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HBV相关肝衰竭抗病毒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衰竭发病机制复杂且预后极差。HBV高水平复制引起的免疫损伤是肝衰竭发病机制的重要原因,因此抗病毒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就应用拉米夫定和恩替卡韦等在HBV相关性肝衰竭的抗病毒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王宇明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4,34(6):549-552
乙型肝炎病毒(HBV)在HBV相关性肝衰竭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发病机制主要为免疫活化机制,免疫抑制者体内则可见肝细胞的直接损伤。为此,抗病毒治疗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有关抗病毒治疗的时机及药物选择成为研究热点,提倡应尽早、及时采用强效低耐药的核苷(酸)类似物(NUCs)治疗,同时注意长期治疗的药物安全性。优化治疗或初始联合治疗是目前两种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3.
HBV相关肝衰竭抗病毒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个全球性的重大健康问题,病毒复制活跃的患者在5年内易发生肝硬化,对于肝硬化患者,病情可发生急性加重、疾病进展,肝细胞癌的发生率也明显升高,由于存在这些并发症,患者的5年生存率明显降低。研究显示,发生肝硬化并发症的主要决定因素为病毒负荷,持续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和病毒复制所致肝脏炎症反应在肝癌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抑制HBV和减轻坏死性炎症活动对预防肝衰竭和肝细胞癌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对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30例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在支持治疗基础上予以恩替卡韦每天0.5mg口眼,观察服药1年后的生存率、肝功能变化、并发症和血清HBVDNA病毒载量,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1年生存率分别为70%和43%,治疗组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4.34,P〈0.05),治疗组肝功能和血清HBVDNA病毒载量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安全性良好。结论恩替卡韦能提高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促进肝功能恢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乙肝病毒(HBV)是肝炎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清除病毒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关键。消除病毒的策略有2种:清除感染了HBV的肝细胞和抑制(或杀灭)病毒本身。 相似文献
6.
张春平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2,29(10):457-457
研究显示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效 ,一般病人对拉米夫定均能很好耐受 ,而且该药安全谱也很好。本文作者报告 1例长期应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再活化的病人。病例 白人男性 ,47岁 ,有慢性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活检示 :严重慢性肝炎相关性肝硬化 ,90 %肝细胞中有HBcAg。血清HBeAg阴性 ,HBVDNA 3 0 0pg/mL ;ALT超过 3倍正常上限值。病人于 1 997年曾应用标准化疗程重组干扰素 α(IFN α)治疗。于 1 998年 1月 ,开始应用拉米夫定 ,剂量为 1 0 0mg/d。尽管应用此药治疗 ,但病人ALT和HBVD… 相似文献
7.
目的 回顾性分析冷沉淀治疗乙型肝炎肝衰竭的疗效.方法 将80例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根据病情分为早/中期和晚期肝衰竭组,再根据是否加用冷沉淀治疗,分为对照组和冷沉淀组.用治疗前后的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总胆红素(TBIL)、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肌酐(Cr)、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和离院时转归评估疗效.结果 治疗2周后,早/中期肝衰竭患者中,冷沉淀组PTA、INR及MELD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冷沉淀组PTA、INR、Cr及MELD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晚期肝衰竭患者中,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转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无效的早/中期肝衰竭患者冷沉淀组较对照组住院天数明显延长(P<0.05).结论 输注冷沉淀短期内可有效改善早/中期肝衰竭患者的凝血功能,延缓病情恶化速度. 相似文献
8.
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衰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在182例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中,包括亚急性和慢加急/亚急性肝衰竭(A组)患者90例和慢性肝衰竭(B组)92例。在A组患者,40例(A1组)只接受基础和苦参碱治疗,50例(A2组)另加拉米夫定治疗;同样地,在B组中,41例(B1)未接受抗病毒治疗,51例(B2)给予拉米夫定治疗。生存患者被随访6个月。结果经过平均1.5个月的治疗,A1组有23例(57.5%)和A2组有16例(32.0%,P0.05)患者死亡;经过平均2.5个月的治疗,B1组有22例(53.7%)和B2组有24例(47.1%,P0.05)患者死亡;在A、B两组内,抗病毒治疗可明显提高生存患者血清ALT的复常率;在随访6个月时,80%以上A2组和B2组生存者HBV DNA水平保持阴性,而A1组和B1组生存者血清HBV DNA仍为阳性。结论拉米夫定治疗能提高亚急性和慢加急/亚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但对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疗效还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我国肝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乙型重型肝炎病死率高达70%以上.与其他原因所致肝功能衰竭不同,在治疗上除综合治疗外,是否进行抗病毒治疗是近年研究的热点.由于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在乙型重型肝炎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始动或主导作用,因此,通过抗病毒治疗降低病毒载量,缓解过强的免疫反应,从而缓解病情,是乙型重型肝炎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乙型肝炎(acute hepatitis B,AHB)相关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患者不良预后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佑安医院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4例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4例急性乙型肝炎相关的肝衰竭患者中7例... 相似文献
11.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进展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斯崇文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3,13(1):45-47
全世界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约3.5亿人。根据国内1992-1994年全国血清流行病学调查,HBsAg携带率达9.75%,约1.2亿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为3000万,其中10%~20%可发展为肝硬化,1%~5%可演变为肝癌。母亲携带的HBV可通过垂直传播方式传给婴儿,其中90%以上可成为慢性HBsAg携带者。 目前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采用抗病毒、免疫调节、改善肝功能和抗肝纤维化等综合疗法,抗病毒治疗是其中最主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的意义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HBV感染是我国发生肝硬化的主要原因,最终可因多种并发症、肝衰竭、肝细胞癌而危及生命。活动性肝硬化患者多表现为血清HBVDNA阳性和ALT增高。多项研究表明病毒的活跃复制与肝病的进展密切相关。因此,国内外相关治疗指南均提出对于代偿及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以阻断或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存率。其药物选择主要为核苷(酸)类似物,目前我国上市的有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及替比夫定,须长期甚至终身服药。治疗中宜严密监测管理,若出现病毒变异耐药,应及时加或换用另一种无交叉耐药的药物。干扰素α可用于代偿期肝硬化,但应从小剂量开始并密切观察不良反应及疗效,如未取得理想应答应及时换用核苷(酸)类似物。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衰竭的进展:发病机制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衰竭的发病机制迄今仍不够清楚,主要的进展有以下几点:(1)免疫学因素和非免疫学因素均起着重要作用;(2)现今特别强调病毒因素,这从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所取得的满意疗效可以证明;(3)免疫抑制诱导的肝衰竭与免疫麻痹及病毒活跃复制有关;(4)宿主因素是导致慢性乙型肝炎呈现不同疾病表型及临床结局的主要因素。关于应用核苷类似物治疗HBV相关肝衰竭,主要有以下进展:(1)足够的证据显示,核苷类似物治疗乙型肝炎,包括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在64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中,选择28例口服拉米夫定6周,比较两组患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和HBV DNA的变化。结果在观察结束时,治疗组患者TBIL明显下降,PTA明显提升,HBV DNA定量下降明显,而对照组各指标变化不明显。结论拉米夫定治疗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可明显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 目前HBV慢性感染是导致肝硬化及肝癌的主要原因,也是全球重要的健康问题。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发生、疾病进展、预后情况与血清HBV DNA水平密切相关,且有多项研究表明有效抑制HBV复制可以改善甚至逆转肝纤维化,降低肝硬化患者长期并发症发生的概率,改善预后,降低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因而有效地抗病毒治疗对肝硬化患者尤为重要。目前主要抗病毒治疗药物为干扰素类和核苷酸类药物,且近年来在安全性及方案选择方面有了较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17.
18.
肝衰竭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黄疸、肝性脑病和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1].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以病情重、进展快、治疗难、费用高、病死率高为特征,是严重危害我国国民身体健康的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对肝衰竭的研究不断深入,在诊断、预后判断和治疗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肝衰竭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应用核苷类似物(NUCs)治疗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ACLF)患者的短期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11月~2013年7月在我科住院的122例乙型肝炎ACLF患者,应用拉米夫定治疗69例,未抗病毒治疗53例。两组其他基础治疗方法相同。结果 在治疗4周末,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为(3.5±2.2) lg copies/ml,而未抗病毒治疗患者则为[(4.5±2.4)lg copies/ml,P<0.05];两组肝功能指标和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无显著性相差(P>0.05)。结论 已经发生ACLF的乙型肝炎患者接受NUCs治疗,在短期内很难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20.
池肇春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4,(3):129-131,134
<正>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是临床独特的肝病综合征,预后不良。ACLF是在原有肝病基础上的重症慢性肝炎,绝大多数患者同时有肝硬化,即在肝功能不良、全身情况不佳的情况下发生的急性肝衰竭。当前,世界范围内对ACLF的定义及诊断标准尚未达成一致意见。ACLF共同的特点是往往除肝衰竭外有多脏器衰竭,尤其是肾功能衰竭。临床表现与慢性肝衰竭相似,但预后却截然不同,ACLF在28天内患者死亡 相似文献