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观察基于MR-T2WI影像组学模型预测宫颈鳞癌临床分期的价值。方法 对159例经术后或活检病理证实的宫颈鳞癌患者采集盆部MRI,根据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系统及病理结果分为早期组(ⅠB~ⅡA期,n=73)和晚期组(ⅡB~Ⅳ期,n=86)。按照7 :3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n=113)和验证集(n=46)。训练集包括52例早期、61例晚期宫颈鳞癌,验证集含21例早期及25例晚期宫颈鳞癌。提取轴位T2WI中病灶的影像组学特征,以最大相关最小冗余和最小绝对收缩选择算子回归分析方法筛选最优影像组学特征,构建预测早、晚期宫颈鳞癌的影像组学模型。分析影像组学模型的拟合优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以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共提取396个影像组学特征,最终筛选11个最优影像组学特征,并以之构建预测早、晚期宫颈鳞癌的影像组学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拟合优度均佳(χ2=2.68、8.87,P均>0.05);其在训练集及验证集中的曲线下面积(AUC)均为0.80。DCA显示,阈值取0.10~1.00时,影像组学模型的净收益较大。结论 基于MR-T2WI的影像组学模型对预测宫颈鳞癌临床分期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2.
基于CT影像组学术前预测胃癌淋巴血管侵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基于CT影像组学术前预测胃癌淋巴血管侵犯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1例胃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训练集(n=120)和验证集(n=61)。首先基于增强CT静脉期图像分割肿瘤区域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然后利用训练集筛选与淋巴血管侵犯相关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标签;最后基于验证集验证模型,采用ROC曲线及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及拟合度。结果 最终提取7个与胃癌淋巴管血管侵犯最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标签,其在训练集的ROC曲线AUC为0.742[P=0.001,95%CI(0.652,0.831)],验证集AUC为0.727[P=0.002,95%CI(0.593,0.853)]。基于训练集所得最优阈值为0.422,模型在训练集中的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08、0.586、0.806,将此阈值用于验证集,其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为0.689、0.519、0.824。校准曲线显示影像组学标签在训练集及验证集均具有较好的拟合度(P均>0.05)。结论 CT影像组学可作为预测胃癌术前淋巴血管侵犯提供的全新的无创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基于MR T2WI的影像组学标签在术前预测乳腺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状态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9例乳腺癌患者的T2WI,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n=145)和验证组(n=64)。手动勾画病灶ROI,并于Matlab 2013a平台中提取组学特征。通过组间相关系数及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逻辑回归模型筛选组学特征并构建组学标签。比较HER2表达阳性与阴性亚组患者的影像组学得分差异,采用ROC曲线评价训练组中影像组学标签预测HER2的效能,并以获得的预测阈值用于验证组中进行验证。结果 最终获得由13个组学特征构成的影像组学标签。在训练组及验证组中,HER2阳性亚组与阴性亚组患者间组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基于T2WI的影像组学标签在训练组及验证组中的AUC分别为0.798、0.707。结论 基于T2WI构建的影像组学标签对术前预测乳腺癌HER2表达状态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基于MR T2WI影像组学模型产前预测胎盘植入性病变(PAS)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41例孕妇及胎儿MRI,其中116例PAS、125例无PAS。按7:3比例将其分为训练集(n=168)和验证集(n=73),于训练集提取并筛选半傅立叶采集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HASTE)及真实稳态进动快速成像(TrueFISP)序列图像的影像组学特征,构建预测PAS的影像组学模型,并以回归分析方法构建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及临床-影像组学模型。采用校准曲线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模型的效能,以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其临床实用性。结果 对各序列图像分别提取1 130个影像组学特征,经LASSO回归等处理后,各筛选出9个影像组学特征,用于构建预测PAS的HASTE及TrueFISP影像组学模型。ROC曲线显示,临床模型、HASTE影像组学模型及TrueFISP影像组学模型在验证集中诊断PAS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2、0.968和0.930(P均>0.05);HASTE联合TrueFISP影像组学模型的AUC为0.990,高于临床(Z=-2.36,P=0.02)、HASTE影像组学(Z=-2.48,P=0.02)及TrueFISP影像组学模型(Z=-2.43,P=0.02);临床-HASTE-TrueFISP影像组学模型的AUC为0.995,与HASTE联合TrueFISP影像组学模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5,P=0.40),高于HASTE或TrueFISP影像组学模型(Z=-2.64、-2.47,P均<0.05)。临床模型之外,各模型在验证集数据中的校准度均较好;阈值取0~0.6时,其在验证集的临床净获益均大于临床模型。结论 基于产前HASTE及TrueFISP序列图像的联合影像组学模型有助于准确预测PAS。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增强动脉期CT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临床术前预测胃癌脉管浸润(LVI)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98例胃癌患者,根据是否伴LVI将其分为阳性组(n=155)及阴性组(n=143),并按7 ∶ 3比例分为训练集(n=208)及测试集(n=90)。基于增强动脉期CT图提取病灶影像组学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胃癌LVI的临床影响因素;分别采用支持向量机(SVM)、逻辑回归(LR)、随机森林(RF)及极端梯度提升树(XGBoost)建立影像组学模型、临床模型及临床-影像组学模型,评估各模型预测胃癌LVI的效能。结果 以SVM、LR、RF及XGBoost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训练集胃癌LVI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6、0.821、1.000及1.000,其在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744、0.801、0.740及0.747。基于4种机器学习建立的临床模型在训练集的AUC均为0.810,在测试集均为0.840。基于SVM、LR、RF及XGBoost建立的临床-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训练集胃癌LVI的AUC分别为0.920、0.900、1.000及1.000,其在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900、0.890、0.840及0.790。测试集中,基于SVM、LR及RF的临床-影像组学模型的AUC均大于影像组学模型和临床模型(P均<0.05)。结论 增强动脉期CT影像组学联合临床有助于术前预测胃癌LVI。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临床、CT影像组学及融合模型预测肝细胞癌(HCC)分化程度的可行性。方法 纳入330例HCC患者,根据病理所见分化程度分为高分化组(n=85)、中分化组(n=161)及低分化组(n=84),比较组间临床资料及CT征象差异。按3∶1比例随机将各组分为训练集及测试集。提取训练集CT影像组学特征,构建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及融合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模型鉴别不同分化程度HCC的效能。结果 共纳入352个CT影像组学特征,109个来自高、中分化HCC,84个来自中、低分化HCC,159个来自高、低分化HCC。临床模型鉴别高、低分化HCC的AUC为0.85;CT影像组学模型鉴别高分化与中、低分化HCC的AUC分别为0.80及0.79;融合模型鉴别高、低分化HCC的AUC为0.88。结论 临床、CT影像组学及融合模型预测高、低分化HCC的效能均较高。CT影像组学模型可较好地预测高、中分化HCC。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基于术前腹部增强CT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胰瘘(POPF)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52例接受PD患者的术前腹部增强CT资料,按7:3比例将其分为训练集(n=177)和验证集(n=75)。于训练集增强静脉期CT图像中勾画胰腺实质作为感兴趣容积(VOI),提取其影像组学特征,并筛选最优特征建立影像组学模型;绘制模型预测PD术后POPF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预测效能;以验证集数据进行验证。结果 共选出14个最优影像组学特征用于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82[95%CI(0.76,0.88)]和0.82[95%CI(0.72,0.91)]。结论 基于术前增强CT影像组学模型能有效预测PD术后POPF。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瘤内及瘤周表观弥散系数(ADC)影像组学特征预测髓母细胞瘤(MB)患儿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4例MB患儿资料,根据术后2年随访结果将其分为进展组(n=29)及无进展组(n=45),并按6:4比例分为训练集(n=44)或验证集(n=30)。基于ADC图提取并筛选瘤内及瘤周影像组学特征,分别建立瘤内、瘤周及瘤内+瘤周影像组学模型,并以之结合临床及常规影像学特征建立联合模型;比较各模型预测MB患儿预后的效能。结果 训练集中,临床-常规影像-瘤周影像组学模型、临床-常规影像-瘤内+瘤周影像组学模型曲线下面积(AUC)均大于单一瘤周影像组学模型(P均<0.05);验证集中,临床-常规影像学-瘤内+瘤周影像组学模型的AUC最大,但与其他模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瘤内及瘤周ADC影像组学特征可用于预测MB患儿预后;联合临床及常规影像学特征或有助于提高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基于双能量CT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进展期胃腺癌短径≥0.6 cm淋巴结转移(LNM)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切除的进展期胃腺癌患者,根据病理结果纳入36例pN3期114枚转移淋巴结(转移组)和26例pN0期65枚非转移淋巴结(非转移组),入组淋巴结短径均≥0.6 cm,将淋巴结分为训练集(n=125)和验证集(n=54)。对比组间原发肿瘤及淋巴结CT特征,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E)构建临床模型。提取静脉期融合图和碘图中的淋巴结影像组学特征,以组内相关系数(ICC)检验和Boruta算法筛选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模型的诊断效能和临床收益。结果 单因素及多因素GEE分析显示,原发肿瘤部位及最大径、淋巴结边缘及脂肪分数为LNM独立预测因素(P均<0.05),以之构建的临床模型预测训练集和验证集LNM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和0.76。经ICC检验(ICC>0.8)及Boruta算法筛选,最终保留27个影像组学特征;以之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训练集和验证集LNM的AUC分别为0.99和0.98,均高于临床模型(P均<0.01),且临床收益更优。结论 基于双能量CT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进展期胃腺癌短径≥0.6 cm LNM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增强CT影像组学-CT特征联合模型(联合模型)鉴别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SNSCC)与鼻腔鼻窦淋巴瘤(SL)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68例SNSCC及63例SL患者,按7∶3比例分为训练集(n=92,含48例SNSCC及44例SL)与验证集(n=39,含20例SNSCC及19例SL)。以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训练集临床资料及病灶CT表现,筛选鉴别SNSCC与SL的独立预测因素并建立CT特征模型;基于训练集增强静脉期CT提取和筛选病灶最佳影像组学特征,建立影像组学模型,计算影像组学标签;基于二者构建联合模型并绘制列线图。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模型鉴别SNSCC与SL的效能;以校准曲线、决策曲线分析评估联合模型的校准效能及其临床获益。结果 CT所示原发病灶部位及骨质侵犯均为鉴别SNSCC与SL的独立预测因素(P均<0.05);于增强静脉期CT筛选出3个最佳影像组学特征;分别以之构建CT模型及影像组学模型;并基于二者构建联合模型。CT、影像组学及联合模型在训练集的AUC分别为0.895、0.730及0.9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964~-1.833,P均<0.05);在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845、0.684及0.868,联合模型的AUC大于影像组学模型(Z=-2.568,P=0.010)。联合模型校准度良好,其在训练集以15%~62%及85%~92%为阈值时、在验证集以88%~95%为阈值时临床净获益较高。结论 所获增强CT影像组学-CT特征联合模型可有效鉴别SNSCC与SL。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基于MRI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宫颈癌淋巴血管间隙浸润(LVSI)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3例经病理证实宫颈癌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分为LVSI+(n=61)及LVSI-(n=62).基于T2WI及动脉期对比增强T1WI(CE-T1WI)提取影像组学特征,按7:3比例将数据分为训练集(n=87)和验证集(n=3...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T1WI、IDEAL-T2WI影像组学特征及机器学习模型鉴别腮腺多形性腺瘤(PA)与腺淋巴瘤(AL)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腮腺PA和25例AL患者。运用放射组学云平台,于轴位T1WI和IDEAL-T2WI上手动勾画病灶ROI,提取影像组学特征;以方差阈值法、SelectKBest及Lasso算法筛选最优特征。采用随机森林、逻辑回归算法建立机器学习模型,绘制ROC曲线,分析T1WI、IDEAL-T2WI、IDEAL-T2WI联合T1WI建立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 T1WI、IDEAL-T2WI、IDEAL-T2WI联合T1WI分别得到6、9、12个有效特征。基于IDEAL-T2WI联合T1WI建立随机森林模型的诊断效能最高,AUC为0.87,95%CI(0.59,1.00),准确率0.83。结论 基于T1WI、IDEAL-T2WI影像组学特征及机器学习模型可有效鉴别诊断腮腺PA和AL。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构建MR T2WI影像组学模型,评价其预测结直肠癌患者Kirsten大鼠肉瘤(KRAS)病毒癌基因亚型的价值。方法 将99例经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分为训练组(n=68)及验证组(n=31),根据KRAS基因检测结果进一步将其分为突变亚组及野生亚组,训练组2亚组分别含36、32例,验证组2亚组分别含16、15例,比较亚组间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肿瘤大小的差异;提取并筛选训练组MR T2WI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临床模型及影像组学-临床联合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各模型预测结直肠癌患者KRAS基因亚型的效能;以DeLong检验比较各模型间效能差异。通过校正曲线分析3种模型的校正性能,以Hosmer-Lemeshow检验评价校准曲线的校准度;以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3种模型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训练组和验证组内亚组间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肿瘤大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共提取3个组学特征用于构建预测模型。影像组学模型与临床模型、影像组学-临床联合模型预测2组KRAS基因亚型的AU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影像组学-临床联合模型预测训练组KRAS基因亚型的AUC显著高于临床模型(P<0.05),但在验证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校准曲线及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3种模型预测值和观察值的一致性良好(P均>0.05)。影像组学模型和影像组学-临床联合模型在2组中的DCA曲线净收益值均高于临床模型。结论 MR T2WI影像组学纹理特征预测结直肠癌患者KRAS基因突变亚型具有一定潜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T2WI及对比增强T1WI(T1C)影像组学模型鉴别纤维型与非纤维型脑膜瘤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23例经病理证实的单发低级别脑膜瘤患者,按7∶3比例分为训练集(n=296)和验证集(n=127);提取训练集T2WI和T1C中病灶3 376个影像组学特征,以SelectPercentile单因素分析法及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筛选最优影像组学特征,分别以分类器逻辑回归(LR)、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线性SVC(LinearSVC)、自适应增强(Adaboost)及决策树(DT)构建鉴别纤维型与非纤维型脑膜瘤的影像组学模型,即模型LR、模型SVM、模型RF、模型linearSVC、模型Adaboost及模型DT,以验证集验证其效能。结果 基于T2WI和T1C共筛出13个最优影像组学特征,以之构建的模型LR、模型SVM、模型RF、模型linea...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对比增强液体衰减反转恢复(CE-FLAIR)序列MRI影像组学模型判断成人弥漫性低级别胶质瘤(DLGG)1p/19q状态的价值。方法 纳入135例成人DLGG患者、含81例1p/19q共缺失,经分层抽样按7∶3比例将其分为训练集(n=95)及验证集(n=40)。基于训练集CE-FLAIR数据提取、筛选DLGG 1p/19q共缺失影像组学特征,构建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极限梯度提升(XGBoost)、轻量梯度提升机(LightGBM)及逻辑回归(LR)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影像组学模型判断训练集及验证集DLGG 1p/19q状态的价值,并以DeLong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共提取851个影像组学特征,以Mann-Whitney U检验筛选出74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者,再经5折交叉验证的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选出12个与1p/19q状态显著相关者;以之构建的SVM、RF、XGBoost、LightGBM及LR模型评价训练集DLGG 1p/19q状态的AUC分别为0.89、0.97、0.97、0.96及0.85,评估验证集的AUC...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增强CT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胃腺癌淋巴结转移(LNM)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3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单发胃腺癌的腹部双期增强CT资料,将其分为训练集(n=97)和验证集(n=96),比较LNM (+)与LNM (-)肿瘤CT表现的差异。分别于增强动脉期和静脉期CT提取病灶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相应影像组学标签;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CT参数及其影像组学标签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胃腺癌LNM的独立预测因素,分别建立临床模型及影像组学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模型预测胃腺癌LNM的效能,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比较其差异。结果 训练集含54例LNM (+)和43例LNM (-),验证集含58例LNM (+)和38例LNM (-)。LNM (+)患者肿瘤厚度和阳性淋巴结占比均高于LNM (-)者(P均<0.05)。肿瘤厚度及淋巴结状态均为LNM的独立预测因素(P均<0.01)并用于构建临床模型。淋巴结状态和静脉期影像组学标签是胃腺癌LNM的独立预测因素(P均<0.01),以之构建的影像组学列线图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AUC分别为0.810和0.778,与临床模型AU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772、0.762,Z=1.11、0.27,P=0.27、0.78)。结论 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胃腺癌LNM效能较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