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毒素血症是现代临床危重病医学面临的棘手问题,也是导致危重症的常见原因和对预后产生严重影响的重要因素,内毒素血症患者往往因为严重感染和应激,处于一个高分解、高消耗的状态.这种能量消耗增加的高分解代谢状态和对代谢底物利用的改变共同构成了此类患者的代谢特征.蛋白质是人体三大能量物质之一,也是各种代谢活动的基础和构成人体的最重要的物质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LDL)在大鼠内毒素血症所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SF)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大鼠尾静脉注射脂多糖制作内毒素血症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内毒素血症组和LDL预处理组。每组依时间点再分为1.5h、6h和12h3个亚组。按时间点处死大鼠,留取肺、肠组织及血标本,测定器官功能指标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尿素氮(BUN)、肌酐(Cr)水平,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小肠组织二胺氧化酶(DAO)活性以及血清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内毒素血症组大鼠血中细胞因子浓度明显增高,TNF-α(P0.05)、IL-6(P0.01);器官功能指标中,肺组织MPO活性明显升高(P0.01);肝脏AST(P0.01)、ALT(P0.05)明显升高;肾脏BUN(P0.05)明显升高;小肠组织DAO(P0.05)活性显著下降。与内毒素血症组比较,LDL预处理组大鼠血中细胞因子浓度显著降低,TNF-α(P0.01)、IL-6(P0.05);肺组织MPO活性明显下降(P0.05);肝、肾功能指标AST(P0.01)、ALT(P0.05)、BUN(P0.05)明显低于内毒素血症组;小肠组织DAO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给予外源性LDL能够结合、失活内毒素,降低血中细胞因子TNF-α、IL-6浓度,从而减轻内毒素血症所致多器官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腺苷类似物R-苯异丙基腺苷的镇痛作用及三磷酸腺苷敏感型钾通道调控剂对其镇痛作用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2/11在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生理实验室完成。选取雄性SD大鼠35只,体质量300~350g,随机分为7组,每组5只,①R-苯异丙基腺苷0.5μg组。②R-苯异丙基腺苷1.0μg组。③R-苯异丙基腺苷2.0μg组。④三磷酸腺苷敏感型钾离子通道开放剂尼可的尔组,注射尼可的尔5.0μg。⑤三磷酸腺苷敏感型钾离子通道抑制剂格列本脲组,注射格列本脲2.0μg。⑥尼可的尔+R-苯异丙基腺苷1.0μg组。⑦格列本脲+R-苯异丙基腺苷1.0μg组。术后第7天经导管分别注射到蛛网膜下腔10μL以上药物,测定注药后鼠尾对光热刺激的疼痛反应及鼠尾逃离时间的变化。结果:①蛛网膜下腔注入R-苯异丙基腺苷0.5~2.0μg可产生明显的剂量时间依赖性镇痛作用。镇痛作用在10min起效,时间长达60min。随剂量增加作用增强,R-苯异丙基腺苷0.5,1.0,2.0μg,注射10min时最大有效百分比分别为32.1±7.2,60.3±1.7,86.2±7.9,注射30min后分别为28.4±2.5,50.6±9.1,79.4±4.1,注射60min后分别为12.3±10.2,39.8±6.3,55.1±13.4。②蛛网膜下腔单独注射尼可的尔5.0μg最大有效百分比为14.2±5.4,注射格列本脲2.0μg最大有效百分比为9.3±1.7,注射生理盐水最大有效百分比为6.6±2.3,均不影响甩尾时间,无镇痛作用(P>0.05),③尼可的尔5.0μg与R-苯异丙基腺苷1.0μg联合蛛网膜下腔注射最大有效百分比为81.2±7.9,能明显增强R-苯异丙基腺苷1.0μg的镇痛作用。④格列本脲2.0μg与R-苯异丙基腺苷1.0μg合用最大有效百分比为41.6±6.8,明显抑制R-苯异丙基腺苷1.0μg的镇痛作用。结论:蛛网膜下腔注射R-苯异丙基腺苷可产生明显的剂量依存性镇痛作用,此作用受三磷酸腺苷敏感型钾通道调控剂调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腺苷类似物R-苯异丙基腺苷的镇痛作用及三磷酸腺苷敏感型钾通道调控剂对其镇痛作用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2/11在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生理实验室完成。选取雄性SD大鼠35只,体质量300-350g,随机分为7组,每组5只,①R-苯异丙基腺苷0.5μg组。②R-苯异丙基腺苷1.0μg组。③R-苯异丙基腺苷2.0μg组。④三磷酸腺苷敏感型钾离子通道开放剂尼可的尔组,注射尼可的尔5.0μg。⑤三磷酸腺苷敏感型钾离子通道抑制剂格列本脲组,注射格列本脲2.0μg。⑥尼可的尔+R-苯异丙基腺苷1.0μg组。⑦格列本脲+R-苯异丙基腺苷1.0μg组。术后第7天经导管分别注射到蛛网膜下腔10μL以上药物,测定注药后鼠尾对光热刺激的疼痛反应及鼠尾逃离时间的变化。结果:①蛛网膜下腔注入R-苯异丙基腺苷0.5~2.0μg可产生明显的剂量时间依赖性镇痛作用。镇痛作用在10rain起效,时间长达60min。随剂量增加作用增强,R-苯异丙基腺苷0.5,1.0,2.0μg,注射10min时最大有效百分比分别为32.1&;#177;7.2,60.3&;#177;1.7,86.2&;#177;7,9,注射30mjn后分别为28.4&;#177;2.5,50.6&;#177;9.1,79.4&;#177;4.1,注射60min后分别为12.3&;#177;10.2,39.8&;#177;6.3,55.1&;#177;13.4。②蛛网膜下腔单独注射尼可的尔5.0斗g最大有效百分比为14.2&;#177;5.4,注射格列本脲2.0μg最大有效百分比为9.3&;#177;1.7,注射生理盐水最大有效百分比为6.6&;#177;2.3,均不影响甩尾时间,无镇痛作用(P&;gt;0.05),③尼可的尔5.0μg与R-苯异丙基腺苷1.0μg联合蛛网膜下腔注射最大有效百分比为81.2&;#177;7.9,能明显增强R-苯异丙基腺苷1.0μg的镇痛作用。④格列本脲2.0μg与R-苯异丙基腺苷1.0μg合用最大有效百分比为41.6&;#177;6.8,明显抑制R-苯异丙基腺苷1.0μg的镇痛作用。结论:蛛网膜下腔注射R-苯异丙基腺苷可产生明显的剂量依存性镇痛作用,此作用受三磷酸腺苷敏感型钾通道调控剂调节。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内毒素预处理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直接注射内毒素的方法建市大鼠急性内毒素血症模型.雄性Wistar人鼠72只,随机分成三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组,n=24只)、内素脂多糖(IPS)(L组,n=24只)和LPS预处理组(P组,n=24只),每组义按时间分为2 h组、4 h组、6 h组、12 h组4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P组:首次经腹腔注射LPS 0.25mg/kg;24 h后再经腹腔注射IPSO.5 mg/kg,其余两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第二次腹腔注射72 h后,L组和P组经尾静脉一次注射LPS 10 mg/kg,N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L组和P组在注射LPS后2,4,6,12 h,N组在注射最后一次NS后2,4,6,12 h,各取6只取肝组织制成匀浆检测Toll样受体4(Toll likereceptor-4,TLR-4)、核因子-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кB)、肿瘤坏死因子-α(tulnor necrosis factor-a,TNF-α)和丙二醛(malondiahtehyde,MDA),抽血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F),取肝脏(肝左上叶)用10%的中性甲醛固定.采用SPSS 13.0统汁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内毒素血症时符时间点肝脏组织TLR-4,NF-кB和TNF-α浓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而内毒素预处理后则有明显下降,其中内毒素血症时4 h组肝脏组织TLR-4,NF-кB和TNF-α分别为(38.76±0.67),(170.82±31.40),(293.16±49.49)和(6.263±0.351),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内毒素预处理后上述指标降至(22.32±1.35),(135.55±26.44)和(234.23±44.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毒素预处理可减轻内毒素血症时的肝损伤,其机理可能与肝组织TLR-4,NF-кB和TNF-α的表达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6.
内毒素(endotoxin,ET)与肝损害已研究多年,但其机制未完全阐明。目前公认,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ETM)与肝损害可互为因果。生理情况下,肠道内细菌产生的内毒素有少量吸人门静脉内,经肝脏枯否细胞吞噬而清除。肝脏疾病时,由于肠道淤血水肿、缺血、缺氧,通透性增加,肠源性内毒素的吸收增多;其次,机体抵抗力低下。易于并发G^-细菌菌血症或败血症;加之肝细胞功能受损,枯否细胞功能失调;或因门一体分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迷走神经刺激(VNS)在缺血性脑卒中缺血半影区细胞自噬中的作用。方法 Sprague-Dawley大鼠56只分为正常组(n = 14)、假手术组(n = 14)、模型组(n = 14)和VNS组(n = 14)。模型组和VNS组线栓法建立缺血1 h再灌注模型,VNS组于缺血0.5 h时行左侧VNS。再灌注24 h后,TTC染色法观察脑梗死体积,Longa评分观察大鼠神经损伤程度,Western blotting检测Beclin-1水平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 (LC3)-Ⅱ/Ⅰ比值,并检测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K)磷酸化水平和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 (Sirt1)蛋白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缺血半影区Beclin-1、LC3-Ⅱ/Ⅰ、AMPK磷酸化水平和Sirt1蛋白表达均显著下降(P < 0.001)。与模型组相比,VNS组脑梗死体积显著减小( P < 0.001),Longa评分降低( P < 0.05),缺血半影区Beclin-1水平和LC3-Ⅱ/Ⅰ比值显著上升( P < 0.001),AMPK磷酸化水平和Sirt1蛋白水平显著上升( P < 0.001)。 结论 VNS通过调节AMPK-Sirt1自噬通路,减轻大鼠缺血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环磷酸腺苷(cAMP)/蛋白激酶A(PKA)信号通路在多西他赛(DTX)化疗所致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方法 经尾静脉注射DTX构建化疗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采用PKA抑制剂H-89和PKA激动剂SP-CAMP进行干预.行为学试验测定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ELI...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毒素血症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并发肺损伤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机制。材料和方法:将大鼠分三组,水肿性胰腺炎组即制备急性水肿性胰腺炎模型;水肿性胰腺炎 LPS 组即诱导水肿性胰腺炎后再以 LPS 行腹腔注射来模拟肠源性内毒素血症;LPS 组动物单纯接受 LPS 处理。在预定时点测定动物血浆 TNF-α含量,并以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肺组织中 TNF-α的表达。结果:正常动物以 LPS 处理后肺内出现 TNF-α的明显表达,血中 TNF-α含量显著增加,伴有轻度肺损害的表现。水肿性胰腺炎组动物肺组织中也有一定程度 TNF-α的表达,如果再合并内毒素血症,则 TNF-α的生成大大增加,同时出现严重的肺损伤。结论:急性胰腺炎时内毒素血症可以通过诱导肺内 TNF-α等炎症性细胞因子的过度表达而导致肺损伤。研究还提示内毒素血症可能在启动 SIRS/MODS 及胰腺炎重症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内毒素血症小鼠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0、.2 mg/kg脂多糖组、1 mg/kg脂多糖组5、mg/kg脂多糖组、AG 490处理组和氟达拉宾处理组,AG 490和氟达拉宾的使用剂量分别为20 mg/kg和10 mg/kg。于腹腔注射后不同时间观察肝组织HMGB1 mRNA表达、血清HMGB1水平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力的变化。HMGB1 mRNA表达和HMGB1含量分别采用RT-PCR方法和ELISA检测。结果小鼠注射脂多糖后,肝组织HMGB1 mRNA表达、血清HMGB1水平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力均呈剂量相关性升高,而使用JAK/STAT通路抑制剂AG 490和氟达拉宾处理后,以上指标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脂多糖诱导的HMGB1释放与胞内JAK/STAT信号通路有关,HMGB1在内毒素血症小鼠肝损伤中具有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防治仍然是危重医学领域的一大挑战。最近有报道认为,人重组活化蛋白C(APC)可以明显改善脓毒症患者的预后。而APC对肠道微循环的影响仍不清楚。为了探讨大鼠内毒素血症时APC对肠道微循环功能的影响,德国学者通过活体显微镜检查进行了系列研究。他们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44只Lewis大鼠分为4组:一组为仅静脉注射15mg/kg脂多糖(LPS)的LPS组(n=11);一组为静脉注射15mg/kgLPS和2mg/kg入重组APC的LPS+APC组(n=11);两对照组仅注射APC(n=11)或生理盐水(n=11)。通过活体荧光显微镜观察功能性毛细血管密度和肠壁微循环中白细胞与小静脉内皮细胞的黏附,同时测定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和IL-10的浓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创伤失血性休克复合内毒素打击模型中大鼠腹腔巨噬细胞 (M)内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磷酸化水平的改变。方法 制作大鼠创伤失血性休克复合内毒素打击动物模型 ,检测伤后 90min、4h血清中TNF-α、IL - 1β含量的改变及大鼠腹腔M内p38MAPK磷酸化水平的变化 ,并观察致伤组大鼠肺及小肠组织的病理改变。 结果 大鼠在创伤失血性休克复合内毒素打击后血清TNF -α、IL - 1β的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1) ,腹腔M内p38MAPK磷酸化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1) ,致伤组大鼠肺及小肠组织炎症病理改变显著。结论 p38MAPK的激活状态可能在大鼠创伤失血性休克复合内毒素打击模型的炎症反应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备大鼠在体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缺血预处理程序中心肌环磷酸腺苷含量及环磷酸腺苷依赖蛋白激酶活性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5-03/2006-10在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医学实验动物中心和全军心血管研究所实验室完成。实验分组:选用健康雌性SD大鼠36只,根据预适应程序分为第1,2,3次缺血,第1,2,3次再灌注,每一时间点6只大鼠。实验过程:用手术套管法造成左冠状动脉主干缺血及再灌注。所有实验动物在实验程序结束后,取出心脏迅速置液氮保存备用。实验评估:用放射免疫法测环磷酸腺苷水平,生化法测环磷酸腺苷依赖蛋白激酶活性变化。结果:36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环磷酸腺苷含量:第1次再灌注组低于第1次缺血组[(0.325±0.015),(0.395±0.024)pmol/g,t=6.06,P<0.001],第2次再灌注组低于第2次缺血组[(0.523±0.017),(0.708±0.067)pmol/g,t=6.56,P<0.001],第3次再灌注组低于第3次缺血组[(0.567±0.031),(0.712±0.038)pmol/g,t=7.24,P<0.001]。②环磷酸腺苷依赖蛋白激酶活性:第1次再灌注组低于第1次缺血组[(10.115±1.000),(16.351±0.849)pkat/g,t=11.12,P<0.001],第2次再灌注组低于第2次缺血组[(11.877±2.213),(14.869±0.619)pkat/g,t=3.31,P<0.01],第3次再灌注组低于第3次缺血组[(11.745±0.987),(14.766±0.329)pkat/g,t=7.09,P<0.001]。③缺血预处理程序中心肌环磷酸腺苷含量及环磷酸腺苷依赖蛋白激酶活性随缺血及再灌注呈周期性波动。在5min缺血预处理时表现为明显增高,而在间隔的再灌注程序中恰呈相反改变,有明显下降的趋势。结论:环磷酸腺苷及环磷酸腺苷依赖蛋白激酶的周期性波动变化可能是激发心肌缺血预处理的机制之一,环磷酸腺苷可能在预处理保护作用中起一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p38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MAPK)与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炎症反应和免疫抑制中的作用。方法7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AP组、ERK抑制组(PD组)、p38MAPK抑制组(SB组)、ERK+P38MAPK联合抑制组(PD+SB组)各15只。对照组仅作开腹缝合处理,其余4组大鼠建立大鼠SAP模型,其中PD组大鼠术前30min尾静脉注射PD98059,SB组大鼠尾静脉注射SB203580,PD+SB组大鼠尾静脉注射PD98059与SB203580。术后6、12h观察5组腹腔积液量变化情况。检测5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并计算大鼠肺组织湿/干比值。结果对照组腹腔积液量、肺组织湿/干比值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低于其他4组(P〈i0.05),PD+SB组低于SAP组、PD组和SB组(P〈0.05),PD组和SB组低于SAP组(P〈0.05)。结论ERK、p38MAPK在SAP炎症反应和免疫抑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抑制其活性可抑制SAP过度活化的炎症反应,改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状态。  相似文献   

15.
血液病并发的发热即使采用大量抗菌素,病情往住还继续演变并加重.其主要原因是免疫缺陷宿主的机会感染和血培养阴性而又疑为败血症的病例太多.为了查明发热原因,作者通过内毒素测定进行了病因分类.以发热的血液病45例,测定其120次发热的内毒素.原发病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17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6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4例,慢性髓性白血病3例及其它  相似文献   

16.
脓毒症和内毒素血症的发病与过度炎症反应和凝血功能紊乱相关,后二者皆可引起器官功能衰竭乃至死亡。最近荷兰学者研究了电刺激迷走神经(VNS)对内毒素血症时凝血和纤溶指标的影响。实验使用注射了非致死剂量脂多糖(LPS)的大鼠,随机进行VNS或假手术(对照),在注射LPS前及注射后2、4和6h检测凝血与纤溶指标及细胞因子的释放。结果显示:LPS能激活凝血纤溶系统,引起血浆凝血酶一抗凝血酶复合物浓度增加,抗凝血酶浓度减少;早期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活性升高,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增多;后期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I型增多。VNS能显著抑制LPS引起的凝血亢进和纤溶作用,  相似文献   

17.
蛋白激酶C与钙离子在凝血酶受体活化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两类凝血酶受体活化过程中蛋白激酶C(PKC)与钙离子(Ca2+)对血小板聚集率以及血小板膜表面活化标志物糖蛋白(GP)Ⅰ b表达的影响,探讨G蛋白q(Gq)信号途径在凝血酶受体活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分别以凝血酶受体活化肽PAR1-AP(SFLLRN)与PAR4-AP(AYPGKF)模拟各自的固定配基活化血小板.观测PKC选择性抑制剂Ro-31-2220与胞内Ca2+螯合剂(BAPTA/AM)作用过程中血小板聚集与血小板膜表面GP Ⅰ b的改变.结果 两类凝血酶受体活化肽均能诱导血小板活化,产生完全的聚集波,血小板膜GP Ⅰ b则呈现进行性减少后逐渐回升的可逆性变化.BAPTA与Ro-31-2220预处理后蛋白激酶活化受体(PAR)肽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被抑制,但形态变化依然存在.Ro-31-2220明显抑制PAR1-AP引起的GP Ⅰ bα内陷[1 min时为(87.0±0.04)%,2 min时为(73.00±0.08)%,P《0.05];PAR4-AP可以延长GP Ⅰ bα在胞内的逗留,减缓其返回血小板表面的进程[10 min时为(44.00±0.01)%,30 min时为(46.00±0.05)%,P《O.05].BAPTA则能明显抑制两类PAR肽引起的GP Ⅰ bα内陷[1 min时分别为(94.00±0.08)%和(95.00±0)%,2 min时分别为(92.00±0.02)%和(94.00±0.01)%,5 min时分别为(91.00±0.02)%和(91.00±0.02)%,10 min时分别为(90.00±0.04)%和(87.00±0.03)%,各时间点之间比较P值均《0.05].结论 PKC与Ca2+在凝血酶受体活化中发挥重要作用.Ca2+与凝血酶受体活化过程密切相关,对两类受体作用相似.PKc在PAR1途径促使GP Ⅰ b内陷,在PAR4途径则加速GP Ⅰ b重返膜表面.  相似文献   

18.
目的:综述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介导的信号转导在脑缺血损伤中的时空动态分布规律及其调控表达机制,为抑制脑缺血性神经元损伤和保护神经功能寻找新的途径。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6-01/2005-11涉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与脑缺血损伤相关的文章,检索词“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MAPK)/function/activation/signaltransduction,cerebralischemia,neuronrehabilitation”,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选择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生物学功能、活化、转导、脑缺血损伤、神经元修复”有关文章,并在1996年以后发表的文章,排除标准:重复性文章。资料提炼:共搜集到200篇相关文章,排除158篇。入选42篇用于综述,其中有关丝裂原蛋白激酶在脑缺血损伤活化的22篇,有关其在脑缺血损伤修复调控机制的20篇。资料综合: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传导途径的各亚类通路在组织细胞缺血时均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可能参与细胞损伤或修复过程的调控,在神经元细胞死亡和存活中起重要作用,抑制其级联反应可改变动物模型的脑缺血损伤。结论:丝裂原蛋白激酶在脑缺血和再灌注损伤中反应性激活,并在神经损伤修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对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途径的调节可能是抑制脑缺血性神经元损伤和保护神经功能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在脑缺血损伤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综述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介导的信号转导在脑缺血损伤中的时空动态分布规律及其调控表达机制,为抑制脑缺血性神经元损伤和保护神经功能寻找新的途径。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96-01/2005-11涉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与脑缺血损伤相关的文章,检索词“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kinase(MAPK)/function/activation/signal transduction,cerebral ischemia.neuron relmbilitation”,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选择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生物学功能、活化、转导、脑缺血损伤、神经元修复”有关文章,并在1996年以后发表的文章,排除标准:重复性文章。 资料提炼:共搜集到200篇相关文章,排除158篇。入选42篇用于综述,其中有关丝裂原蛋白激酶在脑缺血损伤活化的22篇,有关其在脑缺血损伤修复调控机制的20篇。 资料综合: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弓传导途径的各亚类通路在组织细胞缺血时均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可能参与细胞损伤或修复过程的调控,在神经元细胞死亡和存活中起重要作用,抑制其级联反应可改变动物模型的脑缺血损伤。 结论:丝裂原蛋白激酶在脑缺血和再灌注损伤中反应性激活,并在神经损伤修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对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途径的调节可能是抑制脑缺血性神经元损伤和保护神经功能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己酮可可碱(PTX)对内毒素血症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直接注射内毒素的方法建立大鼠急性内毒素血症模型。1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①假手术组(S);②内毒素组(L);③PTX组(P)。以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心肌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核因子-κB(NF-κB)表达。结果内毒素组血清TNF-α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明显增强(P<0.01),心肌组织中ICAM-1、NF-κB蛋白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也明显增强(P<0.01);予PTX干预后,血清TNF-α水平和心肌组织中ICAM-1、NF-κB蛋白水平与内毒素组比较明显减弱(P<0.01)。结论血清TNF-α及心肌组织中ICAM-1、NF-κB参与了内毒素所致心肌损伤,PTX可以下调TNF-α、ICAM-1及NF-κB,表达,减轻内毒素对心肌组织造成的损伤,保护心肌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