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搜集中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应用,得出五味子具有以下特点:1)临床多用2~30 g。2)治疗不同疾病,其用量不同,发挥的功效亦不同,如敛肺止咳常治疗感冒、支气管炎、哮喘等肺系疾病,为6~15 g;益气生津常治疗糖尿病、心脏病、席汉氏综合征等,为15~30 g;补肾宁心常治疗失眠、闭经、滑精遗精、尿频等,为15~20 g。3)根据疾病、证候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敛肺止咳常配伍麻黄、半夏、干姜等;补肾宁心常配伍熟地黄、芍药等。  相似文献   

2.
通过搜集古医书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防风具有以下量效特点:1)临床用量多在3~62.1 g范围之内。2)临床运用防风应结合病种、证型、症状选择最佳剂量,如防风发挥其祛风解表的功效,用于治疗皮肤疾病(风疹、瘾疹、异位性皮炎等)、肺系疾病(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内分泌系统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临床用量一般为4.5~25 g;取其胜湿止痛、止痉功效用于治疗神经疾病(中风、神经官能症等)、妇科疾病(产后痹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痹症、耳聋等,临床用量一般为3~30 g。3)为发挥防风最佳功效,临床常根据病种、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祛风解表常配伍荆芥、栀子、麻黄等;胜湿止痛、止痉常配伍全蝎、羌活、黄芩等。  相似文献   

3.
麻黄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历代不断发挥其功效,本文总结麻黄在现代疾病治疗中较少关注的使用方法和疗效,即临床上还用于多种皮肤病、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妇科、男科等的治疗,除基本功效外,因其所配伍药物不同,还具有鼓舞阳气,疏通血脉;助阳祛湿;引阳散寒凝,通经络开郁消癥;升发胃气;开肺宣上制下,以加强膀胱对津液制约;升阳祛湿,少量麻黄振奋脾胃,使补养之药不碍胃;助他药发散周流全身等作用。文章旨在呈现当代医家对麻黄配伍应用的临床经验,以便更准确地进行临床辨证选药。  相似文献   

4.
介绍汪受传教授临床应用麻黄治疗儿科肺系疾病的经验。汪教授认为治肺首用麻黄,有发散、消风、宣肺、通窍、止咳、平喘、利水多种功效。常临证以仲景麻黄类方加减灵活运用于鼻鼽、肺炎喘嗽、哮喘等多种儿科肺系疾病,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整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及临床应用,总结石膏具有以下特点。1)临床多用3.45~500 g。2)结合疾病、证型、症状选择石膏最佳剂量:如生石膏发挥宣肺透表功效时,治疗外感热病及肺系疾病(咳喘、肺痈、时行感冒、过敏性鼻炎),为9~110 g;清泄里热,治疗阳明热盛证(腮腺炎、肺炎、登革热、牙痛、头痛、三叉神经痛)、皮肤病(银屑病、荨麻疹、皮炎)、热病气血两燔证(急慢性睾丸肿大、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中枢性高热),为3.45~500 g。3)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宣肺透表配伍麻黄、杏仁、甘草等,清泄里热配伍知母、青蒿、犀角等。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的古方中,许多方剂配伍用到麻黄,这些方剂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束表、卫阳被遏、经气不利等,因病因不同而病症表现不同,在临床实际中的配伍也会不同,但临床的辨证治疗只要符合麻黄功效,进行适当的配伍,就可以发挥出较好的疗效。以名方中麻黄为研究对象,浅谈麻黄的活用。  相似文献   

7.
陈潮祖教授是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对经方研究造诣深厚,对麻黄的应用独有心得,据证配伍用于治疗肺系疾病疗效明显。笔者现总结陈老运用麻黄解表祛邪、宣降肺气、宣通津液的临床配伍经验,并分析麻黄调节气津、三焦的理论依据,继以风疹、喑哑、癃闭三案展示其用药特色。  相似文献   

8.
麻黄性温,味辛、微苦。归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解郁,利水消肿等功效。既可治疗表证、咳喘证、情志疾病,又能治疗水肿、黄疸、小儿遗尿泄泻诸证。仲景治疗急、重症,运用麻黄都强调尽快、足量服用,而部分少阴心肾之病则需要慎用麻黄。恰当运用配伍既可减其不良反应,亦可缓麻黄攻伐之力。  相似文献   

9.
当归具有活血化瘀、温经止痛的功效,临床治疗肺系疾病常用及当归。通过典型案例探讨当归的广泛运用,为临床辨证治疗肺系疾病提供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0.
试论麻黄在中医肺系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黄在中医肺系疾病中广泛应用于外感病证、咳嗽、哮喘等病证中,本文引用相关文献并结合作者临床经验,对麻黄的应用指征及配伍禁忌等做简要总结归纳,提出配伍得当,方能取效。  相似文献   

11.
程燕教授运用青黛治疗小儿肺系疾病经验丰富,青黛的基本功效为清热解毒、清肝泻肺,程教授运用药物配伍及剂量变化的方法,在青黛原有功效基础上拓展其清化痰火的作用,为临床应用青黛提供参考指导。后附典型医案2例以饗同道。  相似文献   

12.
李晓丹 《吉林中医药》2012,32(4):417-418
定喘汤是出自明代医家张时彻所集《摄生众妙方》一书,方中由麻黄、杏仁、桑白皮、黄芩、款冬花、白果、紫苏子、甘草诸药组成,具有宣肺降气、清热化痰的功效,常用于痰热壅肺所致的哮喘气急、痰多色黄等肺系疾病.孙增涛教授在各种肺系病中,辨证应用此方加减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报道验案2则如下.  相似文献   

13.
麻黄是临床常用药物之一,被广泛应用于许多方剂当中,与不同药物配伍,其功效和治疗作用亦各异。本文从发汗解表以治疗伤寒表证;开宣肺气,止咳平喘以治疗各种咳喘证;利水消肿以治疗水肿证;温散寒邪治疗经脉诸证;解表散邪治疗风疹瘙痒等皮肤病五个方面论述了麻黄在方剂中的功效及配伍意义,以资同道临证用药参考。  相似文献   

14.
肺主宣发肃降的生理特点、肺系病升降失常的病机表现以及归肺经药物在肺系病证治疗中所表现出来的药性趋向,决定了中药升降浮沉药性理论对肺系疾病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肺失宣肃"是肺纤维化发生的病机关键,结合麻黄、五味子调节肺气升降的临床应用,提出肺系病临证用药需重视升降浮沉药性理论,灵活选用麻黄、五味子治疗肺纤维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及临床应用,总结出细辛具有以下特点:汤剂中细辛的临床用量范围为0.03~200 g,常用量是3~15 g,丸、散剂中细辛的临床用量范围为0.5~1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的不同选择不同剂量的细辛,如细辛发挥温肺化饮、解表散寒的功效,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急性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胸部积液、心包炎、冠心病时,其用量为0.9~45 g;发挥温阳解表、通络泄浊的功效,用于治疗代谢综合征、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衰竭时,其用量为3~30 g。根据所治疗疾病的不同,细辛有不同的配伍药物,如温肺化饮、解表散寒时常配伍麻黄、干姜、五味子等;温阳解表、通络泄浊时常配伍附子、丹参、黄芪等。临床运用细辛正常剂量下(汤剂1~3 g,散剂每次0.5~1 g)未见明显毒副作用,但应密切关注其不良反应、煎服注意事项及配伍禁忌。  相似文献   

16.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麻黄的适应证十分广泛,通过不同的用量及不同配伍发挥着不同的功效,通过梳理《伤寒杂病论》中所有含麻黄条文的方剂,探求张仲景使用麻黄的用药规律。发现以麻黄为角药的配伍在发热、咳喘、痰饮、疼痛、黄疸、水肿等不同病症中发挥着不同作用,且麻黄角药配伍严谨,灵活多变,为拓宽麻黄的临床使用范围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  相似文献   

17.
肺系疫病是以肺为主要病位和传播途径的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急性疾病,一般以发热、咳嗽、乏力为主症。古代医家对肺系疫病早有认识,许多经典著作中亦有行之有效的方药,后世在传承时多有发挥,临证多以辛甘解表清热之品治之,辛味药有能散、能行、能温、能升等多种功效,其与甘味药的配伍被灵活运用于多种治法中。遂文章从药性入手,探析辛、甘味药在古代肺系疫病治疗中的作用及配伍意义,以期为研习古方古法及当下临证遣药组方提供相应路径。  相似文献   

18.
小青龙汤治疗肺系疾病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青龙汤是《金匮要略》治疗“支饮”的主要方剂 ,迄今为止仍被临床沿用。近年来 ,随着对经方研究的不断深入 ,运用该方药治疗肺系疾病亦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为了探讨小青龙汤在肺系疾病中的应用规律 ,笔者对国内近年来应用小青龙汤治疗肺系疾病的概况作一评述1 小青龙汤证及其配伍小青龙汤是治支饮之主方 ,其主治病机当如《伤寒论》所述 :“伤寒表不解 ,心下有水气”。必须认识到方中有麻黄、细辛 ,为散邪而设 ,并非不问虚实 ,就可贸然应用。概括来说 ,五味子、细辛、干姜 ,是治饮之要药 ,是组成小青龙汤的核心 ;阳虚病人 ,麻黄、细辛…  相似文献   

19.
整理历代医家临证经验及临床应用,总结黄芩具有以下特点。1)临床用量范围为3~45 g。2)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的不同选择不同剂量:如发挥清热燥湿解毒的功效,治疗高热、痤疮、2型糖尿病、急性胃肠炎、病毒性肝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为3~45 g;发挥清热安胎的功效,治疗滑胎、胎动不安为10~12 g。3)根据其治疗疾病的不同,黄芩配伍不同中药,并发挥不同功效:如清肺止咳常配伍桑白皮、荆芥、浙贝母、射干等,清热泻火解毒常配伍柴胡、大黄、黄连、黄柏、栀子等,清热安胎常配伍白术、当归。  相似文献   

20.
宣白承气汤为吴鞠通《温病条辨》中"脏腑同治"的代表方,广泛用于治疗常见的肺系疾病。临床上凡辨证属肺热腑实证的均可使用本方,其组方严谨,配伍精妙,创新论治。本文试论宣白承气汤的渊源、释义、功效、辛苦淡味配伍等特点,分析宣白承气汤的制方特点,探讨该方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以期拓展该方的临床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