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微囊化人头皮毛乳头细胞体外培养及异种移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微囊化人头皮毛乳头细胞体外培养及异种移植的可行性,并对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lginate-polylysine-alginate,APA)微囊与海藻酸钠-BaCi2(barium-alginate,BA)微囊的物理、生物性能进行评价.方法采用“一步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头皮毛乳头细胞,分别用APA微囊与BA微囊包裹.对两种微囊的生物相容性、机械强度、免疫隔离效果及微囊内细胞活性进行比较.结果APA微囊生物相容性优于BA微囊(P<0.01),但机械强度低于BA微囊(P<0.01);成囊后短期BA微囊内细胞活性高于APA微囊(P<0.01),但APA微囊内细胞活性增高较快(P<0.05).在微囊完整、表面无纤维化时,两种微囊均可起到良好的免疫隔离作用.结论微囊化人头皮毛乳头细胞可在体外及异种体内培养.综合评价APA微囊与BA微囊的利弊,在不同情况下选择不同的成囊方式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微囊豚鼠肝细胞培养及其细胞免疫屏障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观察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PA)微囊化肝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及对免疫细胞的隔离效应。方法 用胶原酶门腔静脉灌注法分离豚鼠肝细胞,测定微囊化肝细胞及游离肝细胞培养上清白蛋白水平,用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细胞毒实验来评价微囊的免疫隔离效应。结果 微囊包裹对肝细胞的活率无明显影响,微囊化肝细胞与裸露肝细胞白蛋白分泌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NK细胞对K562靶细胞的细胞毒实验表明微囊可有效地保护囊内细胞不受NK细胞的杀伤作用。结论 APA微囊化肝细胞可保持良好的生物活性,APA微囊对细胞免疫具有免疫隔离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转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微囊化包裹方法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 2)释放效应。方法利用高压微电场制备由海藻酸纳和多聚赖胺酸组成的微囊(细胞浓度为3×10~6个/ml,海藻酸钠浓度为1.5%)包被转β-gal(报告基因)或BMP-2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根据X-gal染色观察细胞在微囊内的存活情况,ELISA方法检测其所释放的BMP-2蛋白量,共培养方法检测其生物学活性。结果7、14、21、28 d时微囊内转基因细胞X-gal染色均为阳性。包裹后30 d,培养液上清中仍可检测到BMP-2蛋白。转BMP-2基因微囊化细胞与未包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10 d后,ALP活性定量检测结果表明,Adv-hBMP-2转染细胞组ALP活性为(52.537±1.774)U/ml,明显高于未转染细胞组的(42.336±0.857)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囊化转基因干细胞生长良好,能持续分泌BMP-2蛋白并促进干细胞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4.
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生物微胶囊(简称APA微胶囊),具有生物半透膜性,葡萄糖与胰岛素能通过该膜,而抗体与淋巴细胞则不能,避免了机体对移植物的排异反应,使移植物体内生存时间延长。此项技术是目前最具前景的免疫隔离技术。本文利用胶元酶消化和体外培养的方法制备新生猪胰岛细胞,用微囊包膜技术,将胰岛细胞包裹,体外培养。放射免疫法测定培养液中胰岛素的含量,比较微囊化及未微囊化新生猪胰岛细胞胰岛素分泌能力和胰岛素刺激释放试验、组织学检查。证实二者差异不显著,均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胰岛细胞团在微囊内分化发育良好,并不断分泌胰岛素,囊内外均未见纤维细胞生长。APA微囊及其制备技术对胰岛细胞活性和分泌功能无明显影响。微囊包膜后胰岛细胞的活性和分泌功能良好,微囊包膜新生猪将为临床异种移植提供良好的供体来源。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离培养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向成骨、成脂诱导分化的能力.方法 从人脐血中分离扩增MSCs,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及生长情况,绘制生长曲线,电镜下观察超微结构,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成骨、成脂诱导后以碱性磷酸酶(ALP)染色、茜素红染色鉴定MSCs成骨分化潜能,油红O染色鉴定成脂分化潜能.结果 人脐血MSCs为成纤维细胞样,漩涡状贴壁生长排列,传至第110代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电镜下显示为低分化细胞;细胞表面不表达CD34和CD45,强表达CD29、CD44和CD90;成骨诱导后可检测到ALP表达及钙化结节形成;成脂诱导后可检测到脂滴形成.结论 人脐血中可分离出MSCs,与其他来源的MSCs具有类似的生物学特性及多向分化潜能,脐血有可能成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来源.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海藻酸-聚赖氨酸-海藻酸微囊化(APA)大鼠胰岛和海藻酸-壳聚糖-聚乙烯乙二醇微囊化(ACP)大鼠胰岛移植对小鼠糖尿病的治疗作用.方法链脲霉素220 mg/kg体重腹腔内注射制作小鼠糖尿病动物模型.成模后分成APA微囊组、ACP微囊组和未微囊化胰岛组,每只小鼠腹腔内分别植入200个相应胰岛,检测监测移植前后小鼠的血糖.结果移植后第1天,3组小鼠血糖均较移植前明显降低.未微囊化胰岛移植组小鼠术后第2天血糖均恢复到术前水平;APA微囊组和ACP微囊组小鼠血糖分别维持正常(57.00±14.61)d和(41.67±16.73)d,此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均较未微囊化胰岛移植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 ACP微囊与APA微囊一样具有免疫隔离作用;ACP微囊化异种胰岛移植可纠正小鼠糖尿病.  相似文献   

7.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及其鉴定   总被引:31,自引:15,他引:16  
目的探讨将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定向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的方法,并对所诱导细胞的成骨特性进行鉴定. 方法分离人骨髓,梯度离心并结合全骨髓法进行培养,培养基中添加成骨诱导剂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及抗坏血酸.贴壁细胞传代,取第3代细胞鉴定其成骨特性;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钙-钴法染色检测碱性磷酸酶(ALP)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Ⅰ型胶原表达,原位杂交检测骨连接素(ON)、骨桥素(OP)表达,Von Kossa 染色检测钙结节形成. 结果第3代人MSCs呈典型的成骨细胞形态,可连续传代10次;ALP染色阳性率达85%;Ⅰ型胶原、ON和OP表达阳性;Von Kossa 染色可见钙结节形成. 结论成功地将人MSCs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所诱导的细胞具有典型的成骨细胞特性.  相似文献   

8.
微囊化人头皮毛乳头细胞诱导小鼠耳毛囊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人头皮毛乳头细胞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lginate-polylysine-alginate,APA)微囊是否具备诱导小鼠耳部毛囊再生的功能;寻找理想的微囊直径。方法 以APA微囊包裹体外分离培养的人头皮毛乳头细胞;将毛乳头细胞微囊移植至小鼠耳部皮下,6周后局部取材行组织学检查;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葡聚糖-荧光素在APA微囊中的扩散速度和扩散方式,并对比相同时间、不同直径的APA微囊中葡聚糖-荧光素的强度,综合分析确定最佳的微囊直径。结果 组织学检查显示:移植部位皮下有密集的同心圆状毛囊结构形成,其数量、大小、分化程度等与对照组明显不同。荧光素以同心圆状、逐层渗透的方式向APA微囊中扩散;相同时间内荧光强度比较:小囊组〉中囊组〉大囊组。结论 微囊化毛乳头细胞具备诱导毛囊再生的生理功能;微囊理想的直径是400μm。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海藻酸钠 -氯化钡微囊对大鼠胰岛体外胰岛素分泌功能有无影响。方法 以海藻酸钠和氯化钡为材料 ,采用气体吹喷制囊法将新鲜分离纯化的大鼠胰岛制成微囊化胰岛 ,取空微囊、微囊化大鼠胰岛与未微囊化大鼠胰岛各 5 0 0只 ,分为 10份 ,置于培养板中培养 ,用放免法测定并比较第 2、4、6 d培养液中基础胰岛素浓度。结果 空微囊组第 2、4、6 d的基础胰岛素平均浓度均为 0 nm ol/ 1/ 5 0 ,微囊化大鼠胰岛组第 2、4、6 d的基础胰岛素平均浓度为 5 .179、5 .80 6、5 .5 5 8nm ol/ 1/5 0只 ,未微囊化大鼠胰岛组第 2、4、6 d的基础胰岛素平均浓度为 5 .4 4 1、6 .0 80、5 .4 6 8nmol/ 1/ 5 0只 ,后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 )。结论 海藻酸钠 -氯化钡微囊对大鼠胰岛体外胰岛素分泌功能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大鼠脂肪干细胞(ADSCs)体外单层培养条件下诱导分化为平滑肌样细胞的可行性。方法:从SD大鼠的腹股沟脂肪垫分离获取脂肪干细胞,测定其生长曲线。取第4代细胞用成脂诱导液诱导分化,并用油红O染色鉴定。取第4代细胞用成骨诱导液诱导分化,并用Von Kossa染色鉴定。取第4代细胞用含有β-巯基乙醇的成平滑肌诱导液诱导,并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结果:脂肪干细胞成梭形和多角形,体外生长迅速,生长曲线表明传代2 d后细胞进入对数生长期。第4代细胞成脂诱导后,油红O染色证实细胞内存在脂滴;成骨诱导后,Von Kossa染色证实有矿化结节。脂肪干细胞诱导平滑肌样细胞免疫组化结果,β-巯基乙醇诱导组和未诱导组细胞α-SMA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9.80±6.89)%、(2.89±1.24)%。诱导组细胞α-SMA的表达阳性率高于未诱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脂肪干细胞经诱导后出现明显的平滑肌细胞特征,可成为平滑肌相关疾病在组织工程研究上新的种子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1.
何佳  邱敏  熊伟  李锋 《骨科》2013,4(3):113-116
目的探讨低氧条件下诱导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目标细胞分化为相关疾病提供了潜在的临床治疗途径。方法将表达GFP-Bcl-2的慢病毒载体转染大鼠骨髓MSCs使其过量表达(GFP-Bcl-2-MSCs)。在低氧环境下诱导其分化并检测细胞凋亡和增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SCs和GFP-Bcl-2-MSCs在低氧条件下MSCs细胞细胞周期分布。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不同组细胞cyclinD1、cyclinE及PCNA表达变化。结果在体外低氧诱导条件下,Bcl-2基因对MSCs有明显的抗凋亡功能。与空载体对照组相比:实验组(GFP-Bcl-2-MSCs)细胞凋亡率下降27%,细胞增殖率升高了58%。但细胞周期分布及cyclinD1、cyclinE、及PCNA的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研究证实了抗凋亡基因修饰的MSCs(GFP-Bcl-2-MSCs)在低氧环境下可抑制细胞凋亡,但细胞周期的相关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不同微环境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体外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分离法培养hBMSC,传至第3代后分别在4种微环境下培养:10%FBS组、10%CS组、1g/L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OsrHSA)组、单纯DMEM组。采用CCK-8比色法测定细胞一周增殖率。以不加成骨诱导液为对照组,实验组添加成骨诱导液后第1周和第2周行碱性磷酸酶染色,第3周和第4周行茜素红染色,评估不同时段各组细胞成骨分化程度。结果采用单纯DMEM组培养hBMsC,细胞增殖率基本不变,后期下降;10%FBS组、10%CS组和1g/LOsrHSA组均能显著提高hBMSC增殖率(P〈O.05),以10%FBS组效果最好。碱性磷酸酶染色和茜素红染色显示,单纯DMEM组和对照组均未发现钙沉积阳性细胞;10%FBS组、10VooCS组和1g/LOsrHSA组在各阶段均出现阳性染色,随着诱导时间延长颜色明显加深;10%CS组和1g/LOsrHSA组各时间段阳性染色程度明显较10%FBS组弱,10%CS组其次,1g/LOsrHSA组最差。结论细胞外基质微环境对hBMsC生长分化至关重要,含血清的微环境能更好地促进hBMSC增殖及维持hBMSC分化特性。  相似文献   

13.
雌激素对小鼠骨髓间质细胞LIM矿化蛋白-1 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军  倪斌 《脊柱外科杂志》2009,7(6):357-360
目的探讨雌激素对小鼠骨髓间质细胞LIM矿化蛋白-1(LIM mineralization protein—1,LMP-1)基因转录的影响。方法卵巢切除5个月后小鼠的骨髓间质干细胞经7d成骨诱导后,用100nmol/L17β-雌二醇(1713-E2)处理24h,通过RT-PCR法扩增LMP-1的mRNA,测定扩增条带的吸光度值,并用其与β-actin吸光度的比值来表示产物mRNA的相对含量。结果1713-E2处理组LMP-1的mRNA表达明显高于非处理组(P〈0.01)。结论雌激素可通‰过促进骨髓间质细胞LMP-1的mRNA表达以发挥其促成骨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大肠癌组织中MC5抗原的表达及其与临床各因素和生存率的关系,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265例大肠癌组织中MC5抗原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年龄、性别、分化程度、TNM分期及生存率的关系。结果显示,265例大肠癌中,MC5抗原的阳性表达率为87.9%,与患者年龄、性别不相关(P〉0.05),而与肿瘤分化程度、T分期、N分期及生存率密切相关(P〈0.05)。结果表明,检测MC5抗原的表达对了解大肠癌的生物学行为和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离培养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B-MSC),体外观察其生长特性,并在特定条件下诱导分化,探讨其成脂成骨分化能力.方法:采用沉降法和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自脐血中分离间充质干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及生长情况;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并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用茜素红染色和油红0染色分别鉴定其成骨成脂分化能力.结果:纯化的hUCB-MSC贴壁生长,呈均一梭形,具有较强的增值能力,流式细胞仪分析P3代hUCB-MSC稳定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标志CD73,CD105和CD90等,不表达造血标志CD34和CD45;成骨诱导后3周后细胞茜素红染色阳性;成脂诱导3周后细胞油红0染色阳性.结论:本实验分离的hUCB-MSC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的表面标记,具有成骨成脂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仑膦酸钠(ALO)和鲑鱼降钙素(CT)两种药物促进假体骨整合作用效果的差异,为临床药物的选择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将4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A,B,C,D组),每组10只。切除B、C、D组大鼠卵巢建立骨质疏松(OP)模型(骨密度降幅20%),A组行假手术做为对照。随后在大鼠的胫骨平台植入羟基磷灰石假体,术后C、D组分别给予皮下注射CT(5IU/kg/d)和口服ALO(7mg/kg/w)各12周,A、B组做药物干预的对照组。所有大鼠在处死前,行体内荧光染色。处死后取带假体的胫骨制备成薄片,运用骨组织计量学检测手段,观察假体周围的骨量和测量假体的骨结合率。结果(1)ALO和CT两者均能促进假体周围成骨,增加骨量,显著提高骨-假体界面骨结合率至63.7%和45.7%,较OVX组骨整合比率分别提高近1~2倍,但阿仑膦酸钠促进假体周围成骨与促进骨整合较鲑鱼降钙素作用更为显著(P0.05),骨结合率增加18%;(2)阿仑膦酸钠和鲑鱼降钙素组大鼠腰椎BMD均提高,分别从(0.081±0.009)g/cm2和(0.078±0.009)g/cm2提至(0.116±0.008)g/cm2和(0.109±0.010)g/cm2。而且,阿仑膦酸钠的效果较降钙素更为明显。结论骨质疏松条件下,全身给予阿仑膦酸钠和鲑鱼降钙素均可增强假体周围成骨及骨量,有效促进假体的骨整合,但与鲑鱼降钙素相比,阿仑膦酸钠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杨军  倪斌 《脊柱外科杂志》2009,7(3):166-168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信号转导与LIM矿化蛋白-1(LIM mineralization protein-1,LMP-1)基因转录的关系。方法将卵巢切除5个月后小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7d成骨诱导后,用10μmol/L的ICI-182,780(ICI)和/或100nmol/L 17β-雌二醇(17β-E2)处理24h,通过RT—PCR法扩增LMP-1的mRNA,测定扩增条带的吸光度值,并与β-aetin的吸光度值相比,比值来表示产物mRNA的相对含量。结果ICI处理组LMP-1的mRNA表达明显低于17β-E2处理组(P〈0.01)。结论雌激素刺激问充质于细胞LMP-1的mRNA表达是雌激素受体依赖性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经脾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疗效,并观察MSCs在体内的迁徙情况。方法 收集1只SD雄性大鼠胫骨及股骨的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联合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及扩增雄性SD大鼠的骨髓MSCs,再行免疫组化染色以观察第4代骨髓MSCs的表面标志物。联合应用D-氨基半乳糖和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建立24只雌性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将其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n=12)大鼠于造模后24 h行骨髓MSCs脾内移植;空白对照组(n=12)仅于脾内注射0.5 mL生理盐水。2组大鼠于移植后均取血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及白蛋白(ALB)水平,采用PCR法检测大鼠肝脏组织中Y性别决定区基因(SRY基因)的表达,并行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的病理学改变。结果 第4代MSCs表达CD44和CD29,但不表达CD34。MSCs移植72 h及以后,实验组存活5只大鼠(41.7%),空白对照组存活3只大鼠(25.0%),2组大鼠的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较高。将雄性大鼠的骨髓MSCs移植于雌性大鼠的脾内后,在雌性大鼠肝脏中能检测到SRY基因的表达;且HE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鼠的肝功能在移植后4周明显改善。移植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各时点的ALT和TBIL水平均较低(P<0.05);移植后1周和2周,实验组的ALB水平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 骨髓MSCs经脾内移植后迁徙并定居于受损的肝脏内,可替代肝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并诱导其向软骨细胞转化的体外培养方法,为软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来源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抽取兔髂骨骨髓液,经梯度离心法和贴壁法进行体外培养,贴壁细胞传代,取第3代细胞在培养基中添加软骨分化诱导剂[含转化生长因子(TGF-β2)10ng/ml、地塞米松10^7mol/L、维生素C50μmol/L,经7、14、21d诱导培养后,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软骨特异性Ⅱ型胶原表达。将诱导细胞与软骨支架材料-聚磷酸钙纤维/左旋聚乳酸(CPP/PLLA)复合,1周后终止培养,扫描电镜观察细胞黏附情况。结果:诱导后细胞体外扩增能力显著降低,细胞形态由成纤维样梭形向多角形、多边形或类圆形转变,诱导21d后细胞形态变化最为显著,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深而均匀。诱导后的MSCs可在支架材料内良好黏附生长。结论:体外培养的MSCs可定向诱导分化为软骨细胞,分泌软骨细胞特异性基质,可用作软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浓度重组人BMP-7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组织工程支架材料TCP-COL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影响。方法用梯度离心法获取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将扩增的第3代hMSCs以1×10~7/ml的细胞浓度接种在支架材料TCP-COL上,分为三组进行培养:对照组(成软骨诱导液培养),BMP-7(50)组(成软骨诱导液基础上加入50ng/ml的BMP-7),BMP-7(100)组(成软骨诱导液基础上加入100ng/ml的BMP-7)。培养2周后进行扫描电镜观察(SEM),苏木素伊红染色(HE),阿尔新蓝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荧光定量PCR(RT-PCR),糖胺多糖定量(GAG quantification assay)研究。结果扫描电镜与苏木素伊红染色结果显示细胞在TCP-COL生物支架中分布均匀且紧密粘附在材料表面。阿尔新蓝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二型胶原(F=76.931,P〈0.05),糖胺多糖(F=63.158,P〈0.05)荧光定量PCR,糖胺多糖定量(F=8.981,P〈0.05)结果显示BMP-7能有效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支架材料TCP-COL体外成软骨,且100mg/ml的浓度应用效果大于50mg/ml。但在COL1基因的表达上,BMP-7(50)组和BMP-7(100)组都显著大于对照组(F=34.823,P〈0.05)。结论 BMP-7能有效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支架材料TCP-COL体外成软骨,且100mg/ml的浓度应用效果大于50mg/ml,但应注意其促进骨质增生的作用。TCP-COL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生物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