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His角成形术对胃食管反流病合并食管裂孔疝相关性顽固性呃逆的治疗效果。 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以顽固性呃逆为首发表现经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His角成形术治疗的胃食管反流病合并食管裂孔疝的临床资料并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呃逆完全停止7例,呃逆频率或强度降低3例。2例腹胀明显时,呃逆易复发。治愈率70%,总有效率100%。术后胃镜、上消化道造影均未发现食管裂孔疝。 结论胃食管反流病合并食管裂孔疝是顽固性呃逆的重要诱因,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His角成形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合并食管裂孔疝相关性顽固性呃逆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3.
消化内科门诊胃食管反流病诊断问卷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状况及症状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胃食管反流病诊断问卷(Reflux disease questionnaire,RDQ)分析消化专家门诊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病情况及患者症状特征。方法对就诊于我院消化专家门诊的1636例患者进行RDQ问卷调查,得分≥12分者诊断为GERD。根据RDQ内容对GERD患者症状特点进行分析。结果1636例消化专家门诊的患者中,GERD的发生率为10.8%。男女发病无差异(11.0%VS10.5%,P〉0.05)。60岁以上年龄组GERD的患病率最高(14.6%),而15~30岁年龄组患病率最低(7.7%)。各年龄组内患病率性别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GERD症状中,烧心与反酸为最常见的症状。症状频率积分比严重程度积分更重要(P〈0.05)。结论消化门诊就诊患者GERD患病率较高。GERD患病无性别差异。老年人的GERD患病率高于其他年龄组。烧心和反酸为GERD最常见的症状。症状发生频率比严重程度对GERD的诊断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研究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 (DGER)在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对非糜烂性反流病 (NERD)的诊断价值。方法 95例患者根据内镜检查的结果分为反流性食管炎和NERD组 ,对其均进行 2 4h食管 pH和胆汁联合监测。 结果 反流性食管炎患者DGER的各项指标 :吸光度值 >0 14时间百分比 (% )、总反流次数和反流 >5min的次数分别为 19 0 5± 2 3 4 4、30 5 6±34 0 4和 5 90± 6 37,均显著高于NERD组相应的 7 2 6± 11 0 8、15 6 8± 2 0 92和 2 5 9± 3 5 7(P <0 0 5 ) ,而酸反流差异无显著性 ,随着反流性食管炎的程度加重DGER发生率增高 ;18 2 %的NERD患者存在单纯DGER ,联合胆汁监测可使NERD诊断阳性率由 6 5 9%升高到 84 1%。结论 DGER可以单独发生 ,在引起反流性食管黏膜损伤或症状方面都有作用 ,2 4h食管 pH和胆汁联合监测有助于NERD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正>1病例介绍患者自诉出现哮喘症状已有3年余,抗生素、茶碱及β2受体激动剂平喘药治疗无效,季节性发病,饱食后或卧位易发。2d前因天气变化再次出现气急、胸闷等哮喘症状,为求进一步诊治于2012-03-07收入院。入院后,对患者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图1)。胃镜检查结果示反流性食管炎(LA-A)、慢性浅表性胃窦炎(轻度),其余未见明显异常。24h食管pH-阻抗监测(图2)以及食管测压。24h食管pH-阻抗 相似文献
6.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消化科常见多发病,因其有较高的人群相关症状发生率(西方国家约7%~15%[1],我国约为768%[2])和较严重的并发症,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在以往的研究中已经认识到,GERD是以胃食管动力障碍为主要病理机制的疾病,但由于该... 相似文献
7.
以呼吸道症状为突出表现的胃食管反流病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胃食管反流病 (GERD)常表现呼吸系统症状 ,致临床诊断困难 ,甚至误诊为呼吸道疾病。本文就 2 7例以呼吸道症状为突出表现的GERD患者探讨其发病机制及治疗。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以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GERD 2 7例中 ,男 15例 ,女 12例 ,年龄为 31~ 6 8岁 ,平均 46 .31岁。病史 1个月~ 5年 ,平均 5 .6个月。二、临床表现主要表现呛咳、哮喘、胸痛、胸闷及呼吸不畅等症状 ,呛咳或咳嗽 2 3例占 85 % ,以慢性咳嗽为主 ,常在夜间平卧入睡时发生 ,使患者骤然从深睡中惊醒 ;哮喘 4例 ,占 14.8% ,胸痛 7例占 2 5 .9% ,气憋、胸闷… 相似文献
8.
余贤恩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7,5(10):665-666
胃食管反流病余贤恩Subjectheadingsgastroesophagealregurgitation;reviewliterature主题词胃食管反流;综述文献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57391抗胃食管反流及抗损伤作用1.1抗反流机制正常的胃... 相似文献
9.
10.
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常见病.在西方人群,每周出现烧心和/或反酸等胃食管反流症状者高达20%[1].近年来,GERD在亚洲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我国部分地区胃食管反流症状的发生率也高达10%以上. 相似文献
11.
胃食管反流病的辨证论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云芝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1997,(2)
胃食管反流病是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烧心反酸,恶心呕吐,胸骨后胀痛等反流症状或组织损害,常合并食管炎。根据其临床症状,属中医的嘈杂、反酸、反胃、噎隔。酉药给予抗酸剂或H。受体桔抗剂或促动力剂难于奏效,从1994年起,笔者对其辨证论治,疗效提高,报道如下。IIB床资料1.1一般资料:32例胃食管返流病患者均在门诊经胃镜检查确诊(其中19例合并程度不同的食管炎)。其中男12例,女20例;年龄19~30岁15例,31~40岁8例,41~50岁9例;病程6个月~9年。辨证分4型:脾胃虚寒型5例,脾胃湿热型11例,肝胃不和型9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酸反流及胆汁反流在引起胃食管反流症状中的作用。方法 对56例有典型反流症状的患者进行24小时食管内pH值及BiHtee胆汁同步监测。患者通过症状按键标记典型反流症状,对每一症状事件按症状发生前2分钟内食管最低pH值和最高胆红素光吸收值,分别计算症状与酸反流或胆汁反流事件的相关性,得出每一例患者的酸反流相关症状指数(Sla)及胆汁反流相关症状指数(SIb)。结果 56例患者中共发生典型症状事件357次。其中大部分症状(37.25%)与酸反流有关,仅7.56%的症状与单纯胆汁反流有关。反流性食管炎组(RE)亚组的243次症状事件中,105次(43.21%)事件与酸反流相关,而21次(8.64%)与胆汁反流有关。两种症状相关指数均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胃食管反流症状事件与酸反流的相关性明显高于胆汁反流,胆汁反流在引起典型食管症状方面似乎不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邱清武 《中华腹部疾病杂志》2006,6(11):797-798
目的 研究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反流症状与诊断关系,以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方法采用典型症状、波利特试验及内镜检查;结果 检出反流性食管炎89例,非糜烂性食管炎291例,Barrett食管41例。结论 反流症状并有效检查为临床提供良好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曹景岑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8,(Z2)
目的通过对452例胃食管反流病临床分析、初步探索其发病规律和病因.方法在2000例内镜检查中检出胃食管反流病452例,从发病年龄、性别、临床症状、疾病分类、Hp感染及实验室检查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按一般统计学处理,初步探讨其发病规律和病因.结果从2000例内镜检查中检出452例胃食管反流病,检出率为22.6%,高于广州、四川等地.发病年龄20岁一50岁偏多,男女之比相当,同广州、四川等地.临床症状以反酸、烧心。嗳气、胸痛为主.疾病分类依次为:单纯性胃反流235例(51.7%);食管、贲门反流92例(20.4%);胃食管、责门反流44例(9.7%);胃反流伴胃溃25例(5.8%);胃反流伴糜烂、出血20例(4.4%),胃反流伴球炎15例(3.3%);胃反流伴球溃13例(2.9%);反流性残胃炎8例(1.8%).经临床检查,综合分析其发病因素,主要是胃肠运动功能障碍,致使食管下段和幽门括约肌张力降低所致胃肠内容物反流引起.同时发现30岁~50岁女性偏多,可能因体内雌性激素紊乱,而引起胃肠运动功能障碍所致;以及部分患者有肝胆疾病或胃、胆手术切除后引起.结论胃食管反流病主要是胃肠功能运动障碍,以及内分泌紊乱、胆疾病引起.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妊娠期胃食管反流病(GERD)症状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就诊的120例孕妇设定为研究组,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纵向队列研究,通过GerdQ问卷调查妊娠期GERD的患病率。同期选取健康体检者40例非怀孕妇女作为对照组。2组每3个月均记录反流症状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结果妊娠(早、中、晚期)和非孕妇GERD问卷调查结果表示,妊娠晚期的评分范围(3~7分、8~10分、11~14分及15~18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孕妇中,5.0%的患者在怀孕前3个月(早期)至少每周有1次反流。在妊娠晚期,15.0%的孕妇每周至少有1次反流,2.50%的非孕妇每周发生1次以上的反流,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孕妇中,5.0%的妊娠早期至少每周有1次烧心。妊娠中期为10.0%,晚期为17.5%,2.5%的非孕妇每周至少有1次烧心,在妊娠晚期,发生烧心的妇女占17.5%,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妊娠早期到妊娠中、晚期,个别症状(反流,烧灼感)的频率与非孕妇组比较均明显增加,在妊娠晚期症状出现的频率达到高峰,与非孕妇组以及妊娠早期比较,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症状诊断及发生情况,GERD在妊娠早期发病率为24.5%,在中期为37.5%,在妊娠晚期为52.5%,非孕妇(对照组)GERD患病率为7.5%。 结论妊娠晚期GERD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孕妇,且在妊娠过程中发生率逐渐增高。 相似文献
16.
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发生与酸反流和非酸反流有关。此文从非酸反流的定义、成分、非酸反流损伤机制、非酸反流与正常人、非酸反流与GERD症状、非酸反流与食管外症状、非酸反流治疗和治疗后非酸反流的频率变化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18.
咽喉反流病与胃食管反流病是耳鼻喉及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因为患病率的不断增高,二者的诊断与治疗不断受到重视。但因其二者的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明确,目前的诊疗仍存在争议。本文结合国内外有关咽喉反流病与胃食管反流病的文献,通过二者发病机制、诊疗现状的特点,阐述其关系,以为后续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胃食管反流病(GERD)包括由病理性胃食管反流引起的反流性食管炎及并发症(食管狭窄、短食管、Barrett食管、哮喘、吸入性肺炎和反流性咽喉炎等)。GERD发病是多因素的,正常情况下,食管胃连接部存在抗反流屏障,可阻止胃内容物进笔食管。抗反流屏障损害、胃排空和食管酸廓清功能障碍是引发GERD的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