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目的观察滚筒作业训练对颈6脊髓损伤患者体位性低血压(OH)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颈6脊髓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滚筒作业训练, 每次训练持续约20 min, 每周训练5 d, 连续训练8周。于治疗前、后对比2组患者晨起卧床时血压值、起立床最大维持角度及此时血压值, 并比较2组患者在轮椅坐位状态下OH不适感消失时间, 同时记录、比较2组患者上肢功能性伸展测试(FRT)距离、日常生活能力及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晨起卧床时血压值、起立床至最大角度时血压值(对照组舒张压除外)、起立床最大维持角度、坐位下上肢功能性伸展测试结果及日常生活能力、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在站起立床至最大角度时血压值、OH不适感消失时间、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滚筒作业训练可改善颈6脊髓损伤患者OH症状, 提高患者基础性日常生活能力及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 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气压治疗对经过一段时间体位适应性训练后仍存在体位性低血压的22例高位SCI患者的即刻作用,并探讨该治疗的最佳方案。方法:22例患者均分2天在同一时间段内分别完成方案1、2的训练内容。方案1,患者直立床站立期间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时开始施加气压治疗,之后每5min询问和观察患者的主观感受,并分别测量其收缩压、舒张压和脉搏,直至再次发生体位性低血压为止;方案2,在安静平卧位时即开始施加气压治疗,5min后接受直立床站立训练,站床期间持续气压治疗,直立床角度每升高15°。询问和观察患者的主观感受,并分别测量其收缩压、舒张压和脉搏,直至发生体位性低血压为止。结果:方案2平均站床角度明显大于方案1(59.32±11.78°、37.51±8.96°,P0.05);治疗后两种方案均能使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显著增高(P0.05),且方案2增高的幅度更大(P0.05)。结论:气压治疗对于长期存在体位性低血压的高位脊髓损伤患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建议在体位适应性训练中结合使用。  相似文献   

3.
斜床站立治疗颈髓损伤后体位性低血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 观察斜床站立对颈髓损伤后体位性低血压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36例颈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斜床组和常规组,在康复治疗过程中每日监测卧立位血压,治疗前后评定脊髓功能。结果 两组治疗后感觉及运动功能均有显著改善,但两组治疗后脊髓功能评分无统计学差异。36例颈髓损伤患者有27例(75%)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其中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均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治疗后完全性脊髓损伤所致的体位性低血压两组均无明显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斜床组血压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卧立位血压差值减少(P<0.05)。与常规组相比较,斜床组治疗后血压改善(P<0.05)。结论 颈髓损伤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其中完全性颈髓损伤均不同程度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斜床站立可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民致的体位性低血压。  相似文献   

4.
陈欢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5):6098-6098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患者早期应用电动起立床对体位性低血压的影响。方法 86例脊髓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34例和治疗组52例,对照组采用逐步摇高床头,治疗组采用电动起立床进行训练。结果两组患者体位性低血压发生例数与达到直立位所经历的时间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动起立床训练能有效预防脊髓损伤患者从卧到站过程中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且所耗时间短、较安全。  相似文献   

5.
张细顺  张莉 《护理学报》2016,23(22):49-52
目的:观察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对腰椎术后卧床患者首次起床体位性低血压的影响。方法便利抽取2014年11月—2015年4月在我院脊柱骨外科行腰椎手术患者137例,术后第1天按照手术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68例与对照组69例。对照组采用床头放平或抬高床头<15°平卧或侧卧交替体位,常规指导患者行双下肢踝关节屈伸运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每天双下肢行空气波压力治疗。测量起床当天2组患者卧位、坐位和站位时血压、脉搏,观察起床后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率。结果卧位时,2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脉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坐位及站位时,观察组患者收缩压与舒张压高于对照组,脉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坐位、站位时无症状体位低血压、有症状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术后卧床的患者采用双下肢行空气波压力治疗,能有效降低术后起床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仪对脊髓损伤低血压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28例患者随机分为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仪组(实验组)和对照组,监测治疗前后的血压,并比较血压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均显著比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前两组间的血压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实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仪可明显提高脊髓损伤低血压患者的血压.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兔脊髓损伤(SCI)后体位性低血压(OH)动物模型,探讨斜床站立训练和生脉饮对兔SCI后OH的影响。方法应用胸5脊髓完全横断和斜床抬高60°的方法建立兔SCI后OH模型,各组动物分别于术后第4天开始斜床站立训练和/或服用生脉饮,共治疗28d。用无创兔耳血压仪检测各组动物术后3d、10d、17d、24d、31d平卧位和60°体位收缩压(SBP)和脉率(PR)变化,用高压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检测术后31d平卧位和60°体位血浆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变化。结果联合治疗组术后24d60°体位收缩压高于损伤组,60°体位较平卧位收缩压平均下降值明显低于损伤组。术后31d训练组、联合治疗组60°体位收缩压高于损伤组,生脉饮组、训练组、联合治疗组60°体位收缩压较平卧位收缩压平均下降值均显著低于损伤组;损伤组、生脉饮组、训练组及联合治疗组平卧位和60°体位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均低于假手术组,生脉饮组、训练组、联合治疗组平卧位和60°体位下血浆E、NE浓度与损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斜床站立训练和生脉饮治疗能部分改善兔SCI后OH,联合两种治疗可缩短疗程,但均不影响交感神经活动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规范化护理流程在预防腰椎术后患者首次下床直立性低血压发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本院接受腰椎手术治疗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规范化护理流程。比较两组的直立性低血压发生率、首次下床血压变化情况及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观察组的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首次下床时从平卧位到站立位前后舒张压与收缩压波动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在首次下床过程中的舒张压和收缩压均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范化护理流程在预防腰椎术后患者首次下床时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中的效果显著,避免了患者因首次下床直立性低血压而导致跌倒等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术前补液对预防无痛人流术后发生低血压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计划生育科门诊手术室行无痛人流的患者600例,分为两组,观察组术前30 min静脉滴注乳酸钠林格氏液250 ml,维持至手术结束;对照组自手术开始时(麻醉时)开始静脉滴注乳酸钠林格氏液,维持至手术结束.观察患者术前、术后血压的变化情况及低血压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收缩压和舒张压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收缩压的降低值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压的降低值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血压发生率为1.69%,对照组低血压发生率为5.2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补液能有效降低无痛人流术后低血压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髓损伤者24 h动态血压的变化规律。方法监测42例颈段(C3~C7)、45例胸腰段(T8~L4)脊髓损伤患者24h动态血压,分别比较两组白天坐位、立位收缩压(dSBP)和舒张压(dDBP),夜间卧位收缩压(nSBP)和舒张压(nDBP)以及收缩压的夜间血压下降率。结果两组白天立位收缩压和舒张压、夜间收缩压下降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颈段脊髓损伤患者坐位、立位收缩压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颈段脊髓损伤者存在体位性低血压,且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倒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8例脊髓损伤伴膀胱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9例。对照组患者在饮水计划的基础上实施清洁间歇导尿,并给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电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排尿日记、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估患者膀胱功能。结果:治疗后排尿日记指标比较,2组每次排尿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多(P0.05)、膀胱残余尿量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24h尿失禁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治疗后,观察组24h尿失禁次数、膀胱残余尿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每次排尿量较对照组改善增加(P0.05)。治疗后尿流动力学指标比较,2组最大膀胱容积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充盈期逼尿肌压力及逼尿肌漏尿点压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结论:电针配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具有协同疗效,能提高膀胱排尿功能、降低膀胱输尿管返流风险。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研究高位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患者血压, 心率的变化。方法 将临床25例高位SCI患者作为实验组,25例其他部位脊髓损伤患者作为对照组, 入院后1周内, 持续心电监护,每2h测血压、心率1 次,血压及心率平稳后改每4h测1次, 分别取7d中血压、心率最低状态时连续3d的平均值作为统计参数。 结果 SCI患者出现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病例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 高位脊髓损伤后可引起植物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常发生心血管功能紊乱, 临床表现为低血压, 心动过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颈髓损伤患者护理中的最佳翻身体位,减少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方法 将54例颈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6例采取90°侧卧位与仰卧位交替的常规翻身方法,干预组28例采取仰卧位身体向左、向右倾斜15~30°与仰卧位交替的方法进行翻身。结果 干预组呼吸困难、低位性低血压、压疮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颈髓损伤患者采取仰卧位身体向左、向右倾斜15~30°与仰卧位交替的方法翻身,能有效降低呼吸困难、体位性低血压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3种方法的对比观察肠道综合物理疗法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便秘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条件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30例,随机分为A、B、C 3组各10例。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A组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B组进行肠道运动疗法治疗,C组进行肠道综合物理疗法(生物反馈电刺激结合肠道运动疗法)的治疗,治疗前后比较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NBD)评分量表、Wexner便秘评分量表、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量表评分(PAC-QOL)、便秘患者症状自评量表评分(PAC-SYM)、乳果糖及开塞露用量、肛门直肠测压等指标,分析评估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3组的NBD、Wexner便秘,PAC-QOL及PAC-SYM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减少(P<0.01),乳果糖及开塞露用量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减少(P<0.01),肛门收缩压较治疗前有明显增加(P<0.01),直肠容量感觉阈值较治疗前有明显减少(P<0.05),肛门静息压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C组各项量表评分、乳果糖及开塞露用量均较A、B组有明显减少(P<0.05),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直肠测压各项指标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3种方法均可改善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的便秘症状,肠道综合物理疗法比单独生物反馈电刺激及肠道运动疗法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便秘的改善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步态变异性、对称性和协调性,更加全面了解脊髓损伤患者的步态特点。方法:选取22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观察组)及健康人(对照组),健康人按正常歩速及匹配患者速度行走分为(对照组A)及(对照组B),采用三维运动采集系统及足底压力采集系统进行步态测试。用步态变异值、对称值和相位协调指数表示步态变异性、对称性和协调性,比较3组受试者步态变异性、对称性和协调性的差异及与步行功能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的步长变异值、站立相变异值及迈步相变异值均高于对照组A,观察组的步长对称值、站立相对称值、迈步相对称值和相位协调指数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步态变异值、对称值和相位协调指数与脊髓损伤步行能力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站立相变异值、站立相对称值和PCI对WISCI-II步行指数均有显著负影响,PCI对FIM步行指数有显著负相影响。结论: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步态变异性、对称性和协调性均低于健康人,在为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制定康复训练方案时,应考虑步态变异性、对称性和协调性等指标对步行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高位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患者血压,心率的变化。方法:将临床25例高位SCI患者作为试验组,25例其他部位SCI患者作为对照组,入院后1周内,持续心电监护,每2h测血压、心率1次,血压及心率平稳后改每4h测1次,分别取7d中血压、心率最低状态时连续3d的平均值作为统计参数。结果:试验组出现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病例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高位SCI后可引起植物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常发生心血管功能紊乱,临床表现为低血压,心动过缓。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UBIO)对脊髓损伤后自由基的影响。方法18只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损伤组和治疗组,造成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用电子顺磁共振法直接测定脊髓组织中自由基信号的相对强度。结果损伤组脊髓组织自由基信号(7.014±0.914)mm/100mg与对照组(1.938±0.430)mm/100mg比较显著增强(H=18.93,P<0.01)。治疗组采用UBIO治疗后,脊髓组织自由基信号(4.215±0.914)mm/100mg与损伤组比较显著减弱(H=13.71,P<0.01)。结论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可以减轻脊髓组织自由基损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体位干预防治剖宫产产妇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SHS)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86例剖宫产产妇的临床资料,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参照组和体位干预组,每组43例。麻醉后,参照组采取将手术床朝向左侧并倾斜30°的体位进行护理,体位干预组采取将孕妇右侧臀部垫起4~5 cm的体位进行护理。比较两组麻醉前、麻醉20 min后舒张压、收缩压、呼吸频率、心率及麻黄碱药物使用量、不良事件发生率、新生儿Apgar评分、产妇NSNS评分。结果麻醉20 min后,两组的舒张压、收缩压低于麻醉前,但体位干预组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20 min后,两组的呼吸频率、心率高于麻醉前,但体位干预组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位干预组麻黄碱药物使用量为(5.23±1.05)mg,明显少于参照组的(8.14±1.77)m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位干预组术中低血压综合征、单侧阻滞不全、低氧血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位干预组新生儿Apgar评分及孕妇NSNS评分均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产妇采用特殊体位干预对防治SHS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