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左旋氧氟沙星治疗伤寒和副伤寒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3.
伤寒、副伤寒免疫血清的制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伤寒、副伤寒抗原的制备、家兔的免疫、试血后的结果分析以及合格免疫血清的收获方法和结果讨论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伤寒、副伤寒免疫血清的制备过程。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伤寒、副伤寒杆菌对抗菌药的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我们对1998年5月~2004年12月因发热而人我院、经培养阳性明确诊断的90例伤寒及副伤寒药敏试验与疗效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伤寒副伤寒并发多器官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充分认识伤寒副伤寒并发症的多样性,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4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99例伤寒副伤寒病例多器官损害的分布情况。结果伤寒副伤寒病例,器官损害最多的是中毒性肝炎(61.6%),其次为心肌损害(38.3%),呼吸系统损害(10.1%),肾损害(6.1%),肠出血(3%)。结论伤寒副伤寒容易引起多器官损害,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贵州省伤寒副伤寒高发地区医院报告病例诊断的准确性,为该地区及全省伤寒副伤寒诊断及报告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方法:按照卫生行业标准(ws280-2008)对网络报告的伤寒副伤寒病例进行复核。结果:共收集病例343例,诊断准确187例,诊断符合率54.52%;伤寒和副伤寒诊断符合率分别为54.78%和53.52%;诊断符合率最高的是安龙县,为71.88%,最低的是罗甸县,只有11.36%;三级甲等医院诊断符合率(60.51%)高于二级甲等医院(46.62%)。诊断符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临床医生诊断标准掌握不清楚。结论:高发地区伤寒副伤寒诊断符合率偏低,影响了网络报告的真实性,影响了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的实施。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伤寒、副伤寒杆菌对抗菌药的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我们对1998年5月~2004年12月因发热而入我院、经培养阳性明确诊断的90例伤寒及副伤寒药敏试验与疗效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性,11岁.以双下肢伸侧皮肤瘀斑2 d就诊.患者于1994年2月26日在本单位卫生所按期正常加强注射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卫生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制),注射2周后,发现双侧小腿伸侧出现密集的高出皮肤的紫红色斑丘疹,遂来我部就诊.查体:双侧手掌心可见数量不等的皮下瘀点,双下肢伸侧皮肤可见密集的高出皮肤的瘀斑,伴有轻度瘙痒,右臀部有2个蚕豆大小的皮肤瘀斑,以上瘀斑、瘀点压之均不褪色;四肢关节无肿胀和疼痛,余未见特殊异常.实验室检查: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血沉均正常.B超:肝、胆、脾及双肾未见异常.发病前否认感冒、发热及服药史,生活饮食无特殊改变.发病以来,无恶心、呕吐、便血和腹痛等表现.诊断:过敏性紫癜.予以口服盐酸异丙嗪片25 mg,3次/d,泼尼松20 mg,3次/d,维生素C100mg,3次/d,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  相似文献   

9.
伤寒沙门氏菌属感染是夏季较常见的细菌感染,以伤寒杆菌感染为多见,但因副伤寒杆菌的致病力比伤寒菌弱,临床表现相对较轻,易误诊、漏诊。现对我院2000年10月至2004年6月住院的28例甲型副伤寒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及防制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伤寒、副伤寒是河南省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之一,在各种传染病中占居重要地位。为了研究其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分布的规律,探讨防制对策,现对河南省1950-2003年伤寒、副伤寒的发病概况和流行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桂北地区全州县2004—2011年伤寒和副伤寒流行特征,为该县的疾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统计和分析该县2004—2011年伤寒和副伤寒疫情资料。结果该县伤寒和副伤寒病例人群年均发病率为33.46/10万,伤寒病例占64.56%,副伤寒病例占35.44%,无一例死亡。各年龄组均有病例出现,高发年龄组为5~<25岁,占总病例数的40.46%。总病例中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占56.59%,女性占43.41%。发病人群以农民和学生为主,分别占50.90%和29.79%。全年每月均有病例出现,高峰期在5~9月份,占总病例数的58.25%。该县18个乡镇均有病例出现,病例数出现较多的前5个乡镇均为交通便利的地方。结论该县伤寒和副伤寒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发病率较高的县份之一,通过采取积极的防控措施,近2年发病人数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2.
灰色模型在我国伤寒副伤寒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伤寒副伤寒的发病规律,预测伤寒副伤寒的发病率,为卫生部门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我国2001~2007年伤寒副伤寒发病率资料建立GM(1,1)灰色模型,并预测2008、2009和2010年发病率。结果:所建模型经检验精度高(C=0.2889,P=1.0000,MAPE=8.30%),预测效果较理想。结论:预测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仍要继续做好伤寒副伤寒防控工作,防止其发病率升高。  相似文献   

13.
陶宏 《贵州医药》2007,31(12):1132-1132
伤寒副伤寒是我区的常见、多发的肠道传染病,是重点控制的疾病之一。2001~2003年间汇川区伤寒副伤寒处于常年流行兼局部暴发状态,在采取一系列的综合防治措施后,2004~2006年发病显著下降,发病呈散发状态。现将2001~2006年汇川区伤寒副伤寒疫情情况对比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伤寒、副伤寒共54例,以国产氧氟沙星治疗26例(男性13例,女性13例;年龄26±s 7a),用进口氧氟沙星治疗28例(男性19例,女性9例;年龄28±9a)。剂量均为300mg, po, bid。疗程7d。结果:2组临床有效率均为100%,细菌阴转率分别为96%和100%。随访2mo均未见复发病例。提示2药治疗伤寒、副伤寒的疗效相同(P>0.05)。  相似文献   

15.
贵州省2000年伤寒副伤寒爆发疫情特征分析及控制对策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玉琼  穆世惠  陶沁  潘忠伦  王昭孝 《贵州医药》2001,25(12):1127-1128
伤寒、副伤寒是贵州省重点控制的急性传染病 ,发病数和发病率多年来居全国首位 ,发病点多面广 ,爆发疫情时有发生 ,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特别在贫困地区 ,很多人因病致贫 ,因病返贫 ,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近年来甲型副伤寒 (简称副甲 )病例增多 ,出现多起爆发流行 ,病例症状不典型 ,给基层卫生人员的诊断及治疗带来困难。现就 2 0 0 0年伤寒及副伤寒爆发疫情作简单分析 ,并对控制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进行探讨。1 资料与方法1 1 资料来源 爆发疫情资料由贵州省防疫站疫情室收集。在短时间内出现较多病例 ,且有共同的暴露史列入…  相似文献   

16.
综述了近年来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耐药谱的变迁和多重耐药性情况及产生耐药的机制。其主要耐药的机制有 :获得耐药性质粒导致伤寒杆菌的耐药 ;微孔蛋白含量减少或丢失 ,使其对亲水性抗生素的选择性渗透作用发生改变 ;gyrA基因的突变导致伤寒沙门氏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下降 ,表现为多重耐药性 ;伤寒杆菌L型可导致其对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敏感性减弱 ,对红霉素及磺胺甲唑 /甲氧苄啶敏感性增强。  相似文献   

17.
贵阳市伤寒和副伤寒防治措施中相关问题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和副伤寒是贵州省常见的急性肠道传染病。2000年以来,我市急性传染病疫情报告中的伤寒发病大幅升高,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与甲型副伤寒的发病迅速增加有关。为评估各项防治措施,供今后工作参考,现就在防治措施中的一些问题浅析如下。1 严格按照伤寒和副伤寒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伤寒和副伤寒虽有一定特异性症状,如持续发热、无欲貌、相对缓脉等,但由于有些病例发病时伴有上呼吸道、消化道症状,同时因少数患者并发中毒性心肌炎,使心率加快,掩盖了相对缓脉这一特异体征,常被误诊为感冒、支气管炎、胃炎、肠炎、阑尾炎  相似文献   

18.
2003年34株伤寒沙门氏菌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近年广东省伤寒、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的几种代表菌株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情况。为临床治疗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使用WHO推荐的改良K-B纸片法对34株伤寒、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并对试验结果作统计分析。结果诺氟沙星、氯霉素、头孢他定、多粘菌素对沙门氏菌的敏感性最高,达100%;其次是庆大霉素、妥布霉素,达97.9%;青毒素、氨苄青霉素对沙门氏菌的耐药性最高,达100%;其次是磺胺甲基异恶唑,达97.1%。结论近年来随着伤寒、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耐药菌株的变迁,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等已产生耐药,不提倡使用该类抗生素治疗伤寒,而诺氟沙星、氯霉素、头孢他定、多粘菌素B等对其较敏感,可以根据临床需要使用。  相似文献   

19.
游旅  张玉琼 《贵州医药》2004,28(4):371-372
贵州省是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地区,伤寒、副伤寒一直是我省重点控制的疾病之一。1997年以来,甲型副伤寒(下称甲副)病例数逐年上升,到2000年,伤寒、甲副的爆发疫情中甲副占了近50%。有资料表明,随着某种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伤寒菌耐药率不断上升,多重耐药现象日趋严重,给治疗和控制伤寒造成极大困难。因此,研究伤寒流行菌株的耐药状况及其变迁,对寻找新的敏感药物、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及控制伤寒流行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罗友昌 《安徽医药》2006,10(5):367-367
伤寒、副伤寒是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病,耐药菌株时有发生,而对其耐药性和临床抗生素选择的变迁报道较少。本文总结1995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儿科收住的伤寒、甲型副伤寒患儿224例,对其耐药性及临床抗生素选择的变迁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