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
目的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患者中,评价国产左旋卡尼汀(L-carnitine,L-CN)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连续入选发病12h内ST段抬高AMI接受PCI的患者42例,随机分L-CN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TMP分级、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低血压、心电图ST段回落>50%、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射血分数(LVEF)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L-CN治疗组CK-MB峰值明显减低,达峰时间提前;术中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低血压的比例明显减少;术后1h ST段回落>50%的患者比例明显增多;术后3个月时LVEDD仅轻度增大,LVEF显著升高。结论左旋卡尼汀对AMI直接PCI治疗患者的心肌具有抑制再灌注损伤、缩小梗死面积、改善心室重构等多重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对心肌产生的缺血预适应,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是否有近期及远期的保护作用。方法急性心肌梗死113例,介入术组(68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非介入术组(45例)没行再灌注治疗。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前48h有否心绞痛发作,再分为心绞痛阳性和心绞痛阴性两亚组。观察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介入术组的心绞痛阳性和心绞痛阴性两亚组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肌酶峰值、心源性死亡、左室射血分数以及随诊期心力衰竭、心绞痛发生率、心源性死亡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介入术组的AP阳性亚组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肌酶峰值及达峰时间均较低、左室射血分数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诊期心绞痛发生率、心源性死亡似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保护作用不显著,对没行再灌注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改善近期预后,但远期保护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患者心肌胶原变化与左心室重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12月至2012年9月入住宝安区人民医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7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后患者是否行直接PCI治疗分为直接PCI治疗组(n=30)和择期PCI治疗组(n=30),其中10例(其中直接PCI治疗组5例,择期PCI治疗组5例)患者出院后不愿意随访。所有入选患者术前、术后3 d及术后30 d均分别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Ⅰ型C端胶原前肽(carboxy-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 I procollagen,PICP)、Ⅲ型N端胶原前肽(amino-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 III procollagen,PⅢNP)和Ⅰ型C端胶原末肽(carboxy-terminal telopeptide of collagen type I,CITP)浓度;术后3 d、术后30 d均行心脏超声检查;术后30 d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测量心肌梗死面积。结果术后30 d直接PCI治疗组血清PICP、PⅢNP、CITP浓度较择期PCI治疗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ICP:(7.76±1.47)ng/mL vs.(10.73±1.67)ng/mL,P﹤0.05;PⅢNP:(11.17±4.72)ng/mL vs.(37.80±6.83)ng/mL,P﹤0.05;CITP:(31.18±6.78)ng/mL vs.(45.10±9.70)ng/mL,P﹤0.05]。术后30 d直接PCI治疗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低于择期PCI治疗组[(46.57±6.10)mm vs.(52.63±6.50)mm,P﹤0.05;(34.25±4.86)mm vs.(37.33±3.56)mm,P﹤0.05;22.8%±3.4%vs.28.2%±6.8%,P﹤0.05]。结论直接PCI治疗可有效地挽救濒死的心肌,减轻心室重构,保护心功能,改善患者远期预后。检测血清心肌胶原浓度能作为预测心室重构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肌灌注的方法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联合应用TIMI心肌灌注分级 (TMP)、校正的TIMI画面记帧 (CTFC)、心电图ST段变化 (sumSTR)方法评价急性心肌梗死 (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后心肌灌注程度 ,探讨心肌灌注程度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77例AMI患者PCI后即刻采用TMP CTFC、TMP sumSTR、CTFC sumSTR三种联合方法评价心肌灌注程度 ,PCI术后 1个月检查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记录 6个月心脏事件。结果 评价心肌灌注程度 ,与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对比 ,TMP sumSTR敏感性 86 7%、特异性 85 7%、准确性 86 2 % ;TMP CTFC敏感性 80 %、特异性 77 1%、准确性 78 5 % ;多变量回归分析TMP 0 / 1级 sumSTR <30 %为 6个月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 (OR=2 1 5 ,95 %可信区间 2 7~ 6 5 7,P =0 0 0 3) ;Kaplan Meier分析曲线显示TMP sumSTR方法评价的心肌灌注不良组 6个月心脏事件高于心肌灌注良好组 (P <0 0 5 )。结论 TMP sumSTR、TMP CTFC能更好的评价心肌灌注程度 ;TMP sumSTR可预测 6个月心脏事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复制小型猪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再通(AMI-PCI)后无复流(no-reflow)现象,提供更为接近人类心血管组织生物学特性的动物模型。方法小型猪20头,雌雄不限,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和左心室造影,并记录有创血流动力学参数,通过球囊闭塞、微血栓注入造成左前降支(LAD)无复流。监测心电图变化。结果(1)制模共有16头小型猪成活,其中14头达到AMI-PCI后无复流动物模型标准[TIMI血流≤2级,校正的TIMI血流记帧法(CTFC)≥36.2帧],制模成功率为70%。(2)小型猪在无复流模型建立成功后较闭塞前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心肌耗氧量(PRI)增加、左心室舒张期末压(LVEDP)升高、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升高,较闭塞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整个实验中,体表心电图和冠状动脉内心电图的演变均出现类似人类急性心肌梗死缺血再灌注的心电图演变规律。结论通过选择性冠状动脉前降支急性闭塞、再灌注、微血栓注入制备的无复流小型猪模型是无复流研究中一种较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抗焦虑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焦虑情绪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QT离散度(QTd)和心肌室壁运动变化(RWMA)的影响。方法将2005年1月至2007年5月在我科住院AMI合并焦虑情绪并行急诊PCI术的患者59例[约占同期AMI患者PCI术总量24.5%(59/240)],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和焦虑治疗组(31例)。对照组遵循PCI指南对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焦虑治疗组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采用咪达唑仑联合焦虑系统脱敏的方法抗焦虑治疗。对比两组急诊PCI术后12~16h、72~78h、7d的QTd,以及治疗后7~10d的RWMA的差异。结果PCI术后对比焦虑治疗组与对照组QTd:12~16h(66±11ms比70±10ms,P0.05)、72~78h(37±4ms比42±5ms,P0.01)和7d时(31±4ms比36±3ms,P0.05)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7~10d的RWMA对比:焦虑治疗组心肌室壁运动积分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1.5±1.1比1.8±1.0,P0.05),焦虑治疗组收缩期增厚率、室壁运动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30.1%±15.2%比25.1%±11.8%,5.0±2.3mm比4.8±2.1mm,P均0.05)。结论对AMI合并焦虑情绪的急诊PCI术患者抗焦虑治疗更能缩短术后QTd,更显著改善RWMA。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死亡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1年3月连续入院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47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分析围术期死亡患者的临床特征、急诊PCI结果及死亡原因。 结果 死亡18例(3.8%),均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支病变8例,2支病变5例,单支病变2例,左主干病变3例;死亡原因:心原性休克9例(50.0%),心脏破裂4例(22.2%),无复流2例(11.1%),上消化道大出血致休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重症肺炎死于呼吸衰竭、顽固性心室颤动各1例(5.6%)。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围术期心原性休克、心脏破裂为主要死亡原因。多支病变、并存高血压、糖尿病等可能为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经皮介入治疗术后心肌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 81例行急诊冠状动脉经皮介入治疗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之前服用辛伐他汀的情况分为四组:A组15例,服用时间超过6个月;B组19例,服用时间1~6个月;C组17例,服用时间少于1个月;D组30例,未服用.比较各组校正的TIMI帧数计数(CTFC)和1 h内ST段回落情况.结果 A组和B组CTFC较D组较小(P<0.01),且术后1 h ST段回落较D组明显(P<0.01).结论 长期服用辛伐他汀,可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经皮介入治疗术后心肌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20例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术中及术后应用盐酸替罗非班的护理经验。方法20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术中及术后接受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护理工作中做好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严密观察用药后穿刺部位和全身出血的不良反应。结果术后24h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1例。30d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1例。无相关血管血流分级心肌梗死溶栓血流(TIMI)0级发生。2例粪便隐血试验阳性。经遵医嘱调整替罗非班的剂量及奥美拉唑抑酸、西咪替丁保护胃黏膜后,粪便隐血试验转为阴性;2例轻度牙龈出血,无皮肤黏膜出血;无出现穿刺点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症。结论严密的观察与良好的护理措施能降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术中及术后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出血事件的发生,减少心血管病危险事件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1.
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起病 1个月内行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12例首次AMI患者中 14 6例行延迟PCI术 (执行时间中位数 :发病后 15 .8d)与 6 6例未行延迟PCI术患者住院期死亡和起病 1年内死亡、再次AMI和死亡或 (和 )再次AMI的发生率。结果 :行延迟PCI术的患者与未行延迟PCI的患者相比 ,其住院期死亡 (2 .1%∶2 4 .0 % ,P <0 .0 1)、起病 1年内死亡 (2 .7%∶9.1% ,P <0 .0 1)、再次AMI(2 .1%∶6 .1% ,P <0 .0 5 )和死亡或 (和 )再次AMI(3.4 %∶13.6 % ,P <0 .0 1)的发生率均显著降低。多因素分析显示PCI术能独立降低AMI患者住院期死亡率 (OR 0 .0 2 8,95 %CI 0 .0 8~ 0 .112 )和 1年内死亡或 (和 )再次AMI的发生率 (OR 0 .191,95 %CI 0 .0 6~ 0 .6 0 8)。结论 :AMI后 1个月内行延迟PCI术能使AMI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12.
《Acute cardiac care》2013,15(3):191-192
Spontaneous coronary artery dissection is a rare cause of myocardial ischemia or sudden cardiac death. We describe a patient with polycythemia vera and a chronic spontaneous coronary artery dissection who was treated with successful angioplasty and long stenting.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在经桡动脉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中用 ZEEK 血栓抽吸导管来减少和消除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脉内的血栓,观察其效果、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 AMI 患者共16例行急诊 PCI+血栓抽吸(PT)术,同时期的16例行单纯 PCI 的同类患者设为对照组。以标准方法行急诊 PCI 和/或 PT 术,观察两组患者的心肌血流灌注情况、ST 段抬高幅度最大的心电图单导联 ST 段的抬高幅度和心肌酶 CK-MB 的峰值、术后1月、2月及3月经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测定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血流速度与舒张晚期血流速度的比值(E/A)和3个月内的临床预后。结果血栓抽吸组心肌组织再灌注情况明显改善;心肌酶峰值明显提前,术后1.5 h ST 段抬高幅度有下降趋势;术后1个月、2个月和3个月时 LVEF 和 E/A 比值有逐渐增大趋势;单纯PCI 组有1例患者出现急性血栓形成。结论血栓抽吸结合经桡动脉直接 PCI 有较好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操作简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对无条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医院,首选的再灌注策略是迅速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转运至介入中心,但是直接PCI的获益可能由于转运延迟而减少.易化PCI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立即给予药物再灌注后尽快行转运PCI的联合再灌注治疗新策略.  相似文献   

16.
急诊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 4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起病 12 h内进行急诊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 ,术后即刻行血管造影进行评价 ,观察住院及随诊期间的情况。结果  45例患者梗死相关动脉 (IRA)重建后血流 TIMI-3级 ,残余狭窄 <3 0 %。住院期间无心脏性死亡、急性再闭塞、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及严重出血发生。随访 6~ 12个月 ,44例无血栓形成及主要心脏事件 (心脏性死亡、与靶血管相关的心绞痛、心肌梗死及再次血管重建 ) ,1例 5月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支架内再狭窄 ,需要再次介入治疗。结论 急诊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不仅有良好的住院及近期临床疗效 ,而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无复流现象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对无复流现象的临床疗效.方法54个月期间对232例STEMI实施直接PCI,25例(10.8%)梗死相关动脉(IRA)出现无复流现象.冠状动脉内处理包括注射各种药物、生理盐水或动脉血冲洗和主动脉气囊反搏术.结果25例无复流患者中,男18例,女7例,平均年龄60.7岁(34-85岁).16例发生在右冠状动脉,其中14例IRA粗大.20例合并有高血压病(其中14例还合并2型糖尿病),18例合并高脂血症.经过处理,17例IRA为3级TIMI前向血流,以后临床经过良好.6例为TIMI 2级血流,4例术后临床经过良好,2例分别在术后4 h和70h死亡.2例TIMI 0-1级血流,术中死亡.结论直接PCI的无复流发生率为10.8%,死亡率达16%.无复流主要见于IRA为粗大右冠状动脉并且合并高血压病以及高脂血症的患者.无复流的处理应当是综合性的,但并非总是有效.  相似文献   

18.
抗心动过速起搏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快速心律失常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及围术期经常面对的问题。我科通过临时起搏导管对在急诊PCI中出现快速心律失常的患应用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桡动脉途径(桡动脉组,n=296)或股动脉途径(股动脉组,n=300)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比较两种穿刺途径的方法和并发症情况。分别记录动脉穿刺时间、X-线暴光时间、造影时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及血肿等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295例经桡动脉治疗患者穿刺成功,穿刺时间(4.4±1.6)min,X-线暴光时间(4.6±1.4)min,造影时间为(8.0±2.4)min,PCI治疗时间为(30.0±4.8)min,住院时间为(3.2±1.6)d,有6例发生前臂血肿,发生率为2.03%(6/296);股动脉组299例患者穿刺成功,穿刺时间(2.4±0.8)min,X-线暴光时间(4.4±1.3)min,造影时间为(7.6±2.0)min,PCI时间为(28.6±4.4)min,住院时间为(5.4±1.8)d,有18例发生股动脉血肿,发生率为6.0%(18/300),其中2例为假性股动脉瘤形成。造影时间、PCI治疗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股动脉组高于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行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安全和可靠的,在临床实践中值得在有条件的单位有选择性地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塞(AMI)介入治疗过程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间AMI患者共68例.其中应用抽吸导管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33例,为血栓抽吸+PCI组;另有常规PCI对照组,35例.比较两组造影结果、临床预后及心肌梗塞溶栓(TIMI)血流分级.结果:抽吸+PC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