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背景:大鼠线栓法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已被广泛应用于急性局灶性脑梗死的研究,而在兔应用较少。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脑缺血的检测非常敏感,是近年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目的:应用线栓法建立兔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探讨兔缺血再灌注后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的特点。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5-03/06在山东省脑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完成。新西兰兔103只,雌雄不限,体质量1.8~3.3kg,健康状况良好,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SCX20040013)。安静、卫生,干燥环境中饲养。兔龄10-12周。方法:动物分组:分为A组53只和B组50只。A组动物均使用标准头径0.51~0.55mm的线栓,B组线栓的头径分别为B1组0.46~0.50mm.B2组0.51~0.55mm,B3组0.56-0.60mm。将造模成功的57只兔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永久性缺血组30只(分为缺血1,3,6,12,24,48h组,每组5只)和缺血再灌注组27只(再灌注0h5只,2h5只,5h5只,11h4只,23h4只,47h4只);另取10只兔行假手术作为对照组(永久性缺血对照组5只,缺血再灌注对照组5只)。主要观察指标:①永久性缺血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上高信号范围及表观扩散系数值的变化。②缺血再灌注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上高信号范围及表观扩散系数值的变化。结果:造模成功的57只实验兔数据均进入结果分析。①A组缺血动物模型的成功率(26只,49.1%)明显低于B组(31只,62.0%)。②缺血组:缺血1h表现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的高信号伴表观扩散系数值下降,缺血不同时间点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上的高信号区自缺血1h逐渐增大,24h后趋于稳定,平均表观扩散系数值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③再灌注组:再灌注2,5h表现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上高信号区缩小及表观扩散系数值升高,再灌注11h高信号区增大伴表观扩散系数值升高,再灌注23,47h高信号区增大而表观扩散系数值下降。结论:线栓的头径和插线深度是影响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成败的主要因素。急性脑缺血后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高信号区及表观扩散系数值的下降,经早期再灌注后可明显改善,但持续再灌注可导致表观扩散系数值再次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3.0T MR DWI对兔急性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诊断价值。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24只,将其中18只兔制成IRI模型,结扎肝左叶血供60 min后恢复血供,随机分为0.5 h、2 h和6 h组,每组6只;另外6只作为对照组,仅解剖肝十二指肠韧带,未阻断血供。b值分别选取100、200、300、500、600 s/mm2,行T2W、T1W、增强T1W检查,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IRI后0.5 h,T2WI和DWI表现为整个肝左叶信号增高,在2 h和6 h时出现点片状高信号以及相对应的强化减低区。b=100、200、300 s/mm2时,0.5 h组ADC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 h组ADC值虽有升高(b≤300 s/mm2较明显),但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100 s/mm2时,6 h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镜下表现:IRI早期肝细胞弥漫性肿胀、肝窦内、中央静脉及小动脉内大量红细胞淤积。随着损伤加重,肝窦及肝实质内中性粒细胞浸润,肝细胞核固缩凋亡,肝窦解离。结论 应用较小b值(b≤300 mm2/s),3.0T DWI能反映兔肝脏IRI早期阶段的肝血窦淤血等微循环障碍的病理生理过程,对于早期动态监测、预防肝脏IRI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灌注加权成像诊断脑胶质瘤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目的 评价表观弥散系数(ADC)和相对脑血容量(rCBV)在脑胶质瘤的良、恶性诊断及分级中的价值.方法 对9例低级别(Ⅰ~Ⅱ级)胶质瘤及13例高级别(Ⅲ~Ⅳ级)胶质瘤进行常规MR及弥散、灌注加权成像,分析肿瘤的ADC值、rCBV比值,并分析ADC值与rCBV比值间的相关性.结果 低度恶性胶质瘤与高度恶性级胶质瘤之间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73±1.40)]×10-4 mm2/s vs [(9.09±1.85)]×10-4 mm2/s];低、高度恶性胶质瘤的最大rCBV比值分别为3.60±1.09和7.92±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DC 值与 rCBV比值间呈负相关(r=-0.53,P<0.01).结论 结合常规MRI,ADC值与rCBV比值在脑胶质瘤良、恶性诊断及术前分级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线栓法兔MCAo模型缺血区水分子扩散变化的规律,探讨该模型在急性脑缺血磁共振研究中的价值.方法新西兰雄性大白兔48只,其中6只用来做空白对照,42只用来行线栓法MCAo,对于插线成功的动物,在插线后30 min、1 h、2 h、3 h、6 h、10 h、24 h及7天分别行T2WI和DWI检查,观察MCAo后缺血区扩散异常在各时段扩散异常容积及ADC值的变化规律,比较枕动脉起源于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的情况下,扩散异常容积及ADC值的变化规律的异同.结果在MCAo 30 min后,DWI上即出现异常高信号,高信号范围逐渐增大,约在24 h后范围增大不再明显.在T2WI上出现异常的平均时间是(2.34±0.97)h,约在MCAo 10 h后T2WI上病变范围与DWI上的扩散异常区一致.MCAo后缺血区ADC值的变化表现为早期的逐渐下降以及随后的回升,基底节区ADC值的下降早于额顶叶皮质区.在枕动脉起自颈内动脉组与枕动脉起自颈外动脉组之间,扩散异常的容积及ADC演变的差别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线栓法兔MCAo模型缺血区水分子的扩散变化规律符合以往描述的大脑中动脉闭塞后缺血区的演变规律,适合于进行急性脑缺血的磁共振研究.  相似文献   

5.
背景: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方法尚无统一标准,寻找一种操作简单,稳定性好,成功率高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在缺血性脑病研究中有重要意义。目的:采用线栓法制备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析模型制作的成功率和稳定性。方法:对传统ZeaLonga模型制作方法进行改进,选用鱼线作为栓线,结扎颈外动脉及颈总动脉近心端,不剪断颈外动脉,不结扎翼腭动脉,栓线通过颈总动脉进入大脑中动脉造成缺血,拔出线栓形成再灌注。结果与结论:建模型时间均在20min内完成,建模后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明显,红四氮唑染色示脑梗死区苍白,病理学检查有典型的病理表现,模型成功率为75%,在制作过程中易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缺血不完全等问题。结果表明,线栓法制备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方法成功率高,缺血效果明确,时间短,是一种简单方便的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小鼠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模型的插线法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国外小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技术已经成熟,由于条件限制国内现多以大鼠制作脑缺血模型.目的:建立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以适应在基因水平进行脑缺血和再灌注损伤分子机制的研究.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承德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2-09/2003-05在承德医学院基础研究所完成.选择18只昆明小鼠2~3月龄,体质量20~25 g,雌雄兼用.分为假手术组、缺血3 h再灌18 h和24 h组,每组6只.干预:通过神经病学评分,红四氮唑染色及病理形态学的观察,对造模的可靠性进行评价.选用尼龙钓丝(Ф0.128 mm)经过液体石蜡浸泡后,从颈外动脉向颈内动脉插入,阻断小鼠右侧大脑中动脉3 h后,拔出线栓再灌注18 h和24 h.主要观察指标:小鼠脑梗死体积及神经学评分.结果:实验共18只小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假手术组未出现神经缺损症状.②手术组小鼠神经症状表现为提尾悬空时头向左歪,左前肢内收、肩内旋,左前肢肌张力降低,不能完全伸直,自主活动时,以左后腿为圆心向左旋转,左前肢压在腹下与右前肢交叉成剪刀状,左侧肢体瘫痪更为明显,尤其是前肢,神经症状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而加重.③红四氮唑染色可清晰地显示出脑梗死范围,缺血3 h再灌18 h梗死体积为(13&;#177;2.3)mm^3,缺血3 h再灌注24 h梗死体积为(16&;#177;4.5)mm^3,并相对稳定,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脑缺血后的病理改变.阻断3 h再灌18,24 h后病理损伤性改变随时间延长加重.结论:插线法制作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无需开颅,创伤小,缺血的部位较恒定、可以准确控制缺血和再灌注时间,此模型可做为观察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预后及药物治疗作用的理想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7.
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7.0T MR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大鼠急性脑梗死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作和不同时间段7.0T MR成像特点研究.方法 将45只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假手术组大鼠5只,模型组40只,其中模型组随机平均分成5组.于术后2、4、6、12、24 h行MR扫描,对磁共振影像和病理结果 进行分析.结果 以神经症状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判断造模成功的36只大鼠,于术后2 h弥散加权像(DWI)见高信号改变,同时T2弛豫率升高,并随时间延长不断扩大及增高,6 h后T2加权像(T2WI)出现高信号,于12 h内T2WI高信号区面积小于DWI高信号区面积(P<0.05).T1WI表现为相应区域脑组织肿胀,TTC染色证实为梗死区,病理观察见该供血区细胞溶解.头颅血管成像(MRA)示阻断侧大脑中动脉信号消失,拔线后血流信号恢复.模型成功率为90%.结论 线栓法制作大鼠急性脑梗死及再灌注模型稳定可行.7.0T MRI反映脑组织改变具有高度的时间、空间敏感性及特异性,对脑梗死诊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一种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改良模型,以降低模型制备难度,提高模型的稳定性。方法:SD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24只和假手术组6只。采用经改良的颈外动脉进线栓法建立模型,并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伊文思蓝(EB)染色及TTC染色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该改良方法建模成功率为87.5%,梗死区可明显看到EB渗出,TTC染色显示梗死体积占大脑总体积的(10.65±4.41)%。结论:经改良后,明确了颈总动脉结扎位置,以及颈外动脉结扎、剪断位置,采用颈外动脉残端直接进线栓建立模型,降低了模型制备难度,提高了模型的稳定性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兔VX2肝癌模型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 imaging,DWI)是通过水分子的微观运动反映机体组织结构的生理、病理状态,早期多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近年来随着成像技术的发展,扩散加权成像也逐渐应用于肝脏。我们对兔VX2肝癌模型进行了磁共振扩散成像的初步研究,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兔VX2肝癌高能聚焦超声治疗后的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高能聚焦超声(HIFU)治疗兔VX2肝癌后的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的成像技术及特征.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20只,平均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制作肝癌模型.瘤株接种2周后进行常规MR及PWI扫描.此后治疗组行HIFU单次治疗,14 d后对两组均行PWI检查,选取病灶与周围正常肝组织的感兴趣区(ROI),采用信号强度-时间曲线的最大信号下降斜率(SRSmax)作为定量指标,分析不同ROI的SRSmax下降程度及规律.结果 对照组肿瘤中央区与瘤旁肝实质SRSmax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内VX2瘤中央区、周边区及瘤旁肝实质SRSmax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肿瘤周边区SRSmax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兔肝VX2瘤PWI表现与肿瘤坏死程度、范围基本相符, PWI可用于评价HIFU治疗后肝脏肿瘤的血管生成、破坏状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灌注加权成像(PWI)预测肿瘤样脑梗死最终梗死体积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经追踪磁共振成像(MRI)确诊的肿瘤样脑梗死患者的DWI和PWI,测量并计算梗死中心、预测误差区和缺血半暗带的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和相对表...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淋巴瘤表观弥散系数(ADC)值与肿瘤细胞密度及淋巴瘤发展进程的相关性.方法 将A20淋巴瘤细胞接种于30只Balb/c小鼠,制备小鼠淋巴瘤模型.对不同阶段的荷瘤小鼠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观察荷瘤小鼠肿瘤DWI信号,并测量其ADC值.应用Image-J 1.42q软件分析淋巴瘤肿瘤细胞密度.比较淋巴瘤不同发展阶段的ADC值与肿瘤细胞密度的差异,分析二者间的关系及淋巴瘤ADC值与肿瘤发展阶段之间的关系.结果 第三阶段的淋巴瘤ADC值为(0.37±0.08)×10-3 mm2/s,第二阶段的淋巴瘤ADC值为(0.47±0.08)×10-3 mm2/s,第一阶段的淋巴瘤ADC值为(0.69±0.07)×10-3 mm2/s,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13,P<0.05).第三阶段的淋巴瘤的肿瘤细胞密度(48.85±4.04)%明显大于第二阶段(42.65±4.48)%和第一阶段淋巴瘤肿瘤细胞密度(31.75±4.19)%,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72,P<0.05).淋巴瘤的ADC值与肿瘤细胞密度呈显著负相关(r=-0.82,P<0.01).淋巴瘤的ADC值与其发展阶段呈显著负相关(r=-0.84,P<0.01).结论 ADC值可用于评价淋巴瘤发展进程,分析其生物学特性,判断预后,指导治疗并监测疗效.  相似文献   

14.
在临床中,准确评价淋巴结的情况对肿瘤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影像学判断良、恶性淋巴结常以淋巴结的大小、形态、有无中心坏死以及有无包膜外侵袭等来作为参考标准,但这些指标的敏感性和可靠性均较低,转移性淋巴结直径可以很小,而且并不是所有直径较大的淋巴结都是恶性。近年来,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鉴别良、恶性病变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对弥散加权成像在淋巴结的应用及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MR-DWI)多b值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分子成像技术在肝纤维化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应用乙酰唑胺作为水通道蛋白抑制剂,将对照组及肝纤维化模型组大鼠分别于乙酰唑胺静脉注射抑制前后进行常规MRI及DWI扫描.DWI扫描多b值包括0~4 500 s/mm2共18个不同b值,先按照常规方法获得“标准”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然后再分别以200、1 500作为界值将其分为低、中和高b值.以病理学肝纤维化分期将大鼠分为S0、S1、S2、S3、S4期,比较低、中、高b值下,不同纤维化分期大鼠肝脏ADC值,并观察同一分期大鼠乙酰唑胺抑制前后,肝脏组织细胞膜上AQP表达量和活性变化情况.结果:“标准”ADC值在各分期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在肝纤维化早期,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进展,肝脏组织细胞膜上AQP1表达相应增加.乙酰唑胺抑制前,在高b值下,S0期ADC值显著低于S3、S4期(P<0.05),其余各组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乙酰唑胺抑制后,高b ADC值比较,S0与S1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S0与其他各期比较、S1与S2、S1与S3/S4比较,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均P<0.05).各组内乙酰唑胺抑制前后自身比较,SO、S1期抑制率分别为15.5%、16.0%,S2期抑制不明显1.9%,S3+S4期为11.7%.结论:初步实验表明,常规方法获得“标准”ADC值并不能发现肝脏纤维化早期病变,也不能有效对其分期.磁共振DWI多b值扫描,主要是高b值下ADC值变化与肝脏细胞膜上AQP表达相关,该技术可以用于评价早期肝纤维化和对肝脏纤维化分期.  相似文献   

16.
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其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准确的术前分期是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和手术方式所必须的。MRI(磁共振成像)是目前最常用的影像学方法之一,DWI(弥散加权成像)能更好地显示病变,判断肿瘤浸润程度及淋巴结转移,评估术前放化疗疗效,对临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弥散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鉴别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损伤的价值.方法:52例脑胶质瘤术后放疗患者,对放疗后影像随访过程中首次出现异常强化病灶的患者进行常规MR及PWI、DWI检查,测量病灶强化区域的最大相对脑血容积(rCBVmax)值、强化实质区的最小ADC(ADCmin)值,根据病理及临床随诊结果,分析联合应用PWI与DWI在肿瘤复发与放射性损伤中的价值.结果:52例患者中,胶质瘤复发30例,放射性损伤22例,肿瘤复发区rCBVmax值为2.43±1.52、ADCmin值为0.86±0.21,与放射性损伤的rCBVmax值0.67±0.44、ADCmin值1.17±0.27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0),DWI诊断准确率为76.9%,PWI诊断准确率为82.7%,两者联合应用的诊断准确率为90.4%.结论:DWI与PWI可用于脑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损伤的鉴别诊断,二者联合应用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急性静脉性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17例急性静脉性脑梗死患者的核磁共振成像(MRI)资料,MRI序列有T1WI、T2WI、FLAIR、DWI、SWI及磁共振静脉成像(MRV),观察梗死区信号变化特点.结果 10例为出血性静脉脑梗死,7例为非出血性静脉脑梗死,出血灶共15处.所有病例DWI图像上均有异常改变,其中均匀一致高信号有21处,混杂稍高信号5处.16个病灶ADC值降低,10个病灶ADC值升高.出血灶DWI表现为中央低信号,周边不规则高信号,ADC值降低.SWI可以显示所有出血灶(15/15),较T1FFE序列(12/15)、T2FSE序列(9/15)、T2-FLAIR序列(13/15)多.其中15例(15/17)SWI最小密度投影(MinIP)图像梗死区及静脉窦闭塞区可见多发扩张的小静脉,其他序列未见此征象.结论 急性期静脉性脑梗死MRI表现较动脉性脑梗死复杂,DWI图像可以反映静脉性脑梗死的病理过程,SWI可以发现更多的出血灶和扩张的引流小静脉;DWI联合SWI对早期诊断急性静脉性脑梗死、判断静脉性脑梗死患者预后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心血管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CMR)多种成像技术可以观察心脏结构功能、心肌组织特征乃至能量代谢.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及弥散频谱成像(diffusion spectrum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SI)在内的弥散成像技术一直是CMR最具挑战性及目前尚未常规成熟开展的检查技术,尤以DTI及DSI为甚.本综述将重点阐述DTI及DSI的基本技术及近年来在心血管领域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