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上消化道化学烧伤早期肠内营养建立的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5年内收治的16例上消化道化学烧伤患者应用液囊空肠导管早期建立肠内营养通道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在上消化道化学烧伤早期应用细软的液囊空肠导管,建立肠内营养通道,均未发生出血、消化道穿孔.结论 液囊空肠导管应用于上消化道化学烧伤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食管、贲门癌患者术后经液囊空肠导管给予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对我院胸外科2012年10月至今收治的96例食管癌患者术后经液囊空肠导管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肠内营养液的选择、输注方式、并发症的观察及相应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进行总结。结果所有患者均能耐受留置营养管,经营养管行肠内营养可满足患者每日营养需要量,并减少静脉输液量和患者的卧床输液时间,效果良好,无护理并发症出现。结论食管、贲门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操作简便,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安全有效的营养方式。  相似文献   

3.
食管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瘘的外科治疗(附9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9例发生吻合口瘘的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采用空肠造瘘行肠道内营养,同时胃窦部切口逆行置入胃管行胃减压引流后,经口服亚甲蓝证实吻合口均愈合。认为逆行置管胃减压引流同时肠内营养是治疗食管癌根治术后食管胃吻合口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残胃食管癌、贲门癌再手术并消化道重建3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 4~ 2 0 0 1年 ,笔者共施行残胃食管癌、贲门癌再手术 3 0例 ,并根据病情采用不同术式进行消化道重建 ,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2 6例 ,女 4例 ;年龄 48~ 77岁。贲门癌 19例 ,中下段食管癌 11例。因溃疡行胃大部切除术 2 4例 ,其中 1例历经 3次手术 ,先行胃穿孔修补 ,又行阑尾炎切除 ,再行胃大部切除 ;另 6例均为胃癌行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术后至患胃癌或食管癌的时间为 2~ 2 4年。手术方法 :1全胃切除后空肠食管端侧吻合 ,适用于行毕 式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患者。先将胃肠吻合口切除 ,行空肠端端吻合。将吻合口远侧的…  相似文献   

5.
我院自1985~1987年行胃大部切除、胃空肠Roux-y吻合治疗溃疡病25例,报告如下。1.手术方法:胃大部切除,小弯侧封闭,十二指肠残端封闭,距屈氏韧带10~15厘米处离断肠系膜血管及空肠,远端封闭,将远端空肠自横结肠系膜裂孔与残胃作胃空肠端侧吻合,再将近端空肠在距胃空肠吻合口25厘米处作空肠端侧吻合。2.结果:全部病例术后均恢复顺利,无并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与胆胰疾病的关系及治疗。方法采用上消化道钡餐造影、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确诊乳头旁憩室部位并胆胰疾病。全组行胆囊切除21例(24.4%),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20例(23.2%),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胃空肠吻合术(BillrothⅡ)15例(17.496),胆总管空肠Roux—Y吻合术14例(16.3%),内镜下经十二指肠乳头取石16例(18.6%)。全组病人术后匀加服胆胰和胃冲剂。结果全组86例,在随访的78例中临床治愈68例,占87.2%,明显好转10例,占12.8%。结论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与胆胰疾病的关系密切,多见于老年人,依据病人具体情况而采取不同手术方法.末后加服胆胰和胃冲剂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范开亮 《山东医药》2013,(47):68-69
目的观察对胃大部切除患者行术后肠外肠内联合序贯营养支持的疗效。方法将同期行胃大部切除术的65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3例,观察组行肠外肠内联合序贯营养支持(术前将鼻空肠营养管置于胃中,术中由麻醉师配合将营养管置于屈氏韧带以下40cm)、对照组进行全肠外营养,两组均于手术7d后开始经口进食并逐渐停止肠内、肠外营养。术后第7天检测两组营养指标,包括体质量及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记录术后恢复情况,包括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术后第7天观察组体质量及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下降幅度均显著减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缩短(P〈0.05或0.01)。结论对胃大部切除患者行术后肠外肠内联合序贯营养支持,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具有符合生理、安全、有效、价廉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腹腔镜下行全胃或近端胃切除术后一种新的食管空肠/食管胃吻合方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2例胃癌患者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游离胃及淋巴结清扫后在腹腔镜监视下采用反式抵订座法将抵钉座置入食管,并行食管空肠或食管胃吻合术(观察组),观察手术效果。并与同期18例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后行开放下食管空肠或食管胃吻合患者(对照组)的手术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均顺利完成腹腔镜切除手术及吻合,其中17例行胃全切+食管空肠吻合,5例行近端胃切除+食管胃吻合,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272.0±49.8)min,消化道重建时间(48.1±12.8)rain,通过反式抵订座置入技术完成吻合器抵钉座的放置时间(12.9±4.3)min,术后下床活动时间(3.4±0.8)d,术后进食时间(8.0±2.6)d,术后住院时间(10.8±3.3)d,术后近期疗效良好。与对照组比较,在手术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上无明显区别(P〉0.05),但抵订座置入时间和消化道重建时间更短(P〈0.05),术后患者下床活动的时间更早(P〈0.05)。结论反式抵订座置入法技术可靠、稳定,是今后腹腔镜下食管空肠或食管胃吻合的理想技术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食管次全切除左颈食管胃吻合后胸胃扩张的病因、诊断和处理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食管癌行左颈食管胃吻合后胸胃扩张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32例均予以禁食、重新置入胃管减压、稳定内环境支持治疗痊愈;其中有3例早期经腹部原切口行食管裂孔扩大松解无效后重新置入胃肠减压和营养支持痊愈。胃肠减压时间15天~54天,平均22天。营养支持途径为:11例行空肠造瘘,5例经胃镜插入细硅胶管至十二指肠内滴注营养,16例为静脉营养。结论 食管癌术后胃扩张主要是功能性排空障碍,除完全性胃扭转外,均应保守治疗,在静脉营养未能有效使内环境稳定时,应果断积极采取肠道营养,空肠造瘘或细硅胶十二指肠营养管都是可取方法,对再次手术以解除梗阻应持慎重态度。  相似文献   

10.
1999年 7月 ,我院收治 1例十二指肠血管瘤破裂致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 ,经全力抢救成功。现报告如下。患者男 ,56岁 ,因呕血、便血 1天 (出血量约150 0 ml) ,于 1999年 7月 2 5日入院。有酗酒史 2 0余年。查体 :P10 2 /min,Bp8/6k Pa。重度贫血貌。余无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 :Hb50 g/L,PLT12 7× 10 9/L,红细胞压积 0 .132。肝功能检查正常。大便潜血试验 ( )。B超示轻度肝硬化。经内科输血、止血药物等综合治疗无效而急症手术。术中见肝脏稍大 ,无结节 ,食管胃底血管无曲张。探查胃、十二指肠、脾脏及胆系均无阳性发现。空肠 2 0 0 cm肠…  相似文献   

11.
我院1990~1993年行Vater壶腹周围癌手术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44~73岁。术后病理诊断为胰头癌9例,胆总管下段腺癌6例,十二指肠降部恶性肿瘤6例。均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按胰—胆—胃—空肠吻合重建上消化道,胰残端楔形切除,褥式缝合,胰管内插一有侧孔的硅胶管,结肠前行胰空肠端端套入吻合,隔此口下5~10cm行胆总管空肠端侧吻合,再距此口下25~35cm行胃空肠顺蠕动端侧吻合。于肝下及胰床置2根质软腔大硅胶管或橡胶管,3~4天拔除。持续胃肠减压3~4天,术后给静脉营养支持,常规应用抗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空肠营养对十二指肠乳头成型术患者胰腺功能的影响。方法 38例接受十二指肠乳头成型术的患者,术中置T形管入胆总管,置胰腺硅胶管于主胰管(途经20 cm空肠后穿出固定于腹腔外并接无菌袋);经鼻置入胃管、空肠营养管,定位胃管于十二指肠降部,定位空肠营养管于Treits韧带下30 cm空肠内。术后观察血淀粉酶、胰液分泌及胰腺管引流液中淀粉酶、胃泌素、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CCK)水平变化。与10例同期非空肠营养患者作对照。结果术后各时间点空肠营养与非空肠营养患者血清淀粉酶、胰液分泌及胰管引流液淀粉酶、胃泌素、CCK水平相比,P均>0.05。结论空肠营养对十二指肠乳头成形术患者胰腺功能无不良影响,是一种安全的营养供给方法。  相似文献   

13.
1990年 5月至 2 0 0 1年 5月 ,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 90例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74例 ,女 2 6例 ;年龄 18~ 72岁。肠梗阻发生于术后 10天至 1年。手术术式为阑尾切除 2 9例 ,胃大部切除 15例 ,胃穿孔修补 15例 ,胆囊切除 3例 ,胆总  相似文献   

14.
胃大部切除后吻合口溃疡,是胃大部切除后严重的并发症。我们自1967~1977年手术治疗23例,资料完整的22例,其中9例为本院病例,13例系外院转来。23例中12例原患十二指肠溃疡,8例患胃溃疡,3例不明,均行Billroth氏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吻合口溃疡发生最早为术后45天,最晚术后5  相似文献   

15.
我院近10年来收治十二指肠良性梗阻30例,除3例十二指肠淤积症用非手术疗法外,其余均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十二指肠空肠吻合16例,胃空肠吻合5例,胃大部切除术(毕氏Ⅱ式)4例,十二指肠重复畸形开窗术1例,肠旋转不良单纯行索条带切断、盲肠复位固定术1例。随访:26例效果良好,1例缓解不明显(1年后再手术行胃大部切除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手术后患者应用自制鼻空肠营养管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治疗价值.方法:对我院2006-08/2009-04应用自制鼻空肠管对41例上消化道手术后患者行肠内营养,与2006-01/2008-12上消化道手术后行肠外营养的39例,在年龄、性别、诊断和接受手术术式等基本一致的患者,从术后肛门排气、抗生素使用、住院时间,术后恢复、并发症、医疗费用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采用自制鼻空肠管行早期肠内营养组41例病例均无吻合口瘘、胸腹腔及肺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临床治愈率为100%;与肠外营养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自制鼻空肠管肠内营养组具有满意的疗效和明显的优势.结论:上消化道手术后应用自制鼻空肠管肠内营养,安全、可靠、经济实用、疗效确切,对患者术后营养状态的改善、免疫功能的提高、并发症的防治等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胃大部分切除联合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治疗巨大十二指肠雍积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0-01~2015-12胃大部分切除联合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治疗巨大十二指肠雍积症3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33例全部采用胃大部分切除联合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治疗。手术时间为(150±28)min,出血量为(200±45)ml,术后肛门排气肠功能恢复时间为(3.5±1.5)d,住院时间为(25.3±8.6)d。术后1例在拔除十二指肠造瘘管第2天发生十二指肠瘘,经再次手术后痊愈出院,切口感染3例,经伤口换药后治愈,发生黏连性肠梗阻2例,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未见腹腔脓肿病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年以上,未见复发病例。结论胃大部分切除联合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治疗巨大十二指肠雍积症是安全可行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Treitz氏韧带松解在预防B-Ⅰ式胃切除术的术后胃的十二指肠反流(DGR)所致的胆汁反流性胃炎(BRG)及吻合口漏的作用方法胃大部切除B-Ⅰ式吻合完成后,加做Treitz韧带松解.术后24h~72h排气后,在拔除胃管前收集胃管内自然流出胃液,用日本产MINIAUTKOUANAYIERMA-4210型分析仪进行pH值及胆红素定量检测.随访有无反流性胃炎临床所见.测定指标有①拔胃管前引流胃液内的pH值及胆红素含量;②有无持续性胸骨后灼痛,胆汁性呕吐;③内镜有否胃内胆汁瘀积;④有否胃粘膜红斑,充血水肿及脆性增加;⑤胃粘膜活组织检查有否明显组织学改变.因各种原因传统认为十二指肠残端吻合条件不足者均行Kocker切开游离十二指肠后做B-Ⅰ式吻合,有无吻合口漏发生.结果本组24例,实际测定17例,pH值在3.2~6.5之间.胆红素定量实验阴性者11例,阳性者6例.其中一个"+”2例,两个"+”者4例.临床和内镜随访19例.随访时间6mo~18mo.其中6mo者3例.12,16,18mo者分别为3,5,8例.均无明显的持续性胸骨后灼痛,胆汁性呕吐.内镜见不到吻合口有胆汁涌入,无粘膜红斑及脆性增加,但可见到轻度充血水肿.这一现象距手术时间越短越重.胃粘膜组织学改变不明显.无吻合口漏发生.结论胃大部切除B-Ⅰ式吻合的术后胃失去了幽门功能,使胃十二指肠屏障压下降,发生十二指肠胃反流,实际上此时就是低张性十二指肠瘀积症.松解Treitz韧带可使十二指肠空肠曲下降3cm左右,使胃十二指肠屏障压得以维持其平衡,从而达到预防十二指肠胃反流.通过降低十二指肠内的术后压力,降低了胃大部切除后B-Ⅰ式吻合的局部条件,增加了胃大部切除后B-Ⅰ式吻合的成功率,使这一几近生理的消化道重建手术更臻完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胃造瘘管放置空肠营养管治疗上消化道穿孔老年患者的可行性及治疗价值.方法:将我院普外科2008-02/2012-07收治的38例消化道穿孔患者,根据其肠内营养方式分为2组,A组患者术后采用鼻饲管进行肠内营养,B组患者采用经胃造瘘放置空肠营养管术后予肠内营养.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出现呼吸道、消化道及其他各类不适的比例.结果:B组患者术后排斥引流管心理、鼻咽部不适、异物感、置管营养期间恶心、呕吐、早起(<3d)下床活动及置管后严重咳嗽、咳痰、合并肺炎等发生率与A组患者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36);营养改善方面,两组手术后第9天与第1天比较白蛋白,前白蛋白等指标均明显升高(P=0.024;0.044),但二者第9天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经胃造瘘管置空肠营养管,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患者耐受性好,并发症低,尤其适合老年上消化道穿孔患者.  相似文献   

20.
����������Ѫ��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系指Treitz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胆胰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也属这一范围.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迅速地做出病因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都有重要意义.上消化道出血,大多数是上消化道疾病所致,最常见原因是溃疡病,其次是急性胃黏膜病变、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症、上消化道肿瘤、十二指肠憩室或十二指肠炎、胆道出血及恒径小动脉出血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