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氟氯氰菊酯浸帐防制疟疾媒介按蚊效果。 方法 在疟疾暴发流行点 ,以 12 .5 %氟氯氰菊酯水乳剂按 15mg/m2 帐面的剂量 ,对居民的蚊帐实施浸泡 ;定时、定点室内晨间帐内、室外人诱和猪舍内捕蚊观察按蚊密度 ;通过疟史调查了解疟疾发病情况。 结果 浸帐后连续 2年居民帐内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密度分别较浸帐前下降了10 0 .0 0 %和 99.93 %。浸帐当年未浸泡居民帐内仍可捕到两种按蚊 ;室外人诱及猪舍内嗜人按蚊密度有所回升 ,但室外人诱该蚊占按蚊的比率显著下降。第 2年后两种捕蚊方法未再捕到嗜人按蚊 ,而中华按蚊则维持较高密度 ,显示浸帐对降低中华按蚊种群数量的效果不佳。疟疾发病率从浸帐前 (1999年 )的 2 1.0 1%下降至 2 0 0 1年的 1.3 8%。 结论 一次氟氯氰菊酯浸泡蚊帐 ,可明显降低嗜人按蚊密度 ,能有效控制疟疾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2.
1990年在疟疾中度地方性流行区河南省固始县进行了α-氯氰菊酯浸泡蚊帐疟疾及其媒介的社区干预试验。实验结果显示浸泡蚊帐后疟疾人年发病率下降2.0%,显著低于对照区的3.6%,其保护效能为43%;10岁以下儿童原虫率浸泡区内对照区的1/4。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的室外叮人率分别下降70.3%和29.3%,停息于蚊帐内的按蚊数接近于0。  相似文献   

3.
1990年在疟疾中度地方性流行区河南省固始县进行了α-氯氰菊酯浸泡蚊帐控制疟疾及其媒介的社区干预试验。实验结果显示浸泡蚊帐后疟疾人年发病率下降2.0%,显著低于对照区的3.6%,其保护效能为43%;10岁以下儿童原虫率浸泡区为对照区的1/4。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的室外叮人率分别下降70.3%和29.3%,停息于蚊帐内的按蚊数接近于0。在使用浸泡蚊帐的人群中没有发现副反应。实验还发现,α-氯氰菊酯浸泡涤纶蚊帐的效果优于棉纱蚊帐且残效持续1年以上。α-氯氰菊酯浸泡蚊帐是控制疟疾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不同剂型的拟虫菊酯浸泡棉蚊帐和尼龙蚊帐对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的效果。方法 采用WHO推荐的接触筒强迫接触法。结果 棉蚊帐和尼龙蚊帐浸药后180d,拜虫杀(SC12.5%高效氟氯氰菊酯)12.5mga.i/m^2;杀飞克(EW5%氟氯氰菊酯)15mga.i/m^2;克敌(SC2.5%高效氟氯氰菊酯)12.5mga.i/m^2;,凯素灵(EC2.5%溴氰菊酯)15mga.i/m^2和奋斗呐(WP2.5%试氯氰菊酯)25mga.i/m^2对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的毒效仍达100%。结论 在疟疾流行季节前,用杀虫剂浸泡蚊帐1次,能够对媒介按蚊起到有效防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南阳市传疟媒介。方法 2005–2017年,选择南阳市唐河县马振扶乡和桐柏县淮源镇作为疟疾媒介监测点,采用夜间室外半通宵人诱法和清晨帐内捕蚊法进行传疟媒介调查。结果 2005–2017年,南阳市2个监测点室外半通宵蚊帐内人诱法捕获中华按蚊平均密度为0.65~22.30只/(人·h),密度高峰为6、7月;仅2008–2011年在桐柏县捕获嗜人按蚊,平均密度为0.03~1.10只/(人·h)。2005–2011年, 南阳市2个监测点清晨帐内捕蚊法捕获中华按蚊平均密度为0.08~0.24只/(顶·夜),密度高峰为每年7、8月;仅在桐柏县捕获到少量嗜人按蚊,平均密度为0.01~0.02只/(顶·夜)。结论 南阳市存在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两种传疟媒介,中华按蚊为优势蚊种。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氟氯氰菊酯浸泡蚊帐防治中华按蚊及防疟的效果.方法选择广东花都市梯面镇1 5个自然村为实验区.浸帐前一年进行了流行病学基本数据调查.1995年4月和1996年4月分别用氟氯氰菊酯50 mg ai/m2浸泡蚊帐;浸帐率分别为98.6%和95.1%,药帐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3.4%和88.7%. 结果实验区浸帐前(1 994年)的月平均发病率为9.17‰,浸帐后分别降为2.23‰(1995年)和1.29‰(1996年),比浸帐前分别下降75.7%和85.9%;浸帐前(1994年)中华按蚊密度为8.38只,1995年、1996年第1、2次浸帐后下降为1.21和0.18只,浸帐后密度分别下降85.6%和97.9%.浸帐人群疟疾发病率明显低于无浸帐或无蚊帐的人群(P均<0.01).结论氟氯氰菊酯50 mg ai/m2浸泡蚊帐对控制中华按蚊自然种群密度及疟疾传播均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在四川省洪雅县中山镇采用杀飞克(5% 氟氯氰菊酯水乳剂)及拜虫杀(125% 氟氯氰菊酯悬浮剂)喷洒、浸泡蚊帐,控制疟疾,两实验区蚊帐处理后无当年新感染病例发生,且蚊虫密度和叮人率较对照区明显降低。生物测试表明,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对该杀虫剂的两种剂型较致乏库蚊更敏感,且持效维持到整个流行季节。采用浸泡或喷洒两种方法处理蚊帐,对控制媒介按蚊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了评价溴氰菊酯浸泡蚊帐防制嗜人按蚊及其防疟效果的成本效益,通过对以往资料的分析表明,试验区与对照区比较,试验区嗜人按蚊密度下降85% ̄90%,浸帐后试验疟病发病率可减少64.7% ̄89.0%,按人均处理面积核算成本,溴氰菊酯浸泡蚊帐法的费用为0.244元/人。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和选择更经济、有效的适合目前嗜人按蚊分布区控制疟疾暴发流行的防治措施以及在暴发流行已得到初步控制后疟疾疫点的控制和监测措施。方法采用现场试点研究方法对不同疟疾控制和监测措施进行费用效果评价和分析。结果采用传染源控制结合媒介控制措施的王店乡的报告发病率、血检阳性率和年带虫发病率均显著低于采用单一传染源控制措施的桂五镇,嗜人按蚊密度和中华按蚊密度也明显低于桂五镇;传染源控制结合杀虫剂浸帐措施和传染源控制结合杀虫剂浸泡蚊帐加畜舍喷洒措施对于控制嗜人按蚊媒介区的疟疾局部暴发流行均可取得明显的防治效果。但前者费用仅为后者费用的55%。在暴发点和局部暴发流行得到初步控制后,继续进行疟疾监测并对疫点采取传染源控制措施与采用传染源控制结合媒介控制的综合措施的防治效果相似,但前者所需费用则明显低于后者。结论媒介控制措施对于控制嗜人按蚊媒介区的局部暴发流行具有重要意义,采用传染源控制结合杀虫剂浸帐措施较经济、有效。在暴发流行得到初步控制后,传染源的监测和及时控制则成为疟疾防治的重点。对疫点仅采取传染源控制措施较为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10.
为了评价溴氰菊酯浸泡蚊帐防制嗜人按蚊及其防疟效果的成本效益。通过对以往资料的分析表明,试验区与对照区比较,试验区嗜人按蚊密度下降85%~90%;浸帐后试验区疟疾发病率可减少64.7%~89.0%。按人均处理面积核算成本,溴氰菊酯浸泡蚊帐法(浸泡蚊帐10.19m2/人)的费用为0.244元/人;DDT室内滞留喷洒(30.97m2/人)的费用为0.708元/人;溴氰菊酯室内滞留喷洒(30.97m2/人)的费用为1.024元/人。三者成本比率为1∶2.9∶4.2。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溴氰菊酯浸泡蚊帐防制疟疾媒介,可控制疟疾传播和减少疟疾发病率;并且使用方法简易,群众易掌握;成本比滞留喷洒低,对人畜安全,对蚊帐无腐蚀损坏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江苏省近年来疟疾疫情回升地区媒介按蚊种类。方法采用rDNA ITS2区段基因序列分析技术,对半通宵室外人饵诱捕法和清晨蚊帐内捕蚊法捕获的现场按蚊进行蚊种鉴定。结果经形态学鉴定和PCR基因扩增,并与实验室模式种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八代按蚊、雷氏按蚊DNA基因比较,现场捕获的按蚊均为中华按蚊。结论中华按蚊仍是目前江苏省疟疾疫情回升地区的主要传疟媒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和选择更经济、有效的适合目前嗜人按蚊分布区控制疟疾暴发流行的防治措施以及在暴发流行已得到初步控制后疟疾疫点的控制和监测措施。 方法 采用现场试点研究方法对不同疟疾控制和监测措施进行费用 -效果评价和分析。 结果 采用传染源控制结合媒介控制措施的王店乡的报告发病率、血检阳性率和年带虫发病率均显著低于采用单一传染源控制措施的桂五镇 ,嗜人按蚊密度和中华按蚊密度也明显低于桂五镇 ;传染源控制结合杀虫剂浸帐措施和传染源控制结合杀虫剂浸泡蚊帐加畜舍喷洒措施对于控制嗜人按蚊媒介区的疟疾局部暴发流行均可取得明显的防治效果。但前者费用仅为后者费用的 5 5 %。在暴发点和局部暴发流行得到初步控制后 ,继续进行疟疾监测并对疫点采取传染源控制措施与采用传染源控制结合媒介控制的综合措施的防治效果相似 ,但前者所需费用则明显低于后者。 结论 媒介控制措施对于控制嗜人按蚊媒介区的局部暴发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采用传染源控制结合杀虫剂浸帐措施较经济、有效。在暴发流行得到初步控制后 ,传染源的监测和及时控制则成为疟疾防治的重点。对疫点仅采取传染源控制措施较为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隆回县疟疾传播媒介,为当地疫情调查处置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8年8月中旬,选点至少连续3天开展传疟媒介调查。幼虫调查采用勺捕法,成蚊种类和密度调查采用诱蚊灯通宵诱蚊法和双帐人饵通宵诱捕法,同时清晨入户搜捕按蚊并调查居民蚊帐使用情况。对捕获的成蚊进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采用18S rRNA基因为基础的巢式PCR技术检测按蚊体内疟原虫子孢子阳性情况。结果调查点按蚊幼虫密度平均为0.08只/勺;仅捕获中华按蚊成蚊735只,其中人饵帐诱密度平均为0.28只/人·h,畜舍灯诱平均密度为58只/(灯·夜),人房外灯诱平均密度为1.82只/(灯·夜),居民室内未搜捕到按蚊;未检测到疟原虫子孢子。当地居民户均蚊帐使用率为19.05%。结论隆回县传疟媒介单一,为中华按蚊,除畜舍外总体密度较低。但因传疟媒介和输入病例持续存在,流行季节应继续加强该地区的媒介监测、防制和宣教工作。  相似文献   

14.
我们于1989年8~10月,在沧源县班老乡进行了溴氰菊酯浸泡蚊帐防治微小按蚊和中华按蚊的现场观察,结果如下。一、材料与方法(一)实验区概况沧源县班老乡有6个行政村,选取上班老行政村的1~4社为浸帐区,人口816人;5~8社为对照区,人口663人。两区居民绝大多数为佤族,经济、文化落后,多居住在人上牛下、以竹笆为墙的草屋内,多数人无使用蚊帐的习惯,人均帐为1.8人一顶,并有夜间露宿的习惯。该村以山地为主,水田较少。溪河水少,水质清凉,为按蚊的主要孳生场所。1988年该乡发生疟疾暴发,全乡疟疾病人数741人,为近年来发病最高年。(二)杀虫剂及浸帐方法实验所用敌杀死为法国罗素·优克福公司生产。以15mg/m~2(有效成分)预先计算好每顶蚊帐的吸水量和敌杀死用量,将蚊帐浸泡后晾干使用。浸帐使用率在95%以上。  相似文献   

15.
不同剂型溴氰菊酯和氟氯氰菊酯对中华按蚊击倒力的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不同剂型溴氰菊酯和氟氯氰菊酯浸泡蚊帐后的灭蚊效果。方法 采用击倒试验法和药帐接触法,观察中华按蚊的击倒和死亡情况。以Finney机率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 中华按蚊对不同剂型的溴氰菊酯和氟氯氰菊酯的KT50在7.17-15.45min之间;被击倒蚊虫24h后的死亡率均为100%;接触浸药帐min的校正死亡均大于90%;1年后中华按蚊的KT50仍在10.82-16.17  相似文献   

16.
江西安福县严田乡1987年发生局部间日疟暴发流行。村发病率最高达27.94%。1987年9月,在暴发流行的3个村庄人房帐内捕蚊。经鉴定,按蚊属中有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两种,嗜人按蚊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2016-2018年安徽省传疟媒介种群分布、密度、季节消长及夜间活动规律,为消除疟疾后阶段输入性疟疾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2016-2018年,在安徽省105个县(市、区)采用诱蚊灯全通宵捕蚊法和室外双帐人饵全通宵诱捕法开展传疟媒介蚊种监测,比较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捕蚊场所按蚊密度。结果 2016-2018年,安徽省105个县(市、区)中有103个县(市、区)捕获到按蚊,其中灯诱法捕获32 494只、人诱法捕获36 228只。所有捕获按蚊经形态学鉴定均为中华按蚊,未发现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密度高峰为6-8月,夜间活动高峰为19∶00-23∶00。不同捕蚊场所中,以畜禽棚按蚊密度最高(H = 18.835,P < 0.05)。2016和2017年不同地区中华按蚊密度均存在差异(H = 16.655、11.566,P均< 0.01),淮河以北地区中华按蚊密度较低。结论 中华按蚊在安徽省广泛分布,是当前安徽省最主要的传疟媒介。在消除疟疾后阶段,应加强安徽省媒介监测,在疫点及时采取媒介控制措施,防止出现境外输入性疟疾本地再传播。  相似文献   

18.
自1985年开始连年在河南固始、淮滨、商城、潢川四县实施大面积二二三室内滞留喷洒防制嗜人按蚊控制恶性疟的流行。为考核其防治效果,监测按蚊数量及疟疾发病动态,我们于1987年以淮滨县张庄乡为观察点,进行按蚊密度、叮人率、发热病人血检及人群带虫率等项的调查。蚊媒考核和疟原虫调查,6~10月份每句调查一次。室外人帐通宵诱蚊观察,共诱捕按蚊54只,平均叮人率为3.9只/人·夜;入帐内按蚊密度平均为0.07只/帐;晚间牛体捕蚊1h共捕按蚊1763只。上述三项调查捕蚊,经鉴定全部为中华按蚊。张庄乡监测范围7790人,6~10月份共血检发热病人1520人,血检率为19.5%,间日疟原虫阳性4人,年带虫发病率为0.05%,未检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近年来湖北省主要传疟媒介按蚊季节消长、栖息、吸血和孳生地等生态习性及其密度变化情况,为消除疟疾前蚊媒防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于2012年7—9月,选择京山县、广水市和随州市曾都区为调查点,采用人工叮咬、帐诱捕蚊和灯诱3种方式进行媒介按蚊密度监测和生态习性调查。对调查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方差分析检验。结果调查捕获的传疟按蚊均为中华按蚊,未发现嗜人按蚊。京山县人诱密度成蚊密度7月份最高,为7.50只/(人·h);曾都区帐诱密度8月份最高,为0.18只/帐;广水市灯诱密度7月份最高,为9.67只/夜。中华按蚊幼虫密度在不同孳生地以8月下旬和9月上旬为高。结论湖北省原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复合媒介区,现已很少发现有嗜人按蚊的存在,中华按蚊幼虫孳生地以稻田为主,中华按蚊幼虫密度和成蚊密度季节消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云南省沧源县开展疟疾再传播影响因素,为沧源县疟疾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及消除疟疾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沧源县重点地区居民的末梢血滤纸血膜标本,应用巢式PCR(nested-PCR)法进行传染源的筛查检测;参考《全国消除疟疾监测方案(2015版)》,采用诱蚊灯全通宵捕蚊法、人诱双层叠帐捕蚊法开展媒介调查,分析当地疟疾主要传播媒介种群、密度及其分布规律。结果共筛查检测滤纸血膜标本2 077人份,结果均为阴性;共捕获蚊虫3 152只,分属按蚊属、库蚊属和阿蚊属,总蚊虫密度为32.83只/(灯·夜),其中中华按蚊密度为7.80只/(灯·夜)。传疟媒介以中华按蚊为主,占捕蚊总数的23.8%(749/3 152)。5-10月各月均捕获到中华按蚊,其中7月为中华按蚊密度高峰期,占35.0%(262/749)。人诱双层叠帐捕蚊法未捕获到按蚊。结论沧源县已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但传疟媒介持续存在,仍有输入疟疾病例引起再传播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