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镜检查对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诊断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内镜下表现特征及其病理学特点.方法:我院2004-01/2008-03住院PGML患者34例,所有患者经病理组织学证实,患者均行电子胃镜检查,并行黏膜活检病理检查,同时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D3、CD20、CD45和CK等标志物,并行病理组织HE染色,阳性即判为有H pylori 感染.结果:内镜检查34例患者,病变主要在胃体(44.1%)和胃窦(29.4%),其中累及2个及其以上病变部位占61.8%,单一部位相对较少;形态表现多为溃疡型(61.8%),主要是多发性溃疡(66.7%),弥散浸润型(26.5%),隆起糜烂型(11.8%).病理结果均为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4例(11.8%)为大B细胞性淋巴瘤,为高度恶性胃淋巴瘤,30例(88.2%)为低度恶性淋巴瘤;幽门螺杆菌(Hpylon)感染率为占82.4%.结论:内镜检查的广泛应用及活检的充分和准确,对于PGML具有重要的确诊意义.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内镜诊断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 (PGML)临床病理特征、胃镜及超声内镜下特点 ,提高对其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经病理证实的 2 2例PGML的临床和内镜资料。结果  2 2例患者主要症状为腹痛、纳减、体重减轻等。胃镜下表现为肿块性、溃疡性及弥漫浸润性损害 ,胃镜活检病理诊断PGML 13例。 6例行超声内镜检查均显示为起源于胃黏膜下层的低回声病灶 ,其中 2例见胃壁外的肿大淋巴结 ,均诊断为PGML。结论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发病率低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胃镜下表现与胃溃疡或胃癌等病变难以区分 ,进一步超声内镜检查 ,结合胃镜及病理检查有助于最终确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EUS对胃原发性淋巴瘤(PGL)诊断、鉴别诊断及随访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6例内镜形态学高度可疑为PGL的患者进行EUS探查,并根据其影像特征对病变性质做出判断,将EUS判断与常规内镜活检及常规内镜活检结合EUS指导大块活检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与活检及手术病理组织学对照,EUS正确判断23例,2例PGL误诊为胃癌,1例胃癌误诊为PGL.EUS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常规内镜活检(88.5%比50.0%,P=0.006),而略低于常规内镜活检结合EUS指导大块活检(92.3%,P=1.000),EUS对胃恶性病变与炎性巨大胃黏膜皱襞的鉴别诊断符合率达100.0%.EUS对浸润深度(T分期)的判断准确率为100.0%(12/12).结论 EUS可有效鉴别PGL及其他胃内溃疡或增殖性病变,对其治疗、随访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内镜治疗的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比观察给予不同治疗方案的3组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患者,探讨ABP经内镜治疗的优劣.方法:将119例ABP(包括SABP)患者分为内镜组(40例)、药物组(42例)、手术组(37例).对比观察3组患者治疗后症状、实验室指标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以及住院天数.结果:内镜组总并发症发生率12.5%(5/40),死亡率5.0%(2/40).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29.7%(11/37),死亡率5.4%(2/37);保守组并发症发生率23.8%(10/42),死亡率7.1%(3/42).在3组SABP中,内镜组患者在症状恢复时间、实验室指标恢复时间、及住院天数方面较手术组及保守组均明显缩短、并发症发生率较手术组及保守组均降低(P<0.05).结论:内镜治疗ABP(尤其SABP)是一项较安全、有效、经济简便、并发症少、可重复操作的治疗措施,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微探头内镜超声诊断十二指肠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37例十二指肠病变行微探头内镜超声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内镜黏膜下切除术标本或手术切除标本病理诊断为最终诊断结果,统计微探头内镜超声及内镜下活检对十二指肠病变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微探头内镜超声对十二指肠病变的总体诊断符合率为78.38% (29/37),其中对十二指肠脂肪瘤和十二指肠腺瘤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4/4和10/12,对十二指肠早癌及炎性增生性病变的诊断符合率相对较低,分别为2/4和3/8.内镜下活检对十二指肠病变的总体诊断符合率为40.54%(15/37),其中对十二指肠类癌和十二指肠腺瘤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1和7/12,对十二指肠间质瘤及脂肪瘤的诊断符合率相对较低,分别为1/10和1/4.结论 内镜下活检不能作为诊断十二指肠病变的金标准,而微探头内镜超声对十二指肠病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联合MR断面图像在诊断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7例肝移植术后怀疑有胆道并发症的患者行MR检查,分析其表现,并与手术、胆道造影、肝脏活检和,临床随访结果进行对照.比较MRCP和MRCP联合MR断面图像对胆道并发症诊断的确诊率.结果:57例患者胆道并发症发生率64.9%(37/57).其中吻合口狭窄患者14例,非吻合口狭窄8例.孤立性胆道结石或胆泥淤积5例,胆管炎及胆管周围炎3例,胆汁湖/胆汁瘤3例,供体-受体胆总管不匹配3例,肝外胆管吻合后过长1例.对胆道并发症诊断的准确率,MRCP为75.7%(28/37),MRCP联合MRI断面图像为94.6%(35/37),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CP联合MR断面图像能提高胆道并发症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比较上皮内瘤变或早期食管癌(early esophageal cancer,EEC)患者内镜活检与内镜切除术后病理差异。[方法]收集经内镜活检诊断的182处食管上皮内瘤变或EEC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术前后病理结果,分析患者临床及内镜特点,探索发生术后病理升级的危险因素。[结果]活检提示食管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43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112例,EEC27处。术前活检与金标准比较总体符合率为68.7%(125/182),病理升级率为31.3%(57/182);LGIN组符合率为37.2%(16/43),HGIN组为73.2%(82/112),EEC组为100%(2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变表面有结节、联合碘染色或窄带成像技术(narrow-band imaging,NBI)或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und,EUS)的靶向取检以及标本最长径与术后病理升级有关(P0.05)。[结论]内镜活检对于食管上皮内瘤变及EEC的病理诊断存在局限性,活检诊断LGIN发生术后病理升级较为多见,因此对于表面有结节及长径较长的病灶,联合碘染色或NBI或EUS进行靶向取检对提高术前评估准确性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比较窄带成像技术联合放大内镜(narrow band imaging-magnifying endoscopy N B I-M E)、内镜病理活检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首先在普通白光下系统观察,发现可疑病变(胃黏膜形态或颜色改变)后行NBIME观察,采集照片并做出内镜下诊断,于病灶最明显处取活检并行病理检查.所有患者均行内镜下切除或外科手术治疗,术后行病理活检.分别计算NBI-ME、内镜活检诊断早期胃癌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比较内镜活检与术后切除病理的一致性,并计算Kappa值.结果:123例纳入本研究,最终术后切除病理示胃炎51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neoplasia,LGIN)24例,早期胃癌48例.NBIM E诊断早期胃癌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97.9%、80.0%、75.8%、98.4%、87.0%,内镜活检的对应值分别为66.7%、94.7%、88.9%、81.6%、83.7%.NBI-ME诊断早期胃癌的敏感度明显高于内镜活检(P0.005),特异度低于内镜活检(P0.005),两者准确率无明显差异(P0.05).内镜下活检病理与术后切除病理Kappa值为0.642(P0.05).结论:NBI-ME对早期胃癌诊断价值较高,对于NBI-ME下符合早期胃癌诊断的患者建议行内镜或手术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回顾性观察、比较黏膜内混合型胃腺癌的内镜表现特点及术前活检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以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早期黏膜内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纳入261例患者(共265处病变)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黏膜内分化型、未分化型及混合型胃癌患者的内镜表现特点、活检诊断符合率。结果 与分化型及未分化型病变相比,混合型病变多分布于胃中部,病变范围多>2 cm,色泽多呈现同时具有发红或褪色的混杂色调,肉眼形态中平坦型及混合型的比例较多。以术前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或癌被认为与术后病理诊断一致,则分化型组、未分化型及混合型的术前活检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0.2%(174/217),91.3%(21/23)和92.0%(23/25)。但混合型组中术前确切报道混合型的病理符合率仅16.0%。结论 混合型早期黏膜内癌内镜下表现具有混杂色调、肉眼形态多样的表现。活检诊断混合型早期胃癌的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液基薄层细胞学技术(TCT)联合阴道镜下组织病理学检查对宫颈病变筛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800例临床可疑患者进行宫颈病变筛查,其中380例进行TCT检查联合阴道镜活检(观察组),420例直接进行阴道镜活检(对照组),以组织学诊断为金标准,比较两组患者组织学诊断的阳性符合率.结果 观察组诊断符合率为75.0%(285/380),对照组诊断符合率为49.5%(208/420),两组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CT联合阴道镜活检能提高宫颈病变的诊断率,是筛查和诊断宫颈疾病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11.
成人特发性淋巴细胞性间质性肺炎三例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分析特发性淋巴细胞性间质性肺炎(LIP)的临床、影像、病理特征,探讨其诊断方法、治疗措施,提高临床工作者对其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经肺活检证实的特发性LIP患者的临床表现、胸部X线和CT、病理资料及诊治过程,并文献复习.结果 特发性LIP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干咳、呼吸困难,常伴有高球蛋白血症;胸部影像学改变主要是双肺弥漫分布的小结节影和小囊肿;病理特征是以多克隆淋巴细胞尤其是B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弥漫性间质性炎症.主要治疗手段是糖皮质激素联合细胞毒药物,治疗反应良好.结论 LIP临床、影像和病理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最可靠的诊断方法为临床-影像-病理诊断;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联合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T细胞与B细胞起源的原发性结直肠恶性淋巴瘤(PCML)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8年5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确诊的40例PCML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结果 40例PCML患者平均年龄为(41.0±11.2)岁,T淋巴细胞起源者占32.5%(13/40),B淋巴细胞起源者占67.5%(27/40).T淋巴细胞起源的PCML患者多见发热、盗汗、便血症状,易并发肠穿孔.内镜下T淋巴细胞起源的PCML患者多见多发或全结肠溃疡型病灶,B淋巴细胞起源者多见右半结肠隆起型单发病灶.B淋巴细胞起源的PCML确诊时临床分期较早,手术切除机会更多.结论 PCML内镜下肉眼观察诊断率较低,T淋巴细胞起源的PCML多为全结肠多发性溃疡型病灶,B淋巴细胞起源的PCML多为右半结肠隆起型单发病灶.B淋巴细胞起源的PCML确诊时临床分期较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与染色技术鉴别大肠肿瘤及非肿瘤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选择2007年3月至2008年5月间245例入选病例,分别采用常规放大技术、FICE放大技术及染色放大技术对病变进行腺管开口分型及毛细血管形态观察,对病变做出诊断,并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相比较.结果 在245例患者中发现新生性病变480个,其中常规放大内镜下发现病变90.0%(432/480),FICE放大模式下发现病变98.8%(474/4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ICE放大内镜比染色放大内镜更能清晰显示黏膜毛细血管结构形态(P<0.01),在显示腺管开口方面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CE放大内镜对肿瘤性及非肿瘤性病变判断的符合率为92.2%(437/474),染色放大内镜符合率为81.0%(389/480),前者高于后者(P<0.01).结论 FICE放大内镜可以观察黏膜表面微细结构及毛细血管形态,比普通放大内镜及染色放大内镜对大肠肿瘤性及非肿瘤性病变鉴别诊断的符合率高,操作转换简便,可指导对病变进行靶向活检,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结直肠类癌内镜下诊断及治疗5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直肠类癌的内镜下诊断及治疗.方法:收集1986-04/2008-08我院经结肠镜检查并病理证实的类癌51例.分析其形态学特点、结肠镜下治疗及预后.结果:结直肠类癌男性明显多于女性(1.83:1),平均年龄53.0±13.2岁,直肠最多见(86.3%),最大径多小于1.0 cm(74.5%),内镜下多表现为典型的黏膜下肿物,色黄,质硬或韧,活动度差,≥2.0 cm多发生转移,≤1.0 cm者EMR法切除均无复发,6例术前行超声内镜检查,明确内镜下治疗的可能性.结论:掌握内镜下类癌的特点有助于提高肉眼诊断,深凿活检或EMR切除活检有助于提高诊断率,≤1.0 cm的类癌内镜下切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韩文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16(30):3448-3450
目的:探讨胃平滑肌肉瘤的临床特征,总结其诊断和治疗经验,减少术前漏诊、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01/2007-12我院36例胃平滑肌肉瘤临床及内镜资料,总结患者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临床特征.结果:36例患者中上消化道出血31例(86.1%),4例大出血导致休克.上腹包块22例(61.1%),无规律性上腹痛25例(69.4%),贫血28例(77.7%),幽门梗阻3例(9.6%).上消化道钡餐17例,诊断为胃癌10例,胃溃疡4例,3例未发现病灶.上腹部CT 25例,18例胃实质性包块,其中诊断为胃平滑肌肉瘤5例,3例胰腺假性囊肿,4例胰头占位.31例作胃镜检查并取活检,仅7例确诊为胃平滑肌肉瘤(22.6%).肿瘤转移与肿瘤大小、生长方式及生长部位无关.结论:胃平滑肌肉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手术及病理检查是诊断和治疗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6.
经支气管镜肺活检对弥漫性肺实质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经支气管镜肺活检(TBLB)在弥漫性肺实质病变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6年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经TBLB检查且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肺部弥漫性疾病患者416例,男157例,女259例,平均年龄(42.6±18.9)岁.结果 416例中124例(29.8%)经支气管镜肺活检确诊,其中结节病52例(41.9%),闭塞型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BOOP/OP)28例(22.6%),肺泡蛋白沉积症(PAP)19例(15.3%),肺部肿瘤12例(9.7%),肺血管炎5例(4.0%),肺结核3例(2.4%),肺孢子菌肺炎、曲霉肺炎、嗜酸细胞肺炎、淋巴管肌瘤病(LAM)及肺淀粉样变各1例.经支气管镜肺活检未确定诊断的患者中104例进行了开胸或胸腔镜活检,98例确诊,其中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37例(37.7%),寻常型间质性肺炎18例(18.4%),结节病11例(11.2%),BOOP/OP 6例(6.1%),肿瘤5例(5.1%),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4例(4.1%),曲霉肺炎、PAP、淋巴细胞间质性肺炎、肺动脉高压及LAM各2例(各占2.0%),结核、肺血管炎、组织细胞增生症X、呼吸细支气管炎伴间质性肺炎、脱屑性间质性肺炎、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气道中心性纤维化各1例(各占1.0%).结论 TBLB可对约30%的肺部弥漫性肺疾病确诊,可作为开胸之前的常规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17.
不同部位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不同部位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GIL)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地区8家医院1999年1月至2007年6月经病理确诊的PGIL患者,共有202例资料完整的病例用于最后统计,按部位分为胃、小肠、大肠淋巴瘤三组,并比较三组间的临床特点.结果 PGIL发生于胃113例(56.0%)、小肠37例(18.3%)、大肠52例(25.7%);男130例(64.4%),女72例(35.6%),均以男性发病率为高.胃淋巴瘤组比小肠淋巴瘤组的病程长(3个月比1个月,P=0.013).三组PGIL均以腹痛、贫血发生率最高,其中伴有贫血症状者大多为轻度(57.9%).PGIL临床分期均以Ⅰ E期、ⅡE期为主,占71.3%;与胃淋巴瘤组比较,大肠淋巴瘤组的临床分期相对较重(P=0.014);PGIL主要病理类型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T细胞淋巴瘤.胃淋巴瘤组以低度恶性MALT淋巴瘤多见(56.9%),而小肠淋巴瘤组以T细胞淋巴瘤多见(34.4%),大肠淋巴瘤组以高恶性B细胞淋巴瘤多见(51.1%).PGIL病灶类型以隆起肿块型、溃疡型为主,但与胃淋巴瘤组相比,大肠淋巴瘤组以隆起肿块型居多而溃疡型少见(P=0.000).胃、小肠、大肠淋巴瘤组经内镜并活检的确诊率分别为58.7%(61/104)、25.0%(4/16)、48.2%(13/27).结论 不同部位PGIL的临床症状、病理分型,临床分期、病灶类型,内镜检出率各有特点,这些差异有助于临床医师对PGIL的认识及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内镜下黏膜染色联合经内镜黏膜切除术对胃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及早期胃癌诊断价值.方法将145例患者随机分为内镜下黏膜染色联合经内镜黏膜切除术组(实验组)和单纯染色活检组(对照组),实验组用0.5%美蓝溶液染色后对异常着色区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并送病检;对照组美蓝溶液染色后对异常着色区域常规方法取活检.结果实验组发现不典型增生31例(43.7%),早期胃癌8例(11.3%);对照组发现不典型增生23例(31.1%),早期胃癌4例(5.4%),实验组不典型增生、早期胃癌发现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黏膜染色联合经内镜黏膜切除术可进一步提高胃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及早期胃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9.
背景:食管癌在我国属于消化系统高发肿瘤,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目前,应用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ME-NBI)诊断早期食管癌已成为研究热点。目的:探讨ME-NBI对早期食管癌及其浸润深度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13年6月—2015年11月行普通白光内镜下活检和ME-NBI的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患者,比较普通白光内镜下活检与ME-NBI诊断结果,评估ME-NBI判断早期食管癌浸润深度的准确性。结果:共49例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患者纳入研究。ME-NBI诊断与内镜术后病理诊断(金标准)的总体符合率及其区分早期食管癌与癌前病变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普通白光内镜下活检诊断[91.8%(45/49)对24.5%(12/49);100%(45/45)对17.8%(8/45);100%(3/3)对9.8%(4/41),P均0.05]。ME-NBI判断早期食管癌浸润深度的总体准确率为77.8%(35/45)。结论:ME-NBI对早期食管癌及其浸润深度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可作为临床诊断早期食管癌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我院2003年6月~2012年10月我院38例克罗恩病住院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患者确诊时平均病程(4.44±4.96)年,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31例(81.6%),腹泻12例(31.6%),消瘦12例(31.6%),发热10例(26.3%),腹部包块8例(21.1%),血便6例(15.8%).内镜检查提示黏膜溃疡23例(60.5%),肠腔狭窄30例(78.9%),病变节段性分布22例(57.9%),卵石征3例(7.9%).行腹部增强CT或CT肠道造影检查17例,结果显示不同程度的肠壁增厚,不规则狭窄、节段性改变14例,肠腔扩张2例,未发现异常1例.组织活检或手术标本病理检查32例,组织学改变为全层炎17例(占53.1%,17/32),裂隙样溃疡12例(占37.5%,12/32)),非干酪性上皮样肉芽肿7例(占21.9%,7/32).手术治疗22例(占57.9%,22/38).结论 克罗恩病患者临床表现均为非特异性,手术率高,诊断困难,影像学及病理检查克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