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吴鞠通养阴十法山东250011山东中医学院附院郭兆安,杨培民,孙瑞玲主题词吴鞠通,中医师,滋阴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中,根据温为阳邪,最善伤阴耗液的特点,十分重视养阴法在治疗温病中的应用。现结合实际体会,就其养阴十法,加以总结。辛凉护阴法温邪上受,首...  相似文献   

2.
徐克强 《广西中医药》1990,13(1):22-22,8
<正> 酸甘化阴法是养阴法的一种,它是应用酸涩与甘缓二类不同性味药物配伍以达到养阴生津之功的方法。此法最早当推仲景芍药甘草汤,尔后孙思邈之生脉散,钱仲阳之六味地黄丸,张景岳之左归丸均为酸甘化阴法的发展。至清代随着温病学派的形成,酸甘化阴法成为治疗温病的一个重要方法。它具有养阴不滋腻,生津而又不碍胃作用,因此,此法广泛应用于临床。令就酸甘化阴法在耳鼻喉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略抒管见。  相似文献   

3.
酸甘化阴法是养阴法中的一法。它运用酸敛与甘缓两类不同性味药物的配伍以达养阴生津之功效。此法最早当推仲景的芍药甘草汤,其后如孙思邈之生脉散、钱仲阳之六味丸,均为酸甘化阴的发展。至清代温病学说形成,酸甘化阴法成为治疗温病的一个重要的方法。由于它养阴而不滋腻,生津而不碍胃,因此在临床上不论外感内伤,只要辨证贴切,配伍恰当,都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温病条辨》有关论述为依据,对吴鞠通运用养阴护津法治疗温病的经验,从理、法、方、药进行了剖析,综汇为九大治疗法则:①宣散护津法;②退热生津法;③凉血滋阴法;④攻下存阴法;⑤养阴润下法;⑥益气滋阴法;⑦补气敛津法;⑧泻火滋阴法;⑨养阴熄风法。对每一法则的适应病症及方药的运用要点作了具体评述。  相似文献   

5.
吴鞠通<温病条辨>运用复合养阴法,大大丰富了温病养阴法内容,具有一定的理论和临床意义,现总结如下. 1 酸甘化阴法 是将酸味与甘味药相配伍以养阴生津的方法.酸味入肝,可收敛阴津,保津无故流失而生津;而甘味多入脾胃,补益脾胃,脾胃健运,脾生胃降,不断化生津液,化源而生津.  相似文献   

6.
酸甘化阴法是药味合化反应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中医学重要的治则治法,该法不拘泥一病一证,因而临床应用广泛.本文从酸甘化阴法的源流、常用方药的临床应用分别阐述酸甘化阴法的作用以及在具体病证中的应用.总结出酸甘药物配伍在临床各科疾病中能发挥养阴生津、舒筋缓急止痛、收敛固摄、益精补血等作用,进而解决各种疾病,如肺系疾病之哮喘、肺炎缓解期,心系疾病之失眠、胸痹,脾胃系疾病之便秘、泄泻、胃痛等,为酸甘化阴法的临床及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梁华 《中医药学报》1997,25(1):9-10
酸甘化阴法是以补虚为主的一种药物配伍法则,也就是运用酸涩与甘补两类不同性味药的配伍以达到养阴益气的功效。因为许多酸味药,如五味子、山英肉、白芍、木瓜、乌梅、金樱子等有不同程度的养阴收敛作用。许多甘味药如麦冬、地黄、石解、沙参、构相等有不同程度的补虚缓急、甘润增液作用,而人参、山药、黄茂、白术等则有甘温益气的作用。合而用之,可以化生阴液、益气生津、儒润脏腑。收敛精气。此法的形成当首推仲景,其后如孙思逸、钱仲阳、朱丹溪、赵献可等,均发展了酸甘化阴法的运用。至清代温病学派的形成,酸甘化阴法又成为治疗温…  相似文献   

8.
酸甘化阴法生津止泻作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酸甘化阴法是中医学的重要治则治法,属中医"补法"中的养阴范畴,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古今医家对酸甘化阴法的生津止泻作用论述较少。本文从理论认识、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3个方面探讨在小儿腹泻病治疗中酸甘化阴法的生津止泻作用,初步阐明酸甘化阴法具有确切的生津止泻作用疗效。拓展了中医酸甘化阴法的应用范围,体现了小儿腹泻病的中医药治疗特色。酸甘化阴法亟待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以揭示其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9.
《温病条辨》一书中论述了许多养阴法,诸如:①滋养肺胃法,治疗肺胃阴液受伤时,表现为口干咽燥、干咳少痰或干呕而不思饮食等证;②润肠通便法,治疗津枯肠燥、大便秘结;③泻火养阴法,治疗热盛津伤、小便不利;④益气敛阴法,治疗气津欲脱证;⑤滋填真阴法,治疗温病后期肝肾真阴耗伤;⑥育阴潜阳法,治疗虚风内动之证。  相似文献   

10.
升脾阳法与养胃阴法对脾胃学说形成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李东垣升脾阳法与叶天士养胃阴法对脾胃学说形成的贡献。参考李东垣与叶天士有关升脾阳和养胃阴论说以及其他医著,总结升脾阳法与养胃阴法的特点和应用。在临床实践中,升脾阳和养胃阴都要考虑,以此可以更有效指导临床。叶天士养胃阴法补充了李东垣略于胃论述的缺陷,升脾阳法和养胃阴法融合,完善并形成了脾胃学说。  相似文献   

11.
通过梳理《临证指南医案》肺系病相关医案,总结叶天士治疗肺系病治法特色,归为守病机,以肺为枢,宣、清、养三法择机而施;法阴阳,以平为期,善养阴不离益阳;治喘证,分虚实两端,肺实肾虚为喘证之纲;融三焦,中满分消,水道通畅祛邪有路.对后世医家治疗肺系疾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学习.  相似文献   

12.
《温热论》中有关卫气营血4个阶段的治法,是叶氏在研究温病过程中的重大成果。其中,温病邪在卫阶段,若不辨之,动辄则用汗法解表,往往可致伤阴助邪,变证蜂起。通过对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的解读,正确认识温病肺卫阶段的证、治规律和特点,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余莉芳教授运用清润通降法创制成方纳达合剂,功效清胃通腑、理气降逆、养阴润燥,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颇佳。总结介绍其诊治胆汁反流性胃炎五大治疗特点:中西医结合观,身心整体观,清润通降治则并用,针对久病入络气血同治,注重饮食调理。并附验案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4.
蔡峰 《辽宁中医杂志》2010,(7):1233-1234
清代名医叶天士论治燥证多有卓见,分内伤外感论治,强调上下气血,重视脏腑关系及气候,配伍应用有其自身特点,立意深刻,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高欣铎 《河南中医》2003,23(7):20-21
叶桂继承并发展了李果的脾胃学说,在其《临证指南医案》、《未刻本叶氏医案》中记述了治脾胃经验,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温中健脾法,理气和胃法,脾胃同治法,清养胃阴法,调肝治中法。  相似文献   

16.
从发生学角度出发探求叶天士"阳化内风"学说的源流沿革与发生发展,通过对文献的疏理,从"东汉前""唐宋前外风"与"唐宋后内风"3个时相节点总结叶天士学术源流。进而对叶天士"阳化内风"学说进行学理上的探析,形成叶天士"阳化内风"学说模式图。在治法上,归纳了叶天士针对"阳化内风"不同证候所立滋肾潜阳、养营清心与补土泻热3种治疗大法。在此基础上提出需要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应用新的研究方法对叶天士所提"阳化内风"学说的病名、证型、证素进行回顾性研究,形成新的中风预警矩阵,更好地促进先贤思想的应用性转化,解决当下难题。  相似文献   

17.
益气养阴解毒法是王瑞平教授治疗中晚期肺癌最常见的方法。王瑞平教授从肺癌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经验用药阐述治疗中晚期肺癌的理论思想和临证经验,揭示气阴亏虚、癌毒内结贯穿中晚期肺癌发病始终,益气养阴解毒法是中医药治疗中晚期肺癌的重要治法。其中,益气、养阴需辨证使用,解毒需分清癌毒性质——热毒、痰毒、瘀毒,分别运用清热、化痰、祛瘀等方法。运用益气养阴解毒法治疗中晚期肺癌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分消走泄法是叶天士《温热论》中治疗湿热病的主要方法。分消是因势利导应用开上、畅中、渗下的方法祛除湿邪,通过祛湿使阳气通达;走泄是指用行气之品,宣通气机,使气行湿去。湿热病常以脾胃为中心,脾胃纳运结合,升降相因,燥湿相济共同完成着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湿热最易损伤脾胃,而脾胃功能失调也最易内生湿热。湿为有形之邪,湿热相合,热蒸湿动,就会弥散三焦,湿性黏腻,又很少传变,难以清除,必然导致三焦气机不畅,气化不行,水道不通,水液代谢障碍等变化而出现相应症状,治疗当从祛除湿邪,通利三焦水道入手。所以叶天士提出"分消上下之势"的治法。临床凡是内伤杂病属痰、饮、水、湿类疾患,都可以此法变通应用。三仁汤、甘露消毒丹、黄芩滑石汤、温胆汤等临床应用即其实例。  相似文献   

19.
《伤寒杂病论》"存津液"的理论体现在据证识津伤程度、祛邪需防伤阴津、配伍用药以生津、煎服方法需护阴4个方面。干燥综合征治疗过程中,存津液的方法可概括为:泻热育阴法治阴虚火旺型"三干"症、酸甘化阴法治久亏之阴虚者、滋阴润肺法治伴见皮肤损害者、滋阴润肠法治伴见便秘者、益气生津法治伴见肺气虚损者、养血布津法治伴见雷诺现象者、和调枢机法治伴见神经官能症者、温阳化气法治津液不布之干燥者、祛瘀存津法治伴见瘿瘤结块干血痨者等9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山东中医杂志》2016,(10):892-893
叶进认为嗜食甘肥、痰热内生是儿童性早熟发生的主要致病因素,提出痰、火是其主要病理因素,强调健脾化痰、滋阴降火是治疗性早熟的关键,临证运用化痰泻火法,拟抗早颗粒以二陈汤合知柏地黄汤加减组方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