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目的:研究ADC灰度直方图鉴别侧脑室内中枢神经细胞瘤和室管膜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发生于侧脑室内的10例室管膜瘤和14例中枢神经细胞瘤,选取两组肿瘤ADC横轴面图像最大层面,并用MaZda软件勾画兴趣区(ROI)并进行直方图分析,对比两组ADC灰度直方图参数,包括平均值(Mean)、方差(Variance)、偏度(Skewness)、峰值(Kurtosis)、第1百分位数(Perc.01%)、第10百分位数(Perc.10%)、第50百分位数(Perc.50%)、第90百分位数(Perc.90%)、第99百分位数(Perc.99%),绘制ROC曲线分析以上参数对室管膜瘤和中枢神经细胞瘤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通过ADC灰度直方图分析得到的9个纹理参数中,平均值、方差、Perc.01%、Perc.10%、Perc.50%、Perc.90%、Perc.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Perc.99%的曲线下面积最大(0.979),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92.9%,具有较高的鉴别效能。结论:ADC灰度直方图分析可用于鉴别室管膜瘤和中枢神经细胞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测量对Ⅰa 期子宫内膜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Ⅰa期子宫内膜癌患者18例,子宫良性病变患者22例,其中子宫内膜增生9例,子宫内膜息肉8例,黏膜下肌瘤变性5例,所有患者均行 MRI、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采用单次激发的平面回波成像(EPI)序列,b 值为0 s/mm2和1000 s/mm2。结果Ⅰa 期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息肉和黏膜下肌瘤变性的 ADC 值分别为(0.89±0.21)×10-3 mm2/s、(1.45±0.19)×10-3 mm2/s、(1.29±0.32)×10-3 mm2/s、(1.32±0.29)×10-3 mm2/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48.021 P =0.00,one-way NOVA ),两两组间比较(LSD)Ⅰa 期子宫内膜癌和各组良性病变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ADC 值测量对Ⅰa 期子宫内膜癌有很好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全病变表观扩散系数(ADC)直方图参数鉴别子宫平滑肌肉瘤与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子宫平滑肌肉瘤病人与20例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病人的术前MRI影像,所有病人术前均行常规MRI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分析比较2组病人的常规MRI特征。采用Firevoxel软件在DWI上逐层勾画兴趣区(ROI)并生成全病变ADC直方图,记录ADC最小值(ADCmin)、ADC平均值(ADCmean)、ADC最大值(ADCmax),不均匀性、偏度、峰度、熵,ADC第1、5、10、25、50、75、90百分位数(ADC1st、ADC5th、ADC10th、ADC25th、ADC50th、ADC75th、ADC90th)。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检验比较2组间常规MRI特征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2组间ADC直方图参数的差异。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ADC直方图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 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较子宫平滑肌肉瘤更多表现为边缘光滑,但更少出现T1WI高信号、T2WI高信号或低信号、DWI高信号或信号不均(均P<0.05)。子宫平滑肌肉瘤的不均匀性高于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而ADC1st、ADC5th、ADC10th和ADC25th小于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均P<0.05)。不均匀性鉴别两者的AUC值最高(0.782),当不均匀性取0.226作为最佳诊断阈值时鉴别两者的敏感度最高(78.57%),而特异度较低(80.0%)。结论 全病变ADC直方图分析有助于术前鉴别子宫平滑肌肉瘤与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研究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和胶质母细胞瘤的常规T2、ADC和T1增强直方图特征及其对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8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和30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资料,使用Mazda软件在常规T2、ADC和T1增强图像上,在肿瘤的每一层面提取ROI,对两组肿瘤全域的直方图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项参数之间的差异。结果:比较全域T2、ADC和T1增强直方图分析提取出的9个参数特征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和胶质母细胞瘤之间的统计学差异,其中,ADC直方图和T1增强直方图在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ADC直方图的9个参数在鉴别诊断中都有价值,其中第50百分位数(Perc.50%)鉴别诊断价值较大,以Perc.50% 111.0为临界值,绘制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04,鉴别的敏感度为84.21%,特异度为86.67%。T1增强直方图中有6个参数具有鉴别诊断价值,以偏度值-0.08为临界值,AUC为0.973,敏感度为97.37%,特异度为93.33%,在两组的鉴别诊断中具有最大的意义。T2直方图参数中,有7个参数具有鉴别诊断价值,其中第90百分位数(Perc.90%)的鉴别诊断价值较大,鉴别诊断的最佳临界值为153.33,其AUC为0.834,鉴别诊断的敏感度为81.58%,特异度为82.76%。结论:常规T2、ADC和T1增强直方图都可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和胶质母细胞瘤的鉴别提供数据支持,其中,ADC直方图和T1增强直方图参数在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表观扩散系数(ADC)及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 ADC)在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中的鉴别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子宫内膜癌,15例子宫内膜良性病变者和17例正常对照者行1.5 T磁共振成像检查并进行ADC值的测定(b值为800 s/mm2)。闭孔内肌作参比部位,分别测量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良性病变及正常分泌期子宫内膜的ADC值及r ADC值。将不同组别ADC、r ADC值相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子宫内膜癌ADC、r ADC值分别为(0.56±0.13)×103 mm2/s、0.65±0.12,显著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的ADC、r ADC值(1.03±0.09)×103mm2/s、1.02±0.1和子宫内膜良性病变ADC、r ADC值(0.99±0.04)×103 mm2/s、1.1±0.16。利用ROC曲线对r ADC值进行分析,子宫内膜癌组与子宫内膜良性病变组相比较,曲线下面积为0.96,子宫内膜癌组与正常子宫分泌期组相比较,曲线下面积为0.93。结论 ADC值有潜力鉴别子宫良性病变与子宫内膜癌。以闭孔内肌作为参比部位,所获得的r ADC值可以很好地反映子宫内膜癌及子宫内膜良性病变的扩散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DWI与MRI动态增强扫描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例健康志愿者及12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受试者均行MRI常规T1WI、T2WI、DWI及动态增强扫描,测量ADC值,绘制TIC,比较不同时相信号强化差异,对照分析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的DWI与动态增强扫描特征。结果:正常子宫内膜的ADC值(1.483±0.233)×10-3 mm2/s,显著高于子宫内膜癌的ADC值(0.867±0.175)×10-3 mm2/s;动态增强扫描时子宫内膜癌主要表现为TIC Ⅰ型,正常子宫内膜则表现为TIC Ⅲ型。在不同时相(30、60、90、120、150 s)信号强化差异方面,正常子宫内膜显著高于子宫内膜癌(均P<0.05)。2种检查方式对子宫内膜癌浸润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子宫内膜癌浸润程度判断方面DWI优于MRI动态增强扫描,可为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基于整个病灶的表观扩散系数(ADC)直方图分析方法结合高分辨率扩散加权成像(RESOLVE DWI)以评估其在预测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分化、分期特征以及肌层浸润程度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搜集103例术前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癌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排除26例)。所有患者术前一周内均行盆腔MRI检查(Siemens MAGNETOM Skyra 3.0 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且均行T1WI、T2WI、ssDWI和RESOLVE DWI序列扫描。对所有患者的子宫内膜癌病灶进行基于整个病变的ADC直方图分析,并对各亚组间(包括分化级别,分期级别)ADC直方图参数进行对比。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确定ADC直方图参数在预测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分化特征、浸润程度的诊断效能,并计算各参数所对应的ROC曲线下面积(AUC),采用Z检验比较两两之间差异。结果 高分化组的中位数ADC(ADCmedian)、平均ADC(ADCmean)、P5、P10、P25、P75、P90和P95均显著高于中分化组(P均<0.05)。在评估高分化EC患者时,ADCm...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正常妇女子宫45例,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 35例,均进行横断面、矢状面常规MRI扫描及不同b值下(b=500、800、1 000 s/mm2)横断面及矢状位扩散加权成像,分别测量正常子宫体3层结构和子宫内膜癌病灶的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膀胱的信号强度比(signal intensity ratio,SIR),并进行比较.结果 正常子宫三层结构的T2WI图像信号强度有差异,内膜层信号度最高,结合带最低;在DWI图像上内膜信号强度分别高于结合带和外带,结合带和外带的差异肉眼不易分辨.正常对照组子宫同一层组织在不同b值下所得ADC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体内膜与结合带ADC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宫体内膜与肌层、结合带与肌层ADC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扩散图像中肿瘤SNR随着b值增加而逐渐下降.b=500 s/mm2时,正常子宫内膜与子宫内膜癌ADC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b=800、1 000 mm2/s时,正常子宫内膜ADC分别为(1.541±0.148)×10-3mm2/s和(1.530±0.119)×10-3mm2/s,均高于EC病灶的(0.984±0.162) ×10-3mm2/s和(0.775±0.153)×10-3 mm2/s,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919,P<0.01).但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和中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的ADC值之间在不同b值间无统计学意义(P>0.1).结论 b=800 s/mm2和1 000 s/mm2是子宫内膜癌成像的较佳b值.ADC值对鉴别正常子宫体内膜与子宫内膜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对于鉴别不同分化程度的子宫内膜样腺癌仍有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对Ⅰ型与Ⅱ型子宫内膜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型(71例)与II型(2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及DWI检查,b值为0,1000s/mm2。由两位医师在ADC图上分别测量ADC值,并比较Ⅰ型与Ⅱ型子宫内膜癌的ADC值。统计学分析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ROC曲线分析及组内相关系数(ICC)。结果:Ⅱ型子宫内膜癌ADC中位数值为0.73[0.626,0.868]×10-3mm2/s,显著低于I型子宫内膜癌的ADC中位数值0.876 [0.813,0.972]×10-3mm2/s,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982,P<0.001)。ROC曲线显示ADC值鉴别Ⅱ型与Ⅰ型子宫内膜癌的曲线下面积为0.782,当ADC阈值为0.743×10-3mm2/s时,敏感度为64%,特异度为90%,符合率为84%。结论:ADC值有助于鉴别Ⅰ型与Ⅱ型子宫内膜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子宫内膜息肉与早期子宫内膜癌的特征性MRI平扫表现,以期在无需静脉注射对比剂的情况下,提高两者术前鉴别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9例子宫内膜息肉和32例早期子宫内膜癌病人的MRI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病人病变大小及DWI相对信号强度值。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分析2组病人MRI平扫信号特征,包括T2WI上病变内部信号特征(低信号纤维核心和高信号小囊),DWI上病变与正常肌层的信号强度差值,T2WI和DWI上病变周围线样高信号。结果与子宫内膜癌相比,子宫内膜息肉T2WI上有高信号小囊和低信号纤维核心表现者更多(P<0.05)。DWI上病变与子宫肌层信号强度差值比较,子宫内膜息肉(36.4±61.7)低于子宫内膜癌(229.8±94.8)(P<0.05)。子宫内膜息肉在T2WI、DWI上的病灶周边线样高信号表现均多于子宫内膜癌(P<0.05)。结论 子宫内膜息肉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T2WI及DWI上病变周围线样高信号有助于鉴别子宫内膜息肉与子宫内膜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不同周期及病理状态下的扩散加权成像的特点,研究表观扩散系数(ADC)及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在子宫内膜癌的鉴别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对29例子宫内膜癌,9例子宫内膜良性病变者和26例正常对照者行1.5T MRI检查并进行ADC值的测定(b值为800s/mm2)。闭孔内肌作参比部位,测量正常子宫内膜及内膜癌的rADC值,将不同组别ADC、rADC值相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子宫内膜癌ADC、rADC值分别为〔(0.96±0.22)×10-3 mm2/s、0.72±0.22〕,显著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的ADC、rADC值〔(1.39±0.27)×10-3 mm2/s、1.02±0.22〕和子宫内膜良性病变ADC、rADC值〔(1.33±0.18)×10-3 mm2/s、1.02±0.28〕。萎缩期子宫内膜ADC、rADC值〔(1.62±0.37)×10-3 mm2/s、1.16±0.27〕显著高于增生期〔(1.29±0.14)×10-3 mm2/s、0.98±0.19〕和分泌期内膜〔(1.27±0.12)×10-3 mm2/s、0.94±0.12〕。结论 ADC有潜力鉴别子宫良性病变与子宫内膜癌,以闭孔内肌作为参比部位,所获得的rADC值可以很好的反映子宫内膜癌及正常子宫的扩散特征。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探讨MRI灰度直方图分析对三种常见儿童后颅窝肿瘤(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8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儿童后颅窝肿瘤,其中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27例,髓母细胞瘤25例,室管膜细胞瘤31例,选取三组肿瘤MR增强矢状面图像最大层面,采用Mazda软件勾画兴趣区并进行灰度直方图分析,对三组肿瘤直方图参数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采用灰度直方图分析提取的9个参数特征中,其中变异度(Variance)、偏度(Skewness)、均值(Mean)、第10百分位数(Perc.10%)及第50百分位数(Perc.50%)在三组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峰度(Kurtosis)、第1百分位数(Perc.01%)、第90百分位数(Perc.90%)及第99百分位数(Perc.99%)在三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灰度直方图分析可提供更多量化信息参数特征,为儿童后颅窝常见肿瘤鉴别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分段读出平面回波成像(RS-EPI)和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SS-EPI)的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评估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磁共振成像(MRI)资料,其中无或浅肌层浸润(A组)41例、深肌层浸润(B组)20例。采用全瘤勾画记录T2WI上肿瘤体积,并测量RS-EPI与SS-EPI DWI序列ADC图上肿瘤体积、最大ADC值(ADCmax)、第90百分位数ADC值(ADC90th)、平均ADC值(ADCmean)、第10百分位数ADC值(ADC10th)和最小ADC值(ADCmin),对比各参数测量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分析不同ADC值在A、B两组间的差异,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RS-EPI DWI序列ADC图测量各参数的一致性好于SS-EPI,两者与T2WI测量的肿瘤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S-EPI的ADCmax和ADC90th大于RS-EPI(P<0.05),而两者的其他参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SS-EPI的ADC10th、ADCmin和RS-EPI的ADC90th、ADC10th、ADCmin在B组中均小于A组(P<0.05),而其他ADC值在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RS-EPI的ADCmin在鉴别A、B两组时的诊断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AUC)为0.850,最佳阈值为0.474×10-3mm2/s,敏感度75.00%,特异度90.24%。结论:相比SS-EPI,RS-EPI DWI序列ADC值的一致性和准确性更高,其ADCmin在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时效能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的ADC值与肌层浸润深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子宫内膜癌的术前MRI及DWI资料,观察肿瘤常规MRI表现、肌层浸润深度,测量其ADC值,并与病理所示肌层浸润深度对照分析。结果:40例子宫内膜不同程度增厚,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DWI呈高信号。22例病灶局限于内膜或浅肌层侵犯,18例病灶侵犯深肌层,DWI联合常规MRI诊断肌层浸润深度的准确率显著高于常规MRI(P<0.05)。深肌层浸润组ADC值低于无或浅肌层浸润组(P<0.05)。结论:DWI的ADC值与肌层浸润深度具有一定相关性,有助于提高子宫内膜癌浸润深度评价的准确性,可为术前分期和手术方案制订及治疗效果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及其离散系数(CV)在鉴别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方法 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6例Ⅰa期子宫内膜腺癌及33例子宫内膜良性病变患者的磁共振影像资料,分别由2位医师测量病灶的ADC均值、标准差及闭孔内肌对应的ADC值,计算平均表观扩散系数(m ADC)、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 ADC)(以闭孔内肌为参照部位)及离散系数。比较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m ADC、r ADC及CV值的差异。结果 1)子宫内膜良性病变的m ADC值为(1.13±0.21)×10-3mm2,r ADC值为0.87±0.17,CV值为0.14±0.04;Ⅰa期子宫内膜腺癌的m ADC值为(0.76±0.11)×10-3mm2,r ADC值为0.59±0.10,CV值为0.20±0.04;宫腔内恶性病变的m ADC、r ADC值明显低于良性病变,CV值则高于良性病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 2)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m ADC、r ADC、CV诊断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探讨DWI检查时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局限于宫腔的子宫内膜癌与常见宫腔良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局限于宫腔的子宫内膜癌和19例经分段诊刮病理检查证实为宫腔的良性病变(内膜增生l2例、内膜息肉7例)的患者行常规MRI和DWI检查(b=1000s/mm2),经后处理获得ADC图,测...  相似文献   

17.
邢金丽  吴献华  冯峰 《放射学实践》2020,(10):1288-1292
【摘要】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在子宫内膜癌术前肿瘤分级中应用价值。方法:搜集4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行单指数模型及双指数模型DWI检查,其中G1组15例,G2组20例,G3组14例。利用Matlab软件测量所有病例的纯扩散系数(D)值、灌注相关扩散系数(D*)值、灌注分数(f)值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分析评估各参数值与子宫内膜癌肿瘤分级之间相关性。比较不同病理级别各参数值差异,采用ROC曲线分析ADC值及D值鉴别G3级子宫内膜癌诊断效能。结果:ADC值及D值与子宫内膜癌病理分级之间均呈负相关(r=-0.362及-0.373,P=0.011及0.021)。G1、G2及G3组间D值(F=8.887,P=0.001)及ADC值(F=6.205,P=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DC值及D值在G1与G3、G2与G3之间有显著差异,而在G1与G2之间无显著差异。ADC值及D值鉴别G3级和G1~2级子宫内膜癌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3及0.806。据最佳诊断切点值,ADC值及D值鉴别诊断G3级子宫内膜癌的敏感度分别为64.29%及92.86%,特异度80.00%及65.71%,阳性预测值分别为56.25%及52.0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85%及95.80%,诊断准确度分别为75.51%及73.47%。结论:ADC值和D值均有助于术前评估子宫内膜癌病理分级,且在鉴别G3级子宫内膜癌中具有相似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酰胺质子转移加权(APTw)成像联合mDixon-Quant序列鉴别Ⅰ期子宫内膜癌(EC)与子宫内膜息肉(EP)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7例Ⅰ期EC和27例EP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3.0 T MR检查,扫描序列包括T1 WI、T2WI、APTw和mDix...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MRI增强扫描肝细胞癌(HCC)直方图特征与组织病理学分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66例单发肝细胞肝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高分化11例,中分化33例,低分化22例。所有患者行MRI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对各期图像上HCC病灶进行直方图分析,比较三组间各项直方图参数的差异,并绘制ROC曲线,评估各项参数鉴别低分化肝细胞癌的诊断效能。结果:动脉期直方图参数中,低分化HCC的均值及第1、10和50百分位数值(Perc1、Perc10和Perc50)均显著低于高分化和中分化HCC(P<0.05),而低分化HCC的偏度显著高于高、中分化HCC(P<0.05);门脉期直方图参数中,低分化HCC的Perc1和Perc10低于中、高分化HCC(P<0.05)。动脉期图像上病灶的偏度值与分化程度呈正相关(r=0.600,P=0.000),而均值(r=-0.407,P=0.001)、Perc1(r=-0.408,P=0.001)、Perc10(r=-0.427,P=0.000)和Perc50(r=-0.422,P=0.000)及门脉期Perc1(r =-0.587,P=0.000)和Perc10(r=-0.547,P=0.000)与分化程度呈负相关。各项直方图参数中,以Perc1鉴别低分化肝细胞癌的诊断效能最高(AUC=0.796,P<0.05),临界值为774.5,敏感度为0.818,特异度为0.682。结论:基于增强MRI的直方图分析有助于术前评估肝细胞癌的病理分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对子宫内膜癌各期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18例子宫内膜癌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中高分化腺癌11例,低分化腺癌3例,鳞腺癌2例,透明细胞癌1例,子宫内膜转移性腺癌1例.FIGO分期Ⅰa期 2例,Ⅰb 期3例,Ⅱ期4例,Ⅲ期2例,Ⅳ期5例.结果子宫内膜癌CT表现为以下特点(1)子宫体积不同程度地增大;(2)18例均可见腔内无强化的均匀水样低密度影;(3)4例腔内可见乳头状或息肉样突起;3例可见半球形软组织突起;9例子宫壁肌层局限性或广泛性增厚,其中1/2周以上者6例,1/2周以下者3例;2例子宫壁肌层基本一致增厚;增强后乳头状或息肉样、半球形软组织突起与子宫壁肌层均匀一致强化;(4)Ⅰ期中2例CT诊断为Ⅱ期,1例Ⅱ期CT诊断为Ⅰ期,Ⅲ期和Ⅳ期CT均诊断正确.结论子宫内膜癌CT表现多样化,结合临床多能确诊.检查前阴道内填塞纱布有助于观察宫颈是否侵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