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评价手术室内腹腔镜与胃镜联合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3月至2011年9月胃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胃间质瘤6例的临床资料,评估其临床价值。结果6例病变术前超声内镜检查初步诊断为固有肌层间质瘤,直径约1.2~2.5cm。采用气管插管异丙酚静脉麻醉下手术室完成手术。6例患者中l例直接经胃镜行ESD切除胃内间质瘤病变后,腹腔镜下偶然发现胃壁外浆膜层另一腔外隆起型间质瘤。予以腹腔镜切除.1例胃镜ESD切除穿孔经腹腔镜修补缝合。4例经胃镜辅助定位腹腔镜切除缝合。手术时间平均(104-4-30)min。术中出血量为(40±18)ml,术后平均住院(84-2.5)d。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均符合间质瘤。随访6—30个月,无复发及转移。结论手术室内胃镜联合腹腔镜行微创治疗胃间质瘤具有麻醉安全、手术补救及时、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镜、超声内镜( EUS)辅助腹腔镜治疗在胃间质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腹腔镜治疗胃间质瘤患者145例,术前均接受胃镜检查,80例接受EUS检查。然后在胃镜和术中EUS引导下行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术后随访2~20个月。结果腹腔镜手术时间50~120 min、平均69.5 min,出血量50~150 mL、平均74.3 mL,8例中转开腹,无术中死亡病例。平均排气时间24.5 h,住院时间4~9 d、平均6.7 d。133例为良性单发肿瘤,12例为交界性肿瘤。129例胃间质瘤,16例为平滑肌瘤。病理切缘肿瘤检查均为阴性,瘤体直径(2.9±4.6) cm。术后随访2~20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术前胃镜、超声内镜联合应用能够早期发现病变,初步判定胃间质瘤的性质、危险程度和周围组织的关系。术中腹腔镜、胃镜和EUS的联合可充分发挥微创治疗胃间质瘤的优势,减少并发症和术后复发,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胃间质瘤的内镜早期诊断及腹腔镜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镜、超声内镜、腹腔镜联合应用在小胃间质瘤(直径<2 cm)发现、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2004-08/2008-09我院胃镜发现的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患者23例,进行超声内镜检查,初步诊断胃间质瘤16例(直径0.89-1.95 cm,平均1.42 cm).随后在胃镜辅助定位下,行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术后长期随访,有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果:手术全部成功,手术时间45-90(平均60)min,无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病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18-36(平均28)h,住院时间3-7(平均4)d.术后病理诊断间质瘤15例,术前诊断符合率93.8%,神经鞘瘤1例.15例胃间质瘤患者术后随访3-52(平均27)mo,未发现肿瘤局部复发和转移.结论:胃镜联合超声内镜有助于发现及诊断小胃间质瘤,并可在术前初步判定危险度.在胃镜辅助定位下,行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治疗小胃间质瘤安全、有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 探讨无明确转移的胃巨大间质瘤内镜切除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2例经超声内镜和CT检查确认无转移灶的胃巨大间质瘤行内镜切除治疗,切除标本送检病理及免疫组化,记录内镜操作时间及出血、穿孔的发生情况.术后第2、6和12个月复查胃镜及超声胃镜,第12个月复查全腹部三期CT扫描,统计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情况.结果 10例内镜下成功切除,内镜切除成功率为83.3% (10/12);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的6例浆膜层均能保持完整性,无意外穿孔发生,行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R)的4例术中采取主动穿孔,主动穿孔率为33.3% (4/12),穿孔后均能通过内镜下完成缝合;术中出血均超过100 ml,通过氩气、电凝及钛夹均能成功止血;8例最小横截面直径在3.5 cm以下的瘤体顺利经食管完整取出,另2例最小横截面直径超过3.5 cm的瘤体在胃腔内分割后通过贲门取出;9例瘤体最大直径小于5.0 cm者术后证实为低度危险胃间质瘤,另1例最大直径大于5.0 cm者证实为高度危险胃间质瘤;随访1年,所有患者未发现局部复发或腹腔转移.2例内镜切除治疗失败者,瘤体最大直径均大于5.0 cm,因术中发生难以控制的大出血而转外科行手术治疗,内镜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发生率为16.7% (2/12),术后病理均为高度危险胃间质瘤.结论 内镜下切除最大直径在5.0 cm以下且无转移的胃巨大间质瘤是安全而有效的,最小横截面直径小于3.5 cm的瘤体更适合经内镜切除,可通过贲门顺利取出.但最大直径超过5.0 cm的胃巨大间质瘤,高度危险的可能性大,术中易发生内镜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内镜切除应谨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镜联合(胃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胃间质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10年至2013年间采用双镜联合、单纯胃镜、单纯腹腔镜、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的胃间质瘤患者共107例,比较4种治疗方式的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和肿瘤复发情况。结果所有病例手术顺利,术后无死亡及治疗相关并发症,随访至今无复发。双镜联合组、单纯胃镜组,单纯腹腔镜组、传统开腹组肿瘤直径分别为(3.7±2.8)em、(2.1±1.2)em、(3.8±2.4)em和(4.2±2.6)em,操作时间分别为(1.8±1.0)h、(0.8±0.5)h、(2.4±1.0)h和(2.5±1.0)h,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9.4±42.7)ml、(35.0±37.2)ml、(59.3±54.6)ml和(236,7±332.2)ml,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2.6±1.3)d、(0.5±0.1)d、(3.7±1.4)d和(5.3±2.4)d,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分别为(0.5±0.1)d、(0.4±0.1)d、(0.6±0.2)d和(3.7±0.7)d,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7.1±5.1)d、(2.0±1.8)d、(9.2±3.1)d和(11.5±4.0)d。双镜联合组操作时间、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单纯腹腔镜组(P〈0.05),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或少于传统开腹组(P〈0.05),肿瘤直径、操作时间、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大于或长于单纯胃镜组(P〈0.05)。结论双镜联合治疗胃间质瘤安全可行,适用范围广,且创伤小、术后恢复快,近期疗效令人满意,其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8.
《中华消化杂志》2022,(4):240-246
目的比较内镜下切除和腹腔镜手术治疗肿瘤最大径为2~5 cm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 分析肿瘤表面情况、生长方式、病变起源等因素对手术方式选择的影响, 为胃间质瘤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1月因胃间质瘤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内镜下切除(内镜下切除组137例)或腹腔镜手术治疗(腹腔镜手术组164例)的301例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 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 肿瘤表面有无凹陷(肿瘤表面黏膜局部下陷深度>5 mm)、是否不规则(肿瘤表面表现为非半球形或非椭圆形)、有无溃疡, 肿瘤部位、形状、病变起源、生长方式(腔内生长或腔内外生长)、危险度分级(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 肿瘤是否整块切除, 手术时间、是否出血、禁食时间、留置胃管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内镜下切除组137例胃间质瘤患者中, 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85例(62.0%),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9例(6.6%), 内镜下全层切除术42例(30.7%), 隧道法内镜黏膜下肿...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与腹腔镜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对比,探讨无腹腔镜辅助下内镜切除胃间质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肿瘤直径〈3.0em且边界清晰的胃间质瘤患者92例,其中53例独立行内镜下切除(内镜组),39例独立行腹腔镜切除(腹腔镜组),对比分析2组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术后胃管留置时间、术后通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复发率和转移率。结果内镜组与腹腔镜组比较,手术耗时短[50(48~58)min比70(50~95)rain,U=1575.00,P〈0.01],术中出血量少[10(5—15)ml比20(20—30)ml,U=1794.00,P〈0.01],术后通便早[18(8~36)h比24(20—40)h,U=1666.00,P〈0.01],而在术后胃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术后随访(27±15)个月,腹腔镜组术后随访(24±11)个月,2组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84,P〉0.05),随访期间均未见胃间质瘤复发和转移,亦无因胃间质瘤而死亡的病例。结论对于直径〈3.0em且边界清晰的胃间质瘤行内镜下独立切除是安全可行的,与腹腔镜手术疗效相近,且创伤更小、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初步探讨在不损伤黏膜层的情况下,腹腔镜内镜联合胃小间质剥除术的可行性。 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10月对15例胃小间质瘤患者在腹腔镜术中进行内镜检查,进行定位和黏膜下注射,然后在腹腔镜下行不损伤黏膜层的剥除术,回顾性总结分析这15例治疗效果。结果 15例小间质瘤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因术中并发症中转开腹。手术时间(53.4±15.8)min,术中出血(19.7±13.3)ml。所有患者均未放置胃管,术后流质饮食时间(1.6±0.5)d,术后住院时间(3.3±0.6)d;术后所有标本假包膜完整,病理均为胃间质瘤,其中12例极低危险度,2例低危险度,1例中危险度。结论 腹腔镜内镜联合胃小间质瘤剥除术短期治疗效果满意,并且术后康复快,符合微创外科和快速康复理念,是胃小间质瘤治疗的一个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腹腔镜胃间质瘤(GST)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腹腔镜手术切除GST18例。结果本组17例腹腔镜手术获成功,1例肿瘤位于胃窦小弯者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时间平均80rain,术中出血量平均20ml;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平均28h,术后1—2d恢复进食,无出血、胃瘘、幽门梗阻等并发症,住院时间平均6d。17例术后随访3~60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腹腔镜GST切除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胃镜对胃间质瘤诊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s,GSTs)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病理学诊断新概念,一直以来常被误诊为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我们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2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STs 36例,以探讨胃镜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提高对此疾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联合C T对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s,GST)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胃镜检查发现胃隆起性病变的病例同时行超声内镜及CT检查,将超声内镜和CT检查的诊断结果与手术后组织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27例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中,直径<3cm为11例,超声内镜诊断率为85.2%,CT诊断率为62.7%;直径为3-5cm为9例,超声内镜诊断率为68.4%,CT诊断率为76.2%;直径>5cm为7例,超声内镜诊断率为59.2%,CT诊断率为83.7%,同时行超声内镜及CT检查诊断率为95.3%.结论:超声内镜联合CT检查是胃间质瘤的最佳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胃间质瘤内镜下的检出率。方法对2004年5月~2010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而进行超声检查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胃间质瘤检出的阳性率。结果6年间胃镜检查共计52368例,胃黏膜下隆起病变461例。其中240例行超声内镜检查,怀疑胃间质瘤161例,其中切除治疗36例,术后病理证实33例。估计胃间质瘤的内镜下检出率约为0.5%。结论消化内镜及超声内镜是胃间质瘤重要的诊断方法,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重新评估胃小间质瘤(直径<2 cm)的潜在风险,评价内镜切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探讨胃小间质瘤的处置策略。方法 2008年9月至2015年12月,584例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并经病理确诊为胃黏膜下肿瘤(SMT)的病例资料纳入回顾性分析,重点调查胃小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并分析其潜在风险;总结ESD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随访结果,并与同期纳入的45例疑诊为胃小间质瘤而选择定期内镜超声(EUS)监测患者的随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584例胃SMT中,间质瘤(239例,40.9%)最为常见,其中203例(84.9%,203/239)属于胃小间质瘤,核分裂象数均≤5/50高倍视野(HPF),但94例(46.3%)有EUS下不良因素,主要包括强回声和异质性,EUS下不良因素与肿瘤的大小有关(P=0.000)。203例胃小间质瘤均成功行ESD,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术后随访12~84个月,81.4%(144/177)的患者术后症状改善,未发现间质瘤复发和转移。45例定期EUS监测的患者中,38例(84.4%)伴有胃肠道症状,随访期间84.2%(32/38)的患者诉症状未得到缓解,12例(26.7%)有较重的的心理负担且严重影响到生活质量。结论 胃小间质瘤合并EUS下不良因素的发生率高,且随着肿瘤的增大发生率升高。ESD切除胃小间质瘤安全有效,有助于明确诊断,能改善患者症状,减轻心理压力,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6.
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G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其具有潜在恶性倾向,病理证实恶性GST者预后较差,早诊断早治疗是GST预后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对于>2 cm的GST指南建议手术切除,以往外科手术切除是其治疗的标准术式,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其R0切除率与常规外科开腹手术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腹腔镜(双镜联合)下切除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医学中心2008-2012采用双镜联合、单纯腹腔镜及传统开腹手术治疗GISTs共95例,比较3组治疗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住院日.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死亡及并发症.随访至今无复发.其中双镜联合组、腹腔镜组及开腹组手术时间分别为63.0min±7.8min、81.6min±6.0min、134.9min±12.9min,术中出血量为24.5mL±4.6mL、27.1mL±7.1mL、112.4mL±22.5mL,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33.4h±2.7h、34.6h±5.2h、36.9h±3.2h,术后下床活动时间37.1h±4.8h、38.0h±3.7h、48.6h±4.0h,术后住院日7.8d±1.4d、8.1d±1.2d、9.4d±1.8d.其中双镜联合组手术时间显著低于腹腔镜(P=0.000),双镜联合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日显著低于开腹组(均P<0.05).结论:内镜辅助腹腔镜下的双镜联合手术治疗GISTs是安全可行的,具有定位准确、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符合微创治疗思路.近期疗效令人满意,远期结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起源于胃肠道的肌层间Cajal细胞(一种调节自主运动的起搏细胞)的肿瘤,瘤细胞显示KIT突变和表达KIT蛋白(CD117)及CD34,它不同于典型的平滑肌及神经源性肿瘤,是一种独立的疾病。由于病变位于黏膜下层、肌壁内或浆膜下层,常规胃镜检查对黏膜下病变难以定性,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CD117和CD34阳性在诊断上有其特殊意义。为探讨胃GIST的内镜诊断特点,现对我院23例胃GIsT患者的内镜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9.
胃肠间质瘤(GIST)是近年来随着免疫组化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而提出的病理学概念,属于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非上皮源性肿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科经腹腔镜手术治疗的32例胃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胃间质瘤是消化系统常见的间叶组织肿瘤,临床表现包括腹痛、肠梗阻、消化道出血、腹部包块等,组织学上具有非定向分化特性,超声技术在其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其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