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症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传统辨证模式多注重关节症状,而对本病的进展性和关节外并发症缺乏足够的重视。从六经论治RA能够整体、动态地把握本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本病始于厥阴,此时风毒内盛而伏于筋膜为核心病机;风毒还可上攻于眼目、内犯于心包,成厥阴变证。随着疾病进展,风毒渐入太阴,可上侮于手太阴肺金,亦能横逆犯于足太阴脾土。疾病后期,筋骨相连,子盗母气,足厥阴风毒常犯于足少阴肾;母病及子,则损及手少阴心。本病亦可兼入三阳,若少阳气化失司,膜腠郁闭,以致水热郁结;肝血不足,风毒内耗,则兼阳明燥化;肢节皮毛均属太阳之表,风毒壅遏营卫,则伤及皮毛手足。治疗当明辨六经病位,以祛风解毒为基本治则,选用定风丹化裁,可获良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2.
严斌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3):674-675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本病是指肩关节及其周围的软组织因退行性改变、急慢性损伤、感受风寒湿邪等因素所致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一种疾病。肩周炎多发于50岁左右的中年人,故又称“五十肩”。临床上表现是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广泛粘连,关节僵硬,活动明显障碍,本病又名“冻结肩”“肩凝结”。中医认为,肩部卧露当风,外感风寒,湿邪以引发本症,所以祖国医学又称为“漏肩风”“肩痹”等。本病女性发病率稍高于男性,体力劳动者多见。  相似文献   

3.
推拿在肩周炎治疗中的运用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肩周炎又称肩关节周围炎、冻结肩、肩凝症、五十肩、漏肩风等。本病以肩关节活动受限、肩部疼痛为主症,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临床以50岁左右患者居多,女性多于男性。本病形成多因年老体虚,气血不足,筋失所养,汗出当风,睡卧漏肩,感受风寒,慢性劳损或外力、暴力所致及急性损伤,气血瘀滞未做彻底治疗等各种因素。推拿疗法在本病的治疗中有肯定的疗效,笔者就近年来有关的文献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4.
论风药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风药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揭示其治疗规律,为防治本病的提供人益的思路和方法。方法:研究其病因病机、临床治法方药及临床验证。结果:风药在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中,其应用日益广泛。结论:风药具有辛散、温、通、窜、透等多 特性,能发挥开郁气、发散法邪、辛温通阳、燥湿化痰、通络开窍、化瘀止痛等多种作用即可消除引发本病的原因,又有直接作用于心脉、振奋阳气通利心络,多层次、多环节、多途径地  相似文献   

5.
慢性肾小球肾炎属中医"慢性肾风"范畴,从"风-络脉-玄府"层面论述慢性肾风的中医"因、机、证、治"。风扰肾络是本病发病的首要因素,湿热瘀毒、痹阻肾络是本病重要的病理演变,肾络痹阻、玄府开阖失司乃本病的病机本质;治疗强调病、证、症三辨相合,倡导"肾风从风论治"的治疗大法,临床当酌用风药,以辛通玄,祛邪通络,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6.
慢肾风为临床常见难治之症,病程迁延难愈,以水肿、腰酸、腹胀、头晕为临床表现,最终发展为终末期肾病。本病治疗多以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进行对症治疗,疗效存在一定局限性。文章通过对慢肾风的源流与内涵的总结,认识到慢肾风的病机本质。根据慢肾风的辨证特点,从瘀血角度揭示慢肾风的病机本质。血瘀既可为致病因素,又可为病理产物,血瘀可贯穿疾病始终。以血瘀为辨证基础治疗慢肾风,为慢肾风的临床治疗提供辨证新思路,最后附医案一则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7.
高军 《山东中医杂志》2007,26(5):320-320
荨麻疹是因风而发,亦称风疹块,相当于中医学瘾疹、风瘙瘾疹、风痦、痦痞一类疾病。本病以发于皮肤,忽起忽退,瘙痒无度,消退后不留痕迹为特点。笔者采用中医内外合治法治疗本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脑梗塞肝阳化风证实验诊断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观察脑梗塞患者100例,发现肝阳化风证占本病急性期的60%,气阴两气虚血瘀证多见于本病恢复期,分别占37.78%,31.11%,并检测血浆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血栓素B2,6-酮-前列腺素F1α,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以探讨肝阳化风证的实验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9.
颈性眩晕是由颈部病变直接或者间接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一种综合征,本病属于中医“眩晕”范畴,和肝肾气血不足、气虚血瘀、肝阳上亢、风痰上扰等密切相关。运用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方法防治本病具有较好疗效,现将诊疗思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中药治疗偏头痛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偏头痛,祖国医学又称之为偏头风,是以头痛剧烈,或左或右,反复发作为特征的一种临床常见的难治性疾病。本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因而给患者造成精神和肉体上的极大痛苦。本文就近几年来中药治疗本病方面的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总结丁元庆教授分型辨治偏头痛516例的证候要点及用药特色。认为偏头痛的病因病机为风、火(热)、痰、瘀、湿等邪气上壅,令清窍失和,脉络闭阻,不通则痛,风火上扰是偏头痛发作的重要因素,发病首责于肝。临床辨证分为湿热内蕴证、痰热生风证、瘀热内扰证、阴虚阳旺证四型论治,并自拟头风汤、瓜蒌牛蒡汤、二丹汤、玄参天麻汤对证加味治疗。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516例偏头痛处方用药规律总结发现,丁教授治疗偏头痛的核心用药为天麻、僵蚕、蝉蜕、菊花等,除上述高频的药物外,丁教授还常用白鲜皮、苦参、瓜蒌、牛蒡子、牡丹皮、夏枯草、当归、珍珠母等特色药物,在清热、化痰、祛瘀基础上,注重对厥阴肝风、肝火、肝阳的辨治。  相似文献   

12.
大动脉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以抗炎、抑制免疫、扩血管等内科治疗为主,由于大动脉炎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因此如何控制病情发展、减少受累血管、控制血压、缓解症状成为治疗的重点与难点。文章系统分析翁维良教授应用活血通络法治疗大动脉炎长时医案1则(治疗33 a),通过对其诊治思路、用药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出翁教授在活血通络基础上,根据疾病不同发展阶段本虚标实的偏盛,运用搜风通络、清热解毒、清肝平肝治疗大动脉炎的临证经验。  相似文献   

13.
回纹型风湿症亦名复发性风湿症,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阎小萍教授考虑该病颇似《黄帝内经》所云之“周痹”,当从“周痹”论治。阎教授认为该病病机以肝肾亏虚为本,风挟诸邪侵袭为标,且寒湿之邪易从阳化热,并在病程中常伴有瘀血阻滞,经络不通;在治疗上探求内因,补肾养肝以治本,兼顾祛风利节,尤为注重清利湿热,且将活血化瘀通络之法贯穿始终,并体现出“治未病”的学术思想。祛邪不忘扶正,扶正不忘清除余邪。随文附验案1则,充分体现了阎教授审症求因、辨证施治的学术思想,供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丁治国教授认为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病机主要为情志内伤,肝郁化火,木旺乘土,脾失健运,痰浊内蕴。复感风热外邪,易与内生痰浊结聚颈部,发为该病。治疗应首重清肝健脾,清补并用,自拟"清肝健脾消瘿方",调整脏腑阴阳平衡,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相似文献   

15.
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抑郁症气虚络瘀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丁元庆教授近20年辨治的1600余例抑郁症患者中,择其一典型气虚络瘀证病案,详细阐析丁教授应用黄芪桂枝五物汤诊治该病证的辨治思路、用药特色。丁元庆教授提出抑郁症病位在心,阳郁神颓是其病机关键,振奋阳气、怡神强志为基本治则。抑郁症气虚络瘀证责之气血损耗,营涩卫痹,形神困顿。"损心调营卫"既是指导原则,也是基本方法。治当宣通营卫、畅达神机,以安形神。方选黄芪桂枝五物汤化裁,并以"黄芪-桂枝-炙甘草"为基本药对,随证加减配伍,临床疗效满意。但抑郁症本为难治之疾,病程既久,治当形神兼顾,缓图收效。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颤证的治疗案例,介绍蒋健教授对此病证的证候识别要点、观察组方原则及其用药经验。基于古今医家关于颤证因机证治论述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蒋健教授认为震颤本质上为风病,风夹痰瘀是其最为常见的基本病机;治疗上重视联合运用祛痰除湿、活血化瘀、祛风熄风3原则为主进行治疗;观察组方三原可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情况灵活应用,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7.
分析讨论从风火论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发热不退验案的治疗过程。杜少辉教授从《黄帝内经》五运六气分析,认为新冠肺炎虽以病太阳寒水为主,但兼少阳相火、厥阴风木之气为患。验案患者持续发热,杜教授从风火角度论治,治以疏达木气,入血透热,分阶段予小柴胡汤法、麻黄升麻汤法化裁。经治疗,患者热退,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疾病,中医病名为"紫癜风"。胡晓梅教授分期论治紫癜风,并各宗一方,临证强调祛风与化瘀贯穿全程,疏散与酸收并用,止血与散瘀兼顾,疗效显著,阐述精辟。  相似文献   

19.
介绍吴云定教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经验。认为本病中医病机为正虚邪实,其本为肾虚,其标为风寒湿痹阻或瘀血阻滞;临证治疗多在滋补肾阴或温补。肾阳的基础上,兼以祛风散寒或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20.
侯晓宙  王平  殷京  陈帆  杨满红  张清 《天津中医药》2022,39(9):1111-1113
腰痛在临床越来越常见,往往反复发作,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工作效率都产生了严重影响。腰痛的病因多认为风寒湿痹阻经络、湿热蕴蒸、瘀血阻络等病因导致。腰痛常常为慢性病程,痰瘀互结更是腰痛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关键。孙树椿教授认为慢性腰痛需从“痰、瘀”论治,腰痹汤加减治疗痰瘀互结型腰痛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