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于力萍 《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9):139-140
2006年2月~2011年3月,我们对127例经过镇静处置的神经外科患者进行精心护理,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127例,男73例,女54例;年龄4~81岁,平均44.2岁。其中颅脑损伤7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1例,脑出血25例。  相似文献   

2.
随着文化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常用的一些安眠、镇静等药物已为许多家庭所具有,使用广泛。由于此类药物毒性较大,故跌服、自杀或他杀等造成的急性中毒常有发生,为各医院在急诊中所常遇到。但目前在医疗部门中一般部没有开展  相似文献   

3.
胃内镜检查时静脉镇静麻醉,是近年来电子胃镜检查的一项新技术。旨在消除病人焦虑,稳定情绪,减轻插管时的不适,主动配合,缩短胃管留置时间,提高检查效果。  相似文献   

4.
国家统计局数据[1]显示,我国每年死亡人数约960 万~990 万人,2015 年经济学人智库发布的全球死亡质量报告[2]显示,我国公民死亡质量居于倒数第9 位.缓和照护(palliative care,PC),是一种改善患有不可治愈性疾病患者及其家庭生活质量的照护模式,提供以缓解服务对象生理、心理、社会和灵性痛苦为核...  相似文献   

5.
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ERCP)已成为目前国内胰胆疾病可靠的诊断手段和微创性的治疗方法。为了保证顺利进行ERCP术检查治疗 ,对其接受ERCP术患者 ,检查时采用镇静、解痉剂或全麻药以减轻患者术中的不良反应 ,为检查提供最佳条件。现将我院内镜室 1999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 72例行ERCP术患者 ,分别采用普通镇静解痉剂和全麻 2种不同用药进行比较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全组共 72例 ,男 37例 ,女 35例 ,平均年龄 55 14岁。 72例中诊断性ERCP 57例 ,治疗性ERCP 15例。…  相似文献   

6.
<正>缓和照护[1](palliative care,PC)旨在解决患有严重疾病的患者和照护者身体、心理、社会和灵性等四个方面的需求,相较于常规照护[2],其可明显改善患者和照护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医疗系统资源再分配,因此各大指南推荐[3]将缓和照护整合至癌症治疗过程中。尽管缓和照护有诸多好处,但在急需这些服务的癌症患者中,却未得到充分利用([4]。  相似文献   

7.
ERCP检查术使用全麻和普通镇静药的比较分析与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8.
王翎羽  张慧琳  孟伟 《全科护理》2020,18(5):543-545
本研究以缓和医疗为背景,以癌症病人疼痛管理为出发点,对疼痛评估及疼痛控制进行综述,旨在加强护理人员对疼痛管理的认识,以期最大限度地提升缓和医疗照护水平,提高癌症病人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使用镇静药后ICU谵妄发生对睡眠的影响,护理应对措施。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ICU患者7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选患者均使用镇静药物以及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对患者进行评估,对患者使用镇静药后谵妄情况及预后进行分析,及护理后对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结果:70例患者中有14例患者发生谵妄情况,其发生率为20%,护理后所用的时间均少于护理前,其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后睡眠时间评分、睡眠效率评分高于护理前(P 0.05),睡眠障碍评分低于护理后(P 0.05)。结论:使用镇静药物能够减轻谵妄发生的程度,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小儿输液医生常规予镇静药,使其安静,保证输液顺利进行。根据本人体会选用巴比妥类药物较好,除达到镇静入睡外,对周围血管、皮肤影响不大,护士找血管方便。冬眠灵镇静安眠虽好,但面色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了缓和技巧的概念及在防范精神科工作场所暴力中的实施策略,包括:①沟通技巧发挥关键作用;②个性化问题解决模式是核心;③缓和技巧应在暴力风险识别后尽早实施;④缓和技巧体现人文关怀;⑤实施环境不容忽视。旨在为国内精神科医护人员开展缓和技巧培训、减少暴力发生的临床实践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鼻腔填塞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史久永  唐兴华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9):3429-3430
鼻腔填塞是耳鼻咽喉科临床的常见操作。为减轻患者痛苦,同时又保证填塞效果.在医学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近年来多种新型材料的填塞物被用于临床.使耳鼻咽喉科临床医生及患者都有较多的选择。现将鼻腔常用填塞物的研究进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缓和医疗(palliative care)的定义~([1]):缓和医疗是一种提供给患有危及生命疾病的患者和家庭的,旨在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及面对危机能力的系统方法。通过对痛苦和疼痛的早期识别,以严谨的评估和有效管理,满足患者及家庭的所有(包括心理和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14.
1.以患者为中心,而非以患者家属为中心。2.关注患者的意愿、舒适和尊严以患者为中心的具体内容就是尊重患者的意愿,而非首先考虑患者家属的意愿、舒适和尊严。3.不是以治疗疾病为焦点因为那些导致病况的疾病已经被认定没有更好的方法可以使用。4.接受不可避免的死亡除了患者本人和他们的家人需要接受这一事实,更要指出的是医务工作者!  相似文献   

15.
1 药物的种类及中毒机制常用的镇静药、催眠药主要有三类 :1 .1 巴比妥类 根据其起效时间和作用持续时间分为 :①长效类 ,作用持续时间 6~ 8小时 ,有巴比妥和苯巴比妥 ;②中效类 ,3~ 6小时 ,有异戊巴比妥、戊巴比妥 ;③短效类 ,2~ 3小时 ,有司可巴比妥 (速可眠 ) ;④超短效类 ,30~ 4 5分钟 ,有硫喷妥钠。临床上常见误服或一次大量吞服本类药物 ,或静脉麻醉意外而引起急性中毒。一般服用量超过常用量5~ 1 0倍即可中毒。苯巴比妥成人中毒量 >0 5g ,致死量 6~ 1 0g ;巴比妥成人中毒量与致死量分别为 3~ 1 0g ,5~ 2 0g;戊巴比妥…  相似文献   

16.
抗疟药物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皓冰 《新医学》2005,36(5):297-299
1引言 疟疾为当今世界公共卫生的突出问题之一,是世界上流行最广、危害最大的寄生虫病.WHO在<2002年世界健康报告>中公布全球存在疟疾危险的国家和地区为104个,约24亿人(占全球人口的40%)居住在这些地区.疟疾临床病例达3~5亿,每年有200~300万新增病例,死亡人数超过110万,平均每30秒钟就有1个儿童死于疟疾,每日有3 000例5岁以下的幼儿死于该病.其中超过90%的病例发生在非洲,其余病例主要发生在印度、巴西、阿富汗、斯里兰卡、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柬埔寨和中国.  相似文献   

17.
陈东升 《临床医学》2011,31(12):48-49
目的评价咪唑安定和芬太尼在重症监护室(ICU)镇静镇痛治疗中的效果与体会。方法将96例ICU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咪唑安定和芬太尼持续静脉微泵镇静镇痛治疗,对照组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给予强痛定,鲁米钠或安定静脉或肌肉镇静镇痛治疗,病程中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率、平均动脉压、呼吸、血氧饱和度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生命体征有明显变化。结论咪唑安定和芬太尼能够起到有效镇静镇痛作用,可提高ICU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消化道内镜检查是消化道疾病诊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对早期筛查胃癌及结直肠癌等消化道肿瘤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消化内镜检查对患者配合度需求较高,非无痛消化道内镜诊疗时操作刺激强、患者自身应激保护反应大、胃肠道刺激性蠕动剧烈,不仅增大诊疗难度及误诊率,严重者还可能诱发患者心肺系统并发症。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舒适化诊疗概念的提出,在麻醉镇静、镇痛后实施消化道内镜诊疗极大的提高了医患满意度,显著提高检查的准确率,且能缓解消化道内镜治疗给患者所带来的身体不适和心理阴影,甚至降低检查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目前,国内外无痛消化道内镜诊疗麻醉用药方式及管理方式各有不同,如何更好的在舒适平稳的状态下有效地完成消化道内镜检查始终是临床关注的重点。本文就无痛消化道内镜麻醉药物选择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门诊无痛消化道内镜的镇静、镇痛提供更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呼吸道感染为小儿常见、多发病,我们对2004-2005年我.院门诊呼吸道感染患儿632例抗感染用药情况进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关于缓和医疗,一直以来主要存在两方面争议:一是缓和医疗照护对象范围是否应扩大,二是缓和医疗的介入时机是否应提前。目前对于上述争议已达成的基本共识包括:缓和医疗照护对象应扩大至身患严重疾病、遭受重大痛苦的所有年龄段患者;缓和医疗应早期整合至严重疾病的治疗全过程。然而,缓和医疗照护对象范围的扩大及介入时机的提前同时带来了新的挑战,亟待制定新的战略计划并加以实施,以加快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缓和医疗发展之路。重新认识缓和医疗照护对象及介入时机,有助于加快我国缓和医疗的发展。本文从缓和医疗发展史、定义更新、现有证据及研究进展三方面,结合临床实际需求,针对该两大焦点问题展开论述,以期为我国缓和医疗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