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因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导致心肌坏死。绝大多数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增大、破溃、凝血)所致,少数是由于冠状动脉持久性痉挛、栓塞、肥厚性心肌病等原因引起,及时治疗及护理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成功,减少死亡的关健。现对22例AMI患者抢救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目前造成病人死亡的危险疾病之一。它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由于血小板聚集及/或有冠状动脉痉挛,使冠脉内易形成血栓。近年来,国内外对急性心肌梗塞采用溶栓疗法的报道日趋增多,且大部分采用冠脉内直接给药,静脉内给药,国内多在动物实验模型上,国外报道了二种给药途径疗效的比较,但目前临床有采用静脉内给药溶栓增多的倾向。我院从2001年5月至2002年5月应用国产尿激酶加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发展10小时内的急性心肌梗塞36例,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心肌梗塞是由于心肌持久,严重缺血而引起的部分心肌坏死。绝大多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合并血栓形成或持续性痉挛,使管腔发生急性阻塞,现将我科收住“冠心合并急性心肌梗塞”病例,抢救观察及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心肌梗死的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管腔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当并发血管腔内血栓形成、动脉内膜下出血或动脉持续性痉挛,使管腔迅速发生持久而完全的闭塞,如该动脉与其他冠状动脉间原来未充分建立侧支循环,即可导致该动脉所供应的心肌严重持久缺血,甚至坏死。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指冠状动脉及其分支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性损害的心脏病。其90%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伴有痉挛)引起,5%~10%由单纯冠状动脉痉挛引起。  相似文献   

6.
傅向华  汪雁博 《临床荟萃》2012,(10):828-I0001
冠状动脉痉挛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多种心血管疾病重要病因,在冠心病预防及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比,冠状动脉痉挛无论是基础或临床研究远远滞后。我国在该领域基础或临床研究很缺乏,临床关注不够。冠状动脉痉挛广泛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严重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由于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或冠状动脉痉挛导致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缺血所造成的。影响AMI预后有很多凶素,例如年龄、梗死面积等,而在平衡了年龄、性别、梗死范围大小、发病至人院时问等因素后,心肌梗死相关动脉(IRA)被认为是住院病死率、6个月病死率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于心肌持久、严重缺血而引起部分心肌坏死,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合并血栓而形成持续性痉挛,使管径发生急性阻塞。AMI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临床上表现为胸痛,急性肾功能衰竭,心电图显示心肌急性损伤、缺血和坏死的一系列症状,AMI病人发病急,必须分秒必争进行溶栓、抗凝、活血等对症治疗。现将我院今年来在AMI护理方面的经验介绍如下,以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指在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有粥样硬化,因发生管腔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脏疾病,其基本的问题是心肌供血不足,因而又称为缺血性心脏病,它包括一切心肌氧供不应求的情况。非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阻塞性病变者:梅毒性主动脉炎或无脉症引起的冠状动脉口狭窄或闭塞,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栓塞。冠状动脉炎,  相似文献   

10.
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或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梗死。其主要临床表现是心肌缺血、缺氧而导致的心绞痛、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发生心肌梗死,危及患者生命。老年人是冠心病的高发人群,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不断增加,冠心病已成为导致老年人死亡的最常见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也是常见突发死亡原因之一。预测冠状动脉的病变.早期及时地诊断和治疗,对预防心脏事件,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冠状动脉硬化是冠心病的病理基础。冠状动脉钙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的相关性,其钙化程度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的一个重要标记,同时能预测急性冠心病事件。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并发管腔内血栓形成或冠状动脉痉挛使管腔迅速发生持久而完全闭塞,导致心肌持续性严重缺血而引起部分心肌坏死,其治疗方法甚多。目前,溶栓疗法已为内科治疗心肌梗塞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溶栓疗法是将血栓溶解剂——尿激酶或链激酶稀  相似文献   

13.
间接胆红素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间接胆红素与冠状动脉硬化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接受过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103名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受累范围为标准分成5组,以血清胆红素、血脂、血糖及血压为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间接胆红素越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范围越广,尤其是三支主要冠状动脉受累病人间接胆红素明显低于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患者(P<0.05),结论:间接胆红素是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背景因素,而血糖、血糖或血压为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此项研究的目的在于发现预防或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长期的慢性过程,可逐渐出现临床症状,也可突然发生急性症状或原有症状的急剧加重。临床表现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缺血性猝死的这一组临床现象称之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冠心病患者中,30%的病人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为首发临床表现。不稳定性心绞痛在医院内短期病死率2%,进展为心肌梗塞约10%。这组综合征的共同病理生理学特点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破裂,导致冠状动脉血管痉挛和血栓形成而造成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的堵塞。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冠心病多以老年人和男性的研究较多。青年女性较少,而无冠心病危险因素的青年女性冠心病患者就更少。2006年4月,我科收治了1例36岁患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女性患者,经运动实验、冠脉CT三维重建以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冠状动脉前降支近段局限性狭窄95%,植入支架后症状改善,术后4d出院,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病人的心理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ticheart disease)的简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llary heart disease),亦称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  相似文献   

17.
潘同慧 《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2):103-104
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是由于冠状动脉血液循环突然中断,导致心肌发生严重而持久的缺血坏死性改变的临床综合征,主要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合理的饮食调护对本病的恢复起着关键作用,但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食欲、消化能力、吸收功能逐渐减低,因此治疗老年心梗时要严格掌握饮食护理原则.2009年9月~2010年9月,我们对60例老年心梗患者实施饮食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MI(myocardial infarction)是心肌的缺血性坏死,在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所致。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在猝死中占比率较大,由于发生突然,且可在短时间内死亡,肉眼和镜下缺乏典型的形态学改变,有时会误认为是他杀,易引发纠纷,是法医学重点关注课题,在法医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严重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而侧枝循环未充分建立。在此基础上,一旦血供进一步急剧减少或中断,使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达1h以上,即可发生MI。本文根据国内外文献,将近年来迅猛发展的生物化学、免疫组织化学、细胞凋亡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早期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主要由于冠状动脉硬化引起冠状动脉内腔狭窄或闭塞,冠状动脉血栓形成造成冠状动脉阻塞,或由于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导致心肌坏死、心律失常、心衰、心脏破裂等,是预后极差的疾患之一。然而对发病前的危险因素有一定认识并及时处理,却可使部分病人避免发生心肌梗塞,本文就此等危险因素进行讨论,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心肌梗死(myocardialinfarction,MI)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的分支堵塞,心肌失去血液供应而出现缺血或坏死的病症,在老年人中常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