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LC)和肝衰竭(LF)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差异。方法 纳入CHB患者23例,失代偿期LC患者20例,LF患者6例和成年健康人9例,采用粪便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粪便肠道菌群DNA,应用16SrDNA测序技术检测肠道菌群。应用相关生物学软件和统计学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肠道菌群门分类水平分析显示,每个样本均以拟杆菌门为主,其次为变形菌门;CHB组拟杆菌门丰度 (617.83)显著高于LC组(343.16)、LF组(182.15)和健康组(23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C组变形菌门丰度(183.16)多于CHB组(35.86)、LF组(18.87)和健康组(53.40,P<0.05);属分类水平显示,CHB组、LC组和LF组均以拟杆菌属为主,其次为普氏菌属、梭菌属;CHB组普氏菌属丰度(345.28)较LC组(46.75)、LF组(5.63)和健康组(20.14)明显增多,LC组拟杆菌属丰度最少(150.28,P<0.05)。结论 CHB、LC和LF患者肠道菌群结构有显著性差异。拟杆菌为肠道优势菌群,在各样本中菌群丰度发生了变化,了解这些变化可能有助于对疾病发生和处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分布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18年 7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03例(代偿期肝硬化41例和失代偿期肝硬化62例)和同期健康人群20例,采集粪便,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法分析肠道菌群结构差异和物种多样性。结果 在健康人,巨单胞菌属、拟杆菌属和粪杆菌属分别为14.8%、11.4%和9.8%,在代偿期肝硬化组,拟杆菌属、粪杆菌属和巨单胞菌属比例分别为15.2%、11.5%和11.2%,在失代偿期肝硬化组,拟杆菌属、粪杆菌属和韦荣球菌属比例分别为16.9%、9.6%和9.2%;健康人Chao指数为(1250.5±283.7),显著高于代偿期肝硬化组【(1111.5±277.1),P<0.05】或失代偿期肝硬化组【(910.2±369.6),P<0.05】,健康人Shannon指数为(3.7±0.6),显著高于代偿期肝硬化组【(3.5±0.1),P<0.05】或失代偿期肝硬化组【(3.3±0.4),P<0.05】,健康人Simpson指数为(0.3±0.1),显著高于代偿期肝硬化组【(0.2±0.1),P<0.05】或失代偿期肝硬化组【(0.1±0.4),P<0.05】。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降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变化更为明显,即存在随着病情进展肠道菌群多样性减少现象,其临床意义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 16s rDNA 扩增子测序技术对慢性乙型肝炎急性期患者和健康人群肠道菌群进行分析,探讨肠道菌群对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收集20名慢性乙型肝炎急性期患者和23名健康对照者的粪便样本和临床资料,并对16s rRNA V3-V4区基因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应用16s rDNA扩增子测序技术,进行菌群鉴定及差异性分析。结果 α多样性分析显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慢性乙型肝炎急性期患者的粪便微生物多样性降低(p <0.001)。β多样性分析显示,两组的菌群群落各自聚类,组间差异明显(p =0.001)。在门水平上,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期患者菌群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p< 0. 01), 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却显著增加(p< 0. 001)。在科水平上,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期患者菌群中紫单胞菌科(Porphyromonadaceae), 理研菌科(Rikenellaceae), 月形单细胞菌科(Selenomonadaceae)和瘤胃球菌科(Ruminococcaceaede) 的相对丰度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p< 0.001),而链球菌科(Streptococcaceae)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 0. 05)。在属水平上,另枝菌属(Alistipes), 类杆菌属(Bacteroides), 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 梭状芽胞杆菌属(Clostridium), 小杆菌属(Dialister), 普氏栖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 芽殖菌属(Gemmiger), 丝状菌属(Kineothrix), 巨单胞菌属(Megamonas), 副杆菌属(Parabacteroides), 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等11个菌属的相对丰度在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期患者中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 0. 05),而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和韦荣氏球菌属(Veillonella)菌属的相对丰度则高于健康对照组(p< 0. 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急性期患者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均较健康人群显著降低,其菌落结构也发生了明显改变,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是导致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正常肠道菌群在肝胆代谢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已不容置疑。肝硬化时,肠道菌群状态的变化对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影响,目前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了解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状态,对于从肠道微生态学角度去研究肝硬化及防治某些并发症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对60例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状态进行了探讨,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5.
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研究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并分析血浆内毒素水平与肠道细菌的关系。方法对37例肝硬化患者和18例健康者粪便中8种常见的厌氧菌及需氧菌进行定量研究,以偶氮基质显色法测外周血内毒素。结果(1)肝硬化患者双歧杆菌、拟杆菌、真杆菌量明显低于正常组,而大肠杆菌、产气荚膜杆菌量高于正常组(P<0.05):(2)肠菌失调程度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有关;(3)内毒素水平与大肠杆菌量存在相关性。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具有代表性的厌氧菌减少,需氧菌增多。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大量繁殖可能是引起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肠道苗群的变化 并分析血浆内毒素水平与肠道细菌的关系。方法:对37例肝硬化患者和18名健康者粪便中8种常见的厌氧菌及需氧菌进行定量研究,以偶氮基质显色法测外周血内毒素。结果:①肝硬化患者双歧杆菌、类杆菌、真杆菌的量明显低于正常组,而大肠杆菌,产气荚膜梭菌的量高于正常组(P<0.05);②肝硬化患者肠菌失调程度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有关;③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与大脑杆菌量存在相关性。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具有代表性的厌氧菌减少,需氧菌增多。革兰阴性需氧杆菌大量繁殖可能是引起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 观察肝硬化患者口服三联活菌和二联活菌前后肠道菌群、粪便pH、粪氨、血氨及血浆内毒素的变化。方法 选择肠道菌群中具有代表性的细菌共 7种进行培养和计数。 5 0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 2组 ,分别予三联活菌及二联活菌治疗 14d。测定治疗前后肠道菌群菌落计数、粪便 pH值 ,粪氨、血氨 (干片法 ) ,血浆内毒素 (改良鲎试验法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肝硬化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 ,主要表现为双歧杆菌减少 (10 .0 4± 0 .78比 9.4 8± 1.13,P <0 .0 5 )。治疗后 ,三联活菌组双歧杆菌由 9.4 6± 1.0 9增至 10 .30± 1.11;二联活菌组由 9.81± 0 .6 2增至 10 .4 4± 1.0 8,差异均有显著性 (P值均 <0 .0 5 )。且血氨、粪氨和粪便 pH值降低 (P <0 .0 5 )。二联活菌可降低合并内毒素血症的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 [(0 .0 876± 0 .0 117Eu/ml比 (0 .0 6 85± 0 .0 2 4 6 )Eu/ml,P <0 .0 5 ]。结论 肝硬化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益生菌制剂可有效改善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失调 ,并降低血氨、粪氨和粪便 pH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并分析血内毒素水平与肠道细菌的关系。方法:对37例肝硬化患者和18例健康者粪便中8种常见的厌氧菌及需氧菌进行定量研究,以偶氮基质显色法测外周血内毒素。结果:(1)肝硬化患者双歧杆菌、拟杆菌、真杆菌量明显低于正常组,而大肠杆菌、产气荚膜梭菌量高于正常组(P<0.05);(2)肝硬化患者肠菌失调程度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有关;(3)肝硬化患者血内毒素水平与大肠杆菌量存在相关性。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具有代表性的厌氧菌减少,需氧菌增多。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大量繁殖可能是引起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SF)与慢性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病情的相关性,分析其与肝功能、肿瘤标志物等相关血清学指标在慢性肝病中的相关性,以探讨铁蛋白在肝损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在3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37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及30例健康人常规检测SF水平,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其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等肝功能指标及甲胎蛋白(AFP)、癌抗原125(CA125)等肿瘤标志物的关系。结果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和健康对照组SF水平分别为(216.79±24.46)μg/l、(220.47±39.38)μg/l和(71.23±4.69)μg/l,肝病患者显著高于健康人(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SF与ALT、AS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AFP、癌抗原199(CA199)、癌抗原50(CA50)呈显著正相关,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SF与AST、乳酸脱氢酶(LDH)、AFP、Ca199、癌抗原724(CA724)、CA50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慢性肝病患者SF与AST、AFP、CA199具有相关性。SF可作为肝脏疾病损伤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铁负荷增加可加重肝病患者肝细胞的损伤,铁蛋白水平对判断肝病病情、对疾病预后判断及开展干预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讨益生菌对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收集CHB患者(CHB组)、CHB联合益生菌治疗患者(益生菌组)、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各33例.对每组对象粪便中肠道细菌和IgA进行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粪便样本中6种常见真菌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慢性乙型肝炎(CHB)和肝硬化患者胃粘膜病变发生率及其特征表现。方法 2017年1月~2019年1月海南医学院附属海南医院收治的70例慢性乙型肝炎、5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和同期在该院体检的50例健康人,接受胃镜检查,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PG)I和PGII水平,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3+、CD4+和CD8+细胞百分比。结果 乙型肝炎肝硬化组血清PGI水平(93.8±28.3)μg/L,显著低于健康人【(135.7±21.6)μg/L,P<0.05】或CHB患者【(116.3±32.4)μg/L,P<0.05】,血清PGII水平为(13.3±5.7)μg/L,显著高于健康人【(9.2±2.4)μg/L,P<0.05】,血清PGI/PGII比例为(7.1±2.3),显著低于健康人【(14.8±3.4),P<0.05】或CHB患者【(9.6±2.9),P<0.05】;健康人、CHB和肝硬化组浅表性胃炎发生率分别为68.0%、32.9%和19.6%,差异显著(P<0.05),肝硬化组轻、中、重度萎缩性胃炎发生率分别为37.5%、25.0%和17.9%,与健康人(分别为8.0%、6.0%和2.0%,P<0.05)或CHB组(分别为37.1%、11.4%和5.7%,P<0.05)比,差异显著;肝硬化组外周血CD3+细胞百分比为(62.4±7.9)%,显著低于健康人【(68.3±5.8)%,P<0.05】或CHB组【(66.4±7.4)%,P<0.05】,CD4+细胞百分比为(35.7±7.4)%,显著低于健康人【(50.3±6.6)%,P<0.05】或CHB组【(45.4±6.4)%,P<0.05】,而CD8+细胞百分比为(34.4±4.7)%,显著高于健康人【(27.2±4.3),P<0.05】,CD4+/CD8+细胞比值为(1.8±0.3),显著低于健康人【(2.8±0.9),P<0.05】。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率高,血清PGI和PGII水平变化明显,其发生机制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初步分析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为了研究肝炎后肝硬化与肠道菌群间的关系,对46名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和52名健康对照者进行了对比研究。方法为取0.5克新鲜粪便,用稀释液按10倍稀释法将粪便稀释至10-8,然后用滴注法接种于选择性培养基。选择肠道菌群中具代表性的需氧菌和厌氧菌共10种。结果示:(1)实验组的肠杆菌、葡萄球菌、酵母菌、拟杆菌和双歧杆菌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伴腹泻者真杆菌减少,梭菌增加(P<0.05)。结果表明,肝硬化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肠菌群失调,而失调的程度往往与肝功能损害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   总被引:22,自引:13,他引:22  
目的了解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程度及其与血内毒素的关系.方法用光冈氏法定性定量分析肠道8种细菌,以偶氮显色法定量测定血内毒素.结果慢性重型肝炎组与对照组、慢性肝炎组相比较,类杆菌、双歧杆菌显著减少;而肠杆菌科细菌、酵母菌显著增加.慢性重型肝炎组血内毒素较对照组及慢性肝炎组均显著增加(P<0.001).血内毒素水平与肠杆菌科细菌值呈正相关(r=0.228,P<0.05).结论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存在严重的肠道微生态失调及细菌过度生长,其血内毒素升高可能与之有关.  相似文献   

15.
慢性肝衰竭和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气分析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肝衰竭和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气分析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37例慢性肝衰竭和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血气分析资料。结果2例患者出现明显的缺氧表现,4例患者出现立位性缺氧表现,11例患者感轻度胸闷;在36例存在酸碱失衡的患者,慢性肝衰竭组存在单纯酸碱失衡9例,两重酸碱失衡10例,三重酸碱失衡2例,失代偿期肝硬化组存在单纯酸碱失衡8例,两重酸碱失衡7例。两组患者在酸碱失衡的类型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均以碱中毒为主。慢性肝衰竭组中比例较高的三种类型依次为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38.1%)、呼吸性碱中毒(23.8%)和代谢性碱中毒(14.3%),单纯性代谢性酸中毒比例最低(4.8%)。失代偿期肝硬化组中比例较高的三种类型依次为呼吸陛碱中毒(46.7%)、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26.7%)和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20.0%),代谢性碱中毒比例最低(6.7%)。结论慢性肝衰竭和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存在酸碱失衡和低氧血症,动态监测血气分析并及时对症治疗对此类患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胸腺素β4水平在预测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转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75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AFP和胸腺素β4水平。结果治疗3个月,在75例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中,43例患者(57.3%)死亡,32例患者(42.7%)生存;入院时,生存组血清AFP和胸腺素β4水平分别为(194.2±13.5)μg/L和(914.1±29.5)μg/L,均显著高于死亡组的【(98.4±9.5)μg/L和(504.2±15.4)μg/L,P﹤0.05】;以血清AFP大于或等于71.3μg/L为截断点,其预测患者在3个月内生存的敏感度为81.5%,特异度为74.9%;以血清胸腺素β4大于472.7μg/L为截断点,其预测患者在3个月内生存的敏感度为76.2%,特异度为69.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血清AFP和胸腺素β4水平对患者转归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两者水平越高,预后越好。  相似文献   

17.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由于肝细胞功能损害,出现不同程度的骨代谢异常,通过化验肝功能、胆碱 酯酶(ChE)、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清钙,测量骨密度(BMD),发现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骨密度与胆碱酯 酶、凝血酶原活动度正相关,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胆红素(TBil)无相关性。肝脏储备功能越差,骨代谢异常 越明显,ALT、TBil与骨代谢无关。  相似文献   

18.
19.
李翔  袁宇 《心电与循环》2020,(1):45-49,54,前插2
目的 探究冠心病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 选取86例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作为冠心病组,选取同期健康者86例作为对照组.冠心病组依据Gensini评分分为轻度亚组(40例)和中重度亚组(46例).测定血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维生素B12、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Hct)及血压.收集粪便标本,检测肠道菌群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HBV感染者血浆微小RNA(mi RNA)-181a的变化。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20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SC)、2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20乙型肝炎肝硬化(LC)患者和20例健康人血浆mi R-181a水平,常规检测血清HBV DNA。结果 NC组、ASC组和LC组血浆mi R-181a水平分别为(1.01±0.03)、(0.97±0.02)、(0.91±0.02),而CHB组患者为(0.74±0.03),显著低于前三组(P0.001);ASC组和LC组血清HBV DNA(3.86±2.89)lg copies/ml和(2.47±3.26)lg copies/ml,而CHB组患者为(8.96±1.63)lg copies/ml(P0.001);CHB患者血浆mi R-181a水平与HBV DNA水平呈负相关(r=0.76,P0.001),ASC组和LC组血浆mi R-181a水平与HBV DNA水平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CHB患者血浆mi R-181a水平降低,其意义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