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血浊作为全新的中医学理念,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动脉粥样硬化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危险因素广泛,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威胁极大,故从血浊理论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初步阐释血浊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关系。血浊理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从这一角度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主因,动脉粥样硬化引发心脑血管急性事件的实质是血管的炎性病变,中医痰浊瘀血热毒与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炎性机制高度相关。痰浊瘀血热毒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及炎症病变的形成,进而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及斑块的破裂,导致冠心病、脑卒中的发生。探讨痰浊瘀血热毒与动脉粥样硬化炎性机制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有效地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而防止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高脂血症是指由于脂肪代谢或运转异常使血浆中一种或多种脂质高于正常的病症.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AS)的首要危险因素,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在AS基础上发生心脑疾病所引起的死亡率正在上升.高脂血症是常见病、多发病,它与心脑血管疾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改善血脂异常可防止或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因此,降脂疗法对冠心病发病的一、二级预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从血浊论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理论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血浊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以及清化血浊法在动脉粥样硬化防治中的意义。血浊作为一种全新的中医病理学概念,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枢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各种致病因素可以导致血浊的发生,血浊是动脉粥样硬化诸病机产生的基础。清化血浊有助于祛痰、活血、清毒,是动脉粥样硬化基本治法。  相似文献   

5.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周围血管疾病等重要发病机制,对人体健康有较大的影响以及危害。目前对动脉粥样硬化常以预防治疗和介入等治疗为主,复发率高,不易被患者接受。动脉粥样硬化致病具有广泛性、难治性、易损伤相应脏器,这与浊毒的致病特点极为相似,故我们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机为浊毒伏脉,并抓住浊毒特性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为中医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提高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何首乌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病因最高的头号杀手,其的发病危险因素有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等,其中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尤其是血清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降低危险更大。中药何首乌中含有的卵磷脂、大黄酚、蒽醌衍生物等多种物质,能够抑制胆固醇的升高,减少胆固醇在肠道吸收,防止胆固醇在组织中沉积,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从而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本文阐述了何首乌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功效,分析了首乌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理。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仍在持续增长,与癌症一起占据我国人口死亡原因的前3位.众所周知,动脉粥样硬化(As)是大多数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前期病理基础,其病理过程复杂,详细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对动脉粥样硬化机制及其防治对策的深入研究近年来一直是一项国际前沿学科.  相似文献   

8.
“脑心同治”理论是在中医学异病同治的治则指导下,在心脑密切的生理关系及心脑血管病变共同的病理基础(即动脉粥样硬化)上提出的,是心脑血管疾病中医整体观思维的创新与发展。心脑血管疾病同源于动脉粥样硬化,同治于动脉粥样硬化。中医学认为中风和胸痹大多属于气虚血瘀证,证同则治同,即异病同治,脑心同治。中医学强调整体观,未病先防。  相似文献   

9.
补肾化浊法治疗老年高血脂症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血脂症即脂质代谢紊乱,是指人体内的脂肪代谢异常引起血液中一种或多种脂质(主要是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成分含量的异常增高,它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首要发病原因.现代医学证实,高血脂症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研究有效的中医药降脂方法对预防逐年增多的动脉硬化及其导致的心脑血管病变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高血脂症多见于中老年人,近年来,笔者以补肾化浊法治疗老年高血脂症,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应用自拟中药降脂汤取得明显疗效,且无毒副作用发生,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肥胖与脂质异常血症、高胰岛素血症等密切相关,严重者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研究表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上述病变的启动环节,是引起成人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高危因素[1].血管内皮具有调节血管舒张收缩、抗动脉粥样硬化和抗血栓功能,早期干预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大意义.此研究探索通络类中药干预单纯性肥胖患者内皮功能障碍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粥样硬化被称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窗口",所致的脑血管疾病和缺血性心脏病位居中国死因排名前列。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的特点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灾难。现代医学认为动脉粥样硬化一旦造成靶器官损害,很难逆转。因此,本病防重于治,防是关键。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文拟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理论辨析与临床研究进行综述,探讨其临床思路与方法,以期在防治方面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研究心脑血管动脉硬化中医治未病的效果,为临床上提供可借鉴的参考。方法:对264例志愿者进行跟踪观察,在观察前经过体检患者均没有心脑血管相关疾病。结果:A组志愿者中患者有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症状的3例,占患者总人数的2.27%,B组志愿者中患有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的22例,占患者总人数的16.67%。结论:对于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病症,要防治结合,对证施治,治疗最主要的原则是持之以恒,做到这些,便可达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王凤荣  王帅  孙淼 《中医药学刊》2010,(10):2038-2039
动脉粥样硬化(arteriosc lerosis,AS)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大柴胡汤通过和解少阳、内泻热结奏通腑泻浊、调理脾胃、化痰祛瘀之功效,为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14.
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着重要关联,心血管意外的发生也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结合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和整体观念思维,痰、瘀二者作为致病因素的同时,也是病理产物,其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贯穿于整个病理过程中.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在于调整血脂水平、调节自噬、稳定粥样斑块、调整凝血/纤溶活...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综合历代医家及现代药理学对大黄的研究,探索大黄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旨在提高临床疗效,拓宽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思路。  相似文献   

16.
高脂血症是一种慢性、长期、隐匿的脂质代谢异常疾病,能引起多种高危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危害了人类健康。早期防治对于高脂血症十分重要,能降低高脂血症的发生率及并发高危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辨体-辨病"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手段,能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进行预判。本文就高脂血症的体质、疾病特性和"治未病"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以期为临床诊断、防治高脂血症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的研究学者对银杏叶提取物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初步证实了其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有效性。目前,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性研究已经成为国际上高度关注的前沿领域之一。通过总结分析文献发现,银杏叶提取物及其活性成分前期研究对脑血管疾病的关注度高于心血管疾病,但缺乏对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性和差异性研究的深度探讨。文章在此基础上,通过IPA(ingenuity pathway analysis)分析银杏叶提取物及其活性成分与心脑血管疾病共同靶标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显示银杏叶提取物及其活性成分对心脑共同靶标可能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过程,提示它们可针对不同靶标或同一靶标来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这将为银杏叶提取物对心、脑血管疾病"异病同治"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症的中医治未病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6月-2009年12月期间的无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症247人,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有123人,全部予以中医治未病干预,对照组有124人,未采取任何干预措施,跟踪随访5~6年,对比分析两组人员发生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症的几率.结果:通过跟踪随访发现,观察组中有3人发生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症,发病几率为2.44%,对照组中有23人发生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症,发病几率为18.55%,两组人员发生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症的几率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症的中医治未病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水蛭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心脑血管疾发病率逐年升高,活血化瘀中药的应用也日益增多,水蛭作为活血化瘀中药的代表药之一,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文章主要对水蛭及其相关制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可能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