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影响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HCC)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2008年1月~2015年11月在上海瑞金医院确诊和治疗的乙型肝炎相关性HCC患者469例,根据血清HBV DNA水平将患者分为高病毒载量组(HBV DNA≥1×104 copies/ml)和低病毒载量组(HBV DNA<1×104copies/ml),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甲胎蛋白、应用核苷或核苷酸类(NAs)治疗、巴塞罗那分期对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 在入组的469例患者中,低病毒载量组243例(51.8 %),高病毒载量组226 例(48.2 %);低病毒载量组平均年龄为54±10岁,高病毒载量组平均年龄为52±10岁,无显著差异(P>0.05);在低病毒载量组中男性213例(87.7%),女性30例(12.3%),而在高病毒载量组中分别为205例(90.7 %)和21例(9.2 %,P>0.05);低病毒载量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显著低于高病毒载量组(P<0.05);低病毒载量组平均生存时间为(1144±732) d,显著长于高病毒载量组[(496±278) d,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影响乙型肝炎相关性HCC患者预后的因素包括是否接受NAs抗病毒治疗(P<0.01)、血清AFP≥40 μg/L(P<0.05)、血清 ALT≥64 IU/L(P<0.01)、血清AST≥40 IU/L(P<0.001)、血清总胆红素≥24 μmol/L(P<0.001)、血清直接胆红素≥6.8 μmol/L (P<0.001)、血清HBV DNA≥1×104 copies/ml (P<0.001);经多因素分析,发现BCLC 分期为晚期(HR为1.84,CI 为1.57~2.15,P<0.001)、未接受NAs治疗(P<0.01)、血清AST≥40 IU/L(P<0.05)和HBV DNA≥1×104 copies/ml (P<0.001)为影响乙型肝炎相关性HC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CC患者的预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血清病毒载量和是否接受NAs抗病毒治疗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2.
3.
4.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7):1589-1593
目的探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发生肝细胞癌(HCC)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6月北京地坛医院确诊的CHB且随访超过3年的患者,共1239例。其中非肝硬化患者1108例,肝硬化患者131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并计算APRI、FIB-4及m FZB-4评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影响HC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Cox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比较3种评分对CHB患者发生HCC的预测能力,采用DeLong检验对各个评分的AUC进行比较。通过拟合优度检验分析m FIB-4评分校准能力。使用Kalplan-Merier法对HCC发生进行分析,log-rank法进行比较。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4.6年,37例(3.0%)患者发生HCC。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R=1.046,95%CI:1.018~1.074,P=0.001)、ALT (HR=0.995,95%CI:0.992~0.999,P=0.008)、AST (HR=0.994,95%CI:0.990~0.998,P=0.020)和PLT (HR=0.988,95%CI:0.981~0.994,P=0.001)是影响HC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m FIB-4、FIB-4、APRI评分的AUC分别为0.771、0.658、0.676,其中m FIB-4评分的AUC大于FIB-4评分(Z=5.629,P 0.000 1)及APRI评分(Z=4.243,P 0.000 1)。与m FIB-4 2.68的患者相比,m FIB-4≥2.68的患者HCC发生风险更高(Z=37.840,P 0.000 1)。结论年龄、ALT、AST和PLT是CHB患者发生HCC的独立危险因素。与FIB-4,APRI评分相比,m FIB-4评分对CHB患者发生HCC的预测价值更高。m FIB-4≥2.68的CHB患者是发生HCC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响肝硬化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和非肝硬化HCC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于清流县医院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孟超肝胆医院行肝癌切除术的224例HC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肝硬化HCC组(HCC-C组,131例)和非肝硬化HCC组(HCC-NC组,9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率、第一肝门阻断率、肝切除范围和手术方式)和术后情况(包括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围术期病死率),分析影响HCC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1)HCC-C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显著高于HCC-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93,P=0.03)。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输血率和肝门阻断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212,P=0.835;χ~2=0.969,P=0.537;χ~2=2.236,P=0.692)。(2)HCC-C组和HCC-NC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0.53%(40/131)和21.50%(2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13,P=0.02)。其中HCC-C组和HCC-NC组患者肺部感染、腹腔感染、肝功能衰竭发生率分别为6.11%(8/131)、3.05%(4/131)、5.34%(7/131)和3.23%(3/93)、2.16%(2/93)、1.08%(1/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1.857、4.465、7.326,P值分别为0.04、0.02、0.03)。HCC-C组患者和HCCNC组患者围术期病死率分别为6.11%(8/131)和2.15%(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52,P=0.04)。(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Child-Pugh B级、手术时间 360分钟、输血、肝切除范围≥3段和肝硬化是影响H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ALB 38 g/L、Child-Pugh B级、输血和肝切除范围≥3段是HCC-C组患者围术期发生肝功能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术中出血量 1200 ml是HCC-NC组患者围术期发生肝功能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077,95%CI:2.695~84.353,P=0.02)。结论肝硬化是影响HCC患者肝癌切除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CC-C组患者出现围术期肝功能衰竭和病死的风险显著高于HCC-NC组患者。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细胞癌(HCC)的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4年9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的来自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汉族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资料,将其分为肝硬化组和HCC组.收集患者病史、血清学、影像学及病理检查资料,比较两组间的一般情况及临床检测数据,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包括采用x2检验的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收集715例患者资料,其中肝硬化组281例,HCC组434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年龄≥50岁,有肝癌家族史、饮酒史、脂肪肝、可检出HBV DNA、未得到有效的抗病毒治疗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HCC显著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P=0.005,OR=1.766)、饮酒史(P=0.002,OR=2.570)、肝癌家族史(P=0.014,OR=2.268)、脂肪肝(P=0.023,OR=3.390)、未得到有效的抗病毒治疗(P< 0.001,OR=5.389)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HCC的危险因素.达到持续病毒学抑制(SVS)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仍可能发生HCC,HBV感染家族史(P=0.014,OR=2.537)、肝癌家族史(P=0.037,OR=3.339)和脂肪肝(P=0.018,OR=11.646)与达到SVS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HCC显著相关.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HCC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50岁、饮酒史、肝癌家族史、脂肪肝和未得到有效的抗病毒治疗.HBV感染家族史、肝癌家族史和脂肪肝是达到SVS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HCC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9.
据【《J Pediatr Surg》2015年1月报道】题:年轻患者纤维板层型肝细胞癌的预后因素分析(作者Darcy DG等)纤维板层型肝癌(FLC)是肝细胞癌的一种特殊类型,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多无肝炎及肝硬化病史,甲胎蛋白、HBs Ag常为阴性,肿瘤发现时体积常超过10 cm,CT常能发现瘤灶中心瘢痕和钙化灶。手术切除是治疗FLC的主要办法,与普通型肝细胞癌相比,切除率高、预后相对好。该病好发于并不伴有肝硬化的青少年,来自纽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非HBV、HCV相关性肝细胞癌(NBNC-HCC)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收治的HCC患者94例.其中血清HBsAg、抗-HCV均为阴性HCC患者26例(NBNC-HCC组);血清HBsAg或抗-HCV为阳性HCC患者68例(非NBNC-HCC组).多因素... 相似文献
11.
<正>本研究对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9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载量、凝血指标、外周血免疫活性细胞与肝细胞损伤程度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老年肝细胞癌患者手术切除术后影响生存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2年12月连续手术切除的老年肝细胞癌患者54例,Kaplan Meier法统计术后生存期并进行单因素分析,Cox回归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Child-Pugh分级、脉管侵犯、卫星灶形成、病理学Edmondson-Steiner分级、肝内复发和远处转移影响老年肝细胞癌患者术后总体或无瘤生存(P<0.05).其中,Child-Pugh分级和脉管侵犯为术后总体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相对危险度分别为3.37和2.73,P<0.05),而脉管侵犯独立影响无瘤生存(相对危险度为3.19,P<0.05).结论生物学行为和肝功能状况是影响老年人肝细胞癌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和死亡的危险因素,了解患者生存情况。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19年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行肝移植的391例HCC患者。根据肝移植术后HCC是否复发分为HCC复发组(n=78)和无复发组(n=313)。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肝移植术后患者HCC复发和死亡的危险因素。应用Kaplan-Meier法分析生存情况,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肝移植术后肿瘤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 391例HCC肝移植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2年,其中78例(19.95%)患者出现HCC复发。肝移植术后患者肿瘤复发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术前AFP水平 200 ng/ml[风险比(HR)=2.52,95%可信区间(95%CI):1.58~4.03,P 0.001; HR=2.99,95%CI:1.59~5.62,P 0.001]、肿瘤直径总和(HR=1.20,95%CI:1.12~1.28,P 0.001; HR=1.10,95%CI:1.02~1.17,P=0.002)、血管侵犯(HR=1.15,95%CI:1.04~1.26,P=0.016; HR=1.10,95%CI:1.03~1.18,P=0.004)。HCC肝移植患者术后1、5和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4.8%、84.2%和83.5%; 1、5和10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4.0%、75.1%和75.1%。AFP、大血管侵犯、BMI与肿瘤直径总和联合因素对于HCC复发患者死亡有一定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789,95%CI:0.719~0.858)。结论肝移植术前肿瘤生物学特征是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清瘦素(Leptin)水平与营养状况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用ELISA法检测30例健康对照、31例肝硬化和168例HCC患者血清Leptin含量,分析HCC患者血清Leptin水平与营养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HCC患者血清Leptin水平与体重指数(BMI)显著相关(P<0.01),且显著低于肝硬化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女性均值高于男性1倍.HCC患者血清Leptin含量与肿瘤的大小显著相关(P<0.01),Ⅲ、Ⅳ期患者显著低于健康对照(P<0.01);随TNM 分期的增加和转移、复发,HCC患者血清Leptin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血清Leptin含量可反映HCC患者的BMI和营养状况,并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遗传性血色病(GH)是先天性铁离子吸收调节缺陷,可致体内过量铁的积聚伴进行性多脏器损害。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因此只在纯合子有GH的临床表现。GH最终死于肝细胞癌(HCC)的比例很高。 本研究前瞻性地检查GH患者发生HCC的危险因素,152例GH纯合子患者中男性125例,女性27例,年龄30~75岁。GH的诊断是根据血清铁蛋白增高(350~8400mg/ml)、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研究HBeAg阴性与HBeAg阳性的乙型肝炎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化指标和病毒相关因素的差异,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华西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1月~2010年11月以来住院的合并HBV感染原发性肝癌患者220例,分为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两组。探讨两组甲胎蛋白(AFP)水平、肝功能水平,HBV DNA定量、肝组织学指标的差异。结果HBeAg阳性原发性肝癌195例,占总数的89%;HBeAg阴性原发性肝癌25例,占总数的11%;HBeAg阳性组HBVDNA定量对数均值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t=2.01,P<0.05);HBeAg阴性组肝纤维化分期为4期的比例为40%,明显高于HBeAg阳性组21%(χ2=9.5,P=0.049)。两组在AFP,肝功能等指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BeAg阳性原发性肝癌发生率高于阴性者。同HBeAg阳性原发性肝癌相比,HBeAg阴性肝癌患者肝组织学损害程度较重,合并肝硬化更为常见,预后更差。HBeAg阴性患者并发肝细胞癌,早期漏诊率高于阳性者。 相似文献
20.
《临床肝胆病杂志》2017,(7)
目的探讨缩短肝癌筛查间隔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早期肝细胞癌(HCC)检出情况及预后的影响,探索针对这一HCC高危人群的适宜筛查方案。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08年1月北京佑安医院消化中心诊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10例,按其筛查时间分为间隔3个月筛查组(A组)78例和间隔6个月筛查组(B组)232例。筛查项目为血清AFP及B超,随访5年,对期间检出的HCC患者继续随访至终点(死亡或2016年12月31日)。比较2组患者HCC的检出情况和预后。2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结果 310例患者至随访5年结束累积检出HCC 73例,A组21例,B组52例;A组中巴塞罗那肝癌分期中属于早期(A期)者占66.7%(14/21),显著高于B组的15.4%(8/52)(χ~2=18.685,P0.001)。A组行根治性治疗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B组(76.2%vs 36.5%,χ~2=9.424,P=0.002)。对检出的HCC癌患者继续随访至终点时,患者累积生存时间:A组为(66.4±8.0)个月,显著高于B组(38.1±4.5)个月(t=4.295,P=0.038);累积生存率:A组为71.4%(15/21),B组为46.2%(24/52),A组显著高于B组(χ~2=3.840,P=0.043)。结论针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间隔3个月进行筛查可提高HCC早期检出率,使其获得更多可根治性治疗的机会,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