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金匮要略》中应用桂枝的43首代表方为依据,总结了仲景用桂枝的七大功用特点,即重在解表、重在调卫、平冲降逆、温里助阳、温阳化气、温经散寒、温通血脉。目的是研究仲景的用药心法,拓宽桂枝的应用范围,提高我们的中医理论水平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金匮要略》为汉.张仲景所著。该书有关食物中毒与解救方面的学术思想,甚有特色,至今仍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现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3.
<正>张仲景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开创者,其著作《伤寒论》、《金匮要略》处处体现理法方药的思想。通过对这两本著作的学习研究,发现其中记载的方药服用方法对疾病的治疗、转归以及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医学源流论》中所说"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1],可见仲景方药服用方法很值得后来者认真  相似文献   

4.
笔者以《内经》)和《金匮要略》的有关论述为指导,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89例,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痹,是一种筋骨肌肉或关节发生疼痛,重着或顽麻不仁的证侯。其病由气血亏损,腠理疏豁,以致风、寒、湿之气乘虚内人。壅闭经络,不得随时疏散,久而为痹。  相似文献   

6.
方肇权,字秉钧,清康熙.乾隆年间新安休宁东山里人。因母患崩漏,多医治之无效,乃购医书,昼夜揣摩,经五载颇有心得,于是行医于苏、浙、湘等地。历病千般,遭多怪症,虽未全活,而医技大进,乃倾心数年,著成《脉症正宗》4卷,于乾隆己巳年(1749)刊行。现存2种清刻本,世传鲜少,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据方氏存仁堂本点校付梓。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金匮要略》中治未病理论在中风病防治中的应用并指导临床。方法 从《金匮要略》治未病理论的角度出发,具体运用中医体质辨识路径,将中医体质调治方案有针对性地贯穿于三级预防的始终,探讨其在一、二、三级预防中的应用。结果 一级预防即“未病”阶段,未病先防,当结合高风险因素预防举措开展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即“已病”阶段,既病防变,当配合控制相关基础疾病开展二级预防,三级预防相当于“瘥后”阶段,瘥后防复,当结合早期及时开展针灸、康复、介入干预等治疗措施进行三级预防。结论 治未病理论在中风病的防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好相关理论可以更好地服务临床,为健康中国战略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8.
半夏,是临床上常用的一味良药。作者单就《金匮要略》来分析,用到半夏的处方就有30首,其中以半夏为君或命名的有16首。作者试就半夏在《金匮要略》中的配伍、功用分九个方面作一辨析。  相似文献   

9.
<金匮要略>作为中医学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杂病治疗专著,在中医学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被尊为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其对杂病的治疗,不单单有内治法,还有着丰富的外治法,现就对其做一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0.
《中国误诊学杂志》编辑部: 《伤寒论》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场主之。”方中:甘草四两(炙),阿胶二两(切),上党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此条论及寒伤心阳、心气而致心之推动力不够,且寒主收引导致脉管狭窄,血流受阻出现结代脉。方用炙甘草、人参、大枣益气以补心脾,生地、麦冬、阿胶、麻仁甘润滋阴、养心补血,姜、桂:酒皆性味辛温,通阳复脉。全方辛甘温热与甘咸凉润并用,共奏滋阴养血、益气通阳之功,可使悸动止而心神安,结代除而脉复常,故又名复脉汤。  相似文献   

11.
《金匮要略》的妇人病三篇开创了妇人病专篇的先河,为后世的中医妇科学打下了基础。通过归纳发现,仲景针对妇人病以治血为主,重视调和肝脾为其治血特色之一,一方面清肝热、散肝寒、疏肝气,另一方面利脾湿、温中焦、助运化,肝脾同调、木土相宜的思想体现在多个方药之中。深入研究张仲景这一治疗思想,对我们今后临床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药用学植物学>是药学专业、中药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1,2],和<生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中药资源学>、<中药学>等学科的关系非常密切,在药学专业和中药学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但有的教师认为,绪论中的内容和书中其它内容比较无关紧要,没有必要花大精力[3].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更是这样,所以教师必须认真备课,精心组织绪论课的教学,不但要让学生了解该学科的发展简史、学习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法,还要激发学生学习药用植物学的兴趣和动力.  相似文献   

13.
14.
15.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教学与德育和谐、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当前教改向深层次发展的关键问题。近年来我们在明确学科渗碳透德育重大意义的前提下,通过学习弄清了德育内涵,正确认识学科知识与思想道德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互相依存,又不能代替的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活血化瘀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金匮要略》一书22篇,有18篇涉及到瘀血,因瘀血所致的病证有30多种,对瘀血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方药、愈后都进行了全面的论述,为瘀血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下面就该书中有关瘀血的证治谈几点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17.
《江西医学检验》1998,16(1):55-56
题目见:江西医学检验,1997,15(4):43~44一、名词解释l、共生:又称互利关系,即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在营养上互相依赖,对双方都有利。2、共栖: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建立了生态上的关系,其中一方获利,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3、宿主:被寄生虫寄生,受损害的一方称为宿主。4、‘寄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受益而另一方受害。5、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整个过程。6、感染阶段:寄生虫在生活史中,能侵入宿主体内生存和发育的阶段。7、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期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8、终宿主:寄…  相似文献   

18.
攻下法,是中医学中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中之重要一法,临床运用甚广,只要辨证确切,疗效极为可靠;反之用得不当,则变证蜂起,甚至危及生命,遗害非轻.在历代著述中,对医者应下而不取下,贻误病机,或不应下而误下,转为坏证等,记载不胜枚举.所以对之下法,颇有学习、运用、研究的价值.<黄帝内经>中已有下法治病的记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中满者泻之于内."<素问·至真要大论>谓:"盛者泻之","留者攻之".指出凡邪气实,病邪积留于内,致中满腑实者,均宜采用攻逐泻下法治疗.<素问·热论>还指出:"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泻而己."所谓"未满三日",指病浅,邪在表,可用汗法治疗;所谓"满三日"指病深,邪入里,宜用泻下法治疗.尽管<内经>只是概括地提出一些治疗法则和运用下法的适应范围,并未涉及具体方药,但对后世掌握下法运用的原则,仍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溯及《伤寒论》原文,临证不明表里、虚实、寒热、病位、病邪、病势等,治失其法,导致火邪炽盛,伤津耗液,或误治伤正,阳气亏虚,或正虚邪陷,虚实夹杂等,酿成动血、谵语、烦躁、惊狂、发黄、奔豚、心悸、中虚、痞满、结胸、不寐、下利、便难、发喘之变。该篇从条文出发,探析误治的原因和条件及误治对疾病传变和人体正气的影响,究极误治之病因病机,强调不论何种变证,辨证论治贯穿治疗始末。  相似文献   

20.
《江西医学检验》1998,16(1):49-52
一、名词解释1.中性粒细胞核左移2.小红细胞3.计数域误差4.抗凝剂5.徐片背景6.上皮细胞增生7.比粘度8.假性蛋白尿9.脓细胞10.PAO11.十二指肠引流液D液12.HLA13.Rivata试验14.(血液分析仪)稀释效果15.精液液化16.AddiS计数17.复粒细胞二、填空1.目前电子血细计数仪(CBC)可信性最好的指标是_和_。2.对网织红细胞计数常用染色剂为_。3.胚胎期最早造_、和巨核细胞的器官是_。4.胚胎第三、四个月产生粒细胞和巨核细胞是_造血,第五个月时开始产生_及_。5.最能反映电子血细胞计数仪精度的评价指标是_。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