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渐进抗阻吸气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肺功能与膈肌功能改善的疗效,为促进脑卒中患者呼吸康复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18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呼吸训练(腹式缩唇呼吸训练、叩击排痰训练、胸廓松动训练),研究组给予渐进抗阻吸气肌训练,共4周。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肺功能与膈肌功能的变化,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第1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与呼气流量峰值(PEF)、最大吸气压(MIP)、吸气末膈肌厚度(DTei)、呼气末膈肌厚度(DTee)、膈肌增厚率(DTF)与膈肌活动度。结果:干预4周后,2组患者FVC、FEV1、FEV1/FVC、PEF、MIP值均高于干预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者DTei、DTF值与膈肌活动度均大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大于对照组(均P<0.05),但2组患者治疗后DTee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渐进抗阻吸气肌训练较常规呼吸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和膈肌功能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渐进抗阻吸气训练联合常规呼吸训练对颈脊髓损伤患者膈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颈脊髓损伤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中ASIA分级为A、B级损伤的患者设为A组,ASIA分级为C、D级损伤的患者设为B组(每组15例).观察组和...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机械性渐进抗阻呼吸肌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呼吸及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COP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呼吸肌训练,1次/d,5次/周,30 min/次,持续6周;实验组在常规呼吸肌训练的基础上给予机械性渐进抗阻呼吸肌训练,1次/d,5次/周,20 min/次,持续6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治疗6周后对患者进行评定,使用1秒钟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率[FEV1/FVC(%)]对患者的呼吸功能进行评定,使用最大吸气压(MIP)、最大呼气压(MEP)以及膈肌超声行膈肌动度检查评估呼吸肌力,使用6 min步行试验进行运动评估。各指标治疗前后的评定均由同一人完成。结果 经过3周的抗阻呼吸肌训练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的FEV1(%)、FVC、MIP、MEP、膈肌动度、6 min步行距离各项数值都出现增加(P<0.05);经过6周的训练后,与治疗3周后相比,两组的FEV1(%)、FVC、M...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吸气肌训练对亚急性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及膈肌运动的影响。 方法 选取本院康复医学中心收治的亚急性脑卒中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由于患者原因,有6例患者退出(其中对照组3例,观察组3例),最终有24例患者完成本研究,每组12例。2组患者根据功能障碍情况均接受相应的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吸气肌训练,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周5 d,共训练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采用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呼气流量峰值(PEF)占预计值百分比评估肺通气功能,采用最大吸气压(MIP)和吸气峰流速(PIF)评估吸气肌功能,通过超声测量患者膈肌移动度以及吸气末膈肌厚度(DTei)和呼气末膈肌厚度(DTee),并计算膈肌增厚率(DTF),分析比较2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FVC、FEV1、PEF、MIP和PIF以及深呼吸时患侧膈肌移动度和隔肌厚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各观测指标[FVC(84.67±15.97)%、FEV1(79.08±11.46)%、MIP(63.77±23.50)cmH2O、PIF(3.55±1.38)L/s、膈肌移动度(4.80±1.42)cm、DTei(0.59±0.15)cm、DTF(97.29±46.11)%]均较组内治疗前[FVC(57.42±17.84)%、FEV1(56.00±19.16)%、MIP(39.33±18.86 cmH2O、PIF(1.87±0.85)L/s及(3.14±1.24)cm、(0.42±0.10)cm、(54.79±31.38)%]和对照组治疗后[FVC(67.75±22.26)%、FEV1(66.08±17.95)%、MIP(41.73±20.67)cmH2O、PIF(2.32±1.27)L/s及(3.29±1.09)cm、(0.47±0.11)cm、(49.97±44.57)%]有显著提高(P<0.05)。但2组患者治疗后的PEF、DTee、肺部感染发生率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吸气肌训练能有效改善亚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吸气肌功能、膈肌移动度及收缩时膈肌厚度。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体外膈肌起搏器(EDP)联合呼吸训练对治疗脑卒中合并COPD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90例脑卒中合并COPD患者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呼吸训练组(n=30)和联合训练组(n=30)。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呼吸训练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接受专门呼吸训练,联合训练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接受呼吸训练和EDP治疗。呼吸训练和EDP的治疗量都是30min/次,1次/天,5天/周,持续12周。在治疗前后分别评估3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FVC、FEV1/FVC、FEV1%pred、RV/TLC)、膈肌移动度和血清炎症因子(CRP、IL-6、TNF-α)水平。结果:治疗12周后,联合训练组和呼吸训练的肺功能各项指标明显改善,膈肌移动度明显提高,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呼吸训练组相比,联合训练组肺功能各项指标及膈肌移动度的改善明显优于呼吸训练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在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EDP联合呼吸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合并COPD患者的肺功能,且比...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观察渐进阻荷吸气肌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影响。方法:轻至中度COPD患者4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3例和观察组22例,对照组接受极低阻荷的吸气肌训练(压力为3cm H2O ),观察组接受渐进阻荷吸气肌训练(压力为3~60cm H2O )。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PImax评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POD评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6MWT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评分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渐进阻荷吸气肌训练能够改善COPD患者的吸气肌肌力和呼吸困难的感觉,但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体力活动水平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PowerBreatheK5压力阈值吸气肌训练仪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患者膈肌功能超声表现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该院收治的80例慢阻肺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PowerBreatheK5压力阈值吸气肌训练仪进行干预治疗。采用膈肌超声比较两组患者的膈肌厚度、膈肌增厚分数、膈肌移动度。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膈肌呼气末膈肌厚度、膈肌增厚分数、平静呼吸时膈肌移动度、吸气试验“嗅”时膈肌移动度、最大深呼吸时膈肌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阻肺患者使用PowerBreatheK5压力阈值吸气肌训练仪干预后能明显改善膈肌功能,膈肌超声可用于其疗效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呼吸训练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效果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研究呼吸训练配合深吸气练习器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效果。将48例缓解期COPD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26例,进行呼吸训练配合抗阻深吸气锻炼,每天30min;对照组22例进行临床常规治疗,各3个月。测定并对比训练前后肺指标PVC(ml)、FEV1.0(ml)、MMF(S/L)、MVV(L)。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六字诀联合吸气肌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3组均给予常规的康复训练(PT、OT),训练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吸气肌肌力训练,联合吸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六字呼吸训练。练习3个月后,对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和吸气肌功能进行检测,并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干预3个月后,联合组和训练组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组干预后的FVC、FEV1、MVV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训练组干预后的FEV1、MVV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组干预后的FEV1、MVV均明显高于训练组(均P0.05);训练组与对照组间、联合组与训练组间的FV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联合组和训练组患者的MIP、PIF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联合组患者干预后的MIP、PIF均明显高于训练组及对照组(均P0.05);训练组干预后的MIP、PI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与单独的吸气肌训练相比,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给予六字诀联合吸气肌训练,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和吸气肌功能,对患者肺功能的改善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系统评价吸气肌训练对支气管哮喘(哮喘)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维普网(VIP)等数据库,查找自建库至2023年7月关于吸气肌训练对哮喘患者肺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两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按照Cochrane手册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然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包括229例受试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吸气肌训练能有效地改善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MD=10.86,95%CI(4.34,17.38),P=0.001]、呼气峰流速[MD=98.47,95%CI(71.76,125.19),P<0.00001]、和最大呼气压[MD=21.67,95%CI(5.50,37.85),P=0.0009],但对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MD=4.51,95%CI(-3.55,12.56),P=0.27]、一秒率[MD=-2.70,95%CI(-18.71,13.3...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系统分析阈值负荷吸气肌训练(TIMT)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呼吸、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从PubMed、EBSCO、Web of Science、Ovid、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和维普数据库检索自建库至2020年9月关于TIMT对COPD患者呼吸、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30个RCT,2 060例患者。TIMT能显著增加最大吸气压(MD=10.68, 95%CI 7.43~13.92, P <0.001),改善6分钟步行试验结果(MD=24.62, 95%CI 9.09~40.15, P=0.002)、圣乔治呼吸疾病问卷评分(MD=-3.08, 95%CI-5.84~-0.33, P=0.03)、改良英国医学会研究协会呼吸困难量表评分(MD=-0.30,95%CI-0.52~-0.07, P=0.01)和Borg评分(MD=-0.84, 95%CI-1.24~-0.44, P &...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个体化有氧联合低水平抗阻运动较单纯有氧运动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相关运动能力以及肺功能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机制。方法:招募老年COPD患者40例(男性26例,女性14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有氧运动组20例,联合运动组20例。两组患者均保持常规药物治疗,给予健康宣教。有氧运动组根据心肺运动试验(CPET)测试评估结果,进行强度为60%—85%目标心率的个体化有氧训练;联合运动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强度为60%—80%10RM的渐进式抗阻训练,包括腹肌力量训练,下肢弹力带训练,以及根据Breath-link呼吸功能评估与训练系统确定的吸气抗阻训练。训练共12周,每周3—5次,每次30—60min。运动训练前后评测所有患者的肺功能,包括1秒用力呼气量(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相关运动能力,包括最大摄氧量(VO_(2max)),无氧阈(AT),6分钟步行能力(6MWT)。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及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有氧运动组患者FEV1、FEV1%、FEV1/FVC%、VO_(2max)、AT、6MWT均有所改善(P0.05),联合运动组在VO_(2max)、AT、6MWT均有增强(P0.05),肺功能FEV1、FEV1%、FEV1/FVC%显著改善(P0.01)。同时,联合运动组各项结果优于有氧训练组(P0.05)。结论:个体化有氧联合抗阻运动相较于单一有氧训练能够更好地改善老年COPD患者的肺功能和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17.
《Disability and rehabilitation》2013,35(22):1915-1920
AbstractPurpose: To investigate whether 12 week in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 (IMT) has any impact on pulmonary function, maximum respiratory pressures and diaphragmatic mobility (DM) in morbidly obese subjects. Method: Thirty-one morbidly obese individuals were assessed. Volunteers were randomised into two groups. The IMT group (n?=?16) followed an IMT protocol for 12 weeks, with a training load of 30% of maximal inspiratory pressure (PImax). The control group (CG) (n?=?15) followed the same protocol but without inspiratory load. Results: A total of 14 subjects performed IMT for 12 weeks.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PImax (?86.86?±??20.70?cmH2O versus ?106.43?±??32.97?cmH2O, p?<?0.05) and maximal voluntary ventilation (97.84?±?37.06?L/min versus 115.17?±?34.17?L/min, p?<?0.05) were observed in the IMT group when compared to baseline. However, only FIV1 significantly differed between the IMT group and the CG after the 12 week protocol (3.35?±?0.96?L versus 2.22?±?1.07?L, respectively; p?<?0.05).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DM after the IMT protocol was performed. Conclusion: IMT improved PImax and altered the FIV1.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improvements in muscular respiratory efficiency were insufficient to mobilise the diaphragm and modify ventilation mechanics. Pre-operative IMT may be a valuable approach in obese patients for preventing 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http://clinicaltrials.org -- NCT01449643 -- The Influence of IMT on Diaphragmatic Mobility in Morbidly Obese.
- Implications for Rehabilitation Morbid Obesity
Morbid obesity is a disabling condition that has a serious negative impact on lung function, respiratory muscle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In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 (IMT) is a technique which aims to improve pulmonary expansion and to prevent post surgery complications on morbid obese individuals.
This study show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on maximal inspiratory pressure, maximal voluntary ventilation and promoted changes on spirometric variables after IMT.
18.
目的 探讨呼吸功能训练在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我院100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呼吸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的膈肌功能、肺通气功能、动脉血气状况、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的跨膈压、膈肌吸气峰流速、FEV1、FEV1/FVC、PaO2均高于对照组,PaCO2、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生理、心理、环境、社会关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中实施呼吸功能训练,可有效改善膈肌功能、肺通气功能、动脉血气状况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而显著提升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体外膈肌起搏(EDP)联合肺康复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机械通气患者骨骼肌功能的影响,以及膈肌功能变化与外周骨骼肌功能、活动能力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70例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AECOP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2组均给予常规临床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肺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肺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EDP治疗,2组患者治疗时间为2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膈肌活动度(DE)、膈肌增厚分数(DTF)、肱二头肌厚度(BRT)、股四头肌厚度(QMT)、医学研究理事会量表(MRC-score)、莫顿活动指数(DEMMI),机械通气(MV)和ICU入住时间。结果:治疗2周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DE、DTF、BRT、QMT、MRC、DEMMI均提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DE、DTF、BRT、QMT、MRC、DEMMI均升高(P<0.05),MV和ICU入住天数均降低(P<0.05)。DE、DTF的提高与BRT、QMT、DEMMI的提高成正相关(P<0.01)。结论:体外膈肌起搏联合肺康复能够通过改善AECOPD机械通气患者的膈肌功能和外周骨骼肌功能,间接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和活动能力,缩短机械通气和ICU入住时间,且膈肌运动和收缩力的提高可明显改善肱二头肌和股四头肌厚度和DEMMI。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