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年人慢性硬脑膜下血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人慢性硬脑膜下血肿(CSDH)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对钻孔引流治疗的112例老年人CSDH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老年人CSDH多以偏侧症状及慢性颅内压增高起病。CT扫描上以混合密度表现多见,MRI的T1和T2加权上均表现为高信号;术后痊愈109例,死于并发症3例。结论1.CT扫描有助于早期诊断,MRI是最好的确认方法;2钻孔引流治疗老年人CSDH安全有效;3应重视对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2.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术式无新的进展,但术后并发症与手术操作技巧、方法及采取的措施密切相关。我院自1998~2001年收治CSDH100例。现将治疗体会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100例CSDH患者均经颅脑CT扫描确诊。男86例,女14例。年龄0.25~76岁,平均(66.85±22.56)岁。有明确头部外伤史82例。患者以头痛、恶心、呕吐居多(85%),有的伴偏瘫、智能及精神障碍、语言不清、感觉障碍、  相似文献   

3.
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特征、影像学改变与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进一步探讨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临床特征、影像学改变与预后。方法 对101例老年CSDH患者的临床表现、CT与MRI资料及预后进行分析,并与非老年CSDH患者进行对照。结果 老年CSDH组的头晕、精神异常、反应迟钝、双下肢轻瘫等症状较非老年CSDH组多见(P<0.001);而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偏瘫及锥体束征等颅高压和局灶定体征则较非老年CSDH组少见(P<0.001)。影像学资料显示血肿部位老年CSDH组同时累及额、颞、顶、枕叶患者较非老年CSDH组为多见(P<0.05)。2组在经钻孔血肿引流或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后,老年CSDH级的显效率(77.22%)显著低于非老年CSDH组(93.10%,P<0.01)。结论 老年人CSDH的临床症状不典型易被误诊,预后差。应重视外伤史的调查,可疑病例应尽早行头颅CT或MRI检查,以便及早诊治,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双针微创等量置换法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72例CSDH患者,均采用双针微创等量置换法引流术治疗.结果 72例CSDH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好,均为一次性穿刺治疗,治愈率100%.术后1例出现硬膜外血肿,术后平均住院6.8天,术后随访6个月均无复发.结论双针微创等量置换法治疗CSDH临床疗效明显,住院时间短,安全可靠,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阐明影响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行钻孔引流术后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996年1月至2004年6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114例CSD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与影像学表现、手术并发症、预后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4例患者中男100例(87.7%),女14例(12.3%),术后良好康复者84例(73.7%),预后不良者30例(26.3%)。两组在患者年龄、入院时Markwalder's分级、凝血功能、合并脑梗死、术后并发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入院时的神经功能状态、凝血功能障碍以及术后并发症与预后确实存在相关性。结论影响CSDH预后的因素包括:患者年龄、入院时的神经功能状态、先前合并的脑梗死、凝血功能障碍、术后并发症。某些术后并发症可以导致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变差,应当尽量预防这些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CSDH)约占硬脑膜下血肿的1/4,好发于老年人和小儿。本文将近4年来连续收治的67例经CT及手术证实的CSDH分成甲、乙两组进行对比分析,以总结老年人CSDH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张立忠  魏先坤  章峰 《山东医药》2006,46(15):32-33
对27例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患者采用局麻下颅骨钻孔,神经内镜下冲洗血肿腔,电凝出血点等治疗,冲洗彻底后放置引流管3 d。术后7 d~2个月复查头颅CT,27例中有1例复发,余恢复良好,中线结构、脑沟、脑池恢复正常状态。随访2个月~1 a,无术后并发症及死亡发生。认为应用神经内镜钻孔冲洗术治疗CSDH,止血彻底、冲洗干净、不易复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对27例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患者采用局麻下颅骨钻孔,神经内镜下冲洗血肿腔,电凝出血点等治疗,冲洗彻底后放置引流管3d。术后7d~2个月复鹰头颅CT,27例中有1例复发,余恢复良好,中线结构、脑沟、脑池恢复正常状态。随访2个月~1a,无术后并发症及死亡发生。认为应用神经内镜钻孔冲洗术治疗CSDH,止血彻底、冲洗干净、不易复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目的 探讨不同分型脑囊尾蚴病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方法 对166例经临床确诊的脑囊尾蚴病患者的CT及MRI 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结果 166例脑囊尾蚴病患者中, 脑实质型108例, 脑室型15例, 脑膜型3例, 混合型40例。各型 脑囊尾蚴病CT、 MRI特点: ① 脑实质型脑囊尾蚴病可分为急性期型 (囊泡型、 脑炎型、 多发环形或结节状强化型) 和慢性 钙化型。囊泡型: CT表现为单发或多发囊状影, 边界清楚, 囊内可见高密度头节; MRI表现为类圆形长T1、 长T2信号, 囊 内可见偏心附壁的点状影, 囊壁及头节为等信号, 增强后无明显强化; 脑炎型: CT呈散在低密度灶, MRI表现为斑片状稍 长T1、 长T2信号, 多数无明显强化或不规则强化; 结节状或多发环形强化型: CT平扫为多发结节状低密度灶, 增强扫描 呈多发结节或环形强化; 慢性钙化型: CT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圆点状高密度影, MRI上表现为等或长T1、 短T2信号。② 脑室型: 常发生于第三、 四脑室, 可并发阻塞性脑积水。③ 脑膜型: 脑脊液间隙局限性扩大且不对称, 可出现交通性脑积 水, 增强扫描后可出现软脑膜强化。④ 混合型: 表现为上述2种或以上类型并存, 急、 慢性期影像混合存在。结论 结论 不同 分型脑囊尾蚴病影像学表现各不相同, 分析这些独特的影像学特征对脑囊尾蚴病患者的临床诊治及预后评判具有重要 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脏肿瘤囊实性病变的影像学特点,为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分析49例肝脏肿瘤(原发性肝细胞癌26例,肝内胆管癌3例,肝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2例,肝脏囊腺瘤1例,肝脏转移瘤15例)患者的CT和MR影像学表现,总结其特点。结果肝细胞癌囊变区CT主要表现为形态不规则水样低密度,MR主要表现不规则长T1长T2混杂信号;CT及MR增强检查实性区具有“快进快出”强化特点。肝内胆管细胞癌CT表现为肿瘤中心部分不规则低密度囊变区,肿瘤周围可见迂曲扩张的胆管,MR表现为囊变区呈不规则长T1长T2混杂信号;CT及MR增强检查实性区均可见延时强化。肝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CT表现为花环状或中心囊变。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CT表现为分隔状囊变,囊壁及分隔厚薄不均。肝脏胆管囊腺瘤CT表现为分隔状囊实性肿块,其内见壁结节。肝转移瘤表现为肝内多发病灶,具有边缘环形强化特点。结论 CT和MR为诊断肝脏肿瘤囊实性病变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磁共振扫描 (MR)、多层螺旋CT(MSCT)检查对贲门癌术前T分期进行前瞻性比较 ,并与病理结果对照 ,探讨MR与MSCT在贲门癌术前T分期中的价值。方法  2 8例经活检证实的贲门癌患者 ,于术前 1周内行MR和MSCT检查 ,术后将病理与两者结果相比较。MR扫描序列包括FSET1W ,FSET2W ,FSET1W加脂肪抑制以及动态FSPGR加脂肪抑制扫描 ,MSCT扫描为平扫后作动态三期增强。结果 MR、MSCT对胃癌浸润深度 (T)判断与手术病理比较的准确率分别为T188.8%和 11.1% ;T2 77.8%和 2 2 .2 % ;T383.3%和 32 .7% ;T4 10 0 .0 %和 5 0 .0 %。与MSCT相比较 ,MR动态增强加脂肪抑制以及延迟扫描对早期病变的显示、T2与T3、T3与T4的区分以及食管和主动脉侵犯方面均有优势 (P <0 .0 5 )。在平扫序列中 ,T1W加脂肪抑制能较好地显示肿瘤特征、溃疡存在以及周围淋巴结肿大。统计分析显示 ,MR在贲门癌T分期的诊断准确性明显高于MSCT。结论 MR在贲门癌T分期中有较大的优势 ,可用于指导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 ,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相似文献   

12.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是继发性颅脑伤后较为特殊的一类,约占颅内血肿的10%,多发生于老年和儿童。随CT的广泛应用及神经外科在广大基层医院的开展,诊断、治疗已不困难,颅骨钻孔引流术最为常用,但术后一些并发症影响了病人功能的恢复,究其原因主要与操作方式不当有关,现总结从1992年至1998年收治的52例CSDH治疗经验如下: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手术夹闭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IA)与颅内破裂动脉瘤(RIA)后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汉中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行动脉瘤夹闭术的410例UIA患者和464例RIA患者,根据术后有无CSDH(经头部CT平扫评估硬膜下积液及其程度)的发生,比较UIA与RIA患者动脉瘤夹闭术后CSDH发生率的差异,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术后CSDH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1)UIA动脉瘤夹闭术后CSDH的发生率高于RIA[11.0%(45/410)比3.0%(14/4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IA患者CSDH因神经系统损伤症状而需手术治疗率也高于RIA患者[35.6%(16/45)比28.6%(4/14),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瘤未发生破裂(OR=2.59,95%CI:2.19~3.06,P0.01)、硬膜下积液≥5 mm(OR=1.98,95%CI:1.94~2.03,P0.01)和CT值≥40 HU(OR=2.87,95%CI:2.65~3.01,P0.01)是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发生CSDH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UIA夹闭术后CSDH的发生率明显高于RIA,颅内动脉瘤未破裂、硬膜下积液≥5 mm和CT值≥40 HU是颅内动脉瘤CSD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22例老年人垂体腺瘤的经蝶显微手术治疗,探讨老年性垂体腺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方法:本组老年人垂体腺瘤均经血清激素检查,CT或MRI扫描确诊,采用经蝶显微手术治疗,术后治疗特别注意水和电解质的平衡,结果:无分泌功能腺瘤17例,肿瘤全切12例,次全切7例,大部分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无并发症死亡。在平均3.1年随访中,20例恢复良好,2例症状复发,结论:老年性垂体腺瘤绝大部分为无功能性,经蝶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要注意手术适应症的选择和术后体液,电解质平衡。  相似文献   

15.
颅内静脉畸形的CT和MR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CT、MR在诊断颅内静脉畸形中的价值与限度。方法 :5例经DSA证实的颅内静脉畸形病例 ,全部行CT平扫加增强和MR平扫检查。结果 CT和MR显示 2例幕下出血病例 ,表现为高密度或T1及T2W高信号 ,CT增强和MR显示了其余所有病灶 ,表现为条状或放射状高密度或低信号即“海蛇头”引流静脉影像特征。结论 CT增强和MR平扫是诊断和随访颅内静脉畸形的有效方法 ,对于无症状病例的筛选 ,MR平扫是首选。  相似文献   

16.
神经内镜下钻孔冲洗术治疗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治疗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有效方法。方法对37例年龄介于60~86岁、平均68.5岁的CSDH患者采用软性神经纤维内镜下钻孔冲洗术进行治疗,其中5例为单纯采用钻孔冲洗引流术后复发患者。术中在直视下彻底冲洗血肿,清除血肿腔内的血凝块,电凝出血灶,打通血肿分隔并将血肿腔与正常硬膜下腔打通。结果随访2~18个月,所有患者血肿均完全消失,34例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出现。结论采用软性纤维神经内镜下的血肿钻孔冲洗术治疗CSDH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避免血肿复发及钻孔冲洗引流术所带来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影像特征及其相关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活组织穿刺病理证实的9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资料,3例同时行 CT 及 MR 检查,6例仅行 MR 检查。评价所有患者的影像及病理结果,分析其相关性。结果9例病灶均为单发。CT 示病灶呈不均匀低密度影,病灶内含部分脂质成分。增强扫描:3例呈不均匀轻度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扫描呈不均匀密度影,病变脂肪部分呈低密度影,血管部分呈高密度影,2例见假包膜强化。MR 示病变呈长 T1稍长 T2信号为主,4例 T2信号不均匀,3例可见短 T2流空信号,6例见大量脂质成分,2例病变内合并出血。8例行 MR 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8例呈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为中到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扫描6例信号不均匀,3例以低信号为主,3例以高信号为主,4例见假包膜强化。MR 增强动脉期3例同时可见粗大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5例仅见粗大供血动脉,7例病灶内见扭曲血管影。结论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特征与其病理组织特征密切相关,最终确诊有赖于病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平扫及增强扫描联合多模式重建技术用于结肠肿瘤病变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安市人民医院行肠镜检查怀疑为结肠病变的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结肠癌70例,结肠息肉26例,所有患者术前经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将扫描数据传入后处理工作站,获取多平面重建(MPR)、透明法(Raysum)及结肠仿真内镜(CTVC)图像,分析结肠癌CT表现,对结肠癌术前CT图像进行T、N分期,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CT平扫及增强扫描联合多模式重建技术对结肠癌病变检出率、结肠息肉检出率均为100.00%。CT平扫及增强扫描联合多模式重建技术诊断累及浆膜层、累及邻近组织脏器、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与病理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CT平扫及增强扫描联合多模式重建技术诊断T分期总准确度为84.29%,≤T2期、T3期、T4期准确度分别为75.00%、73.33%、88.10%;诊断N分期总准确度为71.43%,N0期、N1期、N2期准确度分别为72.73%、60.00%、77.27%。术前CT平扫及增强扫描联合多模式重建技术诊断T、N分期与病理诊断T、N分期一致性好(Kappa=0.725,0.547,均P<0.05)。 结论CT平扫及增强扫描联合多模式重建技术对结肠肿瘤病变诊断准确率高,可较好的显示结肠癌肠腔情况,明确肿瘤侵犯范围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情况,还可用于术前分期诊断,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用磁共振 (MR)轧喷酸葡胺 (Gd DTPA)增强扫描对脑囊尾蚴病退变期定性和定位诊断的价值。 方法  6 9例行MR增强扫描诊断为退变期脑囊尾蚴病患者 ,并经手术或血清特异性囊尾蚴抗体检测证实 ,对比分析其MR平扫与增强扫描。 结果  6 9例患者经MR平扫呈单发或多发 ,片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 ,经MR增强扫描后T1加权像呈在大片低信号中见小结节状或环状强化 ,强化后的病灶直径最大不超过 2 2mm ,平均直径 8.1mm。其中 4例患者MR平扫呈单发病灶而经MR增强扫描后呈多发强化。 结论 退变期脑囊尾蚴病MR增强扫描有较典型的表现 ,且可明确病灶的数目、部位及受累范围 ,能提高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齐燕  欧陕兴  钱民  郭元星 《临床肺科杂志》2009,14(11):1488-1490
目的探讨骨髓移植术后肺部并发症的CT表现。方法分析总结28例接受骨髓移植术后胸部CT资料。结果发现有肺部并发症15例,肺部CT主要表现为:(1)结节与空洞5例;(2)团片状肺实质浸润影5例;(3)磨玻璃样间质性肺炎4例;(4)空气潴留征1例。结论骨髓移植术后肺部并发症,螺旋CT有多种表现,综合分析病变形态、分布以及移植术后出现时间有助于诊断及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