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牙牙合石膏模型作为患者牙牙合信息的载体在口腔临床中应用广泛。牙牙合模型能真实记录患者牙齿、牙槽骨、腭部及上、下颌基骨的形态和位置。在口腔正畸学中对牙牙合石膏模型的测量和分析是临床诊治方案设计的重要步骤。在口腔正畸学中,通过测量牙冠宽度、牙弓弧形长度、牙弓宽度、牙弓长度、Moyers分析、Pont指数和Bolton指数等分析研究上、下牙合牙弓、牙齿的协调性。测量基骨的长度和宽度、Howes分析研究牙量与骨量的关系,可以对错牙合畸形早预测,达到早矫治的目的[1]。  相似文献   

2.
饶红霞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24):3776-3777
隐形矫治技术临床上分几种,现在主要介绍舌侧矫治技术,舌侧矫治技术是将矫治器粘接于牙齿的舌侧面,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矫治器不外露,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美观正畸的愿望,是当前临床口腔正畸应予关注的几项矫治技术之一。舌侧矫治技术是一项新的矫治技术,在临床操作上与唇侧矫治技术存在很大差异,加之患者群的特殊性,对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林培杰 《河北医药》2013,35(6):902-903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大量患者选择了口腔正畸来完善口型的美观。正畸技术近年来飞速发展,受到了口腔科专业人员的重视,在临床上口腔正畸有多种技术被推广应用,包括种植体支抗、自锁托槽、改进后的舌侧矫正技术和无托槽矫正技术[1]。支抗的意思就是在矫治过程中,不希望移动的牙齿不动。本研究重点放在了被广泛认同的种植体支抗技术上。本文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2年1月于我院诊治的30例上颌前突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微螺钉种植体在前牙矫治中的有效性,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舌侧隐形矫正技术是国际上近些年来兴起的正畸技术,它是将矫治器全部安装于牙齿的舌侧面进行正畸治疗,外观上看不到任何正畸治疗装置。舌侧矫治技术具有"隐形"、矫治过程中不影响美观等优点,可满足这些特殊患者的需要,进一步扩大了正畸治疗的适应证。在较长的矫正过程中,如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个性化舌侧隐形正畸技术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效果作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错畸形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用常规方法矫治,观察组用个性化舌侧隐形正畸技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矫治总有效率98.0%比对照组84.0%高,P <0.05。结论临床上实际应用时选择个性化舌侧隐形正畸技术的效果更佳,可使错畸形患者牙齿得到科学有效的正畸矫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先天缺牙的错畸形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正畸患者中先天缺牙的错畸形病例36例,对缺牙数目、错类型、矫治方法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缺牙部位最常见的下颌切牙或上颌侧切牙,多为缺失1~2个牙齿。27例采用集中间隙结合修复的方法进行矫治,6例采用减数方法进行矫治,3例直接采用正畸矫治关闭缺牙间隙。结论:对先天缺牙的错畸形病例采用减数或集中间隙修复的方法矫治均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正畸矫治儿童上颌牙齿前突方法及矫治前后的牙关系与侧貌变化。方法通过对35例患者头颅X线侧位片及记存模型,对软组织面型特征及硬组织指标进行分析,探讨错牙合产生机制,并进行矫治方案制定,减数拔除双侧上颌第一双尖牙齿,使用方丝弓矫治器对牙齿进行矫治。结果正畸矫治前后上颌前牙突度发生变化,前突上牙内收,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正常,软组织凸面型改善。结论上颌牙齿前突减数矫治,有助于上颌和上牙弓的突度减小,使软硬组织面型之间的形态结构一致,尤其是对上牙弓突度的改善比较显著及持续的。  相似文献   

8.
支抗就是抵抗由于作用于牙齿上矫治力而产生的反作用力单位或解剖结构。支抗一直被认为在错牙合畸形矫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是决定矫治牙齿能否按照设计要求的方向及距离移动的主要因素。多年来,国内外众多正畸学者对支抗控制进行了大量研究,现将正畸治疗中影响支抗磨牙移动因素的研究及对支抗丧失的临床处理办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牙齿与颜面不对称畸形的临床矫正效果及其相关分析.方法 2011年01月至2011年10月期间,我院诊治的20例牙齿与颜面不对称畸形患者,在不拔牙的前提下,采用方丝弓技术,对患者的畸形牙齿进行固定正畸矫治的临床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牙齿与颜面不对称畸形患者,经过矫正治疗后,在外观、牙齿功能等方面都有明显改善,咬合关系良好,治愈率100%,没有出现严重的后遗症和不良反应.结论 对于牙齿与颜面部不对称畸形,要早期诊断,早期矫治.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作者在正畸临床矫治过程中,发现固定正畸拔双侧第一双尖牙的患者,如有偏侧咀嚼的不良习惯,咀嚼侧拉尖牙向远中的时间明显比无咀嚼侧长,这样就延长了整个矫治时间。本文分析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偏侧咀嚼的He力产生一一个近中向分力,从而阻碍了尖牙向远中的移动。提醒正畸医师在临床矫治过程中,如发现偏侧咀嚼的不良习惯,嘱患者及时纠正,以免延长整个矫治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先天缺牙的错牙合畸形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正畸患者中先天缺牙的错牙合畸形病例36例,对缺牙数目、错牙合类型、矫治方法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缺牙部位最常见的下颌切牙或上颌侧切牙,多为缺失1~2个牙齿.27例采用集中间隙结合修复的方法进行矫治,6例采用减数方法进行矫治,3例直接采用正畸矫治关闭缺牙间隙.结论:对先天缺牙的错牙合畸形病例采用减数或集中间隙修复的方法矫治均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牙石膏模型作为患者牙信息的载体在口腔临床中应用广泛。牙模型能真实记录患者牙齿、牙槽骨、腭部及上、下颌基骨的形态和位置。在口腔正畸学中对牙石膏模型的测量和分析是临床诊治方案设计的重要步骤。在口腔正畸学中,通过测量牙冠宽度、牙弓弧形长度、牙弓宽度、牙弓长度、Moyers分析、Pont指数和Bolton指数等分析研究上、下牙弓、牙齿的协调性。测量基骨的长度和宽度、Howes分析研究牙量与骨量的关  相似文献   

13.
庞斌 《河北医药》2011,33(5):740-741
安氏Ⅲ类错是口腔正畸临床上较常见的错(牙合)畸形,临床上恒牙早期多采用单纯固定矫治进行掩饰行正畸治疗,主要是牙齿的排列关系,由此纠正反.忽略了恒牙早期患者仍具有生长潜力.而使用FRⅢ双期矫治组则充分利用了患者仍具备的生长潜力首先改善上下颌骨关系、进而较治牙齿咬合关系,以达到牙、颌、面综合矫治的疗效 ,从而获得更加稳定的疗效与更加理想的侧貌.  相似文献   

14.
陆建锋 《淮海医药》2007,25(6):520-521
目的 探讨在固定正畸时口腔卫生宣教和牙周洁治对维护患者口腔卫生,减少牙周组织疾病,预防牙齿脱矿的作用.方法 选择120例固定正畸患者,随机分成2组:口腔卫生宣教组,口腔卫生宣教加牙周洁治组.分别在矫治前,矫治2个月时.矫治6个月,测量并记录患者临床牙周指标I矫治结束去除矫治器时观察牙齿脱矿情况.结果 接受固定矫治后,口腔卫生宣教加牙周洁治组的临床牙周指标低于口腔卫生宣教组;去除矫治器时,口腔卫生宣教加牙周洁治组的牙齿脱矿率及脱矿程度低于口腔卫生宣教组.结论 加强口腔卫生宣教并且定期进行牙周洁治可以有效减少固定矫治患者牙龈炎症的发生和发展,并能明显减少牙齿脱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Angle Ⅱ类1分类矫治前后颅面硬组织结构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Angle Ⅱ类1分类错He畸形病例拔除4个第一双尖牙矫治前后颅面硬组织结构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例AngleⅡ类1分类错He畸形的病例,均拔除4个第一双尖牙进行正畸治疗。用计算机对其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用Spssl0.0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ngle Ⅱ类1分类错He畸形病例拔除4个第一双尖牙,矫治前后颅面硬组织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上下切牙唇倾度的减小及He平面倾斜度的明显增大。结论:AngleⅡ类1分类错He畸形矫治前后颅面硬组织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牙齿位置的改变上,而对颌骨的结构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陈新  王月娥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3):178-179
目的:探讨牙齿与颜面不对称畸形的临床矫正效果,并分析其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诊治的24例牙齿与颜面不对称畸形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不拔牙方丝弓技术,对患者的畸形牙齿进行固定正畸矫治的临床治疗。结果:经过矫正治疗后,24例牙齿与颜面不对称畸形患者,在外观、牙齿功能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咬合关系良好。没有出现后遗症和不良反应,治愈率为100%,治疗效果非常满意。结论:牙齿与颜面部不对称畸形,要早期诊断,早期矫治,防止演变成为骨性或软组织不对称畸形。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在儿童牙齿正畸治疗过程中,对其进行系统护理的效果.方法 以50例牙齿畸形的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口腔、饮食、心理、合并症护理等.结果 50例患儿中45例矫治成功,5例失败.结论 在儿童牙齿正畸治疗过程中,系统护理可有效保证牙齿正畸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口腔畸形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临床干预。方法应用汉密顿焦虑(HAMA)量表对口腔正畸患者矫治前后进行心理状况评定。结果矫治前患者HAMA的测量结果明显高于正畸矫治加心理支持治疗后的结果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畸患者在治疗前普遍存在心理问题,正畸矫治加有针对性的临床干预,使正畸治疗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丹参复合生物膜在正畸牙齿移动中对牙槽骨高度和密度的影响,探讨丹参复合生物膜影响正畸牙牙周组织改建与牙齿移动的机理.方法:以36只体重(250±10)g的雄性大鼠为样本,随机分为正常组、实验组和对照组,设定不同浓度丹参复合膜,以同体对照方式在正常组进行体内植入实验,在2周内观察不同浓度丹参的牙周组织诱导作用,寻找最佳应用浓度;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上切牙与磨牙之间隙安装正畸装置,建立大鼠磨牙移动实验模型,矫治力的大小为60g;实验组每日每只体内植入丹参复合生物膜,两组动物于正畸加力7、14、21d,分三批处死;处死后立即切取双侧上颌磨牙及牙周组织制取标本,制片透射电镜和光镜观察;拍摄X线牙片,用数字化牙科扫描仪及软件对其进行测量分析.结果:在本实验中丹参作为生物诱导剂的适宜浓度为0.80%,实验组植入丹参复合膜后压力侧牙周组织改建速度比对照组快,张力侧牙周组织修复比对照组快.实验组的牙齿移动距离、牙槽骨高度、骨密度比对照组高.结论:丹参复合生物膜可加速正畸牙齿移动,一方面可减轻牙周组织矫治过程中的损伤,另一方面丹参可以提高牙周组织的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20.
美国著名正畸学家Charle, J Burstone在对方丝弓矫治器力与力距进行深入研究基础上设计出片段弓矫治技术,此技术矫治力的准确度高,操作简便,容易掌握,另外,它还在被分段的各部分牙弓上同时进行不同形式的牙齿移动,使正畸效率提高。本文应用单件式、多件式片段弓矫治技术治疗成人牙列拥挤,克服以往整体连动作用引起的不便,疗效显著。1 材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自1997年我们选择了临床上22~27岁的成人牙列拥挤病例,牙周条件、错合类型基本相似,X线头影测量分析无明显骨性畸形。1.2 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拔除第一双尖牙矫治。矫治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