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例 65岁女性 ,因高度房室阻滞而行VVI起搏治疗。术后胸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示起搏电极头端位于右室近心尖部流入道。体表心电图示类右束支阻滞图形。术后检测起搏器感知、起搏功能正常。提示 ,正常右室心尖部或近心尖部起搏 ,可以出现类右束支阻滞图形心电图改变。  相似文献   

2.
起搏脉冲至心房应激时间延迟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性 ,18岁 ,拟诊扩张型心肌病合并病窦综合征 ,经安装AAI起搏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 ,但心电图检查发现起搏脉冲至心房应激时间延长 ,且有逐渐加重的趋势。鉴于心脏任何部位的起搏点都可发生传出阻滞 ,推测该患者右心耳的起搏电极周围存在一度传出阻滞 ,其机理可能与心肌病导致右心耳心肌组织变性或纤维化有关 ,但其确切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3.
右室永久起搏可行的后备电极放置部位——右室流出道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为探讨冠心病心肌纤维化、合并糖尿病或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后出现房室阻滞的患者右室永久起搏可行的后备电极放置部位,对3例电极脱位至右室流出道、9例因上述疾病主动将电极置入右室流出道的患者进行了起搏阈值测定及随访。结果:12例患者右室流出道起搏阈值(电压:0.86±0.10V,脉宽:0.3±0.04ms)较右室心尖部起搏阈值(电压:5.0±6.06V,脉宽:1.52±0.77ms)显著降低,P<0.01。随访68.5±34.65个月无电极脱位,起搏功能良好。结果提示右室流出道是永久起搏可行的后备电极放置部位。  相似文献   

4.
传出阻滞是永久起搏器置入术后较少见的并发症,是由于电极和心肌界面间有瘢痕组织形成,致使起搏阈值升高,发生间歇性起搏不良甚至永久性起搏不良的现象。但起搏器感知功能良好,心内膜测定的R波高度也正常。传出阻滞多见于术后数周至数月,术后早期发生者很少见,需要与起搏器电极微脱位、心肌穿孔等鉴别。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起搏器安装数量的增加,此病有增加的趋势。本病例出现于术后第5天,是很少见的病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右室心尖部起搏患者V1导联呈现右束支阻滞图形的特点、出现的可能机制以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选取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5—2007年于右室心尖部植入起搏电极的患者,分析患者完全右室起搏时V1导联呈右束支阻滞图形患者的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等资料,并与同期V1导联呈左束支阻滞图形变化的右室起搏患者以及植入左室心外膜电极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体表心电图特点进行对比。结果共有9例患者术后完全心室起搏时V1导联呈右束支阻滞图形,术后超声心动图以及胸部X线检查证实起搏电极均位于右心室,QRS波平均电轴为-61.7±15.6,与随机选取50例术后体表心电图呈左束支阻滞的右室电极植入患者心电图相比,QRS波电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7例行左室心外膜起搏者QRS波电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呈右束支阻滞者其肢体导联I、aVL导联QRS波均直立,与呈左束支阻滞患者相同,而左室心外膜起搏者其I、aVL导联QRS波为负向。结论当患者V1导联呈右束支阻滞形态时可通过I、aVL导联QRS波形态和QRS波电轴可以判断是否为右室起搏。  相似文献   

6.
1991~1994年,我院共安置生理性心脏起搏52例(男32例,女20例;年龄33~69岁)。其中双腔心脏起搏(DDD)36例,双腔频率应答起搏(DDDR)2例,心房起搏(AAI)13例,心房频率应答起搏(AAIR)1例。诊断为病窦综合征30例、心肌炎Ⅲ°房室传导阻滞15例、双结病变4例、冠心病合并Ⅱ°Ⅱ型房室传导阻滞2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三束支阻滞1例。术前对30例病窦综合征作经食管心房调搏检查,文氏阻滞点>120次/min者14例安装了AAI起搏器,文氏阻滞点<120次/min者安装了  相似文献   

7.
蒋文平 《心电学杂志》1993,12(3):138-138,149
我国现年植入起搏器约3500台左右,为数虽不多,但累计病例逐年增加,已构成心电学诊断的新问题。心室起搏(VVI)电极放置于右室心尖,体表心电图呈左束支阻滞图形,电轴左偏。因此在起搏心电图上甚难识别心肌梗塞、心室肥大、供血不足,对此诊断有赖于病吏、心肌酶学、超声心动图和心肌核素显像。起搏心电图显示清晰脉冲十分重要,单极起搏者脉冲信号大,双极起搏者脉冲信号小,通常在心电图Ⅱ导联最为清楚。  相似文献   

8.
个体化选择起搏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试验研究表明双腔起搏较心室起搏改善了生活质量,降低了心房颤动及起搏综合征的发生率,但卒中、心力衰竭及生存率无改善;而在病窦综合征患者心房起搏优于双腔起搏。不同起搏模式的效益受自主心率水平及起搏比例的影响。基于循证医学结果,临床实践中对于Ⅲ度房室阻滞的患者,首选双腔起搏器;对于窦房结功能障碍而房室结功能正常且无束支阻滞的患者推荐置入单腔心房起搏器;而部分因偶发的长RR间歇而进行起搏治疗者则可选择VVI起搏器。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正常犬和长QT间期(LQT)犬模型的在体3层心肌单向动作电位时限(MAPD)和跨室壁复极离散(TDR)、体表心电图上QT间期和Tp-Te间期等为指标,研究不同部位起搏,尤其是左心室外膜参与起搏后心肌复极特性的变化.通过这种模拟临床上心室再同步治疗的方法,旨在观察左心室起搏、双心室起搏是否会增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性.方法 8只健康成年犬经导管射频消融希氏束制备三度房室阻滞模型.开胸手术后分别在左心室外膜、右心室内膜和双心室起搏时同步记录体表心电图和心内膜下、中层、心外膜下3层心肌的单相动作电位(MAP),测定QT间期、Tp-Te间期和3层心肌的MAPD、TDR.然后以氯化铯(CsCl)制备LQT犬模型并重复上述实验.结果在正常犬,左心室外膜与双心室起搏后,心内膜下、中层、心外膜下3层心肌的MAPD均有延长,并有TDR的增大(左心室外膜起搏47.16 ms、双心室起搏37.54 ms、右心室内膜起搏26.75 ms,P<0.001),体表心电图Tp-Te间期的变化与之平行.在LQT犬,在CsCl使3层心肌MAPD延长的基础上,左心室外膜参与起搏进一步明显增大TDR,而CsCl增大TDR的作用被掩盖.结论左心室心外膜与双心室起搏后使心内膜下、中层、心外膜下3层心肌的MAPD均延长并使TDR增大,可能成为导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基础.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心室再同步技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时,这一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双心室起搏的初步临床经验   总被引:16,自引:13,他引:3  
目的 探讨缺血性或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行永久性双心室起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5例缺血性或扩张型心肌病合并难治性心力衰竭和左束支阻滞患者常规植入右心室起搏导线的同时植入冠状静脉窦导线于心大静脉或心中静脉,分别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及双心室起搏,应用Swan-Ganz导管或超声心动图测定不同起搏地心功能的影响。结果 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左束支阻滞患者植入冠状静脉窦导经至心大静脉或心中静脉行以  相似文献   

11.
征解35:答案     
《临床心电学杂志》2012,(6):453-454
征解35答案:一度房室阻滞、间歇性二度房室阻滞、双腔起搏器心电图伴心室保护性AAI起搏(即MVP功能)、起搏功能正常。诊断要点:本例心电图诊断难度较大,最终诊断为一度~二度房室阻滞,双腔起搏器功能正常。1.一度与间歇性二度房室阻滞:征解图中PR间期380m(sA),AAI起搏时pAV间期460ms,说明患者存在持续性一度房室阻滞。当PR间期>350ms时,常被诊断为PR间期过度延长,其能明显损害心脏舒张功能,使有效舒张期缩短。同时该患者还有间歇性二度房室阻滞,表现在部分心房起搏后伴QRS波的脱落(C、D)。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性 ,4岁 ,因精神萎靡、乏力、抽搐就诊 ,心电图示Ⅲ度房室阻滞 (AVB)。化验检查提示重症心肌炎。遂利用漂浮电极床旁临时起搏成功 ,起搏部位为右室心尖部 ,阈电压为 0 .5V。进行营养心肌等综合治疗后第 10天拔出临时起搏电极 ,第 3周复查心肌酶谱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起搏脉冲引导普通电极行床旁临时起搏,观察其成功率,手术并发症并总结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至2006年7月我院床旁安置临时起搏器的患者共82例。结果82例中有80例(97.5%)起搏成功,6例出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1例低钾患者出现心室颤动。15例28次出现电极微脱位,均经处理后恢复正常。全部病例无血栓形成,无栓塞、血气胸及心肌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起搏脉冲引导普通电极进行床旁临时起搏简便、快速、有效、安全,适用于危重急症的抢救及外科手术前的保护性起搏。  相似文献   

14.
DDD起搏心电图表现复杂、多样。现报道我们临床所遇的几种DDD起搏心电图表现:1。DDD起搏与感知功能正常心电图;2.DDD起搏呈文克白型阻滞现象;3.心室空白期引起的酷似起搏器感知不良;4.晚期起搏阈值升高致起搏传出阻滞,5.起搏器媒介性心动过速。着重讨论其临床意义以及正确识别和处理的体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低位房间隔起搏(low atrial septal pacing,LASP)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简称病窦综合征)合并房间阻滞患者术后新发房颤的影响.方法 选择住院的病窦综合征合并房间阻滞患者58例,根据心房电极植入部位分为LASP组(23例)和右心耳起搏(right atrial appendage paci...  相似文献   

16.
双心室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血流动力学观察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19  
目的 观察双心室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血流动力学效果。方法 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心室内阻滞患者6例,男性5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54岁。心动均在Ⅱ~Ⅳ级(NYHA),体表心电图平均QRS时限为141ms。患者均进行了双心室起搏,左心室起搏通过冠状静脉窦植入2187或2188导线,于其血管分支内进行左心室起搏。左、右心室导线通过Y形转接器与双腔起搏器连接。术后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双心室起搏的血流动  相似文献   

17.
紧急床边心脏起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证实心跳骤停、严重的心动过缓时紧急床边心脏起搏的作用。方法;对29例病人采用床边经皮穿刺心内膜或心肌起搏,或经锁骨下静脉穿刺心内膜起搏进行抢救。结果:成功率62.1%。经皮心肌或心内膜起搏24例,成功率54.17%;经静脉心内膜起搏6例,100%成功;心脏停跳后5分钟内行紧急起搏的13例均成功,10例存活出院(76.92%);>5分钟起搏无1例成功。结论:紧急床边心脏起搏设备、操作简单、是抢救心脏骤停的一种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人工心脏起搏引起额外杂音6例,其中4例出现起搏摩擦音,1例呈现起搏摩擦音伴起搏音,另1例为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起搏杂音难以在手术时立即发现,起搏摩擦音常在术后24小时后发生。起搏杂音产生后,有1例出现短暂心绞痛。我们体会摩擦音的发生可能是起搏电极导线与心内腱索相互摩擦所致;起搏音的发生支持骨骼肌收缩的理论。  相似文献   

19.
双心室起搏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缺血性或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行永久性双心室起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1 0例缺血性或扩张型心肌病合并难治性心力衰竭和左束支阻滞患者 ,常规植入右心室起搏导线的同时植入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线于左室侧静脉、心大或心中静脉 ,行双心室同步起搏 (其中 2例为四腔起搏 )。通过临床观察、超声心动图测定及 6分钟平地行走评定对心功能的影响。结果 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左束支阻滞患者植入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线行双心室起搏 ,产生较窄 QRS波 ,临床心功能从 ~ 级提高至 ~ 级 ( NYHA) ,同时使二尖瓣返流减少 ,射血分数提高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缩小 ,6分钟平地行走距离比术前明显提高。结论 双心室起搏对难治性心力衰竭可能有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起搏技术的进步和起搏治疗适应症的不断扩大,起搏治疗患者逐年增加。但常规采用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治疗,可导致心肌收缩不同步,损害心室功能,影响心肌灌注并导致心肌重构。近来研究发现,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可明显改善心脏活动的同步性,从而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本研究通过对右心室间隔部和右心室心尖部二种起搏方式下心脏收缩功能及血BNP水平变化的观察,为合理选择起搏方式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