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在肝脏外科中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将近期47例肝癌切除术分为3组:手助腹腔镜肝癌切除术(Ⅰ组)16例,单纯腹腔镜肝癌切除术(Ⅱ组)14例,开放式肝癌切除术(Ⅲ组)17例,对其治疗及效果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11.0软件,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0.ne—WayAN0.VA),组间比较采用LSD检验。【结果】Ⅰ组与Ⅱ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3.46h及4.06h(P〈0.001);Ⅰ组与Ⅲ组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谷丙转氨酶、近期并发症率分别为119mL及238mL(P〈0.001),8d及10d(P〈0.001),47U/L及125U/L(P〈0.001),0.00%及23.53%(P=0..014)义;Ⅱ组与Ⅲ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谷丙转氨酶、近期并发症率分别为4.06h及3.45h(P〈0.001)、137mL及238mL(P〈0.001),8d及10d(P〈0.001),48U/L及125U/L(P〈0.001)。【结论】腹腔镜技术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具有微创、安全、效果好的特点,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腹腔镜肝癌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癌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近期手术切除的30例原发性肝癌随机分为两组:腹腔镜肝癌切除术组(Ⅰ组)14例,开放式肝癌切除术组(Ⅱ组)16例,对其治疗及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Ⅰ组与Ⅱ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肝功能影响分别为4.06h及3.40h,137.86ml及233.13ml,8.36d及10.50d,48.71U/L及119.94U/L(P均<0.01);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及25.0%(P<0.05)。结论腹腔镜肝癌切除术具有微创、效果好等优势,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罗娜  张永宏  李宁 《海南医学》2016,(13):2110-2112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患癌前后血清学指标水平的变化,以尽早在肝炎肝硬化患者中筛选出易发肝癌的高危人群。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3年6月我院随访的肝炎肝硬化相关原发性肝癌患者173例,均有完善的肝癌及患癌前肝硬化阶段资料,其中原发性肝癌Ⅰ期66例,Ⅱ期47例,Ⅲ期40例,Ⅳ期20例。收集患者肝功能等血清学指标,分别比较Ⅰ、Ⅱ、Ⅲ、Ⅳ期肝癌患者各血清学指标在患癌前和肝癌后的差异。结果肝癌Ⅰ期患者肝癌后DNA (500 copies/mL vs 47350 copies/mL)、谷丙转氨酶(ALT)(36.60 U/L vs 46.25 U/L)、谷草转氨酶(AST)(40.35 U/L vs 52.30 U/L)、总胆红素(TBIL)(23.10μmol/L vs 30.63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7.90μmol/L vs 11.00μmol/L)、谷氨酸转肽酶(GGT)(42.45 U/L vs 52.90 U/L)水平比肝癌前降低,白蛋白(ALB)[(33.86±6.7) g/L vs (31.43±6.78) U/L)]、胆碱酯酶(CHE)(3745 U/L vs 2961 U/L)比肝癌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Ⅱ期患者患癌后DNA水平比肝癌前低(672 copies/mL vs 71450 copies/mL),甲胎蛋白(AFP)水平比肝癌前高(48.9 ng/mL vs 15.92 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期肝癌患者患癌后AFP (83.13 ng/mL vs 10.76 ng/mL)、AST (68.9 U/L vs 41.5 U/L)、TBIL (38.10μmol/L vs 26.00μmol/L)、DBIL (14.05μmol/L vs 9.20μmol/L)及GGT (62.8 U/L vs 43.60 U/L)水平均高于肝癌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Ⅳ期肝癌患者患癌后DNA水平比肝癌前低(654.51 copies/mL vs 7200 copies/mL),AFP (210.55 ng/mL vs 7.06 ng/mL)、ALT (54.70 U/L vs 37.35 U/L)、AST [106.70 U/L vs (70.13±50.50) U/L]、Tbil [58.10μmol/L vs (31.59±14.3)μmol/L]、Dbil [23μmol/L vs (12.41±6.85)μmol/L]及GGT (100.30 U/L vs 41.20 U/L)水平均高于肝癌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NA、AFP、ALT、AST、TBIL、DBIL、GGT等指标的变化对肝炎肝硬化患者预测肝癌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腹腔镜肝切除术与开腹肝切除术治疗肝癌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肝癌患者83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腹腔镜组(38例)和开腹组(4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比例、手术前后肝功能指标及术后恢复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开腹组[165(100,200)m L比300(210,420)m L,P<0.01];术后恢复情况如术后首次进食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镇痛药使用时间、腹腔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开腹组[1(1,2)d比3(3,4)d、1(1,1)d比4(4,5)d、2(2,3)d比4(3,5)d、2(2,3)d比5(4,6)d、6(5,7)d比10(9,11)d,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开腹组[2.6%(1/38)比15.6%(7/45),P<0.05];术后1周开腹组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与直接胆红素(DBIL)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腹腔镜组ALT、DBIL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腹腔镜肝切除术具有可行性,且短期临床疗效较开放手术好,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采用腹腔镜精准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效果及对肝功能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开腹肝切除术治疗,研究组采用腹腔镜精准肝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前后的肝功能(TBIL、ALB、ALT、AST)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术中失血量(201.62±20.61)mL少于对照组(365.28±26.74)mL,住院时间(8.16±2.98)d短于对照组(12.33±3.41)d,并发症发生率4.08%低于对照组18.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研究组TBIL(17.69±1.34)μmmol/L、ALB(56.31±2.47)g/L水平高于对照组(15.26±1.25)μmmol/L、(43.26±2.41)g/L,ALT(25.69±3.22)U/L、AST(10.64±1.98)U/L低于对照组(30.26±3.17)U/L、(15.26±2.01)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腹腔镜精准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效果优于开腹肝切除术效果,且对肝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氟比洛芬酯复合小剂量芬太尼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临床效应.方法 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30例,随机均分为3组.Ⅰ组镇痛泵中加入0.9%氯化钠溶液100 mL和芬太尼0.8 mg;Ⅱ组术前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余同Ⅰ组;Ⅲ组术前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rng,镇痛泵中加入0.9%氯化钠溶液100 mL、氟比洛芬酯100 mg和芬太尼0.4 mg.观察24 h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患者自控镇痛(PCA)按压次数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Ⅰ、Ⅱ、Ⅲ组术后PCIA的芬太尼用量分别为0.8、0.8和0.4 mg.术后24 h内,3组间 VAS 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4 h内Ⅰ、Ⅱ、Ⅲ组的PCA按压次数分别为(13.2士1.5)、(9.1土1.2)和(5.64士1.4)次,Ⅲ组显著少于Ⅰ、Ⅱ组(P值均<0.05),Ⅱ组又显著少于Ⅰ组(P<0.05).24 h内,Ⅰ、Ⅱ、Ⅲ组分别有2例(2/10)、2例(2/10)和1例(1/10)出现恶心;Ⅰ、Ⅱ组分别有2例(2/10)和2例(2/10)出现呕吐,3例(3/10)和2例(2/10)出现头晕,2例(2/10)和2例(2/10)出现嗜睡;Ⅲ组未出现呕吐、头晕和嗜睡的不良反应.Ⅲ组24 h内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Ⅰ、Ⅱ组(P值均<0.05).结论 氟比洛芬酯复合小剂量芬太尼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PCIA的效果良好,可明显减少芬太尼的应用量及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格拉斯琼联合地塞米松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防治效果。方法随机将160例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分为4组,术毕Ⅰ组静注格拉斯琼3mg,Ⅱ组静注地塞米松10mg,Ⅲ组静注格拉斯琼3mg加地塞米松10mg,Ⅳ组静注生理盐水8ml,观察术后24h内患者恶心呕吐发生情况,以及有无其他并发症。结果4组PONV发生率和程度显示,Ⅰ~Ⅲ组明显低于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也明显低于Ⅰ、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Ⅰ、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格拉斯琼与地塞米松单独应用均能有效减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的恶心呕吐,减轻恶心程度,且两者效果相仿,而两药联合应用对降低患者的恶心呕吐发生率和恶心程度较分别单独使用效果更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白藜芦醇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 清洁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假手术组(Ⅰ组)、缺血再灌注组(Ⅱ组)、丹参预处理组(Ⅲ组)、白藜芦醇预处理组(Ⅳ组).Ⅰ组单纯麻醉和开腹,分离出肝十二指肠韧带,不阻断肝门;Ⅱ组夹闭肝蒂,30min后恢复灌流.开腹前10minⅡ组、Ⅲ组和Ⅳ组分别自阴茎背静脉注射生理盐水(6 mL/kg)、丹参注射液(40 mg/kg)、白藜芦醇注射液16 mg/kg.再灌注1、6和24 h取血测定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胆汁酸(TBA)的水平,再灌注6 h后观察肝组织病理学的改变,TUNEL法观察胆管内皮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Ⅱ组、Ⅲ组和Ⅳ组血清ALT、AST含量明显高于Ⅰ组(P<0.01),Ⅲ、Ⅳ组低于Ⅱ组(P<0.01),Ⅲ组高于Ⅳ组(P<0.05):Ⅱ、Ⅲ、Ⅳ组胆汁中GGT、TAB含量高于Ⅰ组(P<0.01),Ⅲ、Ⅳ组低于Ⅱ组(P<0.01),Ⅲ组高于Ⅳ组(P<0.05),肝组织病理损害Ⅱ组最重,Ⅲ组次之,Ⅳ组最轻;胆管内皮细胞凋亡Ⅱ组最为严重,Ⅲ组次之,Ⅳ组较Ⅲ组轻.结论 白藜芦醇可有效改善缺血再灌注对大鼠肝脏的损伤,减轻胆道内皮细胞的凋亡,其保护作用优于丹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癌行腹腔镜肝叶切除与开腹肝切除者近期效果对比。方法收集该院肝胆外科2011年8月—2014年5月期间共计80例肝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腹腔镜肝叶切除组40例和开腹肝切除组4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引流管放置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出院时白蛋白、谷丙转氨酶、白细胞水平。结果腹腔镜肝叶切除组和开腹肝切除组手术时间、引流管放置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5±1.5)h、(4.6±2.1)d、(9.6±3.1)d、0.5%]vs(1.2±0.4)h、(10.8±3.8)d、(15.8±3.6)d、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χ2=6.4、8.7、7.6、5.8,P〈0.05);腹腔镜肝叶切除组和开腹肝切除组出院时白蛋白、谷丙转氨酶、白细胞水平分别为[(36.7±11.2)g/L、(74.5±11.6)mmol/L、(5.9±1.3)×109/L]vs[(30.9±8.9)g/L、(106.1±8.7)mmol/L、(7.2±2.1)×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χ2=5.1、7.5、6.2,P〈0.05)。结论肝癌行腹腔镜肝叶切除较开腹肝切除住院时间短、引流管放置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腹腔内应用局麻药的镇痛效果及它对血糖、皮质醇、胰岛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60例LC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20例.Ⅰ和Ⅲ组分别于术前、术毕腹膜腔喷洒罗哌卡因,Ⅱ组喷洒生理盐水.记录术后6、24、48 h视觉模拟评分(VAS);于诱导前,拔管前,术后6、24、72 h取静脉血测血糖、皮质醇、胰岛素的浓度.结果 Ⅰ、Ⅲ组术后6、24、48 h VAS评分较Ⅱ组低(P<0.01),同时点Ⅲ组VAS评分较Ⅰ组低.与术前值比,各组拔管前,术后6、24 h皮质醇、血糖、胰岛素浓度均升高(P<0.01),Ⅰ、Ⅲ组术后第3天恢复到术前水平(P>0.05),Ⅱ组仍高于术前(P<0.01).与Ⅱ、Ⅲ组相比,术后6 hⅠ组皮质醇浓度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4 h高于Ⅲ组.术后24、72 hⅠ、Ⅱ组血糖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Ⅱ组血糖值高于Ⅲ组(P<0.01);Ⅰ、Ⅲ组在术后6、24、72 h血糖值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Ⅰ组术后6 h胰岛素浓度低于其它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24 h Ⅲ组胰岛素低于Ⅰ、Ⅱ组,术后72 hⅠ、Ⅲ组胰岛素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腹膜腔给局麻药镇痛效果明显,此方法可减少LC手术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1):40-42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54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每组27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和肝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腹腔引流时间、术后禁食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与开腹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中有1例为Child B级,而开腹组患者中Child B级有6例,同时,手术前两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总胆红素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总胆红素与手术前相比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手术后腹腔镜组患者的总胆红素水平与开腹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后腹腔镜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等肝功能指标显著低于开腹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癌患者实施腹腔镜肝切除术效果确切,安全性高,且利于患者的术后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曾桥 《当代医学》2021,27(4):96-98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72例肝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开腹切除术治疗,研究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研究组出血量(279.2±23.3)mL少于对照组(492.1±33.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排气时间(47.5±14.8)h、住院时间(10.6±1.2)d均短于对照组排气时间(63.6±17.9)h、住院时间(15.4±2.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8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9%(P<0.05).结论 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肝癌患者效果显著,能明显减少患者出血量,缩短排气及住院时间,提高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经腹腔镜与开放式4种术式修补腹股沟疝的效果.方法:将连续100例Nyhus Ⅰ~Ⅲ型原发性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均分为4组,Ⅰ组行开放式腹膜前修补术,Ⅱ组行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Ⅲ组行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补片植入术(TAPP),Ⅳ组行腹腔镜全腹膜外补片修补术(TEP).结果:Ⅲ、Ⅳ组患者手术时间均长于Ⅰ、Ⅱ组(P<0.01),Ⅰ组手术时间长于Ⅱ组(P<0.05).Ⅰ、Ⅱ组患者术后6 h疼痛均强于Ⅳ组(P<0.01和P<0.05).Ⅲ、Ⅳ组中各1例中转开腹手术.经腹腔镜手术恢复工作时间显著快于Ⅰ、Ⅱ组(P<0.01).结论:TEP和TAPP治疗腹股沟疝的效果相似,较开放式修补术后疼痛少,恢复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腹腔镜手术时机及中转开腹影响因素。方法:对收治的108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将患者分为三组,每组36例;分别为Ⅰ组、Ⅱ组、Ⅲ组,采用24 h前、24 h中、24 h后进行腹腔镜手术;术后探讨三组的影响因素。结果:Ⅰ组、Ⅱ组、Ⅲ组中转开腹率分别为4.55%、21.15%、14.29%,Ⅰ组开腹率明显低于Ⅱ组、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54%、5.77%及7.14%,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在心率测量、血压测量、胆囊炎复发率等方面进行细致的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症状出现24 h之内进行腹腔镜手术的成功率高,医学临床试验表明,Ⅱ组腹腔镜手术及中转开腹法对于治疗急性胆囊炎病症效果显著,此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气腹压和不同气腹时间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血清前白蛋白(PA)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160例,按气腹压力和气腹时间分为4组。Ⅰ组为常规气腹压(10~14 mmHg)、气腹时间<1h;Ⅱ组为常规气腹压、气腹时间>1 h;Ⅲ组为高气腹压(15~17 mmHg)、气腹时间<1h;Ⅳ组为高气腹压、气腹时间>1 h。4组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 d抽血检测血清PA含量。结果Ⅰ组、Ⅱ组、Ⅲ组术后1、3 d血清PA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Ⅳ组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与其他3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气腹压、长时间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明显降低,可快速地反映肝细胞损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腹腔镜手术对胆囊结石患者CD细胞、C反应蛋白(CRP)、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收入宝鸡市妇幼保健院的胆囊结石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并对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肝功能及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应激反应指标及细胞因子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肝功能及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5±4)m L比(95±9)m L,(1.87±0.22)cm比(13.52±2.45)cm,(14.8±2.2)h比(35.7±5.8)h,(11.6±2.0)h比(37.5±5.5)h,P<0.01]。手术后,观察组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5.97±1.23)g/L比(15.66±3.51)g/L,(8.57±1.03)ng/L比(14.29±2.68)ng/L,(9.39±1.26)ng/L比(20.52±3.29)ng/L,P<0.01]。术后3 d,观察组CD+4、CD+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31.25±2.26)%比(23.64±2.89)%,(25.76±2.27)%比(21.55±2.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观察组ALT、γ-谷氨酰转肽酶(GG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高于对照组[(42.84±3.61)U/L比(34.22±3.18)U/L,(60.16±6.53)U/L比(51.88±7.32)U/L,(30.18±4.16)U/L比(21.62±5.36)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两组凝血功能障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感染、低蛋白血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6.0%(3/50)比26.0%(13/50),8.0%(4/50)比30.0%(1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治疗胆囊结石患者创伤小、恢复快,对患者应激反应、免疫功能影响小,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地佐辛联合地塞米松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超前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Ⅰ组术前静脉注射地佐辛0.1mg/kg+地塞米松10mg,Ⅱ组术前静脉注射注射地佐辛0.1mg/kg,Ⅲ组为对照组,未应用药物。观察患者术后2h(T1)、6h(T2)、12h(T3)、24h(T4)、48h(T5)的VAS、BC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镇痛药、止吐药追加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术后各个时间点,Ⅰ组的VAS低于Ⅱ组和Ⅲ组,BCS评分都高于Ⅱ组和Ⅲ组(P0.05);Ⅱ组术后6h的VAS评分低于其他各个时点(P0.05);三组间Ramsa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恶心、呕吐及咽喉不适发生率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Ⅱ组和Ⅲ组追加镇痛药的次数高于Ⅰ组(P0.05)。结论:地佐辛联合地塞米松超前镇痛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具有协同作用,能延长术后镇痛时间,减少镇痛药的使用,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8.
腹腔镜与开腹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与开腹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确诊为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4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5例行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腹腔镜组),24例行开腹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开腹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使用止痛药及住院时间.结果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时间分别平均为1.38 h和1.56 h(P<0.001),术中出血量分别平均为29 mL和156.16 mL(P<0.001),并发症分别为1例和7例(P<0.01),术后使用止痛药分别为5例、15例(P<0.05),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6.6 d和11.00 d(P<0.001).结论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行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一样安全,且具有创伤小、康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值)指导下探讨异丙酚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最佳镇静剂量。方法 60例ASAⅠ~Ⅱ级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硬膜外阻滞效果确切后给予异丙酚负荷量,接微量输液泵连续输注维持镇静水平,BIS值分别控制在70~80(Ⅰ组),60~70(Ⅱ组),50~60(Ⅲ组)。结果 用药量Ⅱ组、Ⅲ组与Ⅰ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Ⅰ组、Ⅱ组用药后MAP及HR均有所下降(P<0.05),但仍在正常范围内,Ⅲ组下降明显(P<0.01)。Ⅱ组、Ⅲ组的体动率、镇静效果均较Ⅰ组理想。结论 BIS值能较准确地监测异丙酚的镇静深度及患者清醒状态。硬膜外麻醉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时BIS值控制在60~70[异丙酚用药量为(4.52±0.52)mg/(kg·h)]时镇静效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麻醉诱导前扩容对腹腔镜手术后恶心呕吐(PONV)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80例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在麻醉诱导前20 min内,静脉输注15 mL/kg乳酸林格氏液;Ⅱ组则给予2 mL/kg的乳酸林格氏液;诱导后两组病人输液管理相同.分别记录两组病人术前、诱导时和手术开始后1、5、10 min以及术毕时血压,比较补液量、麻醉药用量和麻醉时间,观察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结果诱导时两组病人收缩压均较术前有所下降(P<0.05),且以Ⅱ组更为显著 (P<0.05);Ⅰ组诱导前补液量明显多于Ⅱ组 (P<0.05);病人PONV发生率Ⅰ组(22.5%)显著低于Ⅱ组(45%)(P<0.05).结论麻醉诱导前扩容是一种降低PONV发生率的安全和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