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股轨迹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髌股关节并发症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翻修最常见的原因[1],多数表现为髌前痛及髌骨外侧半脱位[2-3],少数表现为髌骨骨折[4]、髌骨撞击综合征[5]、髌骨假体松动等。笔者就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股轨迹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1解剖与生物力学髌股关节由髌骨关节面与股骨滑车沟及内外侧髁  相似文献   

2.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假体内置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髌骨置换时髌骨假体内置对髌股关节运动轨迹的影响。方法2001年9月~2002年3月48例(75膝)行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采用髌骨假体内置的方法置换髌骨,并在术中髌骨置换前后测试髌股关节运动轨迹,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髌骨假体安放位置对髌股关节运动轨迹及术后关节功能的影响。结果75膝术中胫骨、股骨截骨完成并安装试模后测试髌股关节运动轨迹,69膝可达到“nothumbtest”,髌骨内置2~5mm后再次测试仍全部达到“nothumbtest”;余6膝未达到“nothumbtest”,经髌骨内置4~8mm后5膝达到,1膝经髌外侧支持带松解最终实现“nothumbtest”。术后经12~18个月随访,膝关节活动度平均为116.5°(95°~125°)。无一例出现髌骨脱位、半脱位、髌骨坏死、髌骨骨折、髌腱撕脱、髌骨不稳以及皮肤坏死等并发症。结论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假体内置可有效地改善髌股关节运动轨迹,减少对髌外侧支持带松解的需求,降低髌骨相关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髌股关节并发症主要包括:膝前疼痛、髌骨脱位与半脱位、聚乙烯严重磨损导致的滑膜炎、髌骨假体松动等.这些并发症的形成和髌股关节与胫股关节间复杂的运动学特征、髌股关节间的高接触应力、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张力不平衡及伸膝装置对线异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旋转截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膝关节是人体最大、解剖复杂、多轴向运动的关节.如今,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已成为晚期膝关节炎常用的临床治疗手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随着该手术的大量开展,由此所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增多.据报道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髌股关节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5%~12%,占人工膝关节翻修原因的50%[1,2],成为膝关节翻修的最常见原因之一.股骨假体和胫骨假体的旋转对线不良会对髌骨轨迹和膝关节功能造成影响[3].其中股骨假体的旋转对线技术是决定髌股运动力学和膝关节屈曲稳定性的关键技术之一.笔者回顾近年相关文献,就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旋转截骨的研究进展作系统探讨.  相似文献   

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3):1223-1227
[目的]探讨膝关节外侧支持带松解前后髌骨轨迹的变化,寻找外侧支持带松解术后部分病例效果不佳的原因。[方法]临床采集符合纳入标准的92例(138膝)样本,松解前后分别行10°、20°、30°和40°屈膝位髌股关节CT扫描,测量髌股适合角,髌骨外移角和股骨远端内侧扭转角,比较松解前后髌骨轨迹的变化。[结果]通过测量髌股适合角,髌骨外移角发现髌骨轨迹29膝松解后无改善,109膝明显改善。109膝的股骨远端内侧扭转角均9°,29膝的股骨远端内侧扭转角均9°。说明股骨远端内侧扭转角可能是影响外侧支持带松解后髌骨轨迹的一个重要因素。[结论]外侧支持带松解术是治疗髌股关节紊乱症非常有效的手术,但是术后部分病例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长期随访效果,其中原因并不明了,通过实验发现术后髌骨轨迹未发生改变可能是主要的原因,而股骨远端扭转可能是影响髌骨轨迹恢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髌股关节不稳定症的影像学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涛  纪斌平 《实用骨科杂志》2007,13(9):532-534,547
髌股关节是伸膝装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髌骨在股骨滑车凹中正常运动轨迹依赖于髌骨与股骨髁间凹的骨性关节和关节囊、支持带提供的静态稳定作用,以及股四头肌的动态稳定作用。如果髌股关节不稳定,就会发生髌股关节运动轨迹的改变、髌骨向外侧倾斜和/或半脱位,使外侧髌股关节面产生过高压力,软骨被磨损,最终导致软骨软化和骨关节炎。  相似文献   

7.
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假体旋转不良的CT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CT技术测量全膝关节置换术股骨假体和胫骨假体旋转角度,探讨假体旋转性和髌股关节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以股骨髁上轴和胫骨结节为参考点,对股骨假体和胫骨假体的旋转角度进行测量,并比较了20例功能良好膝关节和30例产生髌股关节并发症的膝关节的假体旋转性。结果髌股关节并发症组的假体存在过度内旋,其内旋度数和值与髌股关节并发症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轻度假体内旋(1°~4°)导致髌骨倾斜和轨迹外移;中度假体内旋(3°~8°)导致髌骨半脱位;重度假体内旋(7°~17°)导致早期的髌骨脱位和晚期的髌骨置换失败。功能良好组的假体外旋10°~0°。结论在机械轴线正常时,假体的内旋放置可能是导致髌股关节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利用CT扫描图像,行假体旋转度测量可用于术中以指导手术,术后也可以作为是否需要翻修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8.
Chu XB  Wu HS  Xu CM  Zhu YL  Feng MG  He ZY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6):1136-1140
目的探讨全膝置换术中股骨假体的轴向旋转对髌股关节生物力学的影响,为临床指导人工膝关节置换的手术技术提供实验依据,以减少术后髌股关节的并发症。方法取9具正常国人新鲜冷冻尸体的9个膝关节作为研究对象,模拟膝关节自站立位屈膝下蹲的动作,设计制作膝关节实验架,与Instron 8501生物力学测试仪共同搭建实验平台。人工膝关节采用Nexgen LPS全膝系统,手术由同一位有经验的术者实施以控制实验误差,不置换髌骨。比较股骨假体相对于经股骨上髁轴内旋2°、内旋4°、旋转0°(与经股骨上髁轴平行)、外旋2°、外旋4°、平行于Whiteside线等6个不同的轴向旋转位置时的髌股关节的生物力学指标。选择屈膝30°、60°、90°、120°为观察角度,采用日本富士公司生产的压敏片测定髌股接触面积和峰值接触压,最后经扫描和软件处理得到数字化的结果。结果当股骨假体的旋转与经股骨上髁轴平行时,测得的髌股关节峰值接触压结果最优(P< 0.05)。各股骨假体旋转对线组测得的髌股接触面积无显著差异(P>0.05)。但不同标本、不同观察角度下的髌股接触形态不同。结论全膝置换术中股骨假体的轴向旋转对线对于髌股关节的接触压影响较显著,经股骨上髁轴作为股骨假体的旋转对线的参照较为可靠。  相似文献   

9.
王守立  祝云利  陈宜  符培亮 《骨科》2011,2(2):111-114
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能改善膝关节功能,是治疗各种晚期退行性骨关节疾病的标准手术方法。但是全膝关节置换术也有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如与髌股关节相关的术后并发症是非感染因素所致翻修的主要原因,因伸膝装置不平衡导致的髌骨轨迹不良是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髌股关节置换术治疗单纯髌股关节炎的临床意义及中远期疗效.方法 1991年1月至1999年7月,应用自行研制的人工髌股关节假体(Y-L-Q型)行髌股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的单纯髌股关节炎并获得随访患者39例48膝,男6例6膝,女33例42膝;年龄38~68岁,平均54.4岁.常规于术后3个月、半年、1年及之后每年门诊随访,摄膝关节正侧位、负重位及髌骨轴位X线片,检查关节活动度,询问患者症状,根据自行制定的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随访时间8~16年,平均12.7年.末次随访时髌股关节置换的疗效为优29膝、良12膝、可2膝、差5膝,优良率为85.4%.随访期间无假体松动或断裂,无髌骨骨折.3例5膝(10.4%)因病情持续进展而行全膝关节置换术,两次手术的间隔时间为7~12年,平均9.3年.结论 应用自行设计的人工髌股关节假体(Y-L-Q型)行髌股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单纯髌股关节炎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能改善髌前痛症状,推迟全膝关节置换术时间.提高假体生存率的关键是适应证的准确选择和熟练的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11.
《中华骨科杂志》2022,(13):831-838
目的探讨人工髌股关节置换术治疗重度髌股关节骨关节炎的早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髌股关节置换术的严重髌股关节骨关节炎患者64例(80膝), 男9例(12膝)、女55例(68膝);年龄(60.50±8.82)岁(范围27~82岁)。术前膝关节X线片提示髌股关节退变均为Kellgren-Lawrence Ⅳ级, 内外侧胫股间室无明显退变。单侧髌股关节置换48例, 双侧髌股关节置换16例, 其中同期双侧髌股关节置换9例、分次行双侧髌股关节置换7例。对术后随访5年以上的患者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HSS)膝关节评分及牛津膝关节评分(Oxford knee score, OKS)评估临床疗效;测量手术前后膝关节髌骨轴位X线片上髌骨倾斜角和站立位双下肢全长正位X线片上髋-膝-踝角;观察有无切口感染、假体周围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假体松动、磨损及胫股间室严重骨关节炎等并发症。结果 64例患者随访(4.31±1.79)年(范围1.5~8.2...  相似文献   

12.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髌骨弹响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研究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髌骨弹响的原因,并探讨相应的对策。[方法]自2001年1月~2004年11月,对57例(89膝)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术中发生髌骨弹响14膝,分析发生原因,采取处理措施。[结果]髌骨弹响是各种原因所致的髌股关节轨迹异常所致,包括髁间窝型和滑车沟型。[结论]全膝关节置换应重视髌股关节问题,采用正确的截骨和假体安装技术,完善假体设计,完全可以避免髌骨弹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膝置换术中股骨假体矢状位上屈曲对髌股关节生物力学的影响,为临床指导人工膝关节置换的手术技术提供实验依据,以减少术后髌股关节的并发症。[方法]取正常国人新鲜冷冻尸体的5个膝关节作为研究对象,模拟膝关节自站立位屈膝下蹲的动作,设计制作膝关节实验架,与生物力学测试仪共同搭建实验平台。人工膝关节采用DePuy PFC假体全膝系统,手术由同一位有经验的术者实施以控制实验误差,置换髌骨。比较股骨假体相对于按下肢力线位、前屈5°、10°及后屈5°、10°、15°位置时的髌股关节的生物力学指标。选择屈膝30°、60°、90°、120°为观察角度,采用美国Tecscan公司生产的感测片测定髌股关节接触压峰值,最后软件处理得到数字化的结果。[结果]除了在膝关节屈曲30°、60°、90°,股骨假体前屈5°时,髌股关节内侧间隙接触压峰值与下肢力线位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各种屈膝角度下,股骨假体不同屈曲角度所致髌股关节内外侧间隙接触压峰值与下肢力线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股骨假体后屈角度越大,峰值的升高越明显。[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假体在矢状位上争取按下肢力线位置入,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JESSH.  LONNER  JEFF  G.  JASKO  ROBERT  E.  BOOTH  JR.  关振鹏 《骨科动态》2007,3(2):78-83
背景:髌股关节置换术对于仅侵犯膝关节前间室的单发性关节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当其需要行翻修手术时,是否会影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结果仍不明确。本研究旨在回顾先期行髌股关节置换术后再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结果。 方法:我们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对10例患者共12膝失败的髌股关节置换进行了翻修,翻修原因,包括单发的进行性胫股关节炎(6膝)、单发的髌股关节轧住和轨迹不良(3膝)以及两者同时存在(3膝)。这些患者在髌股关节置换术后进行翻修术的平均时间为4年,每个膝关节均使用了后稳定型假体,未使用加长柄、填充垫或结构性骨移植物。术后对这些患者进行了临床及影像学随访,其中包括美国膝关节学会临床及功能评分(KSS)。术前我们就对这些失败的髌股关节置换术进行了评估,并获得了术前KSS评分。 结果: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3.1年,平均KSS临床评分和功能评分从术前的57分和51分分别增加至术后的96分和91分。在最近的随访中,没有临床和影像学证据表明这些患者存在髌股关节轨迹不良、松动和磨损。 结论:基于我们对本组患者的小样本短期随访经验,髌股关节置换失败后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不会影响其结果。 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Ⅳ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相似文献   

15.
髌股关节病变是膝关节前区疼痛的重要原因之一,髌股关节运动轨迹异常是引起髌股关节功能紊乱的主要原因,因此髌股关节运动轨迹一直是研究热点。用于描述髌骨相对于股骨的运动方式主要有外移、外翻以及外旋。从解剖学角度分析,决定髌骨运动轨迹的主要因素有股骨滑车关节面骨性几何学形态、股四头肌以及髌骨内外侧韧带结构,实验研究具体方法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最终结果。该文检索主要描述正常髌股关节运动轨迹的研究文献,就具体研究方法及髌骨外移、外翻及外旋运动轨迹进行汇总分析,发现在膝关节屈曲0°~90°范围内,髌骨相对于股骨总体表现为外移、外翻;在0°~30°范围内,髌骨相对于股骨先表现为内移,而后再持续外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止血带对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以外科髁上轴线为股骨远端旋转定位线的髌骨轨迹的影响.方法 2002年12月至2008年8月,首选以外科髁上轴线为股骨远端旋转定位标志的初次全膝关节置换349例(526膝),男124例(155膝),女225例(371膝);年龄33~84岁,平均68岁.膝内翻387膝,膝外翻94膝.均使用同一种保留后十字韧带的活动平台假体,由同一位手术医生操作.采用前内侧髌旁入路,以外科髁上轴线为股骨远端旋转定位线,以no thumb test检测髌骨轨迹.对髌骨轨迹不良者,缝合髌骨内上缘支持带并松开止血带.对再次检查髌骨轨迹不良者行外侧支持带松解术.术后3个月患者能够极度屈曲膝关节时摄X线片检查髌骨轨迹.结果 术中no thumb test阳性138膝,其中半脱位12膝(膝外翻),髌骨倾斜126膝(膝外翻74膝).缝合髌骨内上缘支持带并松开止血带后,no thumb test阳性40膝,其中半脱位8膝(膝外翻),髌骨倾斜32膝(膝外翻29膝).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率7.6%(40/526),膝外翻松解率39.4%(37/94).结论 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高压止血带对髌骨轨迹有干扰作用.术中缝合髌骨内上缘支持带并松开止血带,可降低外侧支持带松解率.  相似文献   

17.
人工髌股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晚期髌骨软化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报道人工髌股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晚期髌骨软化症的疗效观察。方法:对8例髌骨软化症晚期(Ⅲ-Ⅳ级)行髌骨关节面修整,人工髌股关节表面置换术,调整髌骨轴线。结果:随访5年。关节疼痛缓解。功能明显改善。结论:此项手术对晚期髌骨软化症,年龄在50岁以上者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髌股关节病患者,髌骨外倾角的大小范围对髌股关节病诊断的意义。 方法实验组收集年龄27~65岁,平均年龄(50±4)岁。临床上就诊于哈尔滨市第一医院骨科患者,不同程度的膝关节疼痛及屈伸活动受限,排除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感染,关节外伤,符合髌股关节病诊断标准病例214例,共计214膝。拍摄X光下膝关节屈膝髌骨30°时轴位片,测量髌骨外倾角的大小。对照组收集年龄28~77岁,平均年龄(51±3)岁,无膝关节病及疼痛的病例60例,共计60膝,拍摄X光下膝关节屈膝髌骨30°时轴位片,测量髌骨外倾角的大小。 结果实验组测得髌骨外倾角在18.5°~35.2°之间,髌股关节病患者X光下膝关节屈膝髌骨30°时轴位片髌骨外倾角增大。对照组测得髌骨外倾角在7.7°~18.7°之间,X光下膝关节屈膝髌骨30°时轴位片髌骨外倾角在正常范围。 结论髌骨外倾角的测量对于髌股关节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X光下膝关节屈膝髌骨30°时轴位片见髌骨外倾角增大并伴有关节疼痛患者可以考虑髌股关节病诊断,可行关节镜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手法治疗髌股关节紊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国旭  魏敏民  徐超 《中国骨伤》2008,21(9):710-711
髌股关节紊乱(髌骨倾斜、髌骨半脱位)是髌骨不稳定的常见原因,而髌骨排列和运动轨迹异常及由此形成的应力分布异常所造成的关节软骨损伤,是髌股关节疼痛的主要原因,是髌股关节常见病。表现为膝前疼痛、髌骨轨迹异常和髌股关节软骨损伤。随着人们对以软骨退变为主要特征的膝关节骨关节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髌股关节紊乱在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占有很高比例,其治疗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膝关节骨关节病的疗效:2005年12月至2007年4月完成病例治疗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髌股关节稳定机制的解剖学及生物力学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上常见的膝前痛、髌骨软骨软化症及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现的髌骨不稳等多与髌股关节的失稳或者轨迹异常有关,治疗此类疾病的关键就是要维持髌股关节的稳定性。近年来,国内外对髌股关节的稳定机制做了一些研究,从大体解剖学观测及髌股接触面积和髌骨运动轨迹的生物力学等方面做了一些探讨,本文主要从解剖学及生物力学方面对近年来髌股关节稳定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