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116例ERCP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病因。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临床诊断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116例ERCP资料。结果本组116例胆管显影率100%,胰管显影97例(83.62%)。原因为胆总管结石56例(48.28%),十二指肠憩室、憩室内乳头19例(16.34%),胆囊管残留过长、胆囊管结石15例(12.93%),胆总管末端良性狭窄13例(11.20),Oddis括约肌运动功能障碍4例(3.45%),十二指肠乳头肿瘤3例(2.59%),胆管损伤狭窄2例(1.73%),硬化性胆管炎1例(0.86%),胆管癌1例(0.86%),残留胆囊伴结石1例(0.86%),慢性胰腺炎伴胰管结石1例(0.86%)。结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原因以胆总管结石、十二指肠憩室、憩室内乳头、胆囊管残留过长、胆囊管结石、胆总管末端良性狭窄、Oddis括约肌运动功能障碍多见。胆囊切除术后术前症状不缓解或术后又复出现症状,不能拘于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诊断,而是应积极寻找病因,以求得到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2.
胆囊切除术与术后胆总管结石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与术后罹患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的关系。方法检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第二医院普通外科1994年1月至2003年12月47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行开腹手术或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治疗的病例资料。计算胆囊切除术后罹患原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中的比例,并对行单纯胆囊切除术组与未行任何胆道手术组的相关分类变量和连续变量进行分析。结果胆囊切除术后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的病例共61例,占全部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病例的14.2%(61/430)。自行胆囊切除术至发现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的间隔时间平均为8.23年,最长者28年,最短者2年。多发结石或泥沙样结石多见(X^2=9.030,P〈0.01),且易并发急性化脓性胆管炎(X^2=8.259,P〈0.01)。结论胆囊切除有可能是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发病的一个危险因素。既往行单纯胆囊切除术的原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发生胆系感染的可能性更大,同时提示我们感染亦可能是胆囊切除术后发生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并发胰瘘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29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影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并发胰瘘的危险因素。结果 293例患者中15例术后并发胰瘘,发生率为5.12%,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糖尿病情况、高血压情况、胆总管结石情况、术后肠内营养情况、术后胆瘘以及术后腹腔感染情况等,其中糖尿病(P=0.039)、胆总管结石(P=0.034)、腹腔感染(P=0.046)、术后胆瘘(P=0.027)为主要危险因素,胆总管结石、腹腔感染、术后胆瘘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并发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有胆总管结石、腹腔感染、术后胆瘘。  相似文献   

4.
胆囊切除术后胆囊和Oddi括约肌原有的协调作用丧失,导致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运动节律和收缩幅度发生改变,进而使胆管扩张和胆汁排泄节律紊乱,引起胆源性腹痛、胃肠道功能紊乱、继发胆管结石及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等一系列症状.现就胆囊切除术对Oddi括约肌功能的影响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切除术后并发胆漏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的收集和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469例肝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单因素回归分析筛选肝切除术后胆漏的相关因素,再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明确独立危险因素。结果469例肝切术患者中术后胆漏106例,占22.6%。经单因素分析术后胆漏相关因素,包括男性、门静脉高压、脂肪肝、肝硬化、Child分级、术前腹水、手术时间、手术日总输液量、术中失血量、肝门阻断时间、术中微波热凝、术中淋巴结清扫、肝肿瘤数量、肿瘤边界、肿瘤包膜、肿瘤直径大小、肿瘤侵犯血管和腹腔引流管数量。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肝硬化[OR=13.2(2.3,76.9),P=0.004]、脂肪肝[OR=73.1(17.7,301.5),P〈0.001]、手术日总输液量[OR=1.0(1.0,1.0),P=0.019]和肿瘤最大直径[OR=1.2(1.1,1.3)P=0.003]是术后胆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硬化,脂肪肝,手术日总输液量,和肿瘤最大直径是肝切除术后胆漏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沭阳县人民医院诊断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87例,均行ERCP联合LC术治疗。根据患者术后结石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与非复发组,对比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术者经验、胆道情况、结石情况。单因素分析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 结果87例患者术后随访32~6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48个月,未复发组66例,复发组21例,中位复发时间15.0(95% CI=12.5~20.0)个月,术后1、2、3年复发率分别为8.0%、23.0%、24.1%,复发主要集中于术后2年内。单因素分析显示,胆道感染、胆道狭窄、胆总管夹角、结石数量、结石大小、乳头旁憩室情况影响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复发(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胆总管夹角(OR=0.196,95% CI=0.044~0.877)、胆道感染(OR=6.894,95% CI=1.698~27.984)、乳头旁憩室(OR=10.554,95% CI=2.134~52.197)、胆道口括约肌切开(OR=17.803,95% CI=3.342~94.845)是胆囊并胆总管结石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合并胆总管夹角过小、胆道感染、乳头旁憩室及术中括约肌切开的患者,ERCP联合LC术后结石更容易复发,对临床的预防和治疗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胆囊切除术后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临床上,将胆囊切除术后再次出现持续性右上腹部疼痛、餐后腹胀、胆道感染和胆道梗阻等症状者笼统定义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ost—cholecystectomy syndrome,PCS)。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sphincter of oddi dysfunction,SOD)是指Oddi括约肌动力障碍引起的腹痛、肝脏或胰腺酶升高、胆道扩张或胰腺炎发作,是引起PCS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胆管损伤的危险因素及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分析4 53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出现胆管损伤患者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分析胆管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4 53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中发生术后并发胆管损伤者19例,发生率为0.4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处于急性期、胆囊壁增厚、解剖变异和术者经验少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经回归分析,解剖变异和术者经验是发生胆管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胆管损伤是严重的LC后并发症,解剖变异和术者经验少是影响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最佳时机以及影响中转开腹的因素。方法对468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468例病人分为A(症状发作48h内手术)、B(48~72h内手术)、C(72h后手术)、D(保守治疗后再择期手术)4组。结果A、B、C、D4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48%(5/146)、3.69%(5/137)、5.88%(6/102)和3.17%(2/63),各组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C组的手术时间较其他3组明显延长(P〈0.05),且手术中转率也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A组的手术时间较其他组短,开腹中转率也较其他组低(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温、右上腹肌紧张、胆囊肿大、白细胞计数、胆囊壁厚度、胆囊颈部结石嵌顿、手术时机7个因素与中转开腹率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和手术时机是影响腹腔镜中转开腹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症状发作后48h内是腹腔镜手术的最佳时机,白细胞计数和手术时机是影响腹腔镜中转开腹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胆囊切除术后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胆囊切除术后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的临床资料,全组均施行MRCP和定量动态肝胆核素闪烁扫描、胆道排泄试验。结果 10例均经施行Oddi括约肌切开术,其中开腹Oddi括约肌切开成形术6例,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术(EST)4例,全部治愈。结论 定量动态肝胆核素闪烁扫描、胆道排泄试验和MRCP是可取的诊断方法;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术或开腹Oddi括约肌切开成形术是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幕上脑出血患者行微创血肿抽吸引流术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月我科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的129例幕上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可能影响其预后及死亡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死亡16例(12.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前血肿体积(P=0.021或P=0.013)、GCS评分(P=0.011)、糖尿病史(P=0.045)及高血压病史(P=0.039)是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GCS评分(≤8)是患者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GCS评分≤8是预测幕上脑出血患者血肿抽吸引流术术后死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应根据患者意识状态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治疗输尿管结石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采用ESWL治疗单发输尿管结石的3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11个可能导致排石失败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ESWL治疗输尿管结石成功率80.1%(314/392)。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结石位置、结石直径、病程和术后服用坦索罗辛等因素在排石成功和排石失败的两组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结石直径≥10mm,结石位于输尿管中、下段和病程≥60d为排石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2.625、1.973、1.754、1.483,P均〈0.05),术后服用坦索罗辛为保护性因素(OR=0.542,P〈O.05)。结论ESWL治疗输尿管结石的疗效与多种因素有关,结石位置、结石直径和病程是ESWL治疗输尿管结石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服用坦索罗辛为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行根治性手术的T3/T4结直肠癌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对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相关分析, P=0.05为检验水准。结果入组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65.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41)、肿瘤大小(P =0.029)、大体类型(P =0.013)、分化程度(P=0.009)、浸润深度(P=0.002)及送检淋巴结数(P=0.021)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的相关程度依次递减为:浸润深度( P =0.013, OR =2.708)、分化程度(P=0.020, OR=2.397)、大体类型(P =0.026, OR =2.330)、年龄(P =0.043, OR =2.089)。结论结直肠癌的浸润深度是淋巴结转移发生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PPH治疗内痔发生术后大出血的危险因素,指导术中、术后采取干预措施以减少其发生。方法将2003年1月至2013年6月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普外三科收治的38例内痔患者采用PPH术后大出血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性别、年龄(相差不超过5岁)及混合痔分度进行1:2匹配,选取同期76例PPH术后无大出血病例为对照。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明确PPH术后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切除痔上黏膜完整性(P=0.047)、切除痔上黏膜厚度(P=0.005)、吻合口距齿线的距离(P=0.034)、吻合口缝扎止血(P=0.034)、术后便秘(P=0.002)与PPH术后大出血相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切除痔上黏膜厚度、吻合口距齿线的距离、吻合口缝扎止血处数及术后便秘是PPH术后大出血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PPH术后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切除痔上黏膜厚度、吻合口距齿线的距离、吻合口缝扎止血处数及术后便秘。荷包缝合仍是PPH术的核心技术,术中注重荷包缝合的质量和术后加强通便是消除PPH术后大出血的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497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与临床病例因素的关系。结果497例患者中,术后出现并发症46例(切口感染10例,浆液样肿8例,阴囊肿胀13例,异物感及慢性疼痛15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体重指数(BMI)、疝环粘连程度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关,患者的性别(χ2=0.120,P=0.729)、年龄(χ2=0.005,P=0.945)、疝类型(χ2=0.042,P=0.979)、疝囊大小(χ2=0.174,P=0.676)、补片类型(χ2=0.226,P=0.635)、麻醉方式(χ2=0.001,P=0.977)与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无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BMI指数(P=0.018)和疝环粘连程度(P=0.045)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均有关。结论患者的BMI指数和疝环粘连程度是影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根治术后30d内发生肠梗阻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9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由同一组医师实施的1366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对可能与术后肠梗阻相关的各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相关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结果全组结直肠癌根治术病例肠梗阻发生率为5.1%(70/1366)。经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N:期(OR=I.893,95%CI:1.083。3.306)、结直肠肿瘤切除史(OR=4.899,95%C/:1.490~16.110)、术前合并肠梗阻(OR=2.616,95%C/:1.297—5.280)、右半结肠切除术(OR=2.024,95%CI:1.052~3.894)和左半结肠切除术(OR=3.030,95%CI:1.401~6.550)是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肠梗阻的独立危险因素,腹腔镜手术(OR=0.520,95%CI:0.319~0.849)是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肠梗阻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肠梗阻的发生与手术操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腹腔镜手术可以减少术后肠梗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术前因素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后心房颤动(postoperative atrial fibrillation,POAF)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1月~2011年12月237例首次接受OPCAB的临床资料,对POAF的术前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POAF发生率16.9%(40/23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68,95%CI:1.019 ~1.118,P=0.006)、BMI(OR=1.138,95% CI:1.010 ~1.281,P=0.034)、舒张压(OR=1.056,95% CI:1.020 ~1.094,P=0.002)及左心房前后径(OR=1.089,95% CI:1.002~1.184,P=0.046)是OPCAB后POAF的术前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BMI、舒张压及左心房前后径是OPCAB后发生POAF的术前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病人临床病理学特征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6年6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疾病诊治中心具有完整病例资料的3273例PTC病人临床病理学特征,应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LNM的危险因素。结果 PTC的CLNM发生率为40.6%(1331/3273),清扫中央区淋巴结中位数7.0(4.0,12.0)枚,平均转移(3.70±3.84)枚。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腺外浸润、多灶性、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体征、是否观察均与CLNM相关(P<0.05)。在肿瘤仅占据甲状腺单个区域病人中,位于下份(41.6%)是CLNM的危险因素(P<0.001),而与肿瘤数量无关(P=0.68)。多灶癌CLNM发生率双侧多区域(51.3%)>单侧多区域(47.2%)>单个区域(36.7%)(P=0.0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腺外浸润和观察是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临床病理特征对CLNM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可为PTC病人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难易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112例行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可能影响手术难度的因素,再对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从而确定手术难度的相关因素。结果:手术时间130~210 min,中位时间180 min;术中出血量60~150 ml,中位出血量85 ml。8例(7.1%)中转开腹,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难度的独立影响因素为男性(P=0.001,OR=13.616)、BMI≥28 kg/m2(P=0.02,OR=16.566)、肿瘤长径≥4 cm(P=0.000,OR=25.440)、肿瘤距肛缘距离<6 cm(P=0.000,OR=70.133)、骨盆坐骨棘间径<9.5 cm(P=0.001,OR=21.503)、骨盆骶尾间距≥12.2 cm(P=0.045,OR=4.320)。结论:男性、肥胖、肿瘤体积大、位置低及深窄骨盆的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的难度较大。术前明确影响手术难度的相关因素可评估手术风险,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肝移植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因素对肝移植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移植中心1999--2002年之间的资料齐全的89例肝移植患者的围手术期病例资料,利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肝移植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相关因素。结果 在单因素分析中患者的术中输血量及手术时间与患者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有相关性(P=0.041,P=0.005)。患者术后30d内的不良预后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有相关性。在多因素分析中,仅有手术时间与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相关(P=0.026)。结论 术中输血量和手术时间为发生肝移植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其中手术时间为一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