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爱芳 《北京医学》2002,24(6):422-422
结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是指结肠粘膜固有层内巨噬细胞含有脂褐素样物质的一种粘膜色素沉着性病变.  相似文献   

2.
结肠黑变病的临床及病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进  沈强 《宁夏医学杂志》2000,22(3):170-171
在纤维结肠镜检查1533例中,发现结肠黑变病7例。该病主要因服用蒽类泻药等,使脾性粘膜固有层内出现大量含色素颗粒的巨噬细胞,粘膜色素沉着而呈黑褐色。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据认为与肿瘤及息肉伴发率高,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
结肠黑变病的临床及病理(附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纤维结肠镜检查 15 33例中 ,发现结肠黑变病 7例。该病主要因服用蒽类泻药等 ,使肠粘膜固有层内出现大量含色素 (脂褐素 )颗粒的巨噬细胞 ,粘膜色素沉着而呈黑褐色。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据认为与肿瘤及息肉伴发率高 ,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结肠黑变病的临床特征、病因及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09年76例结肠黑变病的临床资料,重点对发病的性别差异、合并便秘情况、内镜检查和病理组织学情况进行分析。结果76例结肠黑变病中,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中青年男性MC发病率低于老年男性,中青年女性MC发病率高于老年女性;便秘患者占86.84%,合并结肠息肉率26。32%。确诊前64例(84.21%)均长期或间断口服泻剂,12例(15.79%)未服用过泻剂。结肠镜可见结肠黏膜有黑褐色或棕褐色色素沉着。病理可见黏膜固有层巨噬细胞浸润,胞质内色素沉着。经治疗,部分MC可以逆转。结论结肠黑变病与便秘、长期服用泻剂和结肠息肉有关。治疗上应主要去除引起便秘的因素,使用促动力药、非蒽醌类泻剂。对长期服用蒽醌类泻剂的患者应定期结肠镜检查。对确诊的黑变病患者,应定期随访。结肠息肉和肿瘤应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5.
结肠黑变病     
结肠黑变病赵幼安1徐彩珍2靳大川1(山东医科大学1附属医院内科2病理解剖学教研室)结肠黑变病(MelanosisColi)以结肠固有膜内色素沉着为特征,国内报道较少。我院发现2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例1女,57岁。习惯性便泌10余年...  相似文献   

6.
大肠黑变病是以大肠粘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非炎症性良性可逆性疾病,临床上属少见病犤1犦。我院1990年~2000年10年间行结肠镜检查3873例,检出大肠黑变病14例,就其内镜观察及分析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在14例中,男4例,女12例;年龄22~73岁,平均54.7岁。有便秘史13例,时间2个月~13年,大多数患者长期或间断服用过泻剂(果导片、蕃泻叶、大黄苏打、通便灵等),服药时间最长者达10年之久。伴有高血压病史1例,伴有贲门癌、乙状结肠癌术后1年各1例。前5年结肠镜检查1215…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大肠镜技术的广泛应用,结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在中国人群中检出率有上升趋势。结肠黑变病是指结肠固有膜内巨噬细胞含有脂褐素物质的一种粘膜色素沉着性病变。1997年1月~2003年12月,我院1534例电子镜检查中。发现本病30例,检出率1.96%,现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结、直肠黑变病是一种少见病.但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蛋白,高脂肪饮食增加,纤维素摄入不足,该病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该病患者大肠粘膜的色素沉着可分为Ⅲ度:Ⅰ度浅褐色,类似豹皮;Ⅱ度暗黑褐色:Ⅲ度深黑褐色。组织学检查见粘膜固有层内有大量含色素颗粒的巨噬细胞或散在的色素颗粒。电镜见巨噬细胞的数量及体积显著增加,胞质内含大量脂褐素,系次级溶酶体一类,形态及电子致密度不一。在周围的结缔组织中及肠壁神经丛的无髓神经纤维周围可见大量色素颗粒及巨噬细胞片断。患者多有腹痛、腹胀及排粪困难。并且结直肠黑变病患者大肠癌及息肉的发生率高,而息内及肿瘤无色素沉着。少数患者可出现低钾、低钙、低钠和假性肠狭窄而误行剖腹术。引起该病的病因与长期滥用蒽醌类泻剂有关。并且直肠前突、直肠内套叠、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等也是引起结、直肠黑变病的重要原因.祛除了致黑变病的因素.避免泻剂的长期滥用等,可使黑变病得以减轻甚至消逝,并有可能减少部分大肠新生物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编辑同志:我由于便秘,常服用“番泻叶”、“大黄”等药。不知为什么,我最近时常感到腹痛、腹胀。到医院就诊,医生说我患了“结肠黑变病”。请问,什么是结肠黑变病?结肠怎么会变黑呢?北京孙静如孙静如读者:结肠黑变病是一种以结肠粘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非炎症性肠病。长期服用泻药是目前公认的引起结肠黑变病的主要原因。其中,尤以蒽醌类泻剂致病率最高。蒽醌类泻剂包括大黄、番泻叶、芦荟、蓖麻油等。据研究,蒽醌类泻剂可损害肠粘膜上皮细胞,使肠粘膜上皮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坏死的上皮细胞的崩解产物部分脱落入肠腔随粪便排出,部分被巨噬细…  相似文献   

10.
结肠黑变病 (melanosis coli)又称结肠色素沉着斑 ,是一种以结肠粘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良性可逆性的、非炎症性的肠病 ,发生率 0 .0 4%~ 11.2 % [1 ] 。以前国内报道较少 ,但随着便秘发病率的增多和肠镜诊断水平提高 ,结肠黑变病的诊断率在国内呈上升趋势。我院 1999年 5月~ 2 0 0 1年 1月在进行肠镜检查 6 89例中结合病理切片共查出结肠黑变病 8例 ,发病率 1.1% ,现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 8例中 ,男性 5例 ,女性 3例 ,年龄 6 0± 11.7岁 (31~ 82岁 )。患者均有半年以上便秘病史及左下腹胀痛 ,腹泻便秘交替 ,粘…  相似文献   

11.
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病1例报告一院消化内科陈淑香蒋贤校部保健室王天秀患者男,24岁。自诉从小开始就排稀便,每日1~2次,无腹痛。其父10余年前因诊断结肠息肉病,行全结肠切除回肠造瘘术,10年后复发癌变而死亡。该患因血便而就诊。查体:一般状态佳,全身皮...  相似文献   

12.
例1女,63岁。便秘15年。长期口服泻剂,大便每周一次。纤维结肠镜见直肠至盲肠粘膜下广泛变黑呈虎皮状。肠镜诊断:结肠黑变病。病理报告:结肠粘膜固有层中有大量黑色素沉着。诊断为结肠黑变病。  相似文献   

13.
结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是指结肠固有膜内巨噬细胞含有脂褐素样物质的一种粘膜色素沉着性病变,是非炎症性的良性可逆性疾病[1]。该病多发生于老年人及长期便秘和服用泻药的患者,主要认为与滥用泻药有关,尤其是蒽醌类泻药,其他病因少见报道[2~4]。我院2003年4月至2007年4  相似文献   

14.
结肠黑变病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结肠黑变病是一种较少见的疾病 ,病因不清 ,以结肠固有层色素沉着为主要特征。近日 ,我院发现 1例 ,现报告如下 :患者女 ,63岁 ,习惯性便秘 1 0多年 ,1 989年始感排便困难 ,有排便不尽 ,便次频繁 ,难以解出的情况 ;解出的大便颜色稍黄 ,量少不干 ,同时伴有腹胀、腹泻。服多种中药治疗 ,含大黄、番泻叶等成分的蒽醌类泻药经常服用 ,有两次服药期超过 3个月 ,但效果不佳。 1 998年初 ,外院拟诊“直肠套叠”行“部分直肠、乙状结肠切除 ,直肠上结肠悬吊术”,术中未见肠粘膜黑变现象 ,术后症状无缓解 ,体重下降。 1 999年7月 9日转入…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15岁。因粘液血便反复发作1年,加重1个月,收住入院。直肠镜检查:直肠多发性息肉伴出血。纤维结肠镜检查:全结肠、直肠多发性息肉病。GI检查:食管、胃、小肠未见器质性病变。入院作次全结肠切除术,阑尾切除,保留盲肠及直肠中下段。术中见保留肠腔两切端粘膜色泽正常,有散在绿豆大小息肉隆起数十枚,以直肠尤甚,电灼后行端端双层吻合术。病理诊断:结肠、直肠多发性息肉病。术后第5天拔除肛管出现便血不止,再次手术探查见盲肠前壁粘膜面有4枚绿豆大小息肉,其中系膜侧2枚息肉渗血。吻合口愈合良好,直肠粘膜粟粒息…  相似文献   

16.
结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1]是指结肠固有膜内巨噬细胞含有脂褐素样物质的一种粘膜色素沉着性病变,结肠镜下可见粘膜呈棕褐色或黑色,故得名.随着结肠镜技术的广泛应用,本病的检出率日渐增多.本文对我院2000年4月~2006年4月确诊为MC的63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结肠黑变病是结肠固有膜内巨噬细胞含有脂褐素样物质的一种粘膜色素沉着性病变,以往临床报告较少。目前,随着结肠镜检查的广泛开展,其检出率不断增高。现将我们诊断的2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大肠黑变病35例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肠黑变病是一种少见疾病,作者1991~1998年行大肠镜检查6751例,发现大肠黑变病35例。本文就其大肠镜观察及分析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5例中女性19例,男性16例;年龄26~75岁,平均54岁。有便秘,排便困难,腹胀不适长期服用泻剂(主要为蕃泻叶、大黄等)3个月~10年者32例。有排便困难伴腹痛,大便次数增多,服用污剂2~3个月者2例。有排便困难,周期性大便带血及腹痛,服泻剂4月者1例。1.2内镜所见大肠黑变病好发于近端结肠,严重时可累及全结肠。色素沉着一般不超过回…  相似文献   

19.
谢立群  任万英  吴凤云  李华 《武警医学院学报》2009,18(3):219-220,235,F0004
【目的】探讨结肠黑变病的临床诊断、病理特征和治疗。【方法】对2003—2006年结肠镜检出并经病理证实的31例结肠黑变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例结肠黑变病中,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平均年龄66.8岁,临床表现以便秘为主。结肠镜下可见结肠黏膜有棕褐色或黑褐色色素沉着,呈颗粒状、网状或虎皮状。病理检查示,黏膜固有层间质中有吞噬棕褐色色素的巨噬细胞。【结论】结肠黑变病主要与便秘、滥用泻药有关,可能与结肠腺瘤有关。治疗应针对便秘原因,尽量使用促动力药、非蒽醌类泻剂或微生态制剂。对经常服用蒽醌类泻药的患者应定期行结肠镜检查,注意发现黑变病,同时警惕是否有癌变或息肉的存在。对已经确诊为黑变病的患者,定期的肠镜随访是非常必要的。对有息肉、肿瘤表现者,应及早进行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60岁,1996年因粘液血便1月余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诊为慢性结肠炎.服中西药1年后出现便秘、腹胀、发热、睡眠不佳,症状持续2年余.1999年5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经电子纤维结肠镜检查发现,升、横、降及乙状结肠粘膜出现黑褐色斑为染色颗粒,并在升结肠发现0.8cm×0.8cm大小之广基息肉,随即予以切除.当时该院诊为大肠黑变病伴结肠多发息肉.后继续应用中西药治疗,1年后经电子肠镜复查,见升、横、降及乙状结肠粘膜为花斑样染色;降结肠发现0.5cm×0.5cm大小的息肉,亦予以切除,仍诊为大肠黑变病伴息肉.又继续治疗1年余,于2001年2月再次经电子纤维肠镜检查发现,升、横、降结肠粘膜水肿,伴黑色斑纹样染色,乙状结肠、直肠息肉3颗,再次诊为大肠黑变病伴息肉,并行息肉切除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