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在大鼠急性脑缺血中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鼠大脑皮质中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 5,mGluR5)在脑缺血不同时段的表达及其动态变化的规律,探讨其在急性脑缺血中变化的意义.方法:3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脑缺血1h组、3h组、6h组、12h组、24h组(均为手术组)及其相对应的假手术对照组,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至上述规定时间点取大脑组织,行HE染色,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神经元损伤程度;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判断神经元阳性表达的强弱;用形态分析系统检测各组mGluR.5表达的灰度值.结果:各手术组mGluR5表达均高于假手术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缺血1h其表达即有升高,至12h达高峰.而假手术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缺血可引起mGluR5表达上调,提示mGluR5参与了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可能促进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展.但结合以前的研究,我们推测其上调也可能是一种为清除谷氨酸(Glu)而作出的反应性增高,是一种维持机体平衡的自我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2.
刘金变  江伟  王爱忠 《中华医学杂志》2009,89(31):2221-2224
目的 研究吗啡耐受大鼠脊髓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mGluR5)的表达变化及mGluR5拮抗剂MPEP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NS),吗啡耐受组(Mor),吗啡加MPEP组(Mor+MPEP)和MPEP组.采用鞘内重复给药方式建立慢性吗啡耐受模型,鞘内注射吗啡10 μg,每日给药2次,连续7 d.通过甩尾实验,观察给药前和给药后30 min大鼠甩尾潜伏期并计算最大镇痛效应百分比[MPE%=(给药后阈值-基础阈值)/(最大阈值-基础阈值)×100%].采用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并比较各组L4~5脊髓组织mGluR5的表达.结果 鞘内重复注射吗啡后,吗啡组MPE%逐渐下降,到第7天与N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吗啡加MPEP组第7天仍表现出较强的镇痛效应(P<0.05).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显示吗啡耐受组mGluR5表达升高,吗啡加MPEP组mGluR5的表达低于吗啡耐受组(P<0.05),但高于NS组(P<0.05).结论 mGluR5拮抗剂MPEP有延缓吗啡耐受的作用.吗啡耐受大鼠脊髓背角mGluR5表达上调,MPEP可能通过部分抑制mGluR5的上调节拮抗吗啡耐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在甲醛诱导大鼠颞下颌关节疼痛中的作用.方法 SD大鼠36只,随机均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生理盐水组(右侧颞下颌关节内注射50 μL生理盐水)、甲醛组(右侧颞下颌关节内注射50 μL5%甲醛)、MPEP-1组[25 μL MPEP(1 mmoL/L)+50 μL 5%甲醛]、MPEP-2组[25 μL MPEP(2.5 mmoL/L) +50 μL 5%甲醛]、MPEP-3组[25 μL MPEP(5 mmoL/L) +50 μL 5%甲醛].将5%甲醛注入右侧颞下颌关节腔内,诱导大鼠颞下颌关节疼痛,计数各组大鼠60 min内伤害性行为反应(包括刮擦头面部及缩头),分光光度计测量颞下颌关节内Evan's蓝结合血浆蛋白渗出量的变化.结果 甲醛组大鼠搔刮头面部及缩头反应持续时间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生理盐水组(P<0.05),MPEP-3组大鼠搔刮头面部及缩头等伤害性行为反应明显低于甲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醛组颞下颌关节内Evan's蓝结合血浆蛋白渗出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生理盐水组(P< 0.001),MPEP-3组大鼠颞下颌关节内Evan's蓝结合血浆蛋白渗出量明显低于甲醛组(P<0.05).结论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介导甲醛诱导大鼠颞下颌关节痛,其拮抗剂能减轻甲醛引起的颞下颌关节疼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代谢型谷氨酸受体4(mGluR4)激活后抑制神经病理性痛的机制。方法首先取24只SD大鼠,鞘内置管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6)、假手术组(n=6)和脊神经根结扎(SNL)组(n=12)。空白对照组只行鞘内置管术,其余大鼠均于术前和术后第1~6日测量50%机械缩足阈值(50%PWT);其次,将SNL组大鼠于术后第7日起,随机分为SNL+生理盐水组(n=6)和SNL+VU0155041组(n=6),分别予以鞘内注射生理盐水和VU0155041(500nm01)10μL,2次/d×7d,注药前和注药后30min测量其50%PWT。最后,末次给药后1h取空白对照组、SNL+生理盐水组和SNL+VU0155041组大鼠左侧脊髓腰膨大处送检基因芯片并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mGluR4及Rab5各亚型的表达变化。结果SNL大鼠术后1~6d其手术同侧后肢50%PwT较空白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明显降低(P〈0.01);SNL+VU0155041组大鼠手术同侧后肢50%PwT与SNL+生理盐水组相比自给药第4日起逐渐升高(P〈0.01);Agilent表达谱基因芯片结果显示:SNL+生理盐水组的Rab5含量高于空白对照组,而空白对照组和SNL+VU0t55041组相比无明显差异;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SNL+生理盐水组的mGluR4表达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SNL+VU0155041组(P〈0.05),而Rab5A和Rab5C的表达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SNL+VU0155041组(P〈0.05),Rab5B在3组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GluR4激活后可能是通过Rab5A和Rab5C调控突触囊泡递质释放从而影响神经病理性痛。  相似文献   

5.
神经病理性疼痛中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型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神经病理性疼痛形成过程中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DRG)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型(mGluR5)表达的改变。方法雄性SD大鼠84只随机分为7组(n=12)Con组为空白对照组;S3、S7、S14组分别为假手术后3、7、14d测痛阈取标本;C3、C7、C14组分别为慢性坐骨神经紧缩性神经病理性疼痛(CCI)模型术后3、7、14d测痛阈取标本。术后3、7、14d分别用VonFrey细丝测量机械性痛阈后处死大鼠,取腰膨大脊髓背角和DRG的标本,用RT-PCR和免疫蛋白印迹方法从转录和翻译水平研究mGluR5的表达变化。结果CCI手术组的术后痛阈均显著低于Con组和同时间段的假手术组(P<0.05)。CCI术后3d脊髓背角水平mGluR5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显著高于假手术3d组和Con组(P<0.05),而术后7和14d时CCI组与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DRG水平,mGluR5的表达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脊髓水平的mGluR5在CCI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早期表达明显升高,提示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选择性代谢型谷氨酸受体1和5(mGluR1/5)激动剂3,5-二羟基苯甘氨酸(DHPG)对阿霉素(ADR)肾病小鼠模型的作用.方法 18只6周龄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DR组(经尾静脉注射阿霉素建立阿霉素肾病小鼠模型)和ADR+DHPG组(建模前预先注射DHPG),每组6只.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小鼠24 h尿白蛋白水平,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足细胞足突形态和宽度;免疫荧光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足细胞标志蛋白nephrin和损伤标志蛋白desmin 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小球WT-1表达;TUNEL染色检测足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在对照组、ADR组和ADR+DHPG组24 h尿白蛋白分别为(1.67±0.22)、(22.55 ±2.34)和(8.23±2.74) mg,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ADR组比较,ADR+DHPG组小鼠足细胞的足突宽度缩短,desmin表达减少,而nephrin表达增加.肾小球中WT-1阳性细胞数与凋亡细胞数呈显著负相关(R2=0.8 482,P<0.05);ADR+DHPG组足细胞凋亡数显著少于ADR组(P<0.01).结论 选择性mGluR1/5激动剂DHPG可抑制ADR诱导的足细胞足突融合、nephrin表达减少和细胞凋亡,减少阿霉素肾病小鼠的白蛋白尿.  相似文献   

7.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光镜下观察到,大鼠脊髓内第5型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5)主要分布在背角Ⅰ~Ⅲ层内;行单侧背根(L1~L6)切断术后,未见术侧mGluR5免疫反应性明显变化;脊神经节内仅见极少数神经元呈mGluR5免疫反应弱阳性。由此提示,脊髓背角内mGluR5的主要来源为非一级传入神经元。免疫电镜研究显示,在脊髓背角浅层内,mGluR5主要定位在部分神经元胞体和大量树突内,并常见部分含mGluR5的树突与具有一级传入C纤维终末形态特征的轴突终末构成突触小球。mGluR5在脊髓背角浅层内的超微定位特征表明,脊髓背角内的mGluR5可能主要作为突触后受体介导或调节谷氨酸传递一级感觉(包括痛觉)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光镜下观察到,大鼠脊髓内第5型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5)主要分布在背角Ⅰ-Ⅲ层内;行单侧背根(L1-L6)切断术后,未见术侧mGluR5免疫反应性明显变化;脊神经节内仅见极少数神经元呈mGluR5免疫反应弱阳性。由此提示,脊髓背角内mGluR5的主要来源为非一级传入神经元。免疫电镜研究显示,在髓背角浅层内,mGluR5主要定位在部分神经元胞体和大量树突内,并常见部分含mGluR5的树突与具有一级传入C纤维终末形态特征的轴突终末构成突触小球。mGluR5在脊髓背角浅层内的超微定位特征表明,脊髓背角内的mGluR5可能主要作为突触后受体介导或调节谷氨酸传递一级感觉(包括痛觉)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与神经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军峰  刘勇 《医学综述》2009,15(22):3386-3389
谷氨酸作为成熟的神经元中最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可以影响神经发生,其中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回顾总结了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分类、分子结构和各亚型突触分布,以及各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对神经发生的作用和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0.
Xie W  Yang P  Zhang J  Xiao X  Jin H  Shi Q  Xu X  Liu Y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32(4):443-448
目的探讨人类胚胎期大脑额叶、脑室区(VZ)和脑室下区(SVZ)内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mGluR5)的表达规律及细胞分布。方法将收集的引产胎儿按胎龄分为4组:9~11周,14~16周,22~24周和32~36周。切取额叶及含VZ、SVZ的脑组织固定后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观察额叶、VZ和SVZ内mGuR5的表达及其细胞定位。结果 9~36周的胚胎额叶及VZ、SVZ都有mGluR5表达,边缘带和皮质板内的免疫反应程度强于VZ和SVZ,阳性产物主要位于细胞膜。表达mGluR5的细胞主要为VZ和SVZ内的神经干/祖细胞、边缘带和VZ内的成熟前神经元及皮质板内的大量成熟神经元。结论人类胚胎额叶、VZ和SVZ内均有mGluR5表达,提示mGluR5可能参与了人类大脑皮质发生的调节过程。  相似文献   

11.
外泌体是来源于细胞的膜性囊泡,可以通过运送蛋白质、脂质和核酸到靶细胞而发挥信息和物质传递作用,从而影响靶细胞的生物活性.研究表明,外泌体在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朊病毒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外泌体可能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对外泌体的生成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血塞通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塞通有效成分为三七总皂甙(PNS),有抗血栓、抗炎消肿、钙通道阻断、清除自由基、保护神经、改善微循环、防止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镇静镇痛等药理学作用。目前血塞通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尤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对脊髓损伤、脑出血、脑缺血后受损神经元有保护作用,对脑梗死、阿尔茨海默病等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脱髓鞘疾病是一类以髓鞘脱失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脱髓鞘疾病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且目前鲜有令人满意的治疗方法.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oligodendrocyte precursor cells,OPCs)是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中,具有迁移、增殖及分化为成熟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s,OLs)能力的前体细胞.OLs是CNS中的成髓鞘细胞,因此OPCs与CNS中髓鞘的发生和损伤后再生都密切相关.近些年对OPCs发育和分化分子基础研究的深入直接推动了利用多能干细胞定向分化以及体细胞谱系重编程等手段获得OPCs的进步,使OPCs移植成为可能治疗CNS脱髓鞘疾病的新方法.本文对近些年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肌肽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肌肽是一种由β-丙氨酸和L-组氨酸合成的天然二肽化合物,在动物体内广泛分布,如大脑,肌肉等。肌肽具有抗氧化、抗糖基化、清除自由基、调节生理pH值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肌肽对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脑缺血性疾病。深入研究肌肽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内在关系,研究和开发肌肽类药物,将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开拓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是一种较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具有不向中枢神经系统轴以外播散、生物学行为具有侵袭性、病理形态存在异质性、临床元典型性、影像表现多样性、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的特点,依靠病理免疫组化及分子生物学方可确诊。对手术切除分歧较大,虽然对放射及化学药物治疗敏感,但缺乏共识方案,较全身及其他部位淋巴瘤预后差。该文就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中性粒细胞是人体含量最高的免疫细胞,可通过趋化、吞噬及直接杀菌等方式杀灭病原体。近年来,中性粒细胞细胞外陷阱(NET)这一新的中性粒细胞抗菌方式被发现,其不仅能够通过释放核酸物质及颗粒蛋白形成网状结构捕获杀灭病原体,还与人体多个病理生理过程相关,如肿瘤细胞迁移、炎症、缺血/再灌注损伤、自身免疫等。中枢神经系统曾被认为是免疫特权部位,而研究发现在受到外伤、炎症、脑血管病变等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过程中,脑微血管和脑实质内有大量NET形成,这可能加重了脑血管和脑实质损害。本文就中性粒细胞及NET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测定18例肺炎并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患儿(肺炎Ⅱ组)、14例肺炎无CNS受累患儿(肺炎Ⅰ组)和7例低钙抽搐患儿脑脊液(CSF)中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示肺炎Ⅱ组CSF中Glu和GABA含量及Glu/GABA比值明显高于肺炎Ⅰ组和低钙抽搐患儿组,且肺炎伴有惊厥后出现意识障碍者CSF中Glu/GABA比值明显高于未出现意识障碍者。提示Glu及自由基参与肺炎患儿脑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而GABA有助于减轻肺炎时脑损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