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周鹏  曹亮  王辉 《临床医学》2020,40(7):19-21
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和胸椎竖脊肌平面神经阻滞(ESP)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胸外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肺癌患者130例,根据双盲法将其分成TPVB组(接受TPVB)、ESP组(接受ESP),每组65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指标、血流动力学、疼痛评分、不良反应。结果 TPVB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神经阻滞操作时间及术中瑞芬太尼总量少于ESP组(P 0. 05)。TPVB组患者入手术室时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 05)。切皮时、拔管后HR、MAP增加,其中TPVB组HR、MAP低于ESP组(P 0. 05)。TPVB组术后2、4、12 h的VAS评分低于ES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TPV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 15%(4/65),低于ESP组[20. 00%(13/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TPVB能明显提高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镇痛效果,减少镇痛不良反应,改善血流动力学,建议使用。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通过比较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和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用于胸腔镜手术的临床疗效,探索胸科手术围术期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方法 选择山西白求恩医院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50例,随机分成T、E两组,每组25例.在全身麻醉诱导前,T组使用0.5%罗哌卡因2...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单次胸椎旁阻滞(TPVB)联合持续TPVB在肺癌开胸肺叶切除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100例行开胸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者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单次胸椎旁阻滞联合持续TPVB复合全麻,对照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比较两组患者穿刺不良事件发生率,术后静息及咳嗽时的疼痛评分(VA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1观察组针道调整次数、遇到骨质次数,平均穿刺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术后12 h、24 h、48 h静息状态与咳嗽状态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0%,低于对照组的1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单次TPVB联合持续TPVB应用于肺癌开胸肺叶切除术安全性高,术后疼痛程度轻。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与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用于成人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检索Embase、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维普网建库起至2022年1月的文献。纳入ESPB与TPVB用于成人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用RevMan 5.3软件分析比较两组主要结局指标[术后6、12、24和48 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次要结局指标(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24 h补救镇痛率和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结果 共纳入16个RCT,95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ESPB组与TPVB组的术后6 h (MD静息=0.04,95%CI:-0.15~0.22; MD运动=0.10, 95%CI:-0.07~0.28)、 12h (MD静息=0.36, 95%CI:-0.01~0.73; MD运动=0.34,95%CI:-0.10~0.78)、24 h (MD静息=0.26,9...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术前超声引导竖脊肌平面阻滞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9年4月至2020年11月在福建省立医院择期全身麻醉下行单侧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68例,年龄18~6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为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竖脊肌组(n=34)和对照组(n=34).竖脊肌组采用0.5%罗哌卡因30ml行竖脊肌平面阻滞,对照组采用0.9%氯化钠溶液30ml行竖脊肌平面阻滞.主要观察指标为患者术后24h恢复质量(QoR-40问卷量表评分),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术后疼痛评分曲线下面积、术后24h舒芬太尼用量、恶心呕吐发生率以及患者镇痛满意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竖脊肌组患者术后24h QoR-40评分升高[173.0(170.0,177.0)比161.0(160.0,1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921,P<0.05);竖脊肌组患者术后24h疼痛评分曲线下面积减少(静息状态中位数差值为15.0,95%CI:11.25~18.25;运动状态中位数差值为13.50,95%CI:8.25~18.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静息状态Z=﹣6.080;运动状态Z=﹣4.876,P<0.05);术后24h舒芬太尼用量减少(中位数差值为18.0μg,95%CI:16.0~20.0μ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110,P<0.05);术后24h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21,P=0.04);患者满意度提高(中位数差值为2.0,95%CI:1.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240,P<0.05).结论 术前单次竖脊肌阻滞可以减轻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急性疼痛程度、减少术后阿片药物用量、降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用于乳腺癌根治术患者超前镇痛的效果。方法将60例择期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P组30例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术后自控静脉镇痛(PCIA);N组30例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联合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术后自控静脉镇痛(PCIA)。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方法:患者清醒时在超声引导下经T5-6行患侧椎旁神经阻滞,成功后注射实验剂量0.375%罗哌卡因5mL,无不良反应5min后注射0.375%罗哌卡因20mL,15min后测定痛觉阻滞平面。记录2组术后48h内镇痛补救情况及嗜睡、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2组麻醉用药量、气管导管拔管时间、ICU滞留时间及PCIA单位时间用药量。结果与P组比较,N组术后48h嗜睡、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发生率显著降低,麻醉用药量及PCIA单位时间用药量显著减少,气管导管拔管时间和ICU滞留时间显著缩短(P<0.05);2组皮肤瘙痒、术后48h镇痛补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具有良好的超前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及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择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的肺癌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诱导前神经阻滞部位不同,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3例。观察组在麻醉诱导前行胸椎旁神经阻滞,对照组在麻醉诱导前行肋间神经阻滞,且两组术后均予静脉自控镇痛(PCIA)。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术后4 h(T1)、术后8 h(T2)、术后12 h(T3)、术后24 h(T4)的疼痛程度,检测T1~T4时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观察术前及术后48 h睡眠质量[入睡时间、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评分],采用肺损伤评分(LIS)评估术前及术后48 h肺损伤严重程度,检测术前及术后48 h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水平,记录术后48 h PCIA使用及补救镇痛情况,比较术后48 h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同一时间点比较,观察组T1~T4的VAS评分、MAP、心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对照组术后48 h比较,观察组术后48 h入睡时间、AIS评分、LIS、...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胸椎旁阻滞在乳腺炎换药镇痛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肉芽肿乳腺炎患者96例,分为超声引导胸椎旁阻滞组47例(T组)和局部麻醉组49例(L组),T组采用胸椎旁阻滞,L组行局部浸润麻醉,记录T组神经阻滞前、后生命体征,记录T组麻醉并发症数量,记录两组换药疼痛VSA评分、镇痛维持时间.结果 T组阻滞前与阻滞后对比...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胸腔镜下椎旁间隙置管持续椎旁神经阻滞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后镇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患者68例,根据置管方式不同分为实验组(胸腔镜下椎旁间隙置管镇痛组) 35例和对照组(超声引导下椎旁间隙置管镇痛组) 33例。置管成功后,两组均经导管注入0.5%罗哌卡因20 mL作为负荷量,术后以2 mL/h的速度持续泵入0.15%罗哌卡因。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疼痛程度、镇痛副作用及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在静止状态及咳嗽时,两组术后2、4、6、8、12、24和48 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均有患者出现头晕嗜睡、恶心呕吐和低血压等镇痛相关副作用,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肺部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没有观察到与麻醉镇痛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胸腔镜下椎旁间隙置管用于术后持续椎旁神经阻滞镇痛中,安全、有效、可行,且并发症发生率低,操作简单易学,无需超声设备辅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后路腰方肌阻滞对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择期进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6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直接给予全身麻醉,观察组在麻醉诱导前30 min行超声引导下后路腰方肌阻滞。比较两组的疼痛程度、血流动力学指标、恢复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2 h(T1)~术后48 h(T5),观察组静息状态下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1~术后24 h(T4),两组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h(T3)、T4,观察组的15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R-15)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自控静脉镇痛(PCIA)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后疼痛、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12月榆林市第二医院收治的86例行三孔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余数分组方法分为观察组(n=44,PCIA联合单次TPVB治疗)和对照组(n=42,PCIA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程度、镇静情况、应激反应,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1、12、24、48 h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12、24、48 h Ramsay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神经阻滞操作前(T1)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开始后30 min(T2)、气管拔管后30 min(T3)、术后24 h(T4)时Cor、ACTH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椎板阻滞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镇痛的应用.方法 选取江南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1月—6月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术后予PCIA镇痛,实验组术后在超声引导下行椎板阻滞.观察两组病例麻醉苏醒时间,不同时间段行Qo R-40评分及NRS评分,记录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2...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分析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与胸椎旁阻滞用于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闽东医院接诊的胸腔镜手术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与B组,每组37例。A组采取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B组采取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静脉自控镇痛(PCIA)使用状况及并发症发生状况。结果 B组静息状态下术后12 h、24 h及咳嗽状态下术后12、24、48 h疼痛评分、PCIA按压次数均低于A组,且气胸、穿刺部位血肿风险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胸腔镜手术患者给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相较于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的术后镇痛效果较佳,但胸椎旁阻滞穿刺并发症更高,临床需根据患者自身状况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手术中不同麻醉方法对患者术中术后的影响。分析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联合麻醉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7年11月该院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患者40例,美国麻醉师协会(ASA)标准分为Ⅱ~Ⅲ级,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全身麻醉复合胸椎旁阻滞(TPVB)麻醉20例,术后胸椎旁镇痛;B组全身麻醉20例,术后静脉镇痛。观察2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呼吸功能、术后苏醒时间及苏醒质量。结果 A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较B组平稳,A组苏醒时间及苏醒质量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复合胸椎旁联合麻醉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较单纯应用全身麻醉的生命体征更平稳,可缩短苏醒时间,且苏醒过程更加平稳,符合ERAS理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采用超声引导下椎旁阻滞联合中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胸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超声引导下椎旁阻滞联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口服治疗)和对照组30例(加巴喷丁胶囊口服治疗)。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1个月、2个月和3个月分别使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和匹兹堡睡眠指数评分量表(PSQI)评估临床疗效,并记录治疗期间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1周、2周、1个月、2个月和3个月,两组患者VAS、PSQI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眩晕、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96.7%vs 73.3%,P<0.01)和显效率(90.0%vs 56.7%,P<0.05)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引导下椎旁阻滞联合中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起效快,镇痛效果显著,副作用小,中西医结合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在多发肋骨骨折切开复位手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3月在我院行多发肋骨骨折手术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在全身麻醉下手术,观察组则在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后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 h、24 h和48 h等不同时间段的疼痛程度、不良反应发生率、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结果:观察组术后12 h、24 h和48 h的疼痛程度均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多发肋骨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手术时,采用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的镇痛方式可明显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ESP)阻滞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患者术后镇痛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9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随机分为单纯静脉全麻组(C组)、椎旁神经阻滞+静脉全麻组(P组)和ESP阻滞+静脉全麻组(E组)。E组和P组分别在全麻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ESP阻滞和椎旁神经阻滞,20 min后测定阻滞范围和效果,术毕3组均采用静脉自控镇痛(PCIA)。记录入手术室(T_0)、麻醉诱导前(T_1)、切皮即刻(T_2)和术毕(T_3)3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记录术后2 h (T_4)、8 h (T_5)、12 h (T_6)、24 h (T_7)和48 h (T_8)静态数字疼痛评分[NRS(R)]和动态NRS评分[NRS(M)];并于T_0、T_3、T_7和T_8抽取静脉血5 mL,检测血液自然杀伤(NK)细胞数目和Th1/Th2比值;记录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药物输注总量、曲马多给药次数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T_0比较,P组患者在T_1时点MAP降低、HR增快(P 0.05),C组患者T_2和T_3时点MAP增高、HR增快(P 0.05);P组和E组患者T_2和T_3时点MAP低于C组、HR慢于C组(P 0.05);C组和E组患者T_1时点MAP高于P组、HR慢于P组(P 0.05);P组和E组患者术后T_4~T_6时点的NRS(R)低于C组(P 0.05),E组患者术后T_7时点NRS (R)低于C组(P 0.05);P组和E组患者术后T_4~T_6时点的NRS (M)低于C组(P 0.05);P组和E组各时点NR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各组患者在T_3、T_7和T_8时点NK细胞数目、Th1/Th2比值均较T_0降低,E组和P组在T_3、T_7和T_8时点NK细胞数目、Th1/Th2比值高于C组(P 0.05),E组和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E组和P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按压次数、药物输注总量和曲马多给药次数均明显少于C组(P 0.05),E组与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组术后低血压发生率高于C组和E组(P 0.05)、C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P组和E组(P 0.05)。结论超声引导下ESP阻滞,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患者术后疼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与椎旁神经阻滞相当,但对患者循环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