可通过13C呼气试验检测Hp,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PCT、G-17水平,分析Hp感染及血清PCT、G-17在老年CAG病理发展中的作用。结果 观察组Hp阳性感染率与血清PCT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G-17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G患者Hp感染阳性者血清PCT水平高于Hp感染阴性者,Hp感染阳性者血清G-17水平低于Hp感染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情程度比较,中度萎缩性胃炎组Hp感染率最高,重度次之,组内Hp感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情严重程度血清PCT、G-17水平比较,随着胃黏膜萎缩程度加重,血清PCT水平逐渐上升,血清G-17水平逐渐下降,各指标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AG患者中Hp感染阳性率与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PHG)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对72例PHG和50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了胃镜、病理检查和Hp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伴有PHG 的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的Hp感染率为23.07%,不伴有PHG者为25.0%,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 轻度PHG患者Hp感染率为23.80%,重度为20.0%,差异无显著性(P>0.05)。门脉高压患者的Hp感染率显著低于慢性胃炎组(23.60%比72.0%,P<0.01),但门脉高压患者慢性活动性胃炎的发生与Hp的感染密切相关,活动性胃炎的Hp感染率(53.84%)比非活动性胃炎Hp感染率(16.94%)显著升高(P< 0.01)。结论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的Hp感染率降低,可能与肝硬化患者胃内环境不适合Hp的生存有关。门脉高压患者胃黏膜的活动性炎症,可能是由Hp感染引起,与肝硬化门脉高压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7.
幽门螺杆菌清除前后胃粘膜组胺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组胺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关系。方法:采用组胺荧光测定法检测47例Hp阳性和30例Hp阴性的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胃粘膜组胺含量,其中Hp阳性27例治疗4周后复查。结果:Hp感染时胃粘膜组胺含量较Hp阴性者降低,其含量与慢性胃炎,溃疡病,胃炎活动性无关。Hp清除后胃粘膜组胺含量增高,清除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Hp感染时胃粘膜组胺含量的减少可能是由于组胺释放增加所致,提示胃粘膜组胺贮存的异常可能是Hp感染的一个特征。也可能是Hp相关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致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B型胃炎即指胃窦炎,临床上较A型胃炎更为常见。B型胃炎大多数伴有胃酸过高,90%伴有幽门螺杆菌(Hp)感染。由于Hp的生物学特性使伴有Hp感染的B型胃炎疗程长、治愈率低且易于复发。本文选用近3年来我们用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硫糖铝联合治疗伴Hp感染的B型胃炎38例,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胃癌和胃黏膜癌前病变组织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和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Rb基因)的表达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9例慢性浅表性胃炎(CG)、20例胃黏膜不典型增生(Dys)和41例胃癌组织标本(Gc)中Rb蛋白的表达,并采用War-thin-Starry细菌染色及免疫组化S-P法检测Hp感染率.结果 慢性浅表性胃炎Hp感染率(36.8%)明显低于不典型增生组(70.0%)和胃癌组(65.9%),P<0.05.胃癌中Rb阳性表达率(48.8%)明显低于胃炎组(94.7%)及不典型增生组(80.0%),P<0.05.胃癌中Hp感染与Rb阳性表达呈明显负相关(P<0.01).结论 Hp感染可能在胃癌发生中起重要作用,Hp感染可能通过诱导Rb基因突变从而导致胃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消化道内窥镜检查和基因检测方法,评估不同胃炎内镜分型下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其主要根除抗生素耐药情况。[方法]选择有根除治疗指征并同意行Hp根除治疗的患者300例。通过内窥镜检查,判定患者的主要诊断结果,并对胃窦小弯胃黏膜组织进行活检。采用基因PCR扩增及Sanger测序方法,对CagA、23SrRNA、GyrA基因进行基因测序,分析Hp阳性率及克拉霉素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通过χ~2检验,对获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浅表性胃炎和糜烂性胃炎2种患者居多,占据患者总数92.67%。不同内镜胃炎分型,Hp感染率不同,其中出血性胃炎Hp感染阳性率最低,且与患者总体Hp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69例阳性Hp感染患者,克拉霉素耐药率为49.07%,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为39.03%,2个基因突变均存在一定的杂合突变现象。与患者总体抗生素耐药率比较,浅表性胃炎患者中2种抗生素耐药率显著降低,糜烂性胃炎中2种抗生素耐药率显著升高(P0.05)。出血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2种抗生素耐药率与患者总体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不同胃炎分型在Hp感染阳性率、克拉霉素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上均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